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就是條狗,也得托生在徐州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作者:落花時節不見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黃忠正式歸附劉營。
趕巧劉備為了備戰河北戰事,新置一營,即將之交付給黃忠。
令他仍為中郎將,負責訓練此營。
黃忠既然善射,則將此營設為神箭營,專門訓練弓弩手。
黃忠欣然領過,即於校場上試試小夥子們的身手。
射箭極吃臂力,射術的訓練更是需要經年累月方可小成。
黃忠也需先做考核,若不合格的,則不能成為弓手。
“所選多為精壯健兒,老將軍盡管試煉便是。”
李翊走至近前,向黃忠介紹。
這些年輕小夥子都是他精挑細選的,很多都是孤兒,無父無母,無依無靠。
加入神箭營後,這便是他們唯一的家了。
至於成為孤兒的原因,自然還是受亂世的影響,死於戰禍。
所以,他們從軍入伍之後,不單單隻是混口飯吃。
更多也是懷著對亂世的痛恨,誓要終結這混亂的世道。
李翊給他們灌輸的思想理念,便是,“匡扶天道,救護蒼生。”
隻有有信念的軍隊,打仗才能爆發出卓越的戰鬥力。
黃忠聞言一點頭,對眾人喊道:
“射術要領,若無人引領,頗易誤入歧途。”
“若要射箭,就需要尋一目標,名曰‘審的’。”
“若不懂如何‘審的’,便如盲人射箭,失之準心。”
這些新入營的小夥子,大多都是十三四歲,大一點的也就十五六歲。
按李翊的想法,讓他們好生訓練個幾年,未來便能投入到河北戰場中去。
現在都是一根根好苗子,自是不需要他們上陣殺敵的。
平日在軍營校場裏訓練,也見了不少老兵射箭。
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
所以當眾人見黃忠如此鄭重其事的講解射箭之法時,眾人無不覺得詫怪。
射箭有那麽難嗎?
拈弓搭箭,然後射出去。
至於準不準,還不就是多練練的事兒?
何至於講這般多的大道理?
故而有人不禁發問:
“將軍,這箭矢之的,用雙目看去便是了。”
“難道還有甚說法?”
黃忠見此,彎唇笑了笑。
老師最喜歡的,就是主動提問的學生了。
因為有了問題做引導,老師便能順勢講解下去。
“用雙目去看,當然無錯。”
“然說來簡單,其中卻大有學問。”
“汝既發問,那我且問汝。”
“發矢之時,汝這雙目該看向何處?”
呃……
那人有些傻眼,被聞得莫名其妙,怔怔答:
“自是看向欲射之處。”
哈哈……
黃忠發笑搖頭,“非也,非也。”
“若如汝之所言,怕是連箭在何處都不知曉。”
“這箭一旦離弦,更不知射往何方了。”
說著,稍稍一頓,將鐵胎弓舉起,對眾人說道:
“臨發矢時,有人慣於目視箭簇。”
“亦有人慣於目視弓左,皆謬也!”
“若隻看箭簇,隻怕箭簇雖正,而箭杆不正,所射之箭必然偏斜。”
“若目視弓左,雖能看清目的,箭矢卻被弓身遮擋。”
“此將難以辨視箭簇,不知箭簇位置指向,便不過是亂射一氣罷了。”
眾人皆聚精會神的聽著,包括李翊在內。
李翊雖不用上陣殺敵,但平日鍛煉身體,也喜歡射箭玩玩兒。
這已經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了。
隻有親身射過箭的人才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
此外弓箭手之所以難訓練,是因為他不止要練箭術,還得練近戰肉搏的能力。
古人雲,“臨陣不過三矢。”
意思是真當兩軍對壘打起來了,人家的騎兵衝過來。
給弓箭手留足的時間,就隻夠他射三箭的。
至於躲在人群後麵拋射,這也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古代造箭成本很高,你真要射箭,就必須得給我射準。
哪能當加特林一樣胡亂射擊?
所以,為什麽說陳王劉寵那三千蹶張士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呢。
因為那都是正宗的弓弩手,訓練成本極高。
黃忠繼續侃侃而談,將自己多年的心得教予年輕後輩。
“故射箭,目之所視,不可單看一處。”
“應起自箭杆,連至箭簇,再延之直達於箭矢之的。”
“如此一來,欲射之的,大小遠近皆了然於心。”
“此為‘審的’之正法也。”
說著,
黃忠挽起袖袍,拈弓搭箭,一箭正中紅心。
然後又對眾人補充說道:
“五十步外之射,可用此法。”
“而五十步以內者,射法則與騎射相類,便另作別論。”
“不論步射騎射,箭矢之的,即射者之意也。”
“意在心而發於目,不可不知也。”
“爾等須謹記。”
眾人紛紛頷首,默記於心。
黃忠見眾人似懂非懂,隻指了指箭靶,大聲笑道:
“射術非一日之功,汝等且照我之法試之。”
“假以時日訓練,未嚐不能為養由基、李廣也!”
