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鐵隔離站爆發感染者事件的同時,其他隔離區的篩選工作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隔離區的篩選工作在烈日下緊張進行,巨大的遮陽棚下擠滿了等待檢測的幸存者。隊伍蜿蜒如蛇,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和不安。
“前進,下一組!”士兵大聲喊著,揮舞著手中的指揮棒,將幸存者們分批引導到檢測區。
檢測區被分成了幾個流程,每一個流程都由士兵和醫務人員把守:
體溫監測,入口處架設了紅外線體溫檢測儀,任何超過標準體溫的幸存者都會被單獨攔下;身體檢測,醫務人員會檢查每個人的裸露皮膚,看是否有可疑的傷口或感染症狀;血液檢測,最後,每個人都要接受血液樣本采集,用來確認是否攜帶病毒。
無數從外城區跋涉而來的幸存者,帶著對生存的渴望,走進這些被稱為“希望之門”的篩查站點。他們拖著疲憊的步伐,臉上寫滿了倦意與絕望,仿佛每個人都從深淵爬上來,卻還未脫離痛苦的夢魘。
“排隊,不要亂動!”士兵們的喊聲在場地中迴蕩,催促著幸存者們前進。
“站直,別亂動!”一個士兵喊道,指著一名幸存者讓他站到紅外線體溫檢測儀前。
“36.8度,正常,下一個!”負責監測的醫務人員低聲說道,同時在表格上快速勾選。
接下來的幾個人體溫都在正常範圍內,但當隊伍中的一個中年男人走上前時,檢測儀的屏幕上突然閃出“37.9°c”的警告。
“停下!”醫務人員抬起頭,皺起眉頭,“你,站到旁邊的隔離區去。”
“為什麽?”男人的臉瞬間變得蒼白,“我沒有發燒,可能是……可能是走路太久了,我累的!”
“規則就是規則。”醫務人員不為所動,示意士兵將他帶走。
“不要!我隻是累了!”男人大喊著試圖掙脫,但士兵的手死死抓住他的肩膀,將他拖到了隔離區。
其他人看著這一幕,紛紛低聲議論。
“他們會怎麽樣?”一個年輕的女孩悄悄問身旁的人。
“沒人知道。”一個中年婦女低聲說道,“可能會被送去觀察,或者……直接處理掉。”
通過體溫監測的幸存者被引導到第二個檢測區。這裏有十幾個簡陋的隔間,每個人都必須脫掉外套,接受身體檢查。
“脫下衣服,快點!”一名醫務人員催促著。
一個年長的婦女遲疑地解開外套,露出滿是皺紋的手臂和肩膀。她的動作慢吞吞的,顯然感到羞辱和不安。
“快一點,我們沒時間!”醫務人員不耐煩地催促。
另一個年輕的女人同樣低著頭,不情願地解開衣服,但她的眼中充滿了隱忍的淚水。
“沒有傷口,下一個。”醫務人員草草檢查後揮了揮手。
一名瘦弱的男人走上前,他的手臂上有幾道淺淺的抓痕。
“這是什麽?”醫務人員冷冷地問。
“不是喪屍,我發誓!”男人慌亂地解釋,“這是我在逃命的時候摔的,真的不是感染!”
“站到那邊的觀察區去。”醫務人員沒有任何猶豫,指了指旁邊的隔離區域。
“求求你,我真的沒事!”男人跪在地上哀求,但沒有人理會他。
在最後一關,每個人都要抽取一小管血液,接受病毒檢測。這是整個篩查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
一個滿臉胡渣的男人走到采血台前,醫務人員用一次性針管抽取了他的血液。
“等結果。”醫務人員冷漠地說道,指著旁邊的等待區。
“要多久?”男人緊張地問。
“十五分鍾。”醫務人員低頭忙著處理下一位,沒有再看他一眼。
等待區裏已經坐滿了人,他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自己的檢測結果。有人雙手合十祈禱,有人緊緊抓著自己的背包,一句話也不敢說。
人群中,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喘著粗氣,緊緊護住懷裏的小女孩,生怕被擁擠的隊伍擠散;另一個拄著木棍的老者目光呆滯地望著前方,眼中卻燃燒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希冀。
他們的衣衫襤褸,雙手滿是汙垢,像幽魂般緩緩移動,靠近隔離區的鐵門。
“隻要進了內城區,我們就安全了。”人群中不知是誰低聲念了一句,隨後這句話在隊伍中傳開,成為支撐他們的唯一信念。
“等我們完成篩查,就可以進內城區了。”一位年輕的父親緊握妻子的手,語氣中帶著幾分鼓勵,“我們會沒事的。”
盡管篩選程序嚴格,但並非每個人都老老實實地接受。
一名衣著光鮮的中年男人帶著一個年輕女人插隊到了隊伍前麵。他的身後還跟著兩個明顯經過訓練的保鏢。
“我們不需要排隊。”男人遞出一張證件,“直接讓我們通過。”
醫務人員看了證件一眼,皺了皺眉頭,但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好,直接通過。”
“憑什麽?!”排在後麵的幸存者憤怒地喊道,“我們排了這麽久,他們憑什麽插隊!”
