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祭祀神靈是很重要的事情,祭天地、祭社稷在當時都是常有的,但是祭祀都是以獻出禮品為代價的。古人表達對神靈的歸順可以通過跪拜叩頭或焚香燃紙等方式來體現,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也是最直接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今天大家就跟著忠德殯儀一起來了解一下古時祭祀所用祭品的第一個種類,也是最常見的種類——食物。
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欲,神靈也是如此。人們相信若對神靈有所祈求,那麽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祭獻,博得神靈的歡心是理所應當的。但人的喜好固有千姿百態,何況是神靈,所以在幾千年的祭祀文化中出現的祭品也是多種多樣。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最初的祭祀中祭品主要以食物為主。這在《禮記·禮運》的“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紊捭豚,汙尊而抔,甍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中得以體現。忠德殯儀的小編了解到其主要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用豬肉供神享食並鑿地為穴當作水壺,一手捧水伴著獻擊土鼓的樂聲就能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
在祭祀的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在靠采集和狩獵為主的原始時代,人們拚著性命才能獵來肉食。即使到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發展起來的時候,肉食仍然極為寶貴。在孟子構想的理想生活中,就以七十歲能吃上肉為重要標維,由而可見肉食的難得。正因為如此,肉食成為祭祀儀式上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通常指豕、牛、羊、馬、犬、雞等性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豕牛羊三牲。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性”外,還有五穀雜糧,稱“粢盛”,鮮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間祭祀中也是比較常用的祭品。
然而今日所述說的卻不同於祭祀,乃是祭奠。這祭奠的是誰?卻是雪貂洞的雪戎戎。據說這雪戎戎是被敵人暗害,萬箭攢心而死,死的時候化出原形,卻是一隻絨絨雪白毛皮的雪貂。死了自然要入奠,但一眾小妖覺得,萬箭攢心的這模樣不太好看,一身雪白結果卻是千瘡百孔的紅窟窿,雪戎戎生前最愛麵子,也極好妝容,正在苦思冥想之際,有一小妖突發靈感道:“我知道該怎麽做了!”眾妖連忙問他解決辦法。“辦法很簡單,剁成肉醬,這不就體麵,這不就好看了。”眾妖一聽,覺得言之有理,將那隻雪白雪白的,皮毛柔順的雪貂屍首生生剁成了肉醬,可憐這雪戎戎好歹是紅日教的三十六洞妖魔之一,死的時候竟沒保留全屍,被自己手底下人給糟蹋。雪貂夫人當時得到這壇肉醬,當即昏了過去,待醒轉後,將這群平日裏跟在雪貂後頭的溜須拍馬之輩通通淩遲處死。雪貂夫人大哭一陣之後,隨即通告三十六洞妖魔主乾坤洞洞主,於是設下了這祭奠大會。
古代喪禮,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以喪禮哀死亡”在古代是“禮莫重於喪”更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教化和“悲天憐人”思想情懷。“人命關天”、“吊死問生”無不流露人們內心情感的深厚。
