第89章 平定東遼
大唐:我,火頭軍薛仁貴,無敵 作者:金戈怒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白虎青龍兩星從龍門大陣龍口中飛奔而出,向東而去,本來懸在半空中的龍門大陣轟然落下,大小三軍一臉懵然,而每人又都安然無事,好似什麽都沒有發生一般。
陣中那些東遼兵嚇得魂飛魄散,目瞪口呆,紛紛棄械投降,跪地府拜。
薛仁貴斬獲了蓋蘇文首級,縱馬上岸,會同諸位將領,領大軍凱旋而歸。
那蓋蘇文之首級,高懸於大纛旗之上,威風赫赫,徑自從番營之前經過。
小番卒們抬首驚望,瞥見元帥頭顱懸於旗杆之上,匆忙奔入禦營稟報。
薛仁貴迴至三江越虎城,妥善安置大小三軍,步入銀鑾殿,啟奏道:
“陛下,臣擺下龍門陣,番將番兵折損無數,直把蓋蘇文追至東海之濱,逼其絕境,他自刎身亡,臣特取首級,前來繳旨。東遼既失大將,自此當可平定矣。”
李世民聞奏,龍顏綻笑,欣喜萬分,當即降旨,將蓋蘇文首級懸於東城示眾,以彰天威。繼而又傳聖諭,命薛仁貴次日興兵,擒拿莊王。
薛仁貴領旨,口稱:“遵令”。
是夜,眾人各自迴營安歇。
待至次日,仁貴欲點兵遣將,捉拿莊王。
軍師徐茂公見狀,急步上前勸阻道:
“元帥,且慢興兵。那莊王須臾便來歸降我朝。”
薛仁貴素信軍師智謀,聞言依從,遂按兵不動。
東遼禦營。
番邦高建莊王,於禦營之內聞聽元帥蓋蘇文噩耗,頓足捶胸,放聲慟哭,仰天長歎:
“孤自幼年登基,主宰東遼,受三川海島朝拜進貢,盡享太平盛世,從未曆經這般屠戮兵敗之慘事。豈料近日遭天朝征伐,大軍壓境,一戰即潰,兵敗如山倒,關隘城寨盡皆淪喪,兵將折損不計其數,逢戰必敗,慘狀難言。今蓋元帥身隕,料想東遼再難重振,故土難複,孤有何顏麵苟活於世,不如一死了之。”
扶餘國大王張仲堅在側,趕忙出言勸慰:
“王兄,何必如此消沉氣短。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大唐天子,仁德播於四海,聲名遠揚天下。皆因王兄麾下元帥蓋蘇文恃勇逞強,誇口飛刀絕技,方惹此大禍。如今他自食惡果,累及東遼,這場幹戈亦是天數注定。如今元帥既已殞命,王兄何不獻表歸降,既可免卻死罪,又能重整海東,再興社稷,此為上策,有何不可?”
高建莊王仍自歎息道:
“王兄莫再相勸。大唐疆域遼闊,兵馬勞頓,征戰多年,方使我邦臣服,怎會容孤東山再起,複興社稷?”
張大王耐心勸解道:
“王兄放心。唐天子乃仁德之君,斷不會覬覦這尺寸之地。王兄若肯遞上降表,待小弟陪您親赴唐邦,麵見天子,陳說利害,結下盟好,萬事皆休。”
莊王聞言,轉憂為喜,當即揮毫寫就降表一道,交付仲堅。
張大王接過,仔細整理妥當,辭別莊王,步出番營,飛身上雕鞍,率領八員親隨將官,直奔三江越虎城而來。
行至東門,張仲堅高聲唿喊:
“城上軍士聽令,速報與大唐天子知曉,就說扶餘國王張仲堅,有要事求見萬歲。”
城上軍士聞聽,不敢怠慢,急忙稟報守城官,守城官即刻入朝,踏入銀鑾殿,叩見聖上,奏道:
“陛下,城外扶餘國王張仲堅求見,稱有要事麵陳。”
李世民微微詫異,問道:“他前來所為何事?”
徐茂公撚須一笑,進言道:
“陛下,他此番前來,必是為東遼國投降之事。陛下宜速宣他進殿朝見。”
李世民頷首,傳旨宣張仲堅覲見。
守城官領旨出朝,趕赴東城,高聲傳令:“放琉球千歲入城。”
張仲堅入得朝堂,踏上銀鑾殿,俯伏在地,啟奏道:
“天朝聖主龍駕在上,臣扶餘國張仲堅,恭祝我王聖壽無疆,特來朝見。”
李世民和顏悅色,道:“王兄平身。”
張仲堅口稱:“領旨。”
雙手扶笏,恭立階下。
李世民道:“未知王兄前來,有何奏章要奏?”
