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標準化火器體係的破局之戰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二十一年冬,遼東戰場的寒風如刀割麵,錦州城頭的明軍士兵蜷縮在凍裂的土牆後,懷中的火銃鏽跡斑斑。一名老兵哆哆嗦嗦地往槍管裏裝填火藥,卻因彈丸與槍管尺寸不合,反複卡頓。城下,後金騎兵的馬蹄聲如悶雷滾過,揚起的雪霧中隱約可見黑色的甲胄。錦州守將趙率教的密報中寫道:“昨夜試射,三成火銃啞火,士兵臨陣慌亂,竟有將火銃當棍棒使用者……”朱由檢在乾清宮內摔碎奏報旁的火銃模型,鋒利的碎片紮進掌心,鮮血滴落在《武備誌》泛黃的書頁上。】
【早朝時分,奉天殿內燭火搖曳,金磚上結著薄霜。朱由檢身著素色龍袍,腰間係著一條褪色的玉帶,將三支不同規格的火銃“砰”地摔在龍案上,震得案頭的銅鶴香爐險些翻倒:“諸位愛卿,看看這所謂的‘神機火器’!同一營的火銃,槍管長短相差三寸,彈丸大小不一,連火藥配比都各不相同!這要是上了戰場,是打仗還是鬧著玩?”】
【內閣首輔洪承疇哈著白氣,蟒袍下露出的棉褲角結著冰碴,他俯身拾起一支短柄火銃,聲音微顫:“陛下,火器製造向來由各地作坊承辦,工匠手藝參差不齊,且朝廷缺乏統一規製……”】
【“缺乏規製?”朱由檢打斷道,嗬出的白霧在燭火前消散,“朕聽說後金的火器營,每支火銃的槍管內徑誤差不超過米粒,故而能百步穿楊。而我大明呢?同一批火藥,有的作坊造出來能炸穿城牆,有的卻連鳥都打不中!”】
【刑部尚書喬允升縮著脖子插話,官帽上的玉墜輕輕晃動:“陛下,若推行火器標準化,需廢掉各地作坊,另立官窯,不僅耗費巨大,還可能引發工匠騷亂……”】
【“耗費?”朱由檢猛地扯開龍袍領口,露出裏麵打著補丁的粗布中衣,“朕的龍袍已經穿了三年,補丁摞補丁。可將士們呢?他們在遼東用生命換迴來的疆土,竟要毀在這些破銅爛鐵手裏!工部侍郎,你且說說,可有良策?”】
【工部侍郎宋應星捧著《天工開物·火器》,邁著沉重的步伐出列,嗬氣在凍僵的指尖:“陛下,西洋諸國火器皆有統一規格,從槍管長度到彈丸重量,皆有精確刻度。若能製出標準鑄模,統一火藥配比與鍛造工藝,我朝火器威力可提升數倍。隻是……此過程需革新整個製造體係,涉及工匠、材料、工坊等諸多環節,阻力極大。”】
【“阻力再大,也大不過後金的鐵騎!”朱由檢解下腰間的玉玨,“當啷”一聲拍在龍案上,“即日起成立‘神機監’,直屬朕躬,總領天下火器製造。朕要看到,三年之內,大明所有火器皆如出一爐!宋愛卿,朕給你尚方寶劍,凡阻撓者,先斬後奏!”】
【神機監設在京城西郊的廢鐵廠,寒風卷起鐵屑,在空中劃出尖銳的弧線。工匠們圍在朱由檢繪製的標準化火銃圖紙旁,跺腳驅寒。老鐵匠陳阿錘用錘子敲了敲圖紙,火星濺在他滿是皺紋的臉上:“槍管要精確到分?彈丸重量要過秤?這比給閨女纏腳還精細!老祖宗傳了幾百年的手藝,能這麽改?”】
【年輕的鑄模匠林小寶搓著凍紅的手,湊到圖紙前:“師傅,您看這鑄模,要是用黃銅做個模子,讓鐵水往裏一澆,是不是就能造出一樣的槍管了?就像銅錢鑄造那樣,有母錢就能翻出子錢。”】
