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危險暫時被緩解了,但依然確實感到害怕,於是半是私情,半是感謝,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叫他駐軍在小沛,既能幫自己抵擋又算還他一絲恩情。


    至於他的上表皇帝同意不同意……


    現在誰還管皇帝的意見啊,打下來的就是我的,就算是皇帝任免什麽官職也沒用。


    不過吧,這劉備軍事上雖然比陶謙強了點,但卻也還差點意思,如此,唐婉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也不管唐婉是不是女子了,陶謙直接征辟,但是出乎意料的被唐婉拒絕了,這讓陶謙慌了神,不過唐婉也沒走,依然留在了徐州,這讓徐州人鬆了口氣。


    人還在就好,以後求人辦事也好求。


    有許多世家出於家族傳承的原因,會分出一支前往南方避難,但這些百姓又哪有去避難的能力呢,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去哪裏,哪裏能收留他們?


    像唐婉那樣帶著百姓走的終究隻是少數啊。


    唐婉思緒翩飛,想到了那些隨自己一路遷徙的穎川百姓,路上怎麽可能沒有死人呢,他們遷到了冀州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怎麽會不被排擠,服兵役怎麽會沒有傷亡,但和留在後來遭受兵禍打穎川相比,已經好太多了。


    至於為什麽會突然想到那些嘛……


    說來也巧,眾所周知,唐婉現在於下邳旅居,在此處,她遇到了從琅琊要前往荊州避難的諸葛一家。


    琅邪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時候糟踏得殘破不堪,他們一家感受到了戰亂的威脅,諸葛玄被迫帶著倒侄兒諸葛亮和請葛均,以及兩個侄女,準備去荊州避難。


    這北邊打的不可開交,但荊州相對平靜,又因為地近中原的緣故,很快就聚集了大批來自關西、兗、豫地區愛好古文經學的士人。


    劉表雖沒有開拓發展疆域的野心,但他卻發展生產,大力興學,模擬太學,建立學校、設置學官,召集諸儒修訂五經章句,由此形成了荊州學派。


    流亡至此的士人有了用武之地,傳道、授業、解惑,忙得不亦樂乎,而且劉表單騎入荊州的事跡在那放著,倚仗天險,守土無憂,因此那裏成了各氏族所向往的樂土,去那裏避難的名士家族也不是少數。


    按理來說諸葛家並不起眼,也不知道唐婉去關注,但天意如此,偏偏他們就遇上了,十二歲的諸葛亮認出了唐婉,唐婉一時興起和他多聊了兩句,許是緣分使然,唐婉非常喜愛他,當場收了徒,現在諸葛亮就在她麵前讀書。


    她還得天天要師父誇呢,居然也有徒弟了,直到現在她也沒習慣呢。


    不過收都收了,她自然得好好教,每天都在研究怎麽教徒弟,跟張良磨了許久,最後得到了她師父根據教學經驗改編的教學順序,於是再次啃老的唐婉就開始給諸葛亮講《六韜》了。


    諸葛亮倒是與她不同,或許是因為父親早逝,所以年幼的諸葛亮格外早熟,不同於要張良看著的唐婉,諸葛亮在學習上非常自覺,看起書如癡如醉。


    考慮了一下,唐婉便寫信借書了。


    先四處告知自己收了徒,問問都有沒有空來參加,討點見麵禮,然後每個朋友借幾本書,忙的就先記上都是誰,過段時間再補上,反正誰也不能錯過,但凡當過同窗的,不管關係好壞,總之全通知到位。


    人可以不來,但禮必須到。


    順便再讓人把自己抄過的書送過來,還試探著問了問慈明叔父能不能把兒子送過來,最後不負眾望的得到了拒絕的答案。


    好吧,老人年紀大了,喜歡孩子也正常哈,反正她也有徒弟能養了。


    於是唐婉全心全意的開啟了教徒之路,怕諸葛亮一個人學無聊,還順便開了個學宮,男女皆可來,除了《六韜》都教。


    師門絕學唐婉還是不會往外傳滴。


    即便如此,也足夠讓人感歎唐婉有教無類,除了寒門子弟,平民以及世家子弟也常常來聽唐婉講學,每次開課都爆滿,過道和屋外都站滿了人,常常天還沒亮就有人來排隊,若不是身為唐婉弟子的諸葛亮必須在場,估計他都見不到他師父人。


    這是唐婉所沒想過的盛景,本是無心之舉,卻為她留了一個足以名留青史的盛況,真是天意弄人啊。


    看來她在徐州真真是出了名啊。


    她曾對劉備說的話突然浮現在腦中,或許,未必不可以是我呢?


    曹操太過殘暴,劉備過於仁義,其他人或是碌碌無為,或是目光短淺,總之各有缺點,所以為什麽不能是她呢?


    這樣的念頭一旦起了,便再也揮之不去,但現在不是想這些的時候,她努力壓下思緒,繼續為眾人講課。


    等晚上,她要和師父好好聊一聊了,或許,她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目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共添青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枕星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枕星河並收藏綜:共添青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