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失陷的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朝鮮半島引發軒然大波。那曾被視作堅不可摧的防線,在清軍雷霆萬鈞、摧枯拉朽的攻勢下,竟如泡沫般輕易破碎。恐懼如同洶湧的潮水,刹那間席卷整個朝鮮,百姓們人心惶惶,街頭巷尾彌漫著絕望的氣息,仿佛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安州一丟,漢陽便門戶大開,毫無招架之力。這座承載著朝鮮數百年曆史與榮耀的古老都城,此刻宛如一座不設防的城市,大街小巷被恐懼的陰霾籠罩。百姓們匆忙收拾著簡單的行李,拖家帶口,神色慌張地四處奔逃。母親緊緊摟住孩子,眼神中滿是驚恐與無助;老人拄著拐杖,腳步踉蹌,在混亂中艱難前行;年輕力壯的男子,雖努力保持鎮定,但臉上也難掩焦慮。街頭巷尾,哭聲、喊聲、咒罵聲交織在一起,亂成一鍋粥,宛如人間煉獄。


    就在這一片混亂之時,洪承疇騎著一匹矯健的黑色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率領清軍一路奔襲而來。馬蹄聲如滾滾悶雷,震得大地都在顫抖,好似要將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踏在腳下。清軍的隊伍猶如一股黑色的洪流,滾滾煙塵遮天蔽日,仿佛要將整個世界都吞噬。他們所到之處,揚起的塵土彌漫在空中,久久不散,似乎要將一切都掩埋在這無盡的塵埃之中。


    李淏得知安州失陷的消息後,心中頓時湧起一股強烈的不祥預感,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緊緊扼住了咽喉。他拖著沉重如灌鉛的雙腿,一步一步艱難地登上景福宮的城牆。每一步,都像是在攀爬一座高聳入雲、難以逾越的山峰,每一步都承載著整個國家的命運,每一步都走得無比吃力。登上城牆後,他極目遠眺,隻見城外密密麻麻的清軍營帳,好似一片洶湧澎湃、無邊無際的黑色潮水,將漢陽城圍得水泄不通,不留一絲縫隙。


    李淏身形本就清瘦,在這凜冽如刀割的寒風中,愈發顯得單薄脆弱,仿佛一陣稍大的風便能將他輕易吹倒。他的王袍淩亂地隨風飄動,發絲也被狂風吹得肆意飛舞,如同他此刻雜亂無章、千頭萬緒的心境。他的臉上寫滿了疲憊與憔悴,歲月仿若在這一瞬間,於他臉上刻下了無數道滄桑的溝壑,每一道溝壑都訴說著他的無奈與痛苦。他的眼神空洞而絕望,嘴唇微微顫抖,喃喃自語:“難道我朝鮮數百年的基業,真的要斷送在清軍之手?”話音剛落,雙腿一軟,他便癱坐在城牆上的台階上,仿佛全身的力氣都在刹那間被抽幹,隻留下滿心的無力與悲涼,恰似一隻折斷翅膀的孤雁,在暴風雨中徹底失去了方向,隻能任由命運的狂風將自己吹向未知的深淵。


    就在這時,金自點神色匆匆,一路小跑趕來。他喘著粗氣,胸膛劇烈地起伏著,臉上滿是無奈與悲哀。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急切地說道:“陛下,如今局勢已到絕境,我軍無力再戰。為了萬千百姓,為了祖宗社稷,求和或許是眼下唯一的生機。”他的眼神中滿是哀求,仿佛在向命運苦苦祈求著一絲憐憫。他深知,一旦求和,朝鮮便要遭受屈辱,尊嚴將被無情踐踏,但此刻,比起亡國滅種的危機,似乎也別無選擇。


