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療


    劉總走進診所時,步伐急促,手裏還握著一部不斷震動的手機。他穿著一身剪裁得體的深灰色西裝,領帶係得一絲不苟,皮鞋擦得鋥亮。他的麵容嚴肅,眉頭緊鎖,眼神中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然而,他的臉色略顯蒼白,眼下的黑眼圈透露出長期的疲憊。


    “抱歉,醫生,剛剛接了個緊急電話。”他坐下時,手機依然放在手邊,仿佛隨時準備處理下一件“重要事務”。


    我微笑著點頭,“沒關係,劉總。請隨意放鬆,這裏是你的時間。”


    他勉強笑了笑,但身體依然緊繃,仿佛隨時準備起身離開。


    “能告訴我,是什麽讓你決定來這裏的嗎?”我問道。


    他歎了口氣,“我妻子說我太沉迷工作了,連家都不顧。她覺得我需要幫助。”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仿佛這隻是妻子的“小題大做”。


    “那你覺得呢?你認同她的看法嗎?”我繼續追問。


    他沉默了一會兒,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手機屏幕,“我不知道。我隻是覺得,公司離不開我,我必須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好。”


    我點點頭,“聽起來,你對工作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讓你感到壓力很大,對嗎?”


    他苦笑了一下,“壓力?當然有。但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習慣了。”


    我注意到他的語氣中有一絲自我防禦,於是決定換個角度,“劉總,你能迴憶一下,最近一次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愉快時光是什麽時候嗎?”


    他愣了一下,眼神有些茫然,“最近……好像很久了。上個月兒子的生日,我本來答應陪他去遊樂園,但臨時有個重要會議,隻能取消了。”


    “當時你兒子的反應是什麽?”我輕聲問。


    他的表情有些愧疚,“他很失望,甚至沒和我說話。我妻子也很生氣,說我總是食言。”


    我點點頭,“聽起來,你的家人很需要你,但你卻因為工作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這種矛盾讓你感到內疚,對嗎?”


    他低下頭,沉默了片刻,“是的,但我能怎麽辦?公司的事情太多了,我不能不管。”


    我溫和地說:“劉總,我們今天的目標不是否定你的責任感,而是找到一種方式,讓你既能履行工作職責,又能兼顧家庭。你願意嚐試嗎?”


    他抬起頭,眼神中帶著一絲期待,“當然,我願意試試。”


    ---


    第二次治療


    一周後,劉總再次來到診所。這一次,他的神情比上次稍微放鬆了一些,但依然帶著一絲疲憊。


    “這周過得怎麽樣?”我問道。


    他苦笑了一下,“還是老樣子。公司的事情一大堆,我幾乎沒時間休息。”


    “上次我們談到,你希望找到一種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方式。這周你有沒有嚐試做一些改變?”我引導他。


    他搖搖頭,“我試過早點迴家,但一到家就開始處理郵件和電話會議,根本停不下來。”


    我點點頭,“聽起來,工作已經侵入了你的私人時間。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停不下來’的感覺,可能源於某種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他皺了皺眉,“心理需求?我不太明白。”


    我解釋道:“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工作狂傾向往往與內心的不安全感或對自我價值的過度依賴有關。你覺得自己必須通過工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否則就會感到焦慮或空虛。這種模式可能源於早期的經曆,比如童年時期對成就的過度追求。”


    他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我小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考第一名。他們說,隻有成績好,才能有出息。”


    “所以,你從小就被灌輸了一種觀念:隻有通過努力和成就,才能獲得認可和愛。這種觀念可能一直延續到現在,讓你無法停下腳步。”我總結道。


    他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也許你說得對。我總覺得,如果我不努力,就會失去一切。”


    我溫和地說:“劉總,這種恐懼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並不完全真實。你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你的工作成就,還在於你作為一個丈夫、父親和朋友的獨特存在。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你重新審視這些信念,並找到更健康的平衡方式。”


    他點點頭,“好,我願意試試。”


    ---


    第三次治療


    這一次,劉總的神情明顯輕鬆了一些。他坐下後,主動說道:“這周我試著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每天晚上八點後不處理工作。雖然一開始很難,但我堅持了幾天。”


    “聽起來是個不錯的開始。你覺得這個改變對你有什麽影響?”我問道。


    他笑了笑,“剛開始很不習慣,總覺得會錯過什麽重要的事情。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麽緊急。而且,我多了些時間陪家人。”


    “那你的家人有什麽反應?”我追問。


    他的眼神變得柔和,“我妻子很驚訝,也很高興。兒子還主動找我下棋,我們已經很久沒這樣了。”


    我點點頭,“這真是個積極的改變。你有沒有注意到,當你把時間留給家人時,你的心情有什麽變化?”


    他想了想,“確實,我感到更放鬆了,也更有幸福感。以前總覺得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現在發現,家庭其實也給了我很多力量。”


    我微笑著說:“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通過改變行為,來影響你的情緒和信念。你已經開始體驗到,平衡工作與生活並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收獲。”


    他點點頭,“我明白了。我會繼續嚐試,找到更多的平衡點。”


    ---


    第四次治療


    最後一次治療時,劉總的神情已經完全不同於初次見麵。他的眉頭舒展了,眼神中多了一份從容和滿足。


    “這周我給自己放了一天假,和家人一起去郊遊。”他主動分享道,“雖然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但那天過得很開心。”


    “聽起來你已經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你覺得這種改變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什麽影響?”我問道。


    他笑了笑,“其實,我發現當我放鬆下來後,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以前總是忙得團團轉,現在反而能更專注地處理重要的事情。”


    我點點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事半功倍’。當你不再被焦慮和壓力驅使時,你的潛能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他深吸一口氣,真誠地說:“醫生,謝謝你。這段時間的治療讓我意識到,生活不僅僅是工作,還有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


    我微笑著說:“這是你自己的努力和勇氣換來的結果。希望你能繼續保持這種平衡,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他站起身,伸出手與我握了握,“我會的。謝謝你,醫生。”


    ---


    看著劉總離開的背影,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滿足。他的重生之旅才剛剛開始,而我,作為他的心理醫生,有幸見證了這一轉變。或許,這就是我選擇這份職業的意義——幫助每一個迷失的靈魂,找到迴家的路。


    (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醫生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曉彤57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曉彤5788並收藏心理醫生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