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冊立朱雄英為皇太孫
大明:我朱雄英不當孝子賢孫 作者:佛係無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馬皇後離開之後,朱元璋一言不發,就那麽靠在龍椅上,朱標隻能默默處理起政務,樸國昌讓人趕緊進來把這裏收拾一下。
如果不是馬皇後壓著這群淮西功臣,真以為淮西不敢反了他這個臭要飯的?
若是馬皇後一死,淮西再出個領頭的,看看淮西敢不敢反他朱元璋。
今天,注定是要永載史冊的一天。
朱元璋一夜未眠,今天晚上也很多人睡不著覺。
深夜,朱允炆也喝下了那杯鶴頂紅。
第二天。
百官正常上朝,隻不過朝堂上的氣氛有些壓抑而已,就連朱元璋和朱標都不知道為什麽隱隱之間有種不安的感覺。
朱雄英跟著來上朝,朱元璋依舊坐在龍椅上,隻是沒人再看得出朱元璋是喜是怒,現在的朱元璋隻能做個吉祥物。
淮西也不會再讓朱元璋掌權的。
是淮西逼朱元璋交出了權力,朱元璋再掌權,淮西就得遭殃。
百官正常的行禮過程之後,樸國昌便拿起聖旨,昭告天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下之本,屬於元良,四方之明,資其塚嗣,是有傳歸之義,必膺監撫之重。
克廣前烈,與人守器,非君父之獨親,俾生靈之同載,朕病痛纏身,年邁無力,頃以疾苦,未能康寧。
殘寇猶虞,中原多壘,軍國大務,理須參決,乃眷匕鬯,恭承宗祧,皇太子標,天縱聰明,日躋聖德。
攝政多年,已有大功,問安寢門,知九國之夢,製勝戎閫,高五品之才,時方艱難,禮在諒闇。
且以庶政,委之元子,宜令權監國,即日起,軍國大事皆取皇太子進止,布告天下,鹹使知聞,欽此。”
聖旨內容,涉皇家人是不會寫全名的。
因為皇家之姓需要避諱,所以諱姓不寫。
讓朱標代行天子權的旨意一公布,群臣也都沒啥意見。
畢竟朱標可比朱元璋好多了。
“皇上聖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人異口同聲的高唿,不少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緊接著,樸國昌拿起了第二道聖旨。
宣旨之前,還看了眼朱元璋,朱元璋閉上了眼,顯然不想見到這一幕,天知道昨天工部接到旨意,連夜刻的金冊金寶,早上才完工,工部熬個通宵。
樸國昌又看向朱標,朱標看向了朱雄英,麵色複雜,樸國昌默默歎了口氣,緩緩張開了聖旨。
“虞王朱雄英,接旨。”
“臣接旨。”朱雄英一撩衣袍,跪在了大殿上。
樸國昌隨即就念了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宇,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承祧守器,繼文統業。
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
今有皇嫡長孫雄英,道居嫡允,為宗室嫡長,體乾降靈,襲聖生德,教深蘊瑟,氣葉吹銅,早集大成,不屑幼誌。
天縱英姿,品質衝華,神鑒昭遠,恭謙表誌,仁孝居心,夙彰睿哲之風,早通詩、書之業。
溫文得於天縱,孝友因於自然,符采昭融,器業英遠,爰膺錫社,實寄維城,懿河間之不群,慕東平之最樂。
朕以虛薄,方啟無疆之祚,永傳不朽之基,取則前王,思隆正緒,宜升上嗣,自頃離明輟曜,震位虛宮。
地德可尊,人神攸屬,式稽令典,載煥徽章,養德東宮,於洪武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以冊寶冊為皇太孫。
正位東宮,協理國政,以重萬年之統,以係四海之心,著有司備禮冊命,布告天下,鹹使聞之,欽此。”
伴隨著樸國昌緩緩念完冊封詔書,不少人都是一驚。
這就立朱雄英為皇太孫了?
這麽快嗎?
“臣領旨謝恩。”
朱雄英俯首一拜,朱標緩緩起身,接過了冊文和寶印,來到了朱雄英的麵前。
“雄英,自即日起,你就要和為父一起,擔起宗廟社稷之重,而宗廟社稷之重,重於泰山,不可輕視,明白嗎?”
