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療:沉默的來訪者


    小玲被她的母親帶到了我的診所。她瘦小的身軀裹在一件略顯寬大的校服裏,低著頭,雙手緊緊攥著書包帶,仿佛那是她唯一的依靠。她的母親焦慮地站在一旁,低聲告訴我:“醫生,她已經兩個月沒說過一句話了。”


    我點點頭,示意母親在候診室等待,然後蹲下身,與小玲平視。她的眼睛很大,卻空洞無神,像是被一層薄霧籠罩。我輕聲說:“小玲,我是這裏的醫生,你可以叫我李醫生。這裏很安全,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說任何你想說的話。”


    她沒有迴應,甚至連眼神都沒有變化。我決定不急於追問,而是帶她進入治療室。房間裏有一架鋼琴,我坐到琴凳上,隨意彈奏了一段輕柔的旋律。小玲的目光似乎被琴聲吸引,微微抬起了頭。


    “你喜歡音樂嗎?”我問道。她依舊沉默,但我注意到她的手指輕輕動了一下,像是在模仿彈琴的動作。


    ---


    第二次治療:無聲的表達


    第二次見麵時,小玲的狀態似乎稍微放鬆了一些。她依然不說話,但開始用畫筆在紙上塗鴉。我坐在她旁邊,觀察她的畫作。畫中有一個小女孩,站在一棟房子的門口,房子旁邊有一棵大樹,樹上掛滿了黑色的果實。


    “這是你嗎?”我指著畫中的小女孩問道。她點了點頭,這是她第一次對我做出明確的迴應。


    “這棵樹看起來很特別,樹上結的是什麽?”我繼續問。她搖了搖頭,眼神中閃過一絲恐懼。


    我決定用精神分析法的自由聯想技術,試圖引導她表達內心的情感。“小玲,如果你能對這棵樹說話,你會說什麽?”她停下畫筆,盯著畫紙看了很久,突然用筆在樹下畫了一個躺著的女人。


    我心中一緊,輕聲問:“這是媽媽嗎?”她的眼淚突然湧了出來,無聲地哭泣著。我沒有打斷她,隻是遞給她一張紙巾,靜靜地陪在她身邊。


    ---


    第三次治療:揭開創傷


    第三次治療時,小玲的母親向我透露了一些家庭背景。原來,小玲的父親在一次意外中去世,母親為了生計不得不長時間工作,小玲經常獨自在家。母親哽咽著說:“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因為這件事才變成這樣。”


    我迴到治療室,發現小玲正在畫一幅新的畫。畫中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牽著手,站在陽光下。我坐到她旁邊,輕聲問:“這是爸爸和媽媽嗎?”她點了點頭。


    “你很想他們,對嗎?”她再次點頭,眼淚無聲地滑落。


    我決定用認知行為理論中的“情緒識別”技術,幫助她表達內心的情感。“小玲,你能告訴我,當你想到爸爸時,心裏是什麽感覺嗎?”她猶豫了一下,用筆在紙上寫了一個字:“怕。”


    “你害怕什麽?”我繼續問。她寫道:“怕媽媽也會離開。”


    我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媽媽很愛你,她不會離開你。你可以試著告訴她你的感受,好嗎?”她低下頭,沒有迴應,但我能感覺到她的情緒有所鬆動。


    ---


    第四次治療:重獲聲音


    第四次治療時,小玲的狀態明顯好轉。她主動坐到鋼琴前,用一根手指輕輕按下一個琴鍵。我坐到她旁邊,和她一起彈奏簡單的旋律。突然,她開口說了一句:“爸爸以前也彈鋼琴。”


    她的聲音很輕,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但我聽得清清楚楚。我強忍住內心的激動,輕聲迴應:“爸爸一定彈得很好聽,對嗎?”她點了點頭,繼續說:“他答應教我,可是……”


    她沒有說完,但我明白她的意思。我決定用認知行為理論中的“重構技術”,幫助她重新看待這段記憶。“小玲,爸爸雖然不能親自教你,但他的愛一直都在。你可以通過彈鋼琴,感受到他對你的愛,對嗎?”她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輕輕“嗯”了一聲。


    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一起彈奏了幾首簡單的曲子。她的臉上逐漸浮現出久違的笑容,眼神也變得明亮起來。


    ---


    治療總結


    小玲的失語症狀源於她對父親去世的恐懼和對母親離開的擔憂。通過精神分析法,我幫助她揭開了內心的創傷;通過認知行為理論,我引導她重新認識自己的情感,並找到表達的方式。她的語言能力逐漸恢複,情緒也趨於穩定。


    治療結束時,小玲的母親激動地握住我的手,連聲道謝。我告訴她:“小玲還需要時間和支持,但她已經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看著小玲牽著母親的手離開診所,我的心中充滿了欣慰。每一個靈魂的重生,都是一次奇跡。而我,隻是這場奇跡的見證者和引導者。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醫生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曉彤57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曉彤5788並收藏心理醫生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