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陰
今天的上海,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被一層薄紗籠罩著。我坐在診所的鋼琴前,指尖輕輕滑過琴鍵,彈奏著一首肖邦的《夜曲》。琴聲在空曠的房間裏迴蕩,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窗外的教堂鍾聲響起,我停下手中的演奏,抬頭望向窗外。教堂的尖頂在灰暗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肅穆,仿佛在提醒我,今天的病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關懷。
劉婷,一個20歲的大學生,預約了今天的診療。她的病曆上寫著“抑鬱傾向”,原因是學業壓力和人際關係問題。我合上病曆本,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她的到來。
---
10:00 am
門被輕輕推開,劉婷走了進來。她穿著一件簡單的白色衛衣和牛仔褲,短發整齊地貼在耳後,臉上沒有化妝,顯得有些蒼白。她的眼神遊離,像是找不到焦點,腳步輕得幾乎聽不見聲音。
“請坐。”我微笑著指了指沙發。
她點點頭,小心翼翼地坐下,雙手緊緊攥著背包帶,仿佛那是她唯一的依靠。
“劉婷,我是陳醫生。”我溫和地說道,“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麵,你可以放鬆一點,這裏很安全。”
她抬起頭,看了我一眼,又迅速低下頭,聲音細如蚊呐:“陳醫生好。”
“能告訴我,最近你感覺怎麽樣嗎?”我盡量讓語氣顯得輕鬆。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我……我不知道該怎麽說。就是覺得……很累,什麽都不想做。”
“累?”我重複了一遍,“是身體上的累,還是心理上的?”
“都有吧。”她咬了咬嘴唇,“每天晚上都睡不著,早上又起不來。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也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她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後幾乎聽不見了。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在不停地絞動,顯然內心充滿了焦慮。
---
10:15 am
“劉婷,你願意和我聊聊,是什麽讓你覺得‘很沒用’嗎?”我問道,試圖引導她表達更深層的情緒。
她猶豫了一下,低聲說:“我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好。同學們都很優秀,他們成績好,社交也厲害。而我……我連最簡單的作業都完成不了。每次看到他們,我就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
“你提到‘失敗者’,這個詞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我繼續追問。
她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痛苦:“意味著……我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我不該考上這所大學,不該和這些優秀的人在一起。我隻會拖累別人。”
她的自我評價極低,這是典型的抑鬱症狀。我決定從認知行為療法的角度入手,幫助她識別和糾正這些負麵的自動思維。
“劉婷,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想法可能並不完全真實?”我溫和地問道。
她愣了一下,疑惑地看著我:“什麽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說自己‘不配’、‘拖累別人’,這些想法可能是你情緒低落時產生的。事實上,你能考上這所大學,說明你有能力。隻是現在,你被一些負麵的想法困住了。”
她低下頭,似乎在思考我的話。
---
10:30 am
“劉婷,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練習,好嗎?”我拿出一張紙,分成兩欄,“左邊寫下你現在的負麵想法,右邊寫下事實。比如,你說‘我不配考上這所大學’,事實是什麽?”
她接過筆,猶豫了一下,在左邊寫下:“我不配考上這所大學。”然後,她停頓了。
“事實是什麽?”我輕聲提醒。
她慢慢在右邊寫下:“我高考成績達到了錄取線。”
“很好。”我點點頭,“你看,事實和你的想法並不一致。你考上大學是因為你的努力和成績,而不是運氣。”
她看著紙上的字,眼中閃過一絲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來:“可是……我現在什麽都做不好。”
“這也是一個負麵想法。”我鼓勵她,“試著寫下事實。”
她在左邊寫下:“我什麽都做不好。”右邊寫下:“我完成了上周的作業,雖然拖了很久。”
“你看,你並不是‘什麽都做不好’。”我微笑著說,“你隻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
她輕輕點了點頭,似乎有些釋然。
---
11:00 am
接下來,我決定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索她內心深處的情感衝突。
“劉婷,你提到同學們都很優秀,讓你感到壓力。你能告訴我,這種壓力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嗎?”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可能是從高中開始的。那時候,我媽媽總是說,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我的人生就完了。她每天都會問我成績,如果我考得不好,她就會很失望。”
“你媽媽對你的期望很高,是嗎?”我問道。
她點點頭,眼中泛起淚光:“我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我真的覺得很累。每次考試前,我都會失眠,害怕自己考不好。”
“這種害怕,現在還在影響你嗎?”我輕聲問。
“是的。”她哽咽著說,“我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她的期望,也達不到自己的期望。”
我遞給她一張紙巾,等她情緒稍微平複後,繼續說道:“劉婷,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的抑鬱,可能和你對媽媽的感受有關?”