【傳教士湯若望嗬著氣,在鐵板上畫著彈道軌跡,鐵筆與鐵板碰撞出清脆的聲響:“火器威力不僅取決於火藥,更需槍管內壁光滑如鏡。西洋有‘鏜床’之法,以畜力驅動旋轉的鏜刀,可將槍管磨得纖塵不染。但此等工藝,我朝工匠從未見過。”】
【首次試產在滴水成冰的臘月。工匠們按照圖紙製出銅模,小心翼翼地將鐵水倒入模腔。然而,當鑄模冷卻打開時,槍管表麵布滿氣泡,彈丸更是塞不進去。朱由檢踩著積雪趕到現場,抓起冰涼的銃管,眉毛上掛著白霜:“為何會這樣?”】
【宋應星的胡子結著冰碴,聲音發顫:“陛下,鐵水冷卻時收縮不均,且模子透氣性不足,導致氣泡殘留。需在模子中預留收縮量,並開設排氣孔。”】
【“給朕重新試!”朱由檢的靴底在鐵板上踩出冰屑,“朕不管用什麽辦法,十日之內,必須造出合格的槍管!再差,就用你們的手給朕磨槍管!”】
【第二次試產,工匠們在銅模中嵌入了竹製排氣孔,並根據鐵水冷卻速度調整了模腔尺寸。然而,當火銃試射時,槍管突然炸裂,碎片劃傷了一名士兵的臉頰。朝堂上,禦史大夫鄭三俊舉著帶裂紋的銃管,聲色俱厲:“陛下!此等妖器耗費白銀萬兩,卻連基本的安全性都無法保證!不如恢複舊製,省下銀錢多買些戰馬!”】
【“買馬?”朱由檢從龍案下抽出一支繳獲的後金火銃,“你可知這銃子能打多遠?五十步!而我們的火銃,三十步外就打不準!”他突然將火銃砸在鄭三俊腳邊,嚇得後者連連後退,“再敢胡言亂語,朕就用這銃子給你醒醒腦!神機監繼續研發,再有阻撓者,革職抄家!”】
【研發陷入絕境時,林小寶在鑄造銅錢時突發靈感。他連夜跑到神機監,舉著一枚“崇禎通寶”大喊:“陛下!銅錢能大小一致,是因為有母錢做模!咱們造火器,也該先製出‘母銃’,再用母銃翻製鑄模,這樣就能保證所有火器一模一樣了!”】
【湯若望聞言,立即改良了鏜床設計,將畜力驅動改為齒輪傳動,使鏜刀旋轉更加均勻。三個月後,首批標準化火銃“神機一號”終於出爐:黝黑的槍管泛著冷光,每支火銃的長度、口徑、彈丸重量分毫不差,連扳機的弧度和火門的位置都如出一轍。】
【試射當日,校場積雪被踩成泥濘。朱由檢親自點燃火銃,鉛彈唿嘯著穿透三十步外的鐵甲,在雪地上濺起丈高的雪柱。“再來!”他甩動火銃,第二發鉛彈竟從第一發的彈孔中穿過,引起圍觀士兵的陣陣驚唿。老工匠陳阿錘顫抖著撫摸銃管,老淚縱橫:“這輩子沒見過這麽齊整的家夥……要是早有這玩意兒,我那在寧遠戰死的兒子……”】
【消息傳迴京城,滿朝震驚。兵部尚書楊嗣昌捧著彈道測試報告,聲音激動得發抖:“陛下!經實測,標準化火銃的射程提升至六十步,命中率從三成提升至八成!若全軍換裝,配合三段擊戰術,後金騎兵的衝鋒將再無優勢!”】
【戶部尚書畢自嚴卻麵露難色,上前奏道:“陛下,更換全軍火器需耗費白銀百萬兩,且各地舊作坊需全部改造,所需工匠、材料難以計數……”】
【“就算賣了朕的龍袍,也得換!”朱由檢扯開衣襟,露出補丁摞補丁的中衣,“將士們的命,比什麽都重要!傳朕旨意,從內帑和藩王祿米中挪用銀兩,優先保證神機監所需。”】
【民間反應卻充滿疑慮。各地火器作坊的老板們聚眾請願,跪在宮門前高唿:“陛下,我們世代靠手藝吃飯,這銅模子斷了我們的生路啊!”更有謠言稱:“標準化火器是妖法,會吸走工匠的魂靈,導致手藝失傳。”】
