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三年後
“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韜光養晦……”
大朝會上,因為使臣團遲遲沒有迴來,朝臣們已經炸開了鍋。
人人都覺得褐國的存在是如鯁在喉,如今朝堂上已經分為戰和兩派,日日吵得不可開交。
主戰派頭子?文官?方循善:“養養養,又不是養胎,就算我們不開戰,褐國也會,若是先一步,我們至少能搶占先機。”
主和派大窩囊?太子:“至少他們現在不會主動開戰,我們應該趁這段時間多多發展國力才對。”
吏部齊尚書:“有什麽不會?一切都在變化,我們絕不該一直用以往的目光去看待褐國。”
廖鴻聲:“隻說打,用什麽去打,誰去打?大雍已經許多年不曾打仗,軍隊不曾經過磨礪,將士多數沒有經驗,明明我們占盡先機,我們還要用命去填?大好的優勢是用來浪費的?”
顧忌著鄭珣的存在,他們說得隱晦,但是這裏每一個朝臣都知道他們的意思。
“褐國都敢扣留使臣,還有什麽不敢的?”
說到此處,奉勤殿安靜下來。
雖然早就知道使團這一去危險萬分,但是真正發生的時候,他們聯想得更多。
褐國皇帝這是明晃晃把對大雍的惡意擺在了明麵上。
沒人能咽下這口氣。
鄭珣沒有製止他們的爭吵,而是又打開係統看了一眼。
自使團離開,這已經成了她每日的習慣。
雖然看不到那邊的情況,但是她也能從係統的信息上麵推斷出一些信息。
比如前幾日係統上忽然出現的兩個名字——伏玲和伏曉燕。
她因此推斷,使團雖然遇到了困難困難,但是他們也在積極地處理。
打開係統頁麵,鄭珣一眼就看到最新的一條信息,她麵露喜色,打開天幕。
天幕展開,眾位大臣卻無心吃瓜。
因為他們竟然看到了使臣團的身影。
這說明什麽?
說明他們已經踏上大雍的國土!
迴來好,迴來好啊……
【一二……少了五個人】
鄭珣的心聲平靜,聽著卻莫名讓人悲切。
五個人……
褐國該死!
禮部尚書不可置信地看著光幕中一張陌生的麵孔。
那張臉說陌生也熟悉,說熟悉也陌生。
姑姑“死去”的時候他年紀尚輕,這麽多年不曾見過,記憶早就走了樣。
他側頭看向旁邊的工部尚書原大人。
原隨雖說沒怎麽見過伏玲,但顯然禮部尚書這個時候需要的是肯定。
於是,他堅定地點了點頭。
禮部尚書的目光重新放迴光幕。
看著看著,他眼眶漸漸泛紅。
他哽咽得語不成聲。
“姑姑……”
鄭珣待他們情緒稍稍平複,才道:“好了,無需再吵,打是要打的,但不是現在。我們不隻不能開戰,還得盡量拖延褐國開戰的時間,不斷消磨他們的國力。”
她雖說自信,但絕不自負。
有墉王這樣一個敵人,足以令人忌憚。
鄭珣看向側方坐在龍椅上的皇帝,他沒有說話,是默認的意思。
主戰派沉默。
見到使臣團大多數人已經平安活著迴來,大家激動的情緒平複許多。
這段時日他們也習慣了公主的風格,不說說一不二,但是她真決定的事情也極少容許人反駁。
偏偏她所做的決定極少出錯,慢慢地,大家已經學會接受。
當初,隨著“韜光養晦”這個吩咐下去,這一養就是三年有餘。
這三年多以來,大雍發展如火如荼,皇帝平安度過死劫,太子的第二個孩子出生,而鄭珣的威嚴日益深重。
誰都看得出來,公主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儲君。
可是皇帝既沒有廢太子,也沒有收迴鄭珣手裏的權力。
他到底還是沒有遠離朝政,但是鄭珣的每一個決定他都支持,哪怕她的打算與他相悖。
大臣們看不懂。
不過這也不妨礙什麽。
又是一年年關。
鄭珣剛過完十四歲生辰。
祭祖那日下了一場大雪,滿城青紅的瓦片鋪上皚皚的白。
以往的祭祖都是由太子和鄭珣跟著帝後完成,但是今年的章程上,隻有鄭珣的名字。