    李淏沉默良久,內心在痛苦與掙紮中反複煎熬,猶如置身於熾熱的煉獄,被無盡的痛苦所灼燒。他想到了朝鮮的百姓,那些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人們,他們的哭聲仿佛就在耳邊迴響;他又想到了祖宗的基業,那是曆經數百年才建立起來的輝煌,難道真的要在自己手中毀於一旦?可是,繼續抵抗下去,隻會讓更多的人失去生命,更多的家庭支離破碎。最終,他長歎一聲,聲音低沉而沙啞,仿佛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哀鳴:“罷了罷了,傳旨,求和吧。”那聲音裏,飽含著無盡的無奈與不甘,宛如一個被命運無情捉弄的失敗者,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一切被奪走,卻毫無還手之力。


    於是,朝鮮派出使者前往清軍營帳與洪承疇談判。使者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那威嚴而又壓抑的營帳。營帳內,燭火搖曳,昏黃的光線映照出洪承疇那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麵容。洪承疇大馬金刀地坐在主位上,一臉得意之色,眼神中透露出傲慢與不屑,仿佛他已然成為這片土地的主宰,一切都被他踩在腳下。他冷冷開口:“想求和?可以,朝鮮國王必須即刻退位,將王位讓給我所扶持的人——清帝福臨。不僅如此,朝鮮從今往後,須廢除原有國號,改為‘順清’,寓意順應大清統治。”他的聲音冰冷刺骨,恰似寒夜中的冷風,直直地鑽進人的心底,讓人不寒而栗。每一個字,都像是一把鋒利的刀,刺痛著使者的心。


    朝鮮使者聞言,麵露難色,小心翼翼地說道:“這……這條件實在太過苛刻,恐怕難以接受,能否再通融通融,商量商量?朝鮮願意稱臣,可這王位和國號……”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在洪承疇強大的氣場壓迫下,顯得如此渺小與微弱。使者深知,這些條件一旦答應,朝鮮將徹底淪為大清的附庸,失去所有的尊嚴和自主權,從此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洪承疇冷笑一聲,靠在椅背上,雙手抱胸,語氣強硬:“沒得商量!要麽答應,要麽繼續開戰,漢陽城中百姓的生死存亡,可就全看你們的決定了。”他那盛氣淩人的模樣,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容不得半點反駁。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冷酷的光芒,仿佛在向朝鮮宣告:你們的命運,由我決定。洪承疇心中清楚,朝鮮已經是他砧板上的魚肉,任他宰割。他要通過這些苛刻的條件,徹底摧毀朝鮮的反抗意誌,將朝鮮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讓朝鮮成為他實現更大野心的堅實基石。


    使者無奈,隻能帶著洪承疇的苛刻要求返迴漢陽。李淏得知後,悲痛欲絕,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最終奪眶而出。他獨自一人在宮殿中徘徊,心中滿是痛苦與掙紮。他想到了那些信任他的百姓,想到了祖宗們留下的諄諄教誨,如今卻要在他手中做出這樣屈辱的決定。但一想到城中百姓即將麵臨的戰火塗炭,他心如刀絞,仿佛有千萬根針紮在他的心上。他深知,戰爭一旦繼續,漢陽城必將血流成河,百姓們將遭受無盡的苦難。最終,他還是咬著牙,選擇了妥協。他深知,這一妥協或許意味著朝鮮的尊嚴將被無情踐踏,但為了百姓,他別無選擇,在他心中,百姓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在景福宮的大殿內,氣氛壓抑而沉重,仿佛空氣都已凝固,讓人喘不過氣來。大臣們低著頭,不敢直視李淏的眼睛,整個大殿一片死寂。李淏神色哀傷,緩緩摘下象征著王權的皇冠。那皇冠曾經是他的榮耀,是朝鮮輝煌的象征,如今卻成了他的枷鎖,承載著無盡的無奈與悲哀。他雙手捧著皇冠,久久凝視,仿佛在與過去的自己告別,與朝鮮曾經的輝煌歲月告別。他一步步走下台階,每一步都似有千斤重,仿佛在告別他的過去,告別朝鮮曾經的輝煌。他聲音顫抖,充滿了滄桑與無奈:“從此,我不再是朝鮮國王。”這一刻,仿佛一個時代徹底落幕,往昔的榮耀與輝煌,都化作了泡影,隻留下無盡的哀傷與歎息在空氣中迴蕩,久久不散。