【朱由檢得知後,親自前往火器作坊視察。他走進煙霧繚繞的工坊,拿起工匠們的舊工具,對一位正在打磨槍管的老師傅說:“老師傅,您的手藝的確精湛,但如今的戰場,不是靠單打獨鬥就能贏的。”他指向牆上懸掛的“神機一號”,“這些火器能讓更多士兵活著迴家,能讓更多母親不再失去兒子,這才是最大的善舉。”】
【他隨後下令在神機監開設工匠學堂,聘請湯若望等專家授課,凡掌握標準化技術的工匠,可免除徭役並領取津貼。老匠師陳阿錘第一個報名,帶著徒弟們搬進了神機監的青磚房:“跟著陛下幹,總比讓我那小孫子將來也死在戰場上強。”】
【隨著標準化火器的推廣,明軍戰鬥力迎來質的飛躍。崇禎二十二年的鬆錦大戰中,裝備“神機一號”的明軍神機營首次以整齊的方陣亮相:前排士兵射擊完畢後,迅速退至後排裝填,後排士兵則立即補上射擊,三輪齊射便形成密集的火力網,將後金騎兵的衝鋒遏製在百步之外。後金大汗皇太極望著繳獲的火銃,長歎道:“明人若早有此器,我族安能如此順利入關?”】
【標準化火器的成功,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大明近代化的大門。】
【崇禎二十三年春,朱由檢再次巡視神機監。此時的監內已不再是破舊的鐵廠,而是一派繁忙的近代化工廠景象:流水線上,工匠們各司其職,有的操控鏜床,有的校驗彈丸,每個部件上都刻著唯一的編號;試驗場上,新型的車載火炮正在試射,炮聲震得遠處的山巒嗡嗡作響。一名年輕工匠跑上前來,遞上一支精致的燧發槍模型:“陛下,這是最新改良的‘神機三號’,采用了您建議的‘擊錘發火’裝置,雨天也能正常擊發。”】
【朱由檢撫摸著槍身的雕花,忽然想起剛即位時那些鏽跡斑斑的火銃,以及那些在遼東戰場上因武器落後而枉死的將士。遠處,神機營的士兵正在操練,整齊的腳步聲驚起一群麻雀,在春日的暖陽中振翅高飛。這場與火器的較勁,終於讓大明的軍工擺脫了“匠人隨性而作”的局限,而那些刻在銅模上的精密刻度,正為古老的帝國刻畫出走向近代化的清晰軌跡。正如《明史·神機誌》所載:“帝之神機營,非獨強兵之策,實乃開近代工業之先河也。”】
……
洪武位麵
朱元璋握著標準化火銃的槍管,粗糙的拇指摩挲著刻在上麵的“神機一號”字樣,突然轉頭對徐達說:“把徐輝祖叫來,讓這小子看看什麽才是真正的火器!當年他在南京城頭用的火銃,連土匪都打不死。”
劉伯溫湊近觀察鏜床留下的鏡麵般膛線,撫須沉吟:“陛下,此器雖利,但需防工匠偷工減料。臣建議在每支火銃刻上工匠姓名,若有質量問題,連坐追責。”
徐達掂量著火銃的重量,咧嘴笑道:“俺的騎兵要是都配上這玩意兒,蒙古人的彎刀還沒砍過來,就先被崩了門牙!”
常遇春拍著大腿哈哈大笑:“以後打仗不用衝在前頭了!躲在後麵放槍,還能多喝幾壺酒!”
永樂位麵
朱棣將標準化火銃往桌上一砸,震得《永樂大典》編纂進度表嘩啦啦翻動:“鄭和!把這火銃圖紙抄二十份,給每艘寶船都配上!以後遇到番邦不開眼的,直接開銃打招唿!”
鄭和單膝跪地,手按火銃發誓:“陛下,若寶船裝備此器,西洋諸國敢有不服者,臣必以火銃教他們做人!”
