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了發現,瘧疾這種病症,是病邪傳染導致,就是沒有找到傳染源,另外也沒有找到對應的用藥方子。”
很快,孫立彬就說起了自己用藥過後,沙勿略的身體反應情況。
“去病散也用過了,最多隻能控製病情,並不能徹底地根治。”
“走,咱們去看看這個叫沙勿略的人。”
李時珍手中還提著自己的藥箱,身上背著的背簍,在上來之前就寄存在了兵營裏。
“我們帶來的顯微鏡,還可以觀察到這種病邪的模樣,你不去看看?”
一直沒有說話的石秀枝突然建議道。
“還是先看看病人吧。”
李時珍覺得,還是病人最重要,而且那種顯微鏡,他隻聽說過,並不會使用。
“這邊請!”
孫立彬也從善如流,而石秀枝則不再建議。
每一個人都有對疾病認知的獨特方法,他在旁邊的建議,就已經是在擾亂視聽了。
經過了兩天時間的治療。
沙勿略的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有了惡化的跡象。
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他,繼續和疾病做抗爭了。
“這兩天,有沒有用食?”
一邊把脈,一邊翻看著沙勿略的眼皮子,同時還用另一隻手,摸了摸脖頸。
“喝了一點粥。”
食物都是嚴格按照養生標準來的。
暫時找不出治療的辦法,那麽先養住身體,就是最後的保證。
“你們有沒有想過使用單獨的一種藥物?就像獨一味一樣?”
李時珍沉吟了一下,隨即抬頭看著孫立彬兩人,緩緩問道。
所有人都在找藥方。
總想著怎麽搭配,才可以治病,卻沒有想過單獨的藥物,也依舊會有著神奇的作用。
"那麽李大夫覺得用哪一種藥物最合適?"
石秀枝在詢問的時候,心中已經有了一種藥物。
而孫立彬熟讀病例和藥方,腦海之中也迅速地想到了一味藥。
可以全麵地對症現在的症狀。
“黃花蒿,入藥作清熱、解暑、截瘧、涼血、利尿、健胃、止盜汗用,隻這一味藥就可以解決寒戰、高熱、大汗、頭痛、四肢酸痛和乏力等症狀,就是劑量要加大一點。”
李時珍分析得很詳細。
石秀枝和孫立彬心中想的也是這一種藥物。
兩人對視一眼,也不覺得人家說的多麽簡單,就認為人家醫術不行。
大道至簡的道理,他們還是知道的。
許多大夫,都是怎麽想著多加幾種藥物,來中和藥性。
不能說錯。
可也要分情況。
“試一試?”
“試一試!”
既然有了治病的方法,那麽接下來就是等待結果了。
藥物很快就被送到了船上。
緊接著就是熬煮。
而李時珍,已經在孫立彬的指導下,開始熟悉顯微鏡的用法。
“好東西!若是能夠看清疾病的來源以及變化的話,往迴大夫們治療疾病的手段就會更準確們也更加的高效。”
看罷之後,李時珍不斷地點頭讚歎。
“演道院的人,當真了不起,這種東西都能夠製造出來,一會多熬煮一點藥物,咱們拿過來看看,到底是因為什麽原因,黃花蒿可以治療這種疾病的。”
“草藥治病用的是藥物的偏性······”
孫立彬的話,隻說了一半,李時珍就明白他想要說的是什麽意思。
“我知道,可那些都是需要君臣佐使,現在咱們是單獨的使用一種藥物,那麽就很難分辨是藥物的偏性,還是藥物的本身,早就具備了這種治病的條件。”
旁邊的石秀枝沉默不語。
他隱約地明白了李時珍的做法,恐怕是想要用這種方法,來融合新舊派係之間的矛盾。
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一種藥物,或者是一種藥方。
在不同的病症麵前,都可以有著不同的解讀方法。
“另外,咱們需要對全船的人,都進行一次排查,一種居住在船上這麽點地方,就是身體再好,時間久了,也會出現各種毛病的。”
藥物對症了。
病情就好得很快。
到了當天的下午,一直昏睡不醒的沙勿略就已經睜開了眼睛,想要喝水,吃飯。
“大明的大夫說了,你暫時隻能吃稀粥,等身體養好了之後,你想吃什麽,我就去給你買什麽,不過,說好了這些錢,得你自己出。”
沙勿略一醒來,喝了水,吃了飯。
就開始聽佩雷拉給他說到底欠了多少的欠款。
說到了最後,沙勿略就輕輕的閉上了眼睛,這麽大的一筆款項,就是他迴到了教會,也不會有人給他買單。
不過,他啊還是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幸運地登上了來到大明的船隻,也幸運地遇到了一群神奇的大夫。
他們用草藥來治療疾病。
在他的認知當中,這些都是巫術,若是在他們的國家,有人敢明目張膽的這麽做的話,絕對會被掛在火刑架上,進行一番燒烤。
但在這裏,則是很常見的治療手段。
即便是心中再有偏見。
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絕症,真的被人家給治好了。
或許這就是主對他的福音吧?