眾人謝過,各自取弓取箭,訓練去了。
黃忠在一旁認真督促,不許眾人偷懶懈怠。
李翊則在一旁靜靜觀看,見眾人這般有精氣神兒,他也頗感欣慰。
正練時,忽聽得一聲慘叫。
立馬引來眾人目光。
隻見一士兵,扶著傷臂,血流如注,痛不可當。
“……這是怎麽迴事!”
李翊走過來,表情嚴肅。
眾人誠惶誠恐地向李翊解釋道:
“稟、稟郯侯,適才我等對練時,不慎將之砍傷。”
“刀刃著得深,血止不住了!”
李翊一頷首,舒口氣道:
“習武本多兇險,難免擦著碰著。”
“去給他取藥來。”
此時,不發一言的張仲景走了過來,這本是他之所長。
隻看一眼,便道:
“還好隻是皮肉傷,並未傷及髒腑。”
話落,又從懷間取出一味藥來。
“山人這裏倒有一味金瘡藥,不妨給他試試。”
“待藥敷好,三月內莫劇烈活動,筋骨愈合,便可無恙。”
李翊順手接過,道,“多謝,正好軍中藥不多了。”
張仲景自家研製的金瘡藥,肯定是比徐州用的藥要更好些。
李翊親手為這名傷兵包紮,那傷兵自慚道:
“……使、使不得郯侯,折煞我也。”
李翊也不多言,隻是認認真真地替他包紮好傷口。
張仲景在旁側默默看著。
暗想李翊貴為縣侯,徐州二把手,卻願意放下身段,親自為底層士兵包紮傷口。
倒是一個心懷仁義的善人。
遂忍不住讚歎道:
“……郯侯真善也!”
李翊笑著說道:
“張神醫說的哪裏話來?神醫救傷治病,活人性命,才是真正的大德之舉。”
“神醫之德行傳播鄉裏,民眾素來敬愛有加,李某雖身在徐州,亦間或耳聞。”
嚴格意義上講,張仲景的曆史地位是要比華佗更高的。
因為他是真正有醫書傳世,即《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而華佗的《青囊書》卻失傳了。
但華佗卻被載入了史冊,而張仲景卻沒有。
這並不是因為華佗一定比張仲景更優秀,而是因為張仲景的身份定位太過模糊。
張仲景是跟曹操、袁紹一代的同齡人,並且當過長沙太守。
而問題出就出在這兒。
史書給人列傳,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
而若是把張仲景放在太守類別裏,他實在是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政績。
可要是把張仲景放在江湖人士裏的方技傳裏,張仲景也不夠格。
因為方技傳裏的名人,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都和當時時代裏的重要人物產生過交集。
即這些江湖術士,要想青史留名,還是得依靠書寫史書的“勝利者”。
比如位列方技傳之首的華佗,跟曹老板直接接觸,自然能夠青史留名。
剩下四人,
樂師杜夔,給曹操奏過曲兒。
相士朱建平,給曹丕看過相。
解夢師周宣,給曹丕解過夢。
方士管輅,是司馬昭的至交。
所以不難發現,這些能留名的江湖人士,都與各自年代裏最頂級的人物有過交集。
反觀張仲景呢,
比起其他人多和王侯公卿打交道。
張仲景卻是紮根於基層,踏踏實實地為了一方百姓,利用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
“……咳咳,天有好生之德。”
張仲景一捋胡須,“今世人飽受災禍,已是活之不易。”
“地動雷震、旱蝗雨澇,皆乃天定也。”
“惟身體康健可由人自圖,豈能不惜?”
許是被李翊打開了話匣子,張仲景一發將心中感想傾訴了。
“山人平日走遍四方,為人行醫看病。”
“輕者,或胸咳腹痛,不乏折磨。”
“重者,則病入膏肓,身如朽木,隻待一死。”
“至於那些跌打損傷的,輕者筋骨腫痛,傷口流血。”
“重者惡瘡發膿,肢斷軀殘……”
“許是郯侯見我尋醫問診,見得多了。”
“然殊不知我每見有病者求醫,心中亦是痛苦難當。”
“螻蟻尚且貪生,人又情何以堪?”