解縉推了推被火藥熏黑的眼鏡,興奮道:“臣建議在《大典》裏專門增設‘火器篇’,把這標準化之法傳於後世!”
姚廣孝輕撫火銃上的梵文銘文,低聲道:“陛下,火器戾氣太重,需在銃身刻《般若心經》以鎮殺劫。”
宣德位麵
朱瞻基用火銃槍管挑起蛐蛐罐,對楊士奇挑眉:“楊愛卿,朕的‘將軍’要是有這火銃的準頭,早把隔壁的‘黑霸王’打趴下了!”
楊士奇扶著老花鏡查看彈丸刻度,憂心地說:“陛下,這火銃雖好,但鉛彈耗費巨大。臣建議用陶丸替代鉛彈訓練,戰時再換真彈,可省七成鉛料。”
於謙握著火銃愛不釋手,主動請纓:“臣願在宣府訓練首支神機營!若韃靼人敢來,定叫他們嚐嚐‘神機一號’的厲害!”
楊溥對著算盤直皺眉:“陛下,造十萬支火銃需鉛百萬斤,這得熔多少銅錢啊……”
嘉靖位麵
朱厚熜用火銃槍管撥弄著煉丹爐的炭火,對嚴嵩說:“嚴卿,讓嚴世蕃把這火銃改成‘煉丹爐’,朕要在銃管裏煉出長生不老藥!”
嚴嵩弓著背賠笑:“陛下聖明。不過火器作坊需用童男童女祭爐,臣即刻去辦……”
戚繼光在薊州城牆上來迴踱步,突然停住:“末將請命,將神機營與狼筅兵、藤牌兵混編,定能克製倭寇的‘蝴蝶陣’!”
胡宗憲望著海防圖冷笑:“有了這火銃,就算倭寇躲在龜殼裏,也能給他們轟成渣!”
隆慶位麵
朱載坖把玩著火銃的擊錘,轉頭問張居正:“張先生,這玩意兒能賣多少錢?賣給蒙古人換戰馬如何?”
張居正展開《火器互市策》,沉穩道:“陛下,可設‘火器馬市’,隻賣火銃不賣彈藥,既賺銀子又保技術不外泄。”
高拱拍案而起:“哪個言官敢說‘火器傷和氣’,就把他扔到蒙古人那裏去!九邊將士等著這玩意兒救命呢!”
王崇古從邊關快馬來信:“俺用十門火銃換了蒙古三部的良種馬,他們還想拿公主換技術,哈哈!”
【早朝時分,奉天殿內燭火搖曳,金磚上結著薄霜。朱由檢身著素色龍袍,腰間係著一條褪色的玉帶,將三支不同規格的火銃“砰”地摔在龍案上,震得案頭的銅鶴香爐險些翻倒:“諸位愛卿,看看這所謂的‘神機火器’!同一營的火銃,槍管長短相差三寸,彈丸大小不一,連火藥配比都各不相同!這要是上了戰場,是打仗還是鬧著玩?”】
【內閣首輔洪承疇哈著白氣,蟒袍下露出的棉褲角結著冰碴,他俯身拾起一支短柄火銃,聲音微顫:“陛下,火器製造向來由各地作坊承辦,工匠手藝參差不齊,且朝廷缺乏統一規製……”】
【“缺乏規製?”朱由檢打斷道,嗬出的白霧在燭火前消散,“朕聽說後金的火器營,每支火銃的槍管內徑誤差不超過米粒,故而能百步穿楊。而我大明呢?同一批火藥,有的作坊造出來能炸穿城牆,有的卻連鳥都打不中!”】
【刑部尚書喬允升縮著脖子插話,官帽上的玉墜輕輕晃動:“陛下,若推行火器標準化,需廢掉各地作坊,另立官窯,不僅耗費巨大,還可能引發工匠騷亂……”】
【“耗費?”朱由檢猛地扯開龍袍領口,露出裏麵打著補丁的粗布中衣,“朕的龍袍已經穿了三年,補丁摞補丁。可將士們呢?他們在遼東用生命換迴來的疆土,竟要毀在這些破銅爛鐵手裏!工部侍郎,你且說說,可有良策?”】
【工部侍郎宋應星捧著《天工開物·火器》,邁著沉重的步伐出列,嗬氣在凍僵的指尖:“陛下,西洋諸國火器皆有統一規格,從槍管長度到彈丸重量,皆有精確刻度。若能製出標準鑄模,統一火藥配比與鍛造工藝,我朝火器威力可提升數倍。隻是……此過程需革新整個製造體係,涉及工匠、材料、工坊等諸多環節,阻力極大。”】