張仲堅低頭,謙稱道:
“陛下在上,臣若無要事,豈敢擅闖銀鑾。今有要事冒犯天顏,實是罪該萬死,望聖天子恕罪。”
李世民道:“王兄既有要事,何罪之有。速速奏來。”
張仲堅這才直起身,娓娓道來:
“陛下,今高建莊王雖有欺君大罪,實乃誤聽蓋蘇文讒言所致,方釀今日大禍。如今蓋蘇文已被我朝名將逼入東海,身首異處,莊王追悔莫及。故而臣不揣冒昧,前來求見,欲為兩國說盟。陛下若肯恩準,現有莊王降表在此,請聖上禦覽。”
李世民頷首示意:“既王兄呈獻降表,呈上來,朕當親觀。”
近侍領旨,接過降表,於龍案之上徐徐鋪展。
天子李世民龍目凝視,隻見降表之上寫道:
南朝聖主駕前:小邦罪臣莊王頓首再拜,恭祝天朝皇爺聖壽無疆。臣德薄才疏,誤信蓋蘇文詭言,悖逆天意,致國政紊亂,失禮於天顏,罪莫大焉。致使我王不辭辛勞,禦駕親征,親臨敝邑。臣又未率文武及時迎駕招安,歸順天朝,反聽佞臣之言,縱容將士跋扈,冒犯聖主,天理難容,終釀此番殺戮慘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致臣下文武屍骸遍野,軍兵慘遭刀兵之禍。蓋蘇文雖欲保國安邦,實則助紂為虐,致我江山傾頹,文武凋零。今雖被我皇名將薛元帥梟首,臣仍痛心疾首。自知罪孽滔天,理當引頸受戮,然臣實無欺君篡位之心,望陛下聖明,垂憐恕罪,容臣複興社稷,重整乾坤,臣必感恩戴德,情願歲歲納貢,年年朝拜,自此永不興兵犯境。望主上恩準,臣不勝感激。
貞觀天子閱罷,龍顏大悅:
“既蒙王兄不懼斧鉞,前來議和,寡人豈有不準之理。”
言罷,欣然收下降表。
張仲堅謝恩告退,步出午門,迴番營複命。
次日,李世民留駐兵馬三十餘萬,偏正將八十二員,親書降旨一道,遣使臣送往莊王營帳,令其掌管東遼,重開社稷,光複河山。
諸事既定,李世民擇定黃道吉日,籌備班師迴朝。
徐茂公算定陰陽,選一吉日,大元帥薛仁貴統領全軍,井然有序地開出三江越虎城,將士們個個精神抖擻,盔甲鮮明。
朝中諸大臣、老將、爵主們,俱是盛裝披掛,氣宇軒昂,在外恭候。
再看底下,總兵、先鋒、遊擊、千把總、百戶、守備等一應武職官員,人人頭戴亮盔,身披金甲,跨坐駿馬,手持兵刃,整齊列隊,威風凜凜。
大唐天子李世民頭戴鬧龍金冠,身披降黃蟒服,腰束金鑲玉帶,胯下日月驌驦馬,踏出三江越虎城。
降旨宰殺牛羊,祭旗禮成,天子親奠禦酒三杯,眾將叩拜軍旗,儀式莊重肅穆。
正欲揮師啟程,這時隻見高建莊王與張大王快馬加鞭,疾馳而至,拜伏在地,齊聲說道:
“南朝聖上今日班師,臣等無以為獻,特貢金銀二十四車,聊表寸心。願陛下一路平安,順遂抵達長安。”
天子李世民龍顏大喜,笑道:
“承蒙二位王兄美意,又贈金銀,令寡人歡歡喜喜班師迴朝,實乃寡人之幸。二位不必遠送,且迴各守疆土,保境安民。”
高建莊王與張大王山唿:“願我王萬歲萬萬歲。”
謝恩畢,二王勒馬退迴三江越虎城,端坐銀鑾殿,召集兩班文武,傳旨各路官員,調兵遣將,鎮守四方。
張仲堅則迴歸扶餘國,悉心料理國政,自此永為一方霸主。
高建莊王子孫勤勉,東遼直至唐朝末年,再未敢興兵犯境,侵擾中原,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四海升平。
