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命方孝儒為欽差大臣
大明:我朱雄英不當孝子賢孫 作者:佛係無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藍玉的爽快表現,著實令朱元璋心中泛起一絲疑惑和警覺,朱元璋不由得暗自思忖著,這種不同尋常的態度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事情。
“眾愛卿以為如何?”朱元璋將目光投向了淮西眾人,試圖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真實的看法。
然而,淮西集團的人早已事先收到了消息,對於他們來說,隻要被推舉之人並非出自淮西一脈,無論是誰,都無關緊要。
“陛下聖明,臣等無異議。”眾人齊聲高唿,聲音整齊劃一如同一人所言。
這般高度一致的迴應,反而讓朱元璋愈發堅信這其中定然存在著不可告人的貓膩,隻是一時之間,他還難以洞察出到底是何種陰謀詭計。
不過,既然淮西集團沒有參與到這件事情中來,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借此謀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如此一來,朱元璋覺得自己也無需刻意去唱反調,倒不如先靜觀其變,瞧瞧這群心懷叵測的家夥究竟想要搞什麽名堂。
朱元璋大手一揮,果斷地下達命令,“既如此,那就傳旨吧,封方孝儒為欽差大臣,不日離京,趕赴曲阜,深入調查此事,咱賦予他代天巡牧之權,務必妥善處理,以安撫萬民之心。”
“領旨。”站在一側專門負責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官員趕忙恭敬的應聲道。
朱元璋繼續說起了其它事兒,“魏國公啊,咱聽說你兒子也辭了軍職?”
徐達站出來迴答道,“迴陛下,犬子不堪大用,讓他請辭總好比丟人現眼的好。”
“可是咱聽說,辭了軍職,轉頭就去了虞王麾下啊。”朱元璋淡淡的開口道,語氣聽不出喜怒哀樂。
不過徐達卻是聽出了濃濃的懷疑和試探,徐達依舊一副平平淡淡的架勢,“小孩子玩鬧罷了,混點俸祿而已。”
“咱已有明旨,虞王的這支兵馬建製,由於不歸朝廷調動,所以朝廷不會給予任何幫助,軍中任何將領和士兵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轉投進去,眾愛卿不要明知故犯。”
朱元璋敲打了一下淮西中的某群人。
先開始聽說李景隆過去了,朱元璋還沒太當迴事,畢竟李景隆算是朱雄英的表哥。
可是徐允恭過去了就不一樣了,徐達向來是中立派,徐允恭加入朱雄英的陣營,是否表明魏國公府站隊朱雄英了?
若是未來朱雄英承繼大統,那徐家自然是再延續幾十年風光,可若是未來不是朱雄英承繼大統呢?
那徐家必遭清算。
徐達這麽早就把寶押上了嗎?
連朱標都還沒有繼位,徐達這麽快就表態了?
徐達的這波操作,讓朱元璋感覺到了濃濃的危機感,有種大明被別人安排好了的感覺。
有種大明不受自己控製的危機感。
“是,不過犬子還沒幹到將軍呢,因此也不算將領吧?”徐達淡淡的問了一句。
這一問,朱元璋有些下不來台了。
朱元璋覺得徐達在埋怨自己,沒有讓徐允恭做到一軍主將的位置,畢竟聽說徐允恭一過去就是一軍主將了。
一旦自己應下了,那就坐實了自己小氣摳門,不舍得給官。
可若是不應這事兒,那徐允恭轉投朱雄英麾下,那就啥事兒沒有啊。
朱標開口道,“魏國公說笑了,父皇的意思是允恭怎麽也跑去跟雄英胡鬧去了,沒有其他意思。”
朱標開口解圍。
徐達點了點頭,“原來如此,不過誰家沒有不爭氣的兒子啊,臣家也不例外,那小子不爭氣,臣也沒辦法。”
“天德說笑了,好了,不談這件事了,咱還有一件事要說,前年的時候,也就是洪武十三年,西平侯沐英率陝西明軍進攻北元脫火赤部,大破元兵並活捉了脫火赤等將領?,去年洪武十四年,天德你和淮學以及沐英等抵抗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犯大明邊境,兩軍均大勝並生擒了元廷的一些將領?,昨兒個咱低頭一算,自咱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以來,大明開國已經十五年了,可是北元遲遲未能覆滅,所以咱想問問你們的意見,在三年內組織一場大的兵力,一舉蕩平北元,掃蕩蒙古,你們有什麽意見?”