【“阻力再大,也大不過後金的鐵騎!”朱由檢解下腰間的玉玨,“當啷”一聲拍在龍案上,“即日起成立‘神機監’,直屬朕躬,總領天下火器製造。朕要看到,三年之內,大明所有火器皆如出一爐!宋愛卿,朕給你尚方寶劍,凡阻撓者,先斬後奏!”】
【神機監設在京城西郊的廢鐵廠,寒風卷起鐵屑,在空中劃出尖銳的弧線。工匠們圍在朱由檢繪製的標準化火銃圖紙旁,跺腳驅寒。老鐵匠陳阿錘用錘子敲了敲圖紙,火星濺在他滿是皺紋的臉上:“槍管要精確到分?彈丸重量要過秤?這比給閨女纏腳還精細!老祖宗傳了幾百年的手藝,能這麽改?”】
【年輕的鑄模匠林小寶搓著凍紅的手,湊到圖紙前:“師傅,您看這鑄模,要是用黃銅做個模子,讓鐵水往裏一澆,是不是就能造出一樣的槍管了?就像銅錢鑄造那樣,有母錢就能翻出子錢。”】
【傳教士湯若望嗬著氣,在鐵板上畫著彈道軌跡,鐵筆與鐵板碰撞出清脆的聲響:“火器威力不僅取決於火藥,更需槍管內壁光滑如鏡。西洋有‘鏜床’之法,以畜力驅動旋轉的鏜刀,可將槍管磨得纖塵不染。但此等工藝,我朝工匠從未見過。”】
【首次試產在滴水成冰的臘月。工匠們按照圖紙製出銅模,小心翼翼地將鐵水倒入模腔。然而,當鑄模冷卻打開時,槍管表麵布滿氣泡,彈丸更是塞不進去。朱由檢踩著積雪趕到現場,抓起冰涼的銃管,眉毛上掛著白霜:“為何會這樣?”】
【宋應星的胡子結著冰碴,聲音發顫:“陛下,鐵水冷卻時收縮不均,且模子透氣性不足,導致氣泡殘留。需在模子中預留收縮量,並開設排氣孔。”】
【“給朕重新試!”朱由檢的靴底在鐵板上踩出冰屑,“朕不管用什麽辦法,十日之內,必須造出合格的槍管!再差,就用你們的手給朕磨槍管!”】
【第二次試產,工匠們在銅模中嵌入了竹製排氣孔,並根據鐵水冷卻速度調整了模腔尺寸。然而,當火銃試射時,槍管突然炸裂,碎片劃傷了一名士兵的臉頰。朝堂上,禦史大夫鄭三俊舉著帶裂紋的銃管,聲色俱厲:“陛下!此等妖器耗費白銀萬兩,卻連基本的安全性都無法保證!不如恢複舊製,省下銀錢多買些戰馬!”】
【“買馬?”朱由檢從龍案下抽出一支繳獲的後金火銃,“你可知這銃子能打多遠?五十步!而我們的火銃,三十步外就打不準!”他突然將火銃砸在鄭三俊腳邊,嚇得後者連連後退,“再敢胡言亂語,朕就用這銃子給你醒醒腦!神機監繼續研發,再有阻撓者,革職抄家!”】
【研發陷入絕境時,林小寶在鑄造銅錢時突發靈感。他連夜跑到神機監,舉著一枚“崇禎通寶”大喊:“陛下!銅錢能大小一致,是因為有母錢做模!咱們造火器,也該先製出‘母銃’,再用母銃翻製鑄模,這樣就能保證所有火器一模一樣了!”】
【湯若望聞言,立即改良了鏜床設計,將畜力驅動改為齒輪傳動,使鏜刀旋轉更加均勻。三個月後,首批標準化火銃“神機一號”終於出爐:黝黑的槍管泛著冷光,每支火銃的長度、口徑、彈丸重量分毫不差,連扳機的弧度和火門的位置都如出一轍。】
【試射當日,校場積雪被踩成泥濘。朱由檢親自點燃火銃,鉛彈唿嘯著穿透三十步外的鐵甲,在雪地上濺起丈高的雪柱。“再來!”他甩動火銃,第二發鉛彈竟從第一發的彈孔中穿過,引起圍觀士兵的陣陣驚唿。老工匠陳阿錘顫抖著撫摸銃管,老淚縱橫:“這輩子沒見過這麽齊整的家夥……要是早有這玩意兒,我那在寧遠戰死的兒子……”】
【消息傳迴京城,滿朝震驚。兵部尚書楊嗣昌捧著彈道測試報告,聲音激動得發抖:“陛下!經實測,標準化火銃的射程提升至六十步,命中率從三成提升至八成!若全軍換裝,配合三段擊戰術,後金騎兵的衝鋒將再無優勢!”】