“閉嘴!”保鏢兇狠地瞪了他一眼。
更多的幸存者開始議論,但沒人敢站出來阻攔。
年輕的男人握緊拳頭,低聲說道:“等著吧,這些人總有一天會遭報應。”
“先活下去再說吧。”他旁邊的朋友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們鬥不過他們。”
通過篩選的人,有幸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下看到了內城區的模樣。這座城市的心髒,經濟的核心,文化與技術的高地,即便在災難麵前,依然展示著它與外城區截然不同的景象。
遠處的環形高架橋和軌道列車像是一幅精密機械的傑作,軌道上的流線型車身在陽光下反射出銀白色的光澤,如同時光穿梭的軌跡。
環形高架橋宛如城市的血管,連接著中央區和外圍區域,依然井然有序地運行,仿佛災難從未觸及這片土地。而更高處的空中列車懸浮在透明軌道上,無聲滑行,遠遠看去像是未來科技的象征,與那些從地獄中逃出來的幸存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城市的地鐵如同隱藏的動脈,將地麵與地下緊密相連。即使在災難當前,這座現代都市依然運轉著。高鐵站的軌道上,列車精準無誤地運輸著物資與人員,站內的一切似乎完美地維持著效率與秩序。
“這裏的每一處都那麽完美。”一個年輕的幸存者忍不住低聲說道,語氣中充滿了羨慕與不解,“為什麽我們外城區就會淪陷成那樣?”
盡管內城區表麵上整潔有序,但窗戶後麵,無數雙眼睛正冷冷地注視著這一切。他們注視著那些穿過斷垣殘壁、狼狽不堪的幸存者,目光中滿是複雜的情緒:厭惡、鄙夷,甚至是冷漠。
隔離區的篩選工作在烈日下緊張進行,巨大的遮陽棚下擠滿了等待檢測的幸存者。隊伍蜿蜒如蛇,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和不安。
“前進,下一組!”士兵大聲喊著,揮舞著手中的指揮棒,將幸存者們分批引導到檢測區。
檢測區被分成了幾個流程,每一個流程都由士兵和醫務人員把守:
體溫監測,入口處架設了紅外線體溫檢測儀,任何超過標準體溫的幸存者都會被單獨攔下;身體檢測,醫務人員會檢查每個人的裸露皮膚,看是否有可疑的傷口或感染症狀;血液檢測,最後,每個人都要接受血液樣本采集,用來確認是否攜帶病毒。
無數從外城區跋涉而來的幸存者,帶著對生存的渴望,走進這些被稱為“希望之門”的篩查站點。他們拖著疲憊的步伐,臉上寫滿了倦意與絕望,仿佛每個人都從深淵爬上來,卻還未脫離痛苦的夢魘。
“排隊,不要亂動!”士兵們的喊聲在場地中迴蕩,催促著幸存者們前進。
“站直,別亂動!”一個士兵喊道,指著一名幸存者讓他站到紅外線體溫檢測儀前。
“36.8度,正常,下一個!”負責監測的醫務人員低聲說道,同時在表格上快速勾選。
接下來的幾個人體溫都在正常範圍內,但當隊伍中的一個中年男人走上前時,檢測儀的屏幕上突然閃出“37.9°c”的警告。
“停下!”醫務人員抬起頭,皺起眉頭,“你,站到旁邊的隔離區去。”
“為什麽?”男人的臉瞬間變得蒼白,“我沒有發燒,可能是……可能是走路太久了,我累的!”