“夏”朝時期,由於年代比較久遠,文字記載的喪事禮儀方麵較少,真正的記載是在“商”朝開始,《連山》、《歸藏》就這時期的埋葬死者方麵的書籍。有明確的喪葬製度:認為人死後隻是肉體和精神分離了,精神則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要妥善地處理已死亡的肉體,那就是把屍體埋入土裏。因有“靈魂”存在,所以就形成了必須尊重死者,讓其在另一世界裏過得安心,這樣一來就有了喪事方麵的禮操儀式。
對死者的埋葬,古代基本上是土葬,也是我國最常見和最普遍的葬法。漢代之前的華夏族及漢代、少數民族都以土葬為多,在土葬時以能相地的人相個有生氣的地方把死者下葬。
“商”朝初興喪禮,到了周朝代時對喪禮製度有經典的記載:《周禮》中有《儀禮》四書,分別是《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土虞禮》。喪禮也有不同的等級,上到帝王、達官貴人,下到庶民百姓喪禮舉行的樣式程序各有不同。有從複雜的、有從略簡的,也有因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的,科目繁多、程式繁雜。
帝王的喪禮是無比的隆重,就清代來說,雖是少數民族統領大中國,但其喪葬儀式還沿續漢文化古製的禮儀,稱死了即將入的皇帝為大行抂帝。大行皇帝死後小殮時,為死者穿好衣服、鞋、帽,皇子、皇孫穿孝服,宮女及皇後去耳環、頭飾。第二天將大行皇帝入棺,文武百官瞻仰其遺容,嫡親行大殮禮。大殮後設靈堂,供人祭奠。還要頒發大行皇帝遺詔於天下,宣布全國致哀。
然後是出柩,出柩之前送到停柩的殯宮去,到出柩時,文武百官、嫡親之屬哭送。
帝王的喪禮隆重繁雜,民間喪禮也不會簡單,縱觀各地的喪葬禮儀雖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內容都基本相同。
江西興國這邊的喪禮,興國喪禮有著悠久的曆史。興國人把喪禮又稱為“白喜事”,滿六十歲以上的人死去認為是善終,上了“花甲”。過去的喪事顯得很嚴肅認真,有一陣子比較簡單,大概是大集體的時候,那時提倡“紅白喜事”都得從簡,其實從簡是件好事,不會形講排場、擺闊氣、奢侈浪費。可現在有錢了,喪事又迴到了從前的大操大辦。
以前是以“血葬”為主,現在多以“火葬”為主了。人快要死時(多指老人),死者的親人和嫡親圍在其榻前含淚相守,叫“送終”,直到老人斷去最後一口氣時,親人邊燒粗紙邊祝願死者有個好去處。然後是給死者穿上衣、帽、鞋、襪,抬到廳堂停放,按男左、女右的貫例。這樣好了之後就有關家庭長輩和理事人員前來幫襯議事:組織有關人員去向死者親屬通報,這叫“報喪”;如果是“火葬”的就聯係火葬場。“血葬”的就繼續放著,請地師擇日、選地。
選好吉時後,就把死者入棺又叫“大殮”,“大殮”後就是做“法事”又叫“做香火”,是對死者靈魂的超度。做“香火”的程序很多很複雜,“庫房”(理事的一班人員所在的地方)要和“做香火”的一班人員配合好。
上麵講了葬禮的“送終”、“報喪”、“大殮”,接下來還有幾個步湊,擺“靈堂”、“發喪”、“做法事”、“出柩”、“安葬”。
擺“靈堂”就是把死者“大殮”後在棺材肖前掛上白布,設好“靈位”供人燒香祭拜,此時跟“做法事一起進行,在做“法事”時,死者的至親和嫡親要和做法事的人員配合好。在做“法事”的進行中有很複雜的細節,如:“起鼓鳴炮”、“祭灶神”、“超度念經文”、“成服”、“提字筆”(請求死者的姻親對死者生前的評價、即給個說法或稱“諡號”、“建天橋”(道士招亡靈前來“法堂”,讓其後人知其在陰間落何“道”、也就是佛稱的六道)。
做“法事一般在夜間進行,大多都隻是做一個晚上,等“法事”做完就基本上天亮了。天亮後就根據地師選的日時出柩,在出柩後由“家族理事人”按排好死者的親屬“行祭”,在“行祭”完後由“理事人”唿柩出走,此時便是組成的送葬隊伍相繼而行鞭炮齊聲、鑼鼓雷鳴,哀聲動天、山穀迴響。
人生啊,就是這麽迴事,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自古以來誰逃不過死劫,所以人生在世苦短,沒有必要事事計較。所謂“人生好似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送葬送到葬地前,餘下的事就是地師安葬的事了。到這裏就算喪事基本結束,安葬繼續進行。以後還做七,也就是一七、二七、三七……七七。