【戶部尚書畢自嚴卻麵露難色,上前奏道:“陛下,更換全軍火器需耗費白銀百萬兩,且各地舊作坊需全部改造,所需工匠、材料難以計數……”】
【“就算賣了朕的龍袍,也得換!”朱由檢扯開衣襟,露出補丁摞補丁的中衣,“將士們的命,比什麽都重要!傳朕旨意,從內帑和藩王祿米中挪用銀兩,優先保證神機監所需。”】
【民間反應卻充滿疑慮。各地火器作坊的老板們聚眾請願,跪在宮門前高唿:“陛下,我們世代靠手藝吃飯,這銅模子斷了我們的生路啊!”更有謠言稱:“標準化火器是妖法,會吸走工匠的魂靈,導致手藝失傳。”】
【朱由檢得知後,親自前往火器作坊視察。他走進煙霧繚繞的工坊,拿起工匠們的舊工具,對一位正在打磨槍管的老師傅說:“老師傅,您的手藝的確精湛,但如今的戰場,不是靠單打獨鬥就能贏的。”他指向牆上懸掛的“神機一號”,“這些火器能讓更多士兵活著迴家,能讓更多母親不再失去兒子,這才是最大的善舉。”】
【他隨後下令在神機監開設工匠學堂,聘請湯若望等專家授課,凡掌握標準化技術的工匠,可免除徭役並領取津貼。老匠師陳阿錘第一個報名,帶著徒弟們搬進了神機監的青磚房:“跟著陛下幹,總比讓我那小孫子將來也死在戰場上強。”】
【隨著標準化火器的推廣,明軍戰鬥力迎來質的飛躍。崇禎二十二年的鬆錦大戰中,裝備“神機一號”的明軍神機營首次以整齊的方陣亮相:前排士兵射擊完畢後,迅速退至後排裝填,後排士兵則立即補上射擊,三輪齊射便形成密集的火力網,將後金騎兵的衝鋒遏製在百步之外。後金大汗皇太極望著繳獲的火銃,長歎道:“明人若早有此器,我族安能如此順利入關?”】
【標準化火器的成功,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大明近代化的大門。】
【崇禎二十三年春,朱由檢再次巡視神機監。此時的監內已不再是破舊的鐵廠,而是一派繁忙的近代化工廠景象:流水線上,工匠們各司其職,有的操控鏜床,有的校驗彈丸,每個部件上都刻著唯一的編號;試驗場上,新型的車載火炮正在試射,炮聲震得遠處的山巒嗡嗡作響。一名年輕工匠跑上前來,遞上一支精致的燧發槍模型:“陛下,這是最新改良的‘神機三號’,采用了您建議的‘擊錘發火’裝置,雨天也能正常擊發。”】
【朱由檢撫摸著槍身的雕花,忽然想起剛即位時那些鏽跡斑斑的火銃,以及那些在遼東戰場上因武器落後而枉死的將士。遠處,神機營的士兵正在操練,整齊的腳步聲驚起一群麻雀,在春日的暖陽中振翅高飛。這場與火器的較勁,終於讓大明的軍工擺脫了“匠人隨性而作”的局限,而那些刻在銅模上的精密刻度,正為古老的帝國刻畫出走向近代化的清晰軌跡。正如《明史·神機誌》所載:“帝之神機營,非獨強兵之策,實乃開近代工業之先河也。”】
……
洪武位麵
朱元璋握著標準化火銃的槍管,粗糙的拇指摩挲著刻在上麵的“神機一號”字樣,突然轉頭對徐達說:“把徐輝祖叫來,讓這小子看看什麽才是真正的火器!當年他在南京城頭用的火銃,連土匪都打不死。”
劉伯溫湊近觀察鏜床留下的鏡麵般膛線,撫須沉吟:“陛下,此器雖利,但需防工匠偷工減料。臣建議在每支火銃刻上工匠姓名,若有質量問題,連坐追責。”
徐達掂量著火銃的重量,咧嘴笑道:“俺的騎兵要是都配上這玩意兒,蒙古人的彎刀還沒砍過來,就先被崩了門牙!”