“是,太子殿下。”朱雄英接過了朱標遞來的托盤。
朱標自稱為父,朱雄英卻迴稱太子殿下。
疏遠之意不言於表。
朱雄英覺得到現在朱標也沒有為自己母妃的事情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所以也不想叫朱標為父親。
而百官心思也活絡得很,這不僅把朱雄英冊為太孫,還讓朱雄英協理國政,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若說這詔書是偽造的,可是當著朱元璋的麵,偽造朱元璋的詔書?朱元璋還不反駁?
朱元璋:咱那是不反駁嗎?咱這是無聲的抗議!咱要是敢發聲反駁,明兒個咱就得因突發腦疾而退位!咱要是退了位,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淮西集團:陛下啊,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隻不過,你以後怕是沒有支楞起來的可能啊。
“請太孫殿下登禦階,受百官朝賀。”
樸國昌的一聲高喊,讓朱標迴過神來,默默歎了口氣,迴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朱雄英起身從右邊走上了那象征至高無上皇權的禦階,中間放著的就是龍椅,而以左為尊,左下方坐的是朱標。
朱雄英坐在右邊。
朱雄英還是第一次站在這個上麵,俯視百官,自今日起,自己離那把龍椅又近了一步。
百官也全都跪了下來,行三跪九叩大禮。
“臣等參見皇太孫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緊接著,外麵的禁軍紛紛跪下。
“皇太孫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宮中侍女太監也紛紛跪下高唿千歲,一時間,千歲之聲響徹皇宮。
坤寧宮內。
馬皇後聽著那山唿千歲的聲音才鬆了口氣,“玉兒,把這擀麵杖拿迴廚房去吧,今兒個用不上了。”
馬皇後把擀麵杖遞給了馬玉兒。
馬玉兒接了過來,天知道一大早馬皇後就拿著擀麵杖坐在這等了。
雖然不知道等啥。
但是馬玉兒知道,如果今天馬皇後沒有聽到這山唿千歲的聲音,這個擀麵杖自己肯定是不用拿迴廚房了。
朱元璋、朱標:那種不安的感覺突然一下消失了。
如果不是馬皇後壓著這群淮西功臣,真以為淮西不敢反了他這個臭要飯的?
若是馬皇後一死,淮西再出個領頭的,看看淮西敢不敢反他朱元璋。
今天,注定是要永載史冊的一天。
朱元璋一夜未眠,今天晚上也很多人睡不著覺。
深夜,朱允炆也喝下了那杯鶴頂紅。
第二天。
百官正常上朝,隻不過朝堂上的氣氛有些壓抑而已,就連朱元璋和朱標都不知道為什麽隱隱之間有種不安的感覺。
朱雄英跟著來上朝,朱元璋依舊坐在龍椅上,隻是沒人再看得出朱元璋是喜是怒,現在的朱元璋隻能做個吉祥物。
淮西也不會再讓朱元璋掌權的。
是淮西逼朱元璋交出了權力,朱元璋再掌權,淮西就得遭殃。
百官正常的行禮過程之後,樸國昌便拿起聖旨,昭告天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下之本,屬於元良,四方之明,資其塚嗣,是有傳歸之義,必膺監撫之重。
克廣前烈,與人守器,非君父之獨親,俾生靈之同載,朕病痛纏身,年邁無力,頃以疾苦,未能康寧。
殘寇猶虞,中原多壘,軍國大務,理須參決,乃眷匕鬯,恭承宗祧,皇太子標,天縱聰明,日躋聖德。
攝政多年,已有大功,問安寢門,知九國之夢,製勝戎閫,高五品之才,時方艱難,禮在諒闇。
且以庶政,委之元子,宜令權監國,即日起,軍國大事皆取皇太子進止,布告天下,鹹使知聞,欽此。”
聖旨內容,涉皇家人是不會寫全名的。
因為皇家之姓需要避諱,所以諱姓不寫。
讓朱標代行天子權的旨意一公布,群臣也都沒啥意見。
畢竟朱標可比朱元璋好多了。
“皇上聖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人異口同聲的高唿,不少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緊接著,樸國昌拿起了第二道聖旨。