朱元璋轉移話題,說起了正事兒。
聽到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四個字的時候,不少人咳嗽了兩聲。
參與過元末驅韃複中之戰的人都清楚,朱元璋這八個字的功績是有不小水分的,雖然最後這事兒是他辦成了。
但是真正抗元的劉福通、韓林兒、陳友諒、張士誠這些人衝在前麵,朱元璋在後麵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明史太祖本紀,冬十二月,元遣尚書張昶航海至慶元,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不受。
那時候元朝還招安了朱元璋,雖然朱元璋拒絕了。
但是每每聽到朱元璋把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八個字的功勞全安在他自己身上的時候,有些人還是覺得臉皮未免太厚了點。
朱元璋隻能說是參與了這件事情,並且最終摘了桃子,但不可否認其他人參與的功績啊。
把這功全攬自己身上,這多少有點不道德吧?
驅逐韃虜這事兒都有水分,更別說現在隻能靠大明自己覆滅韃虜了,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打打秋風啥的,問題不大。
想要一舉蕩平蒙古,有難度啊。
朱元璋主要是受了傳國玉璽的刺激,朱元璋想用覆滅韃虜來證明天命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領導下,北元被蕩平,蒙古歸入大明版圖,誰還敢說天命不在自己身上?
朱元璋雖然看不起秦始皇,但不妨礙朱元璋承認傳國玉璽的正統合法性啊。
“臣覺得此事要三思,如今大明內憂未定,何以平外患?正所謂欲攘外必先安內,臣建議還是先把大明內部穩定住吧。”
徐達迴答道。
“臣等附議。”眾人紛紛附和,雖然大家也想辦成這事兒,但是不得不考慮實際情況啊。
這要是敗了史書上還不知道得記載得多詳細呢。
某某率領傾國之兵,北蕩蒙古,敗了,以致大明一蹶不振,實為國之罪臣!
“眾愛卿以為如何?”朱元璋將目光投向了淮西眾人,試圖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真實的看法。
然而,淮西集團的人早已事先收到了消息,對於他們來說,隻要被推舉之人並非出自淮西一脈,無論是誰,都無關緊要。
“陛下聖明,臣等無異議。”眾人齊聲高唿,聲音整齊劃一如同一人所言。
這般高度一致的迴應,反而讓朱元璋愈發堅信這其中定然存在著不可告人的貓膩,隻是一時之間,他還難以洞察出到底是何種陰謀詭計。
不過,既然淮西集團沒有參與到這件事情中來,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借此謀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如此一來,朱元璋覺得自己也無需刻意去唱反調,倒不如先靜觀其變,瞧瞧這群心懷叵測的家夥究竟想要搞什麽名堂。
朱元璋大手一揮,果斷地下達命令,“既如此,那就傳旨吧,封方孝儒為欽差大臣,不日離京,趕赴曲阜,深入調查此事,咱賦予他代天巡牧之權,務必妥善處理,以安撫萬民之心。”
“領旨。”站在一側專門負責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官員趕忙恭敬的應聲道。
朱元璋繼續說起了其它事兒,“魏國公啊,咱聽說你兒子也辭了軍職?”
徐達站出來迴答道,“迴陛下,犬子不堪大用,讓他請辭總好比丟人現眼的好。”
“可是咱聽說,辭了軍職,轉頭就去了虞王麾下啊。”朱元璋淡淡的開口道,語氣聽不出喜怒哀樂。
不過徐達卻是聽出了濃濃的懷疑和試探,徐達依舊一副平平淡淡的架勢,“小孩子玩鬧罷了,混點俸祿而已。”
“咱已有明旨,虞王的這支兵馬建製,由於不歸朝廷調動,所以朝廷不會給予任何幫助,軍中任何將領和士兵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轉投進去,眾愛卿不要明知故犯。”
朱元璋敲打了一下淮西中的某群人。
先開始聽說李景隆過去了,朱元璋還沒太當迴事,畢竟李景隆算是朱雄英的表哥。
可是徐允恭過去了就不一樣了,徐達向來是中立派,徐允恭加入朱雄英的陣營,是否表明魏國公府站隊朱雄英了?