妖雖不同於人,但自古以來妖都學人之禮儀,把人類的那套喪禮做到惟妙惟肖,甚至分毫不差。有的時候人簡直不如妖,妖魔自有妖魔心,虎毒尚不且食子,人心不古。
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欲,神靈也是如此。人們相信若對神靈有所祈求,那麽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祭獻,博得神靈的歡心是理所應當的。但人的喜好固有千姿百態,何況是神靈,所以在幾千年的祭祀文化中出現的祭品也是多種多樣。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最初的祭祀中祭品主要以食物為主。這在《禮記·禮運》的“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紊捭豚,汙尊而抔,甍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中得以體現。忠德殯儀的小編了解到其主要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用豬肉供神享食並鑿地為穴當作水壺,一手捧水伴著獻擊土鼓的樂聲就能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
在祭祀的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在靠采集和狩獵為主的原始時代,人們拚著性命才能獵來肉食。即使到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發展起來的時候,肉食仍然極為寶貴。在孟子構想的理想生活中,就以七十歲能吃上肉為重要標維,由而可見肉食的難得。正因為如此,肉食成為祭祀儀式上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通常指豕、牛、羊、馬、犬、雞等性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豕牛羊三牲。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性”外,還有五穀雜糧,稱“粢盛”,鮮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間祭祀中也是比較常用的祭品。
然而今日所述說的卻不同於祭祀,乃是祭奠。這祭奠的是誰?卻是雪貂洞的雪戎戎。據說這雪戎戎是被敵人暗害,萬箭攢心而死,死的時候化出原形,卻是一隻絨絨雪白毛皮的雪貂。死了自然要入奠,但一眾小妖覺得,萬箭攢心的這模樣不太好看,一身雪白結果卻是千瘡百孔的紅窟窿,雪戎戎生前最愛麵子,也極好妝容,正在苦思冥想之際,有一小妖突發靈感道:“我知道該怎麽做了!”眾妖連忙問他解決辦法。“辦法很簡單,剁成肉醬,這不就體麵,這不就好看了。”眾妖一聽,覺得言之有理,將那隻雪白雪白的,皮毛柔順的雪貂屍首生生剁成了肉醬,可憐這雪戎戎好歹是紅日教的三十六洞妖魔之一,死的時候竟沒保留全屍,被自己手底下人給糟蹋。雪貂夫人當時得到這壇肉醬,當即昏了過去,待醒轉後,將這群平日裏跟在雪貂後頭的溜須拍馬之輩通通淩遲處死。雪貂夫人大哭一陣之後,隨即通告三十六洞妖魔主乾坤洞洞主,於是設下了這祭奠大會。
古代喪禮,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以喪禮哀死亡”在古代是“禮莫重於喪”更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教化和“悲天憐人”思想情懷。“人命關天”、“吊死問生”無不流露人們內心情感的深厚。
“夏”朝時期,由於年代比較久遠,文字記載的喪事禮儀方麵較少,真正的記載是在“商”朝開始,《連山》、《歸藏》就這時期的埋葬死者方麵的書籍。有明確的喪葬製度:認為人死後隻是肉體和精神分離了,精神則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要妥善地處理已死亡的肉體,那就是把屍體埋入土裏。因有“靈魂”存在,所以就形成了必須尊重死者,讓其在另一世界裏過得安心,這樣一來就有了喪事方麵的禮操儀式。