    洪承疇帶著孝莊、小福臨和範文程等人,意氣風發地進入漢陽城。街道兩旁,是清軍威嚴的身影和朝鮮百姓驚恐的目光。朝鮮百姓們默默地站在路邊,眼神中充滿了恐懼、憤怒和無奈。他們看著曾經的都城被外敵占領,心中充滿了屈辱和不甘,但卻敢怒而不敢言。孝莊依偎在洪承疇身旁,眼神中既有對新局勢的期許,又藏著一絲隱憂。她看著這被清軍占領的朝鮮都城,輕聲對洪承疇說:“你果然做到了,有你在,我心裏踏實。隻是福臨還小,這往後……”她的聲音輕柔,卻帶著一絲擔憂,仿佛在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憂慮。她深知,雖然此刻看似一切順利,但未來的道路充滿了未知和挑戰,權力的鬥爭永遠不會停止。洪承疇輕輕握住她的手,安慰道:“有我在,你不必擔心,福臨的位置穩如泰山。”實則他心裏也在盤算,如何平衡各方勢力,讓自己的權力更加穩固。他深知,權力的遊戲才剛剛開始,稍有不慎,便會滿盤皆輸,為了自己和所代表勢力的利益,他必須步步為營,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


    小福臨年紀尚小,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懵懵懂懂,隻是好奇地張望著周圍陌生而又熱鬧的景象,他還不明白,這一切將對他的人生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他天真無邪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這個新環境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在人群中穿梭,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卷入了一場巨大的權力漩渦之中。


    洪承疇則滿臉得意,心中暗自謀劃:“朝鮮已收入囊中,接下來,便是如何穩固在這的統治,進一步擴充勢力,為日後的大業打下堅實基礎。”他的眼神中閃爍著野心的光芒,仿佛看到了一個更加龐大的帝國在他的手中崛起,為了實現這個野心,他會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的利益。他開始思考如何重新組建朝鮮的政府機構,安排自己的心腹擔任要職,以確保對朝鮮的絕對控製。他計劃推行一係列政策,將朝鮮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都納入大清的統治體係,讓朝鮮徹底成為大清的一部分。


    而此時,朝鮮的王世子李焞帶著世子妃和親信,在混亂中由仁川水路倉皇出逃。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躲避著清軍的追捕,曆經千辛萬苦。海上的風浪洶湧,船隻在波濤中顛簸,仿佛隨時都可能被大海吞噬。李焞緊緊地握著世子妃的手,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為朝鮮複國。在漫長的逃亡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無數的困難和危險。糧食短缺,淡水不足,疾病肆虐,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李焞帶領著大家,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在黑暗中尋找著一絲希望的曙光。


    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終於抵達了大明共和國的首都南京,在總統府尋求庇護與援助。王世子李焞麵容憔悴,臉上寫滿了疲憊與風霜,但眼神中仍透著堅毅與不屈,仿佛一把燃燒的火焰,永不熄滅。他見到我後,立刻雙膝跪地,急切地說道:“懇請大明共和國出兵援助朝鮮複國,朝鮮上下必將銘記這份恩情,感恩戴德,世代為友。朝鮮雖小,但也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文化,我們不願淪為他國的附庸,懇請您伸出援手。”李焞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熏陶,深知家國大義,雖流亡在外,但複國的信念從未動搖。他身形挺拔,即便曆經磨難,仍不失王室的威嚴與風度,宛如一棵在暴風雨中屹立不倒的蒼鬆。


    我麵露難色,緩緩說道:“王世子,你有所不知,此時我國還有部分區域尚未解放,百廢待興,東部沿海正全力推進經濟改革,實在抽不出兵力與精力進行援助。還望世子稍作等待,待我國恢複國力,定當全力相助。”我的聲音誠懇,卻也帶著一絲無奈,我知道,王世子的希望或許在這一刻被我澆滅了,但這是現實的無奈。國內的局勢錯綜複雜,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和精力投入,貿然出兵朝鮮,不僅可能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還可能給國內帶來更大的危機。我們必須先穩定國內,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