李翊聽罷,亦覺感慨。
這個時代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醫學。
光看史書上的列傳就知道了,
華佗這樣的醫者,被和樂理、相術一起劃分到了“方技傳”裏麵去。
方技在古代被視為賤業。
張仲景好好的公家子弟,卻毅然決然選擇投身到醫學中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張神醫所言甚是。”
李翊連忙在一旁附和,“我雖鮮少行醫,然從軍旅。”
“目之所見,皆戀生懼死之容。”
“耳之所聞,俱哀痛流涕之聲。”
“我之所見所聞者,俱是掙紮苦痛、傷病死亡……”
張仲景聽罷,搖頭歎息。
人生在世,常有諸多災禍,活命已是十分不易。
若再同類相殘,卻不知還要死傷多少人。
“……是故我欲請張神醫留在徐州。”
見張仲景入神,李翊終於道出了真實想法。
“……嗯,嗯?”
張仲景一挑眉,“郯侯方才說什麽,要山人留在徐州?”
“……是也。”
“張神醫曾說我們這些上位者該去救社稷江上,神醫則要去救生民百姓。”
“然此二者並不衝突。”
“不論治世亂世,世人總受病痛折磨。”
“留在我徐州治病看人,不也是治人嗎?”
張仲景搖了搖頭,“山人不是那個意思?”
“哦?難道我徐州人不是人?”
李翊笑著追問道。
唉……
張仲景歎口氣。
他的意思是,自己的醫術不是王侯公卿的私人財產。
他希望即便是最底層的百姓,也能夠看病問診,而非貴人專利。
李翊也不開玩笑了,實話實說道:
“好了,不瞞張神醫。”
“我已勸說劉將軍,在徐州大設醫署,發展醫學。”
“正是尚缺一位總管各地醫者的醫官。”
“張神醫曾任長沙太守,有治官經驗,醫術更是神乎其神,可以服眾。”
“放眼徐州,再無比張神醫更適合的人了。”
“若張神醫首肯,那麽徐州五郡、淮南兩郡,兗、豫三郡的所有醫署統籌,盡歸張神醫一人管轄。”
“張神醫看是如何?”
李翊正式向張仲景拋出橄欖枝。
張仲景雖然厭惡做官,但若是發展醫學的話,他是舉雙手讚成的。
尤其這個時代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醫學的前提下,竟能見到一位願意大力發展醫學的上位者。
光是出於這一點,張仲景都必須要予以支持。
但李翊開出的條件還不止這些。
他不僅許給張仲景高官厚祿,還不用讓他朝九晚五。
“張神醫就在下邳總管各地醫署,為醫者言傳身教。”
“我也會聚集徐州各地精妙醫者,齊來下邳,與張神醫一同研究傷寒症。”
“我們可合力將《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完成。”
“誠如是,亦是福澤萬民之事。”
“此豈非一件美事耶?”
講到這兒,張仲景終於心動了,向李翊拜道:
“承蒙郯侯看得起山人,山人願為徐州效犬馬之勞!”
……嗬嗬,好好好!
李翊大喜,終於把這位漢末神醫給搞到手了。
要知道,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
疫病流行,死亡枕藉。
不知有多少人死於瘟疫。
而張仲景恰好是眾多神醫中的,防疫高手。
光這一點,就比華佗更加重要。
華佗是外科手術的高手,但他治病一次性隻能醫治一人。
遇上大規模的傷病,他就忙不過來了。
但張仲景的防疫之術,卻能夠有效的遏製瘟疫擴散。
這對於一個軍閥而言,簡直是一筆巨財。
若是赤壁之戰的曹操有張仲景在,銅雀台可鎖二喬否?