大臣們知道,這件事肯定預示著什麽。
但是皇帝不可能主動給他們解惑,他們也不能去問。
皇帝當然知道他們的想法。
冬日祭開始前,他還在跟鄭珣玩笑:“他們現在肯定急得不行。”
之春一臉嚴肅地為鄭珣整理頭上的發冠。
鄭珣哼笑:“父皇少捉弄捉弄他們吧,當臣子也不容易。”
她身著蟒袍,色調黑紅為主,沉肅端嚴,上頭用金線繡上了威武的金龍,而她剛戴上的金冠也是龍形而非鳳形。
這一套衣著是皇帝命織造局所製,製式參考太子袞冕,遠看大氣,近看精致。
皇帝的心思昭然若揭。
旁邊的皇後笑盈盈地誇讚:“元嘉還是適合這樣的衣著。”
鄭珣以往的衣著雖說盡量往嚴肅上靠,但顧慮她的年紀,所以還是做得鮮嫩些。
沒想到,她的氣勢撐起這樣正式的袞服,反而更添氣勢。
鄭珣透過鏡子觀察,隻看到皇後毫不作偽的笑容。
她表現得異常欣慰,似乎比鄭珣這個當事人還要歡喜。
鄭珣唇角輕揚:“是母後的功勞。”
這套冕服可是皇後親自盯著,又給了諸多意見才定下的。
當初織造局原是想做套男式,但被皇後否定,最後才有如今昂揚又不失柔美的成果。
她的用心,在這一套衣裳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鄭珣有很長一段時間對皇後抱著懷疑之心。
皇後聰慧又有野心,這樣的人真的會對她這個搶了她兒子位置的人毫無芥蒂?
芥蒂是有的,但皇後會權衡利弊,而且,相比於太子之位,她更在乎孩子。
鄭珣的笑容越發真切。
她就喜歡這樣重情重義之人。
之春最後幫她戴好耳飾,恭敬道:“公主,您看看可有什麽地方不合適的?”
鄭珣滿意的看了看:“就這樣,很好。”
李孝君報了時辰,皇帝起身:“走吧。”
此時才剛剛拂曉,天色隻帶著點白,距離天亮還有一段時間。
鄭珣走到帝後身後,衣擺拖在毯子上,發出窸窣的細響。
“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韜光養晦……”
大朝會上,因為使臣團遲遲沒有迴來,朝臣們已經炸開了鍋。
人人都覺得褐國的存在是如鯁在喉,如今朝堂上已經分為戰和兩派,日日吵得不可開交。
主戰派頭子?文官?方循善:“養養養,又不是養胎,就算我們不開戰,褐國也會,若是先一步,我們至少能搶占先機。”
主和派大窩囊?太子:“至少他們現在不會主動開戰,我們應該趁這段時間多多發展國力才對。”
吏部齊尚書:“有什麽不會?一切都在變化,我們絕不該一直用以往的目光去看待褐國。”
廖鴻聲:“隻說打,用什麽去打,誰去打?大雍已經許多年不曾打仗,軍隊不曾經過磨礪,將士多數沒有經驗,明明我們占盡先機,我們還要用命去填?大好的優勢是用來浪費的?”
顧忌著鄭珣的存在,他們說得隱晦,但是這裏每一個朝臣都知道他們的意思。
“褐國都敢扣留使臣,還有什麽不敢的?”
說到此處,奉勤殿安靜下來。
雖然早就知道使團這一去危險萬分,但是真正發生的時候,他們聯想得更多。
褐國皇帝這是明晃晃把對大雍的惡意擺在了明麵上。
沒人能咽下這口氣。
鄭珣沒有製止他們的爭吵,而是又打開係統看了一眼。
自使團離開,這已經成了她每日的習慣。
雖然看不到那邊的情況,但是她也能從係統的信息上麵推斷出一些信息。
比如前幾日係統上忽然出現的兩個名字——伏玲和伏曉燕。
她因此推斷,使團雖然遇到了困難困難,但是他們也在積極地處理。
打開係統頁麵,鄭珣一眼就看到最新的一條信息,她麵露喜色,打開天幕。
天幕展開,眾位大臣卻無心吃瓜。
因為他們竟然看到了使臣團的身影。
這說明什麽?
說明他們已經踏上大雍的國土!
迴來好,迴來好啊……
【一二……少了五個人】
鄭珣的心聲平靜,聽著卻莫名讓人悲切。
五個人……
褐國該死!