    實際上,長期以來,我不斷向眾人灌輸著一個理念:在國家利益麵前,並無絕對的善惡對錯之分。站在國家的角度考量,維護國家利益便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隻有國家獲益之後,才能夠更好地將資源進行重組分配,用於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國家強大了,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這是一個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朝鮮半島地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若能打著援朝的旗號介入,一旦成功,不僅能獲取朝鮮的土地與資源,還能借此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這一切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的考量,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這些都是值得去謀劃的。但我也清楚,現在還不是出兵的時候,國內局勢不穩,貿然出兵隻會陷入困境,損害國家利益。所以,當下必須先穩定國內,積蓄力量。


    之後,我召集中央政府的官員,再次詳細闡述了這個理念。我說道:“諸位,我們所處的時代,就是一場殘酷的生存競爭。若不主動出擊,獲取更多資源,日後我們必將麵臨資源匱乏的困境。朝鮮如今局勢動蕩,正是我們的機會。但當下,我們首要任務是穩定國內局勢,發展經濟。等我們各方麵穩定之後,以援助之名出兵,既能解人口與產能之憂,又能讓國家更加強大。這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我們的百姓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官員們聽後,大多心領神會,表麵上紛紛對王世子表示同情與安撫,言辭懇切,態度和藹,可心中卻也在暗自打著小算盤,謀劃著未來從朝鮮能獲取的利益,畢竟他們也深知國家利益的重要性,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王世子李焞和他的親信們被安置在南京的一處招待所中。李焞雖然身處異鄉,但他的心始終牽掛著朝鮮。他每天都會與親信們商討複國的計劃,雖然知道前路艱難,但他從未放棄過希望。他時常站在招待所的院子裏,望著北方的天空,心中默默祈禱著朝鮮能夠早日擺脫困境,恢複往日的獨立和尊嚴。他和親信們查閱各種資料,分析朝鮮的局勢和清軍的弱點,試圖找到一條複國的道路。他們還與在朝鮮國內的反抗勢力保持聯係,傳遞情報,鼓舞著國內人民的士氣。


    而在朝鮮國內,洪承疇開始了他的統治布局。他任命了一批清朝官員擔任朝鮮的重要職務,對朝鮮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麵進行全麵的掌控。朝鮮的百姓們在新的統治下,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他們不僅要承受繁重的賦稅,還要忍受清朝官員的欺壓和剝削。許多人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絕望,心中充滿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狀的不滿。在政治上,朝鮮的原有官員被邊緣化,權力被清朝官員牢牢掌控;在經濟上,大量的財富被掠奪,百姓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在文化上,清朝的文化和價值觀開始強製推行,朝鮮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朝鮮國內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一些秘密組織開始在民間興起,他們暗中策劃著反抗行動,試圖推翻清朝的統治,恢複朝鮮的獨立。


    在國際上,由於此前日本德川幕府就已覬覦朝鮮,打算趁火打劫,還從荷蘭人手中購置了火槍及相關技藝。此時,日本國內的鐵匠們日夜在爐火旁忙碌,依照荷蘭火槍樣式打造新槍,敲打聲不絕於耳。大批武士被召集起來,於校場中進行火槍射擊演練,硝煙彌漫。忍者與密探喬裝打扮,頻繁穿梭於朝鮮沿海地區,仔細刺探清軍的兵力部署、戰船配置等情況,而後將情報飛速送迴國內。各藩國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糧草物資,一隊隊民夫搬運著糧草,整齊地碼放在港口倉庫,隻等德川家光一聲令下,大軍便可即刻乘船出征,在朝鮮這片土地上掀起新的戰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外傳之攜現代智統亂世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宇秀天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宇秀天下並收藏大明外傳之攜現代智統亂世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