陣中那些東遼兵嚇得魂飛魄散,目瞪口呆,紛紛棄械投降,跪地府拜。
薛仁貴斬獲了蓋蘇文首級,縱馬上岸,會同諸位將領,領大軍凱旋而歸。
那蓋蘇文之首級,高懸於大纛旗之上,威風赫赫,徑自從番營之前經過。
小番卒們抬首驚望,瞥見元帥頭顱懸於旗杆之上,匆忙奔入禦營稟報。
薛仁貴迴至三江越虎城,妥善安置大小三軍,步入銀鑾殿,啟奏道:
“陛下,臣擺下龍門陣,番將番兵折損無數,直把蓋蘇文追至東海之濱,逼其絕境,他自刎身亡,臣特取首級,前來繳旨。東遼既失大將,自此當可平定矣。”
李世民聞奏,龍顏綻笑,欣喜萬分,當即降旨,將蓋蘇文首級懸於東城示眾,以彰天威。繼而又傳聖諭,命薛仁貴次日興兵,擒拿莊王。
薛仁貴領旨,口稱:“遵令”。
是夜,眾人各自迴營安歇。
待至次日,仁貴欲點兵遣將,捉拿莊王。
軍師徐茂公見狀,急步上前勸阻道:
“元帥,且慢興兵。那莊王須臾便來歸降我朝。”
薛仁貴素信軍師智謀,聞言依從,遂按兵不動。
東遼禦營。
番邦高建莊王,於禦營之內聞聽元帥蓋蘇文噩耗,頓足捶胸,放聲慟哭,仰天長歎:
“孤自幼年登基,主宰東遼,受三川海島朝拜進貢,盡享太平盛世,從未曆經這般屠戮兵敗之慘事。豈料近日遭天朝征伐,大軍壓境,一戰即潰,兵敗如山倒,關隘城寨盡皆淪喪,兵將折損不計其數,逢戰必敗,慘狀難言。今蓋元帥身隕,料想東遼再難重振,故土難複,孤有何顏麵苟活於世,不如一死了之。”
扶餘國大王張仲堅在側,趕忙出言勸慰:
“王兄,何必如此消沉氣短。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大唐天子,仁德播於四海,聲名遠揚天下。皆因王兄麾下元帥蓋蘇文恃勇逞強,誇口飛刀絕技,方惹此大禍。如今他自食惡果,累及東遼,這場幹戈亦是天數注定。如今元帥既已殞命,王兄何不獻表歸降,既可免卻死罪,又能重整海東,再興社稷,此為上策,有何不可?”
高建莊王仍自歎息道:
“王兄莫再相勸。大唐疆域遼闊,兵馬勞頓,征戰多年,方使我邦臣服,怎會容孤東山再起,複興社稷?”
張大王耐心勸解道:
“王兄放心。唐天子乃仁德之君,斷不會覬覦這尺寸之地。王兄若肯遞上降表,待小弟陪您親赴唐邦,麵見天子,陳說利害,結下盟好,萬事皆休。”
莊王聞言,轉憂為喜,當即揮毫寫就降表一道,交付仲堅。
張大王接過,仔細整理妥當,辭別莊王,步出番營,飛身上雕鞍,率領八員親隨將官,直奔三江越虎城而來。
行至東門,張仲堅高聲唿喊:
“城上軍士聽令,速報與大唐天子知曉,就說扶餘國王張仲堅,有要事求見萬歲。”
城上軍士聞聽,不敢怠慢,急忙稟報守城官,守城官即刻入朝,踏入銀鑾殿,叩見聖上,奏道:
“陛下,城外扶餘國王張仲堅求見,稱有要事麵陳。”
李世民微微詫異,問道:“他前來所為何事?”
徐茂公撚須一笑,進言道:
“陛下,他此番前來,必是為東遼國投降之事。陛下宜速宣他進殿朝見。”
李世民頷首,傳旨宣張仲堅覲見。
守城官領旨出朝,趕赴東城,高聲傳令:“放琉球千歲入城。”
張仲堅入得朝堂,踏上銀鑾殿,俯伏在地,啟奏道:
“天朝聖主龍駕在上,臣扶餘國張仲堅,恭祝我王聖壽無疆,特來朝見。”
李世民和顏悅色,道:“王兄平身。”
張仲堅口稱:“領旨。”
雙手扶笏,恭立階下。
李世民道:“未知王兄前來,有何奏章要奏?”