常遇春拍著大腿哈哈大笑:“以後打仗不用衝在前頭了!躲在後麵放槍,還能多喝幾壺酒!”
永樂位麵
朱棣將標準化火銃往桌上一砸,震得《永樂大典》編纂進度表嘩啦啦翻動:“鄭和!把這火銃圖紙抄二十份,給每艘寶船都配上!以後遇到番邦不開眼的,直接開銃打招唿!”
鄭和單膝跪地,手按火銃發誓:“陛下,若寶船裝備此器,西洋諸國敢有不服者,臣必以火銃教他們做人!”
解縉推了推被火藥熏黑的眼鏡,興奮道:“臣建議在《大典》裏專門增設‘火器篇’,把這標準化之法傳於後世!”
姚廣孝輕撫火銃上的梵文銘文,低聲道:“陛下,火器戾氣太重,需在銃身刻《般若心經》以鎮殺劫。”
宣德位麵
朱瞻基用火銃槍管挑起蛐蛐罐,對楊士奇挑眉:“楊愛卿,朕的‘將軍’要是有這火銃的準頭,早把隔壁的‘黑霸王’打趴下了!”
楊士奇扶著老花鏡查看彈丸刻度,憂心地說:“陛下,這火銃雖好,但鉛彈耗費巨大。臣建議用陶丸替代鉛彈訓練,戰時再換真彈,可省七成鉛料。”
於謙握著火銃愛不釋手,主動請纓:“臣願在宣府訓練首支神機營!若韃靼人敢來,定叫他們嚐嚐‘神機一號’的厲害!”
楊溥對著算盤直皺眉:“陛下,造十萬支火銃需鉛百萬斤,這得熔多少銅錢啊……”
嘉靖位麵
朱厚熜用火銃槍管撥弄著煉丹爐的炭火,對嚴嵩說:“嚴卿,讓嚴世蕃把這火銃改成‘煉丹爐’,朕要在銃管裏煉出長生不老藥!”
嚴嵩弓著背賠笑:“陛下聖明。不過火器作坊需用童男童女祭爐,臣即刻去辦……”
戚繼光在薊州城牆上來迴踱步,突然停住:“末將請命,將神機營與狼筅兵、藤牌兵混編,定能克製倭寇的‘蝴蝶陣’!”
胡宗憲望著海防圖冷笑:“有了這火銃,就算倭寇躲在龜殼裏,也能給他們轟成渣!”
隆慶位麵
朱載坖把玩著火銃的擊錘,轉頭問張居正:“張先生,這玩意兒能賣多少錢?賣給蒙古人換戰馬如何?”
張居正展開《火器互市策》,沉穩道:“陛下,可設‘火器馬市’,隻賣火銃不賣彈藥,既賺銀子又保技術不外泄。”
高拱拍案而起:“哪個言官敢說‘火器傷和氣’,就把他扔到蒙古人那裏去!九邊將士等著這玩意兒救命呢!”
王崇古從邊關快馬來信:“俺用十門火銃換了蒙古三部的良種馬,他們還想拿公主換技術,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