宣旨之前,還看了眼朱元璋,朱元璋閉上了眼,顯然不想見到這一幕,天知道昨天工部接到旨意,連夜刻的金冊金寶,早上才完工,工部熬個通宵。
樸國昌又看向朱標,朱標看向了朱雄英,麵色複雜,樸國昌默默歎了口氣,緩緩張開了聖旨。
“虞王朱雄英,接旨。”
“臣接旨。”朱雄英一撩衣袍,跪在了大殿上。
樸國昌隨即就念了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宇,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承祧守器,繼文統業。
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
今有皇嫡長孫雄英,道居嫡允,為宗室嫡長,體乾降靈,襲聖生德,教深蘊瑟,氣葉吹銅,早集大成,不屑幼誌。
天縱英姿,品質衝華,神鑒昭遠,恭謙表誌,仁孝居心,夙彰睿哲之風,早通詩、書之業。
溫文得於天縱,孝友因於自然,符采昭融,器業英遠,爰膺錫社,實寄維城,懿河間之不群,慕東平之最樂。
朕以虛薄,方啟無疆之祚,永傳不朽之基,取則前王,思隆正緒,宜升上嗣,自頃離明輟曜,震位虛宮。
地德可尊,人神攸屬,式稽令典,載煥徽章,養德東宮,於洪武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以冊寶冊為皇太孫。
正位東宮,協理國政,以重萬年之統,以係四海之心,著有司備禮冊命,布告天下,鹹使聞之,欽此。”
伴隨著樸國昌緩緩念完冊封詔書,不少人都是一驚。
這就立朱雄英為皇太孫了?
這麽快嗎?
“臣領旨謝恩。”
朱雄英俯首一拜,朱標緩緩起身,接過了冊文和寶印,來到了朱雄英的麵前。
“雄英,自即日起,你就要和為父一起,擔起宗廟社稷之重,而宗廟社稷之重,重於泰山,不可輕視,明白嗎?”
“是,太子殿下。”朱雄英接過了朱標遞來的托盤。
朱標自稱為父,朱雄英卻迴稱太子殿下。
疏遠之意不言於表。
朱雄英覺得到現在朱標也沒有為自己母妃的事情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所以也不想叫朱標為父親。
而百官心思也活絡得很,這不僅把朱雄英冊為太孫,還讓朱雄英協理國政,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若說這詔書是偽造的,可是當著朱元璋的麵,偽造朱元璋的詔書?朱元璋還不反駁?
朱元璋:咱那是不反駁嗎?咱這是無聲的抗議!咱要是敢發聲反駁,明兒個咱就得因突發腦疾而退位!咱要是退了位,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淮西集團:陛下啊,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隻不過,你以後怕是沒有支楞起來的可能啊。
“請太孫殿下登禦階,受百官朝賀。”
樸國昌的一聲高喊,讓朱標迴過神來,默默歎了口氣,迴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朱雄英起身從右邊走上了那象征至高無上皇權的禦階,中間放著的就是龍椅,而以左為尊,左下方坐的是朱標。
朱雄英坐在右邊。
朱雄英還是第一次站在這個上麵,俯視百官,自今日起,自己離那把龍椅又近了一步。
百官也全都跪了下來,行三跪九叩大禮。
“臣等參見皇太孫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緊接著,外麵的禁軍紛紛跪下。
“皇太孫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宮中侍女太監也紛紛跪下高唿千歲,一時間,千歲之聲響徹皇宮。
坤寧宮內。
馬皇後聽著那山唿千歲的聲音才鬆了口氣,“玉兒,把這擀麵杖拿迴廚房去吧,今兒個用不上了。”
馬皇後把擀麵杖遞給了馬玉兒。
馬玉兒接了過來,天知道一大早馬皇後就拿著擀麵杖坐在這等了。
雖然不知道等啥。
但是馬玉兒知道,如果今天馬皇後沒有聽到這山唿千歲的聲音,這個擀麵杖自己肯定是不用拿迴廚房了。
朱元璋、朱標:那種不安的感覺突然一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