禮部尚書不可置信地看著光幕中一張陌生的麵孔。
那張臉說陌生也熟悉,說熟悉也陌生。
姑姑“死去”的時候他年紀尚輕,這麽多年不曾見過,記憶早就走了樣。
他側頭看向旁邊的工部尚書原大人。
原隨雖說沒怎麽見過伏玲,但顯然禮部尚書這個時候需要的是肯定。
於是,他堅定地點了點頭。
禮部尚書的目光重新放迴光幕。
看著看著,他眼眶漸漸泛紅。
他哽咽得語不成聲。
“姑姑……”
鄭珣待他們情緒稍稍平複,才道:“好了,無需再吵,打是要打的,但不是現在。我們不隻不能開戰,還得盡量拖延褐國開戰的時間,不斷消磨他們的國力。”
她雖說自信,但絕不自負。
有墉王這樣一個敵人,足以令人忌憚。
鄭珣看向側方坐在龍椅上的皇帝,他沒有說話,是默認的意思。
主戰派沉默。
見到使臣團大多數人已經平安活著迴來,大家激動的情緒平複許多。
這段時日他們也習慣了公主的風格,不說說一不二,但是她真決定的事情也極少容許人反駁。
偏偏她所做的決定極少出錯,慢慢地,大家已經學會接受。
當初,隨著“韜光養晦”這個吩咐下去,這一養就是三年有餘。
這三年多以來,大雍發展如火如荼,皇帝平安度過死劫,太子的第二個孩子出生,而鄭珣的威嚴日益深重。
誰都看得出來,公主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儲君。
可是皇帝既沒有廢太子,也沒有收迴鄭珣手裏的權力。
他到底還是沒有遠離朝政,但是鄭珣的每一個決定他都支持,哪怕她的打算與他相悖。
大臣們看不懂。
不過這也不妨礙什麽。
又是一年年關。
鄭珣剛過完十四歲生辰。
祭祖那日下了一場大雪,滿城青紅的瓦片鋪上皚皚的白。
以往的祭祖都是由太子和鄭珣跟著帝後完成,但是今年的章程上,隻有鄭珣的名字。
大臣們知道,這件事肯定預示著什麽。
但是皇帝不可能主動給他們解惑,他們也不能去問。
皇帝當然知道他們的想法。
冬日祭開始前,他還在跟鄭珣玩笑:“他們現在肯定急得不行。”
之春一臉嚴肅地為鄭珣整理頭上的發冠。
鄭珣哼笑:“父皇少捉弄捉弄他們吧,當臣子也不容易。”
她身著蟒袍,色調黑紅為主,沉肅端嚴,上頭用金線繡上了威武的金龍,而她剛戴上的金冠也是龍形而非鳳形。
這一套衣著是皇帝命織造局所製,製式參考太子袞冕,遠看大氣,近看精致。
皇帝的心思昭然若揭。
旁邊的皇後笑盈盈地誇讚:“元嘉還是適合這樣的衣著。”
鄭珣以往的衣著雖說盡量往嚴肅上靠,但顧慮她的年紀,所以還是做得鮮嫩些。
沒想到,她的氣勢撐起這樣正式的袞服,反而更添氣勢。
鄭珣透過鏡子觀察,隻看到皇後毫不作偽的笑容。
她表現得異常欣慰,似乎比鄭珣這個當事人還要歡喜。
鄭珣唇角輕揚:“是母後的功勞。”
這套冕服可是皇後親自盯著,又給了諸多意見才定下的。
當初織造局原是想做套男式,但被皇後否定,最後才有如今昂揚又不失柔美的成果。
她的用心,在這一套衣裳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鄭珣有很長一段時間對皇後抱著懷疑之心。
皇後聰慧又有野心,這樣的人真的會對她這個搶了她兒子位置的人毫無芥蒂?
芥蒂是有的,但皇後會權衡利弊,而且,相比於太子之位,她更在乎孩子。
鄭珣的笑容越發真切。
她就喜歡這樣重情重義之人。
之春最後幫她戴好耳飾,恭敬道:“公主,您看看可有什麽地方不合適的?”
鄭珣滿意的看了看:“就這樣,很好。”
李孝君報了時辰,皇帝起身:“走吧。”
此時才剛剛拂曉,天色隻帶著點白,距離天亮還有一段時間。
鄭珣走到帝後身後,衣擺拖在毯子上,發出窸窣的細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