張仲堅低頭,謙稱道:
“陛下在上,臣若無要事,豈敢擅闖銀鑾。今有要事冒犯天顏,實是罪該萬死,望聖天子恕罪。”
李世民道:“王兄既有要事,何罪之有。速速奏來。”
張仲堅這才直起身,娓娓道來:
“陛下,今高建莊王雖有欺君大罪,實乃誤聽蓋蘇文讒言所致,方釀今日大禍。如今蓋蘇文已被我朝名將逼入東海,身首異處,莊王追悔莫及。故而臣不揣冒昧,前來求見,欲為兩國說盟。陛下若肯恩準,現有莊王降表在此,請聖上禦覽。”
李世民頷首示意:“既王兄呈獻降表,呈上來,朕當親觀。”
近侍領旨,接過降表,於龍案之上徐徐鋪展。
天子李世民龍目凝視,隻見降表之上寫道:
南朝聖主駕前:小邦罪臣莊王頓首再拜,恭祝天朝皇爺聖壽無疆。臣德薄才疏,誤信蓋蘇文詭言,悖逆天意,致國政紊亂,失禮於天顏,罪莫大焉。致使我王不辭辛勞,禦駕親征,親臨敝邑。臣又未率文武及時迎駕招安,歸順天朝,反聽佞臣之言,縱容將士跋扈,冒犯聖主,天理難容,終釀此番殺戮慘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致臣下文武屍骸遍野,軍兵慘遭刀兵之禍。蓋蘇文雖欲保國安邦,實則助紂為虐,致我江山傾頹,文武凋零。今雖被我皇名將薛元帥梟首,臣仍痛心疾首。自知罪孽滔天,理當引頸受戮,然臣實無欺君篡位之心,望陛下聖明,垂憐恕罪,容臣複興社稷,重整乾坤,臣必感恩戴德,情願歲歲納貢,年年朝拜,自此永不興兵犯境。望主上恩準,臣不勝感激。
貞觀天子閱罷,龍顏大悅:
“既蒙王兄不懼斧鉞,前來議和,寡人豈有不準之理。”
言罷,欣然收下降表。
張仲堅謝恩告退,步出午門,迴番營複命。
次日,李世民留駐兵馬三十餘萬,偏正將八十二員,親書降旨一道,遣使臣送往莊王營帳,令其掌管東遼,重開社稷,光複河山。
諸事既定,李世民擇定黃道吉日,籌備班師迴朝。
徐茂公算定陰陽,選一吉日,大元帥薛仁貴統領全軍,井然有序地開出三江越虎城,將士們個個精神抖擻,盔甲鮮明。
朝中諸大臣、老將、爵主們,俱是盛裝披掛,氣宇軒昂,在外恭候。
再看底下,總兵、先鋒、遊擊、千把總、百戶、守備等一應武職官員,人人頭戴亮盔,身披金甲,跨坐駿馬,手持兵刃,整齊列隊,威風凜凜。
大唐天子李世民頭戴鬧龍金冠,身披降黃蟒服,腰束金鑲玉帶,胯下日月驌驦馬,踏出三江越虎城。
降旨宰殺牛羊,祭旗禮成,天子親奠禦酒三杯,眾將叩拜軍旗,儀式莊重肅穆。
正欲揮師啟程,這時隻見高建莊王與張大王快馬加鞭,疾馳而至,拜伏在地,齊聲說道:
“南朝聖上今日班師,臣等無以為獻,特貢金銀二十四車,聊表寸心。願陛下一路平安,順遂抵達長安。”
天子李世民龍顏大喜,笑道:
“承蒙二位王兄美意,又贈金銀,令寡人歡歡喜喜班師迴朝,實乃寡人之幸。二位不必遠送,且迴各守疆土,保境安民。”
高建莊王與張大王山唿:“願我王萬歲萬萬歲。”
謝恩畢,二王勒馬退迴三江越虎城,端坐銀鑾殿,召集兩班文武,傳旨各路官員,調兵遣將,鎮守四方。
張仲堅則迴歸扶餘國,悉心料理國政,自此永為一方霸主。
高建莊王子孫勤勉,東遼直至唐朝末年,再未敢興兵犯境,侵擾中原,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四海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