若是未來朱雄英承繼大統,那徐家自然是再延續幾十年風光,可若是未來不是朱雄英承繼大統呢?
那徐家必遭清算。
徐達這麽早就把寶押上了嗎?
連朱標都還沒有繼位,徐達這麽快就表態了?
徐達的這波操作,讓朱元璋感覺到了濃濃的危機感,有種大明被別人安排好了的感覺。
有種大明不受自己控製的危機感。
“是,不過犬子還沒幹到將軍呢,因此也不算將領吧?”徐達淡淡的問了一句。
這一問,朱元璋有些下不來台了。
朱元璋覺得徐達在埋怨自己,沒有讓徐允恭做到一軍主將的位置,畢竟聽說徐允恭一過去就是一軍主將了。
一旦自己應下了,那就坐實了自己小氣摳門,不舍得給官。
可若是不應這事兒,那徐允恭轉投朱雄英麾下,那就啥事兒沒有啊。
朱標開口道,“魏國公說笑了,父皇的意思是允恭怎麽也跑去跟雄英胡鬧去了,沒有其他意思。”
朱標開口解圍。
徐達點了點頭,“原來如此,不過誰家沒有不爭氣的兒子啊,臣家也不例外,那小子不爭氣,臣也沒辦法。”
“天德說笑了,好了,不談這件事了,咱還有一件事要說,前年的時候,也就是洪武十三年,西平侯沐英率陝西明軍進攻北元脫火赤部,大破元兵並活捉了脫火赤等將領?,去年洪武十四年,天德你和淮學以及沐英等抵抗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犯大明邊境,兩軍均大勝並生擒了元廷的一些將領?,昨兒個咱低頭一算,自咱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以來,大明開國已經十五年了,可是北元遲遲未能覆滅,所以咱想問問你們的意見,在三年內組織一場大的兵力,一舉蕩平北元,掃蕩蒙古,你們有什麽意見?”
朱元璋轉移話題,說起了正事兒。
聽到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四個字的時候,不少人咳嗽了兩聲。
參與過元末驅韃複中之戰的人都清楚,朱元璋這八個字的功績是有不小水分的,雖然最後這事兒是他辦成了。
但是真正抗元的劉福通、韓林兒、陳友諒、張士誠這些人衝在前麵,朱元璋在後麵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明史太祖本紀,冬十二月,元遣尚書張昶航海至慶元,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不受。
那時候元朝還招安了朱元璋,雖然朱元璋拒絕了。
但是每每聽到朱元璋把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八個字的功勞全安在他自己身上的時候,有些人還是覺得臉皮未免太厚了點。
朱元璋隻能說是參與了這件事情,並且最終摘了桃子,但不可否認其他人參與的功績啊。
把這功全攬自己身上,這多少有點不道德吧?
驅逐韃虜這事兒都有水分,更別說現在隻能靠大明自己覆滅韃虜了,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打打秋風啥的,問題不大。
想要一舉蕩平蒙古,有難度啊。
朱元璋主要是受了傳國玉璽的刺激,朱元璋想用覆滅韃虜來證明天命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領導下,北元被蕩平,蒙古歸入大明版圖,誰還敢說天命不在自己身上?
朱元璋雖然看不起秦始皇,但不妨礙朱元璋承認傳國玉璽的正統合法性啊。
“臣覺得此事要三思,如今大明內憂未定,何以平外患?正所謂欲攘外必先安內,臣建議還是先把大明內部穩定住吧。”
徐達迴答道。
“臣等附議。”眾人紛紛附和,雖然大家也想辦成這事兒,但是不得不考慮實際情況啊。
這要是敗了史書上還不知道得記載得多詳細呢。
某某率領傾國之兵,北蕩蒙古,敗了,以致大明一蹶不振,實為國之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