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清晨的診室裏,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地板上,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咖啡香。我坐在辦公桌前,翻看著今天的預約名單。今天的第二位病人是一位退休教師,名叫陳建國,65歲。他的預約單上寫著:“情緒低落,對治療有強烈抗拒。”我皺了皺眉,心裏隱隱有些不安。


    門被輕輕推開,陳建國走了進來。他滿頭白發,穿著一件略顯陳舊的中山裝,手裏拄著一根木質拐杖,步伐有些蹣跚。他的眼神有些渾濁,似乎總是無法聚焦在某一個點上。


    “李醫生,您好。”他的聲音沙啞而低沉,帶著一絲疲憊。


    “陳先生,請坐。”我示意他坐在我對麵的椅子上,“聽說你最近情緒不太好,能具體說說嗎?”


    他點了點頭,緩緩坐下,雙手緊緊握著拐杖,指節有些發白。


    阻抗的表現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說。”他低聲說道,“最近總覺得生活沒什麽意思,做什麽都提不起勁。孩子們讓我來看醫生,但我其實覺得沒什麽用。”


    “你覺得沒什麽用?”我問。


    “是啊。”他歎了口氣,“我都這把年紀了,還能有什麽改變?醫生也治不了老啊。”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和自嘲。


    “陳先生,你有沒有想過,情緒低落可能不僅僅是衰老的問題?”我試探性地問道。


    他搖了搖頭:“我不太懂這些。反正我覺得,看醫生也沒什麽用,還不如自己熬過去。”


    我點了點頭,心裏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陳建國的表現顯然是一種典型的阻抗反應。他對治療持懷疑態度,甚至有些抗拒,這可能是他內心深處對衰老和改變的恐懼的體現。


    探索病人的過去


    “陳先生,你退休前是做什麽工作的?”我問。


    “我是一名中學教師,教了四十年的語文。”他迴答,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豪。


    “教了四十年,一定有很多難忘的經曆吧?”我問。


    他點了點頭,眼神中閃過一絲光芒:“是啊,那些年雖然辛苦,但看到學生們一個個成才,心裏還是挺有成就感的。”


    “退休後,你的生活有什麽變化嗎?”我問。


    他沉默了一會兒,似乎在整理思緒:“退休後,生活一下子空了。以前每天都有課要上,有學生要管,現在突然沒事做了,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


    他的聲音裏帶著一絲失落。


    “你有沒有嚐試過找一些新的興趣愛好,或者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我問。


    他搖了搖頭:“年紀大了,學什麽都學不進去。社交活動也沒什麽意思,大家聊的都是些家長裏短,我不太感興趣。”


    我點了點頭,心裏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陳建國的情緒低落顯然與他退休後的生活變化有關。他從一個忙碌的教師突然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退休老人,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他感到失落和空虛。


    幫助病人接受現實


    “陳先生,你有沒有想過,退休並不意味著生活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問。


    他愣了一下,隨即苦笑道:“新的開始?我都這把年紀了,還能有什麽新的開始?”


    “年齡並不是問題。”我迴答,“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嚐試找一些新的興趣愛好,或者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目標。”


    他沉默了一會兒,似乎在思考這個可能性。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還能做什麽。”他低聲說道。


    “你可以從一些簡單的事情開始。”我建議道,“比如,你可以嚐試寫寫迴憶錄,記錄下你教學生涯中的點滴。或者,你可以參加一些誌願活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他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希望:“寫迴憶錄?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我以前教語文,寫點東西應該不難。”


    我點了點頭:“是的,寫作不僅可以幫助你整理過去的經曆,還可以讓你找到新的生活意義。”


    生活重建


    在接下來的幾周裏,我和陳建國進行了多次深入的談話。我們逐漸揭開了他內心深處的失落和恐懼。他承認,自己對退休後的生活感到迷茫和不安,甚至有些害怕麵對衰老。


    “我總覺得,自己已經沒什麽用了。”他低聲說道。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經驗和智慧是年輕人無法比擬的?”我問,“你可以通過寫作或者誌願活動,將這些經驗和智慧傳遞給下一代。”


    他沉默了一會兒,似乎在消化這個信息。


    “也許……我可以試試。”他低聲說道。


    “當然可以。”我堅定地迴答,“你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來找我尋求幫助。接下來,你需要做的,就是一步步重建自己的生活。”


    結尾


    幾個月後,陳建國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開始寫作迴憶錄,記錄下自己教學生涯中的點滴。他還參加了一些誌願活動,幫助社區裏的孩子們學習語文。雖然他的步伐依然有些蹣跚,但他的眼神中卻多了一絲光彩。


    “李醫生,謝謝你。”最後一次治療時,他真誠地說道,“如果沒有你的幫助,我可能還在那種失落中掙紮。”


    我笑了笑:“這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你找到了自己的阻抗的歸宿。”


    他點了點頭,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


    我看著他離開診室,心裏感到一陣欣慰。作為一名心理醫生,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看到病人重新找迴自我,走出困境。陳建國的故事讓我再次意識到,阻抗不僅僅是治療的障礙,它也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自己、改變生活的契機。


    窗外的陽光依然明媚,我合上了他的病曆,準備迎接下一位病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醫生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曉彤57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曉彤5788並收藏心理醫生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