她抬起頭,疑惑地看著我:“什麽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可能把對媽媽的期待和壓力內化了。你覺得自己必須完美,否則就會讓她失望。這種內化的壓力,讓你對自己產生了過高的要求,也讓你感到疲憊和無助。”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也許吧……但我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們可以一起探索這個問題。”我溫和地說,“首先,你需要意識到,你的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你是否達到了別人的期望。你有權利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
她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
11:30 am
診療接近尾聲,我決定給她布置一個家庭作業。
“劉婷,我希望你迴去後,每天記錄一件讓你感到開心或自豪的小事。可以是完成了一項作業,也可以是和朋友的一次愉快聊天。然後,寫下你對這件事的感受。好嗎?”
她點點頭:“我試試。”
“很好。”我微笑著說,“記住,改變是一個過程,不需要急於求成。我們下次見麵時,再一起討論你的記錄。”
她站起身,輕輕鞠了一躬:“謝謝您,陳醫生。”
“不客氣。”我送她到門口,“下周同一時間見。”
---
12:00 pm
劉婷離開後,我迴到鋼琴前,手指輕輕按下一個和弦。琴聲在房間裏迴蕩,帶著一絲溫暖。窗外的教堂鍾聲再次響起,我望向窗外,心中默默祈禱,希望劉婷能在這次治療中找到一絲光明。
今天的診療讓我意識到,抑鬱不僅僅是情緒的低落,更是內心深處對自我價值的否定。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我幫助劉婷識別和糾正了她的負麵思維;通過精神分析,我試圖探索她內心深處的衝突。雖然這隻是治療的開始,但我相信,隻要她願意麵對自己,改變終將到來。
我合上日記本,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下一位病人。窗外的天空依然灰蒙蒙的,但我知道,陽光終會穿透雲層,照亮每一個需要溫暖的靈魂。
---
10月15日,陰
今天的上海,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被一層薄紗籠罩著。我坐在診所的鋼琴前,指尖輕輕滑過琴鍵,彈奏著一首肖邦的《夜曲》。琴聲在空曠的房間裏迴蕩,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窗外的教堂鍾聲響起,我停下手中的演奏,抬頭望向窗外。教堂的尖頂在灰暗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肅穆,仿佛在提醒我,今天的病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關懷。
劉婷,一個20歲的大學生,預約了今天的診療。她的病曆上寫著“抑鬱傾向”,原因是學業壓力和人際關係問題。我合上病曆本,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她的到來。
---
10:00 am
門被輕輕推開,劉婷走了進來。她穿著一件簡單的白色衛衣和牛仔褲,短發整齊地貼在耳後,臉上沒有化妝,顯得有些蒼白。她的眼神遊離,像是找不到焦點,腳步輕得幾乎聽不見聲音。
“請坐。”我微笑著指了指沙發。
她點點頭,小心翼翼地坐下,雙手緊緊攥著背包帶,仿佛那是她唯一的依靠。
“劉婷,我是陳醫生。”我溫和地說道,“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麵,你可以放鬆一點,這裏很安全。”
她抬起頭,看了我一眼,又迅速低下頭,聲音細如蚊呐:“陳醫生好。”
“能告訴我,最近你感覺怎麽樣嗎?”我盡量讓語氣顯得輕鬆。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我……我不知道該怎麽說。就是覺得……很累,什麽都不想做。”
“累?”我重複了一遍,“是身體上的累,還是心理上的?”