總之,徐州除得了猛將黃忠之外。
更有神醫張仲景的加入。
待李翊將張仲景引薦給劉備,說明此事後,劉備當即同意發展徐州的醫學業。
將整個徐州,連帶著淮南、兗、豫等地的醫署盡數交予張仲景管轄。
張仲景請求劉備為病人無償治病。
然此舉終究過於理想化。
畢竟用藥成本在這裏,尤其將來遇上河北這樣的大規模戰事,不知得用著多少藥。
別說無償治病,便是有償,也得嚴格控製藥量。
為此,李翊於中周旋。
決定就於治所下邳一郡,可以為百姓無償治病。
但這個無償,隻針對戶籍在下邳的人。
外地來的依舊得付錢,畢竟成本在這裏。
此前,
發展徐州經濟的時候,李翊就在下邳投入了最多的資源,完善各項基礎設施。
使得下邳的農業、手工業,絲織業飛速發展,經濟騰飛。
下邳已是天下有名的富庶之地了。
現在更是直接保障了下邳人民的醫療衛生。
由此,
下邳醫有仲景之術,學有名士孔融置辦的名牌大學。
政治環境穩定,軍事力量強大。
吏治清廉,風景宜人。
人均收入,更是名列中原各郡前茅。
為此,坊間便有傳言:——就是條狗,也得托生在下邳。
下邳的戶口,也變得搶手起來。
一開始,不少民眾托關係,獻人情,希望把戶籍遷到下邳來。
但後來,李翊發覺下邳的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管理混亂。
並且激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
同時他地來的百姓,導致了原有屬地勞動力減少。
為此,李翊及時叫停,嚴格控製外來戶數量。
這事兒,才算完。
但不管怎麽說,
在備戰河北戰事的期間,徐州尤其是治所下邳,蓬勃發展。
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
不表。
……
……
江夏,沙羨,西山。
一匹純白的駿馬躍出草叢,四蹄敲打在鋪滿鵝卵石的河灘上,發出猶如戰鼓進擊般的急促鼓點。
孫策單手持韁,另外一隻手則重重地拍了一下馬臀。
速度加快了幾分。
他隻單人單騎,在山中狩獵。
此時的他,正可謂意氣風發。
先是成功脫離袁術掌控,在吳地紮根,然後南滅會稽王朗,襲取豫章柴桑。
期間還得到了朝廷的敕封,封爵吳侯。
還得到了朝廷的默許,命他引兵西攻荊州劉表。
前不久,孫策舉兩萬大軍進兵江夏,大破黃祖。
斬敵萬餘眾,俘其妻子兒女,戰船千餘,金銀財貨無數。
可以說,即便退出江夏,就此返迴江東去。
孫策此次出師,都並無損失,反倒賺了。
但持得勝之師,哪有中道而還之理?
現在更應該采取周瑜的戰略,趁著勢頭正好,一舉拿下荊州,然後進取巴蜀。
則大事可成,大業可興也。
現在孫策屯兵於沙羨,稍作休整,等著周瑜從後方運糧過來。
便繼續向襄陽進兵。
中間等的時間無聊,孫策每日便出來狩獵遊玩。
此時已是開春,南方熱得早,處處皆有孟夏氣象。
適才見著一肥鹿於澗中躍過,孫策興奮得催馬去趕。
從肩上取下鐵胎弓,利索地搭上一支青綠色的竹箭。
可未等孫策發箭,忽聽得叢林處一陣響動。
孫策虎目一凜,即握住弓身,左臂輕轉。
將箭頭反過來,對準叢林處。
少時,林中竄出來三個人,
俱是徒履跣步而來,身無甲胄,各持一副木弓、長槍。
孫策即勒住戰馬,厲聲問:
“汝等何人!?”
滿弓的姿勢依舊保持著,緊緊地瞄著三人。
三人見了孫策,亦覺驚慌。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還是一位年紀稍長的中年男子壯著膽子走來。
向孫策半跪抱拳說道:
“啟稟主公,我等是韓當韓校尉的部屬,奉命來此射鹿,以充軍糧。”
“……原來如此。”
孫策拖長了聲調,將手中弓箭輕輕放下。
轉而笑著問道:
“既如此,爾等今日可有收獲?”
那三人羞慚地說道:
“今日時運甚是不濟,隻獵得一隻山雞,一隻野兔。”
“至今尚未獵著什麽大物。”
說著,將山雞、野兔拿來給孫策看。
孫策一頷首,彎唇笑道:
“莫要急,打獵這事兒心急不得。”
“我今日出門,也還未有收獲。”
“適才見著一隻肥鹿,從林中穿過,汝等可與我……”
話還未說完,那名半跪的漢子猛然起身,一槍刺向孫策麵門。
孫策大驚,即側身躲過。
伸手想去拔劍,不想馬兒受了驚嚇,身子一躍。
竟把劍刃墜在地上,隻留下了劍鞘。
身後兩人見開打了,也是急忙綽起木弓,朝孫策射去。
孫策慌忙伏在馬背上,又驚又怒:
“汝等是何人?敢來害我耶!”
當先那名漢子大聲吼叫道:
“狗賊!可還記得被汝絞死的許貢否?”
“吾等乃是許貢門客,特來為其報仇!”