對死者的埋葬,古代基本上是土葬,也是我國最常見和最普遍的葬法。漢代之前的華夏族及漢代、少數民族都以土葬為多,在土葬時以能相地的人相個有生氣的地方把死者下葬。
“商”朝初興喪禮,到了周朝代時對喪禮製度有經典的記載:《周禮》中有《儀禮》四書,分別是《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土虞禮》。喪禮也有不同的等級,上到帝王、達官貴人,下到庶民百姓喪禮舉行的樣式程序各有不同。有從複雜的、有從略簡的,也有因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的,科目繁多、程式繁雜。
帝王的喪禮是無比的隆重,就清代來說,雖是少數民族統領大中國,但其喪葬儀式還沿續漢文化古製的禮儀,稱死了即將入的皇帝為大行抂帝。大行皇帝死後小殮時,為死者穿好衣服、鞋、帽,皇子、皇孫穿孝服,宮女及皇後去耳環、頭飾。第二天將大行皇帝入棺,文武百官瞻仰其遺容,嫡親行大殮禮。大殮後設靈堂,供人祭奠。還要頒發大行皇帝遺詔於天下,宣布全國致哀。
然後是出柩,出柩之前送到停柩的殯宮去,到出柩時,文武百官、嫡親之屬哭送。
帝王的喪禮隆重繁雜,民間喪禮也不會簡單,縱觀各地的喪葬禮儀雖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內容都基本相同。
江西興國這邊的喪禮,興國喪禮有著悠久的曆史。興國人把喪禮又稱為“白喜事”,滿六十歲以上的人死去認為是善終,上了“花甲”。過去的喪事顯得很嚴肅認真,有一陣子比較簡單,大概是大集體的時候,那時提倡“紅白喜事”都得從簡,其實從簡是件好事,不會形講排場、擺闊氣、奢侈浪費。可現在有錢了,喪事又迴到了從前的大操大辦。
以前是以“血葬”為主,現在多以“火葬”為主了。人快要死時(多指老人),死者的親人和嫡親圍在其榻前含淚相守,叫“送終”,直到老人斷去最後一口氣時,親人邊燒粗紙邊祝願死者有個好去處。然後是給死者穿上衣、帽、鞋、襪,抬到廳堂停放,按男左、女右的貫例。這樣好了之後就有關家庭長輩和理事人員前來幫襯議事:組織有關人員去向死者親屬通報,這叫“報喪”;如果是“火葬”的就聯係火葬場。“血葬”的就繼續放著,請地師擇日、選地。
選好吉時後,就把死者入棺又叫“大殮”,“大殮”後就是做“法事”又叫“做香火”,是對死者靈魂的超度。做“香火”的程序很多很複雜,“庫房”(理事的一班人員所在的地方)要和“做香火”的一班人員配合好。
上麵講了葬禮的“送終”、“報喪”、“大殮”,接下來還有幾個步湊,擺“靈堂”、“發喪”、“做法事”、“出柩”、“安葬”。
擺“靈堂”就是把死者“大殮”後在棺材肖前掛上白布,設好“靈位”供人燒香祭拜,此時跟“做法事一起進行,在做“法事”時,死者的至親和嫡親要和做法事的人員配合好。在做“法事”的進行中有很複雜的細節,如:“起鼓鳴炮”、“祭灶神”、“超度念經文”、“成服”、“提字筆”(請求死者的姻親對死者生前的評價、即給個說法或稱“諡號”、“建天橋”(道士招亡靈前來“法堂”,讓其後人知其在陰間落何“道”、也就是佛稱的六道)。
做“法事一般在夜間進行,大多都隻是做一個晚上,等“法事”做完就基本上天亮了。天亮後就根據地師選的日時出柩,在出柩後由“家族理事人”按排好死者的親屬“行祭”,在“行祭”完後由“理事人”唿柩出走,此時便是組成的送葬隊伍相繼而行鞭炮齊聲、鑼鼓雷鳴,哀聲動天、山穀迴響。
人生啊,就是這麽迴事,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自古以來誰逃不過死劫,所以人生在世苦短,沒有必要事事計較。所謂“人生好似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送葬送到葬地前,餘下的事就是地師安葬的事了。到這裏就算喪事基本結束,安葬繼續進行。以後還做七,也就是一七、二七、三七……七七。
妖雖不同於人,但自古以來妖都學人之禮儀,把人類的那套喪禮做到惟妙惟肖,甚至分毫不差。有的時候人簡直不如妖,妖魔自有妖魔心,虎毒尚不且食子,人心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