“都有吧。”她咬了咬嘴唇,“每天晚上都睡不著,早上又起不來。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也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她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後幾乎聽不見了。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在不停地絞動,顯然內心充滿了焦慮。
---
10:15 am
“劉婷,你願意和我聊聊,是什麽讓你覺得‘很沒用’嗎?”我問道,試圖引導她表達更深層的情緒。
她猶豫了一下,低聲說:“我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好。同學們都很優秀,他們成績好,社交也厲害。而我……我連最簡單的作業都完成不了。每次看到他們,我就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
“你提到‘失敗者’,這個詞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我繼續追問。
她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痛苦:“意味著……我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我不該考上這所大學,不該和這些優秀的人在一起。我隻會拖累別人。”
她的自我評價極低,這是典型的抑鬱症狀。我決定從認知行為療法的角度入手,幫助她識別和糾正這些負麵的自動思維。
“劉婷,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想法可能並不完全真實?”我溫和地問道。
她愣了一下,疑惑地看著我:“什麽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說自己‘不配’、‘拖累別人’,這些想法可能是你情緒低落時產生的。事實上,你能考上這所大學,說明你有能力。隻是現在,你被一些負麵的想法困住了。”
她低下頭,似乎在思考我的話。
---
10:30 am
“劉婷,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練習,好嗎?”我拿出一張紙,分成兩欄,“左邊寫下你現在的負麵想法,右邊寫下事實。比如,你說‘我不配考上這所大學’,事實是什麽?”
她接過筆,猶豫了一下,在左邊寫下:“我不配考上這所大學。”然後,她停頓了。
“事實是什麽?”我輕聲提醒。
她慢慢在右邊寫下:“我高考成績達到了錄取線。”
“很好。”我點點頭,“你看,事實和你的想法並不一致。你考上大學是因為你的努力和成績,而不是運氣。”
她看著紙上的字,眼中閃過一絲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來:“可是……我現在什麽都做不好。”
“這也是一個負麵想法。”我鼓勵她,“試著寫下事實。”
她在左邊寫下:“我什麽都做不好。”右邊寫下:“我完成了上周的作業,雖然拖了很久。”
“你看,你並不是‘什麽都做不好’。”我微笑著說,“你隻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
她輕輕點了點頭,似乎有些釋然。
---
11:00 am
接下來,我決定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索她內心深處的情感衝突。
“劉婷,你提到同學們都很優秀,讓你感到壓力。你能告訴我,這種壓力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嗎?”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可能是從高中開始的。那時候,我媽媽總是說,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我的人生就完了。她每天都會問我成績,如果我考得不好,她就會很失望。”
“你媽媽對你的期望很高,是嗎?”我問道。
她點點頭,眼中泛起淚光:“我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我真的覺得很累。每次考試前,我都會失眠,害怕自己考不好。”
“這種害怕,現在還在影響你嗎?”我輕聲問。
“是的。”她哽咽著說,“我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她的期望,也達不到自己的期望。”
我遞給她一張紙巾,等她情緒稍微平複後,繼續說道:“劉婷,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的抑鬱,可能和你對媽媽的感受有關?”
她抬起頭,疑惑地看著我:“什麽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可能把對媽媽的期待和壓力內化了。你覺得自己必須完美,否則就會讓她失望。這種內化的壓力,讓你對自己產生了過高的要求,也讓你感到疲憊和無助。”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也許吧……但我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們可以一起探索這個問題。”我溫和地說,“首先,你需要意識到,你的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你是否達到了別人的期望。你有權利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
她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
11:30 am
診療接近尾聲,我決定給她布置一個家庭作業。
“劉婷,我希望你迴去後,每天記錄一件讓你感到開心或自豪的小事。可以是完成了一項作業,也可以是和朋友的一次愉快聊天。然後,寫下你對這件事的感受。好嗎?”
她點點頭:“我試試。”
“很好。”我微笑著說,“記住,改變是一個過程,不需要急於求成。我們下次見麵時,再一起討論你的記錄。”
她站起身,輕輕鞠了一躬:“謝謝您,陳醫生。”
“不客氣。”我送她到門口,“下周同一時間見。”
---
12:00 pm
劉婷離開後,我迴到鋼琴前,手指輕輕按下一個和弦。琴聲在房間裏迴蕩,帶著一絲溫暖。窗外的教堂鍾聲再次響起,我望向窗外,心中默默祈禱,希望劉婷能在這次治療中找到一絲光明。
今天的診療讓我意識到,抑鬱不僅僅是情緒的低落,更是內心深處對自我價值的否定。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我幫助劉婷識別和糾正了她的負麵思維;通過精神分析,我試圖探索她內心深處的衝突。雖然這隻是治療的開始,但我相信,隻要她願意麵對自己,改變終將到來。
我合上日記本,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下一位病人。窗外的天空依然灰蒙蒙的,但我知道,陽光終會穿透雲層,照亮每一個需要溫暖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