“規則就是規則。”醫務人員不為所動,示意士兵將他帶走。
“不要!我隻是累了!”男人大喊著試圖掙脫,但士兵的手死死抓住他的肩膀,將他拖到了隔離區。
其他人看著這一幕,紛紛低聲議論。
“他們會怎麽樣?”一個年輕的女孩悄悄問身旁的人。
“沒人知道。”一個中年婦女低聲說道,“可能會被送去觀察,或者……直接處理掉。”
通過體溫監測的幸存者被引導到第二個檢測區。這裏有十幾個簡陋的隔間,每個人都必須脫掉外套,接受身體檢查。
“脫下衣服,快點!”一名醫務人員催促著。
一個年長的婦女遲疑地解開外套,露出滿是皺紋的手臂和肩膀。她的動作慢吞吞的,顯然感到羞辱和不安。
“快一點,我們沒時間!”醫務人員不耐煩地催促。
另一個年輕的女人同樣低著頭,不情願地解開衣服,但她的眼中充滿了隱忍的淚水。
“沒有傷口,下一個。”醫務人員草草檢查後揮了揮手。
一名瘦弱的男人走上前,他的手臂上有幾道淺淺的抓痕。
“這是什麽?”醫務人員冷冷地問。
“不是喪屍,我發誓!”男人慌亂地解釋,“這是我在逃命的時候摔的,真的不是感染!”
“站到那邊的觀察區去。”醫務人員沒有任何猶豫,指了指旁邊的隔離區域。
“求求你,我真的沒事!”男人跪在地上哀求,但沒有人理會他。
在最後一關,每個人都要抽取一小管血液,接受病毒檢測。這是整個篩查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
一個滿臉胡渣的男人走到采血台前,醫務人員用一次性針管抽取了他的血液。
“等結果。”醫務人員冷漠地說道,指著旁邊的等待區。
“要多久?”男人緊張地問。
“十五分鍾。”醫務人員低頭忙著處理下一位,沒有再看他一眼。
等待區裏已經坐滿了人,他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自己的檢測結果。有人雙手合十祈禱,有人緊緊抓著自己的背包,一句話也不敢說。
人群中,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喘著粗氣,緊緊護住懷裏的小女孩,生怕被擁擠的隊伍擠散;另一個拄著木棍的老者目光呆滯地望著前方,眼中卻燃燒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希冀。
他們的衣衫襤褸,雙手滿是汙垢,像幽魂般緩緩移動,靠近隔離區的鐵門。
“隻要進了內城區,我們就安全了。”人群中不知是誰低聲念了一句,隨後這句話在隊伍中傳開,成為支撐他們的唯一信念。
“等我們完成篩查,就可以進內城區了。”一位年輕的父親緊握妻子的手,語氣中帶著幾分鼓勵,“我們會沒事的。”
盡管篩選程序嚴格,但並非每個人都老老實實地接受。
一名衣著光鮮的中年男人帶著一個年輕女人插隊到了隊伍前麵。他的身後還跟著兩個明顯經過訓練的保鏢。
“我們不需要排隊。”男人遞出一張證件,“直接讓我們通過。”
醫務人員看了證件一眼,皺了皺眉頭,但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好,直接通過。”
“憑什麽?!”排在後麵的幸存者憤怒地喊道,“我們排了這麽久,他們憑什麽插隊!”
“閉嘴!”保鏢兇狠地瞪了他一眼。
更多的幸存者開始議論,但沒人敢站出來阻攔。
年輕的男人握緊拳頭,低聲說道:“等著吧,這些人總有一天會遭報應。”
“先活下去再說吧。”他旁邊的朋友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們鬥不過他們。”
通過篩選的人,有幸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下看到了內城區的模樣。這座城市的心髒,經濟的核心,文化與技術的高地,即便在災難麵前,依然展示著它與外城區截然不同的景象。
遠處的環形高架橋和軌道列車像是一幅精密機械的傑作,軌道上的流線型車身在陽光下反射出銀白色的光澤,如同時光穿梭的軌跡。
環形高架橋宛如城市的血管,連接著中央區和外圍區域,依然井然有序地運行,仿佛災難從未觸及這片土地。而更高處的空中列車懸浮在透明軌道上,無聲滑行,遠遠看去像是未來科技的象征,與那些從地獄中逃出來的幸存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城市的地鐵如同隱藏的動脈,將地麵與地下緊密相連。即使在災難當前,這座現代都市依然運轉著。高鐵站的軌道上,列車精準無誤地運輸著物資與人員,站內的一切似乎完美地維持著效率與秩序。
“這裏的每一處都那麽完美。”一個年輕的幸存者忍不住低聲說道,語氣中充滿了羨慕與不解,“為什麽我們外城區就會淪陷成那樣?”
盡管內城區表麵上整潔有序,但窗戶後麵,無數雙眼睛正冷冷地注視著這一切。他們注視著那些穿過斷垣殘壁、狼狽不堪的幸存者,目光中滿是複雜的情緒:厭惡、鄙夷,甚至是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