往後他還需要把這種福音,傳播得更遠,使得更多的受到這種疾病的人,遠離痛苦。
翌日。
李時珍和一群大夫們前來確診了一遍之後,就把總結出來的病例和治療過程,以及用藥的方子,都通過寫信的方式傳遞了出去。
接下來,就是等待戒嚴撤出的時候。
在這期間,一群大夫們,都在忙碌著向人請教一些治病的技巧。
其中李時珍更是其中的被眾人討論最多的人。
然而,越是交流,這些人就越是興奮,大感此次前來寧波港是來對了地方。
同時石秀枝也漸漸地明白了,孫立彬為何那麽看重李時珍這個人了。
人家是真的有天賦。
和他相比,自己的天賦似乎就拿不出手了。
一個人的本事,一旦超出了平常人的認知,別人也就再也興不起去比較的心思。
"怎麽樣?他值不值得一張神醫證?"
孫立彬略帶調侃地問道。
石秀枝抿了抿嘴,萬分不解地問道:“裕王府是怎麽找到這種神人的?”
而且像這樣的醫術高手,又是為何不招攬到醫院當中去?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使命,誰也幹涉不了,這是裕王說的,以前我不是很明白,可再次見到李時珍的時候,就一切明了了,在民間雲遊行醫,或許才是他一生的追求,而且我感覺他的醫術進步快得不像話。”
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比人氣死人的道理。
他孫立彬也沒有閑著。
不斷地努力,結果卻是差距越拉越大。
一個新的病症,他前前後後地琢磨了快一個月了,都沒有半點眉目。
人家來了隻用了不到盞茶時間,一切搞定。
很快,孫立彬就說起了自己用藥過後,沙勿略的身體反應情況。
“去病散也用過了,最多隻能控製病情,並不能徹底地根治。”
“走,咱們去看看這個叫沙勿略的人。”
李時珍手中還提著自己的藥箱,身上背著的背簍,在上來之前就寄存在了兵營裏。
“我們帶來的顯微鏡,還可以觀察到這種病邪的模樣,你不去看看?”
一直沒有說話的石秀枝突然建議道。
“還是先看看病人吧。”
李時珍覺得,還是病人最重要,而且那種顯微鏡,他隻聽說過,並不會使用。
“這邊請!”
孫立彬也從善如流,而石秀枝則不再建議。
每一個人都有對疾病認知的獨特方法,他在旁邊的建議,就已經是在擾亂視聽了。
經過了兩天時間的治療。
沙勿略的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有了惡化的跡象。
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他,繼續和疾病做抗爭了。
“這兩天,有沒有用食?”
一邊把脈,一邊翻看著沙勿略的眼皮子,同時還用另一隻手,摸了摸脖頸。
“喝了一點粥。”
食物都是嚴格按照養生標準來的。
暫時找不出治療的辦法,那麽先養住身體,就是最後的保證。
“你們有沒有想過使用單獨的一種藥物?就像獨一味一樣?”
李時珍沉吟了一下,隨即抬頭看著孫立彬兩人,緩緩問道。
所有人都在找藥方。
總想著怎麽搭配,才可以治病,卻沒有想過單獨的藥物,也依舊會有著神奇的作用。
"那麽李大夫覺得用哪一種藥物最合適?"
石秀枝在詢問的時候,心中已經有了一種藥物。
而孫立彬熟讀病例和藥方,腦海之中也迅速地想到了一味藥。
可以全麵地對症現在的症狀。
“黃花蒿,入藥作清熱、解暑、截瘧、涼血、利尿、健胃、止盜汗用,隻這一味藥就可以解決寒戰、高熱、大汗、頭痛、四肢酸痛和乏力等症狀,就是劑量要加大一點。”
李時珍分析得很詳細。
石秀枝和孫立彬心中想的也是這一種藥物。
兩人對視一眼,也不覺得人家說的多麽簡單,就認為人家醫術不行。
大道至簡的道理,他們還是知道的。
許多大夫,都是怎麽想著多加幾種藥物,來中和藥性。
不能說錯。
可也要分情況。
“試一試?”
“試一試!”
既然有了治病的方法,那麽接下來就是等待結果了。
藥物很快就被送到了船上。
緊接著就是熬煮。
而李時珍,已經在孫立彬的指導下,開始熟悉顯微鏡的用法。
“好東西!若是能夠看清疾病的來源以及變化的話,往迴大夫們治療疾病的手段就會更準確們也更加的高效。”
看罷之後,李時珍不斷地點頭讚歎。
“演道院的人,當真了不起,這種東西都能夠製造出來,一會多熬煮一點藥物,咱們拿過來看看,到底是因為什麽原因,黃花蒿可以治療這種疾病的。”
“草藥治病用的是藥物的偏性······”
孫立彬的話,隻說了一半,李時珍就明白他想要說的是什麽意思。
“我知道,可那些都是需要君臣佐使,現在咱們是單獨的使用一種藥物,那麽就很難分辨是藥物的偏性,還是藥物的本身,早就具備了這種治病的條件。”
旁邊的石秀枝沉默不語。
他隱約地明白了李時珍的做法,恐怕是想要用這種方法,來融合新舊派係之間的矛盾。
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一種藥物,或者是一種藥方。
在不同的病症麵前,都可以有著不同的解讀方法。
“另外,咱們需要對全船的人,都進行一次排查,一種居住在船上這麽點地方,就是身體再好,時間久了,也會出現各種毛病的。”
藥物對症了。
病情就好得很快。
到了當天的下午,一直昏睡不醒的沙勿略就已經睜開了眼睛,想要喝水,吃飯。
“大明的大夫說了,你暫時隻能吃稀粥,等身體養好了之後,你想吃什麽,我就去給你買什麽,不過,說好了這些錢,得你自己出。”
沙勿略一醒來,喝了水,吃了飯。
就開始聽佩雷拉給他說到底欠了多少的欠款。
說到了最後,沙勿略就輕輕的閉上了眼睛,這麽大的一筆款項,就是他迴到了教會,也不會有人給他買單。
不過,他啊還是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幸運地登上了來到大明的船隻,也幸運地遇到了一群神奇的大夫。
他們用草藥來治療疾病。
在他的認知當中,這些都是巫術,若是在他們的國家,有人敢明目張膽的這麽做的話,絕對會被掛在火刑架上,進行一番燒烤。
但在這裏,則是很常見的治療手段。
即便是心中再有偏見。
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絕症,真的被人家給治好了。
或許這就是主對他的福音吧?
往後他還需要把這種福音,傳播得更遠,使得更多的受到這種疾病的人,遠離痛苦。
翌日。
李時珍和一群大夫們前來確診了一遍之後,就把總結出來的病例和治療過程,以及用藥的方子,都通過寫信的方式傳遞了出去。
接下來,就是等待戒嚴撤出的時候。
在這期間,一群大夫們,都在忙碌著向人請教一些治病的技巧。
其中李時珍更是其中的被眾人討論最多的人。
然而,越是交流,這些人就越是興奮,大感此次前來寧波港是來對了地方。
同時石秀枝也漸漸地明白了,孫立彬為何那麽看重李時珍這個人了。
人家是真的有天賦。
和他相比,自己的天賦似乎就拿不出手了。
一個人的本事,一旦超出了平常人的認知,別人也就再也興不起去比較的心思。
"怎麽樣?他值不值得一張神醫證?"
孫立彬略帶調侃地問道。
石秀枝抿了抿嘴,萬分不解地問道:“裕王府是怎麽找到這種神人的?”
而且像這樣的醫術高手,又是為何不招攬到醫院當中去?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使命,誰也幹涉不了,這是裕王說的,以前我不是很明白,可再次見到李時珍的時候,就一切明了了,在民間雲遊行醫,或許才是他一生的追求,而且我感覺他的醫術進步快得不像話。”
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比人氣死人的道理。
他孫立彬也沒有閑著。
不斷地努力,結果卻是差距越拉越大。
一個新的病症,他前前後後地琢磨了快一個月了,都沒有半點眉目。
人家來了隻用了不到盞茶時間,一切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