正說時,身後漢子的箭矢已照麵射來。
正中馬頭,馬兒發出一聲痛苦的哀鳴,便一頭栽地。
孫策身形矯健,慌忙避過馬兒沉重的身軀。
一個鷂子翻身,竄進了林子中去。
隻進去的一瞬,便聽得林子外響起了羽箭的劈啪聲。
一箭正中孫策麵門。
從他腮幫射過,撞飛幾枚臼齒,然後刺入口腔,紮入另一側。
立時血飛濺,麵似桃紅。
孫策顧不得疼痛,隻一手撫臉,一手持劍鞘遮擋。
“殺賊!!”
三名門客,見孫策負了傷,更加振奮。
挺槍往林中殺去。
孫策別無器械,用劍鞘揮打拒敵,且戰且走。
被三名門客刺中數槍。
“狗賊,受死!”
一名門客挺槍殺到,照著孫策眉心便要刺去。
地麵突然微微發顫,遠遠傳來無數急促的馬蹄聲。
似有大隊人馬不斷迫近。
“孫將軍!主公!”
唿聲此起彼伏,不斷靠近。
孫策淩空一腳將眼前之人踹倒在地。
身子一踉蹌,循著聲音往前趕去。
三人在身後追。
迎麵正撞見程普,引數十人馬趕至。
“啊!!主公,這!!”
程普見著孫策渾身是血,滿臉的難以置信。
孫策卻不顧的許多,大聲唿道:
“殺賊!”
“喏!!!”
程普目眥欲裂,拔劍在手,引眾上前,將三名門客團團圍住。
各自拔刀拔劍齊上,將三人砍作肉泥。
直至麵目全非,才覺泄憤。
才迴頭來救孫策,卻發現他血流滿麵,被傷至重。
早已經不省人事了。
“主公啊!!!”
程普大叫,眼中幾乎要滴出淚來。
心中悔恨不及。
早知道就該堅持己見,執意護隨,也不至於使孫策單身在外,遭小人伏擊。
乃至重傷至此!
但現在,說什麽都晚了。
程普取刀割下戰袍,將孫策身上的傷處裹好。
在眾人擁護下,小心翼翼地送迴沙羨。
由於孫策負傷,原本打算繼續進軍的吳兵立時失了主心骨。
隻得就此停歇。
程普先找人與孫策醫治傷勢,又尋著其他將領問道:
“主公負重傷,不能統軍。”
“前日備戰許久,可要就此迴吳地?”
話音方落,眾人皆沒有提出異議。
隻是每個人的臉上都麵露不甘,畢竟現在勢頭正好,剛剛擊敗了黃祖,侵吞江夏半壁。
卻因為這樣一件突發事件,而不得不宣告中止。
時周瑜押糧迴來,聞說孫策重傷,急急忙趕來查看。
見孫策不省人事,乃責備眾將道:
“吾此前命汝等好生照看好主公,汝等緣何不聽我言?”
程普麵露羞慚之色,攬責道:
“此普之過也,主公之前執意要孤身獵鹿。”
“我拗不過他,便……唉……”
“哼,現在說什麽都晚了。”
周瑜冷哼一聲,又問,“可有差醫者看過?”
程普頷首,忙道:
“適才醫者來過,為主公敷了些傷藥。”
“隻是沙羨小地,尋不著好的醫者,不妨迴吳地另尋神醫。”
周瑜大聲道:
“伯符現在重傷不醒,哪能折騰周轉?”
顧雍有些擔憂地說道:
“劉表知失了江夏,必舉兵來攻。”
“現在主公重傷不醒,不能夠理事,賊兵若來,如何拒之?”
周瑜眉頭一皺,沉吟半晌,緩聲道:
“現在隻有先等伯符醒轉,方能夠決定之後何為。”
微微一頓,忽的想起些什麽。
周瑜又對眾人說道:
“現如今我等身在江夏,聞說長沙太守張仲景,醫術高明,何不請他過來施救?”
長沙就在江夏南邊,兩地緊挨著,相去不遠。
程普擔憂地說道:
“今我等與荊州開戰,張仲景乃長沙太守,劉表麾下之人。”
“焉肯施救?”
周瑜說道:
“我聞張仲景早有棄官歸隱之心,料醫者仁心,今見患者,未嚐不肯施救。”
“況如今無計可施,縱不應允,也該一試。”
眾人乃從其言,遣使去往長沙尋找張仲景。
一麵仍命醫者治療孫策。
醫者對眾人說道:
“孫將軍傷勢極重,須靜養百日,方可無虞。”
“若怒氣衝激,其瘡難治也。”
眾人謝過,賜酒肉謝之。
約過兩日,孫策醒轉。
問眾人諸事,眾人一一答之。
孫策聞言,乃要起身,強撐著身體爬起。
周瑜急忙勸道:“伯符忘醫者百日調養之言耶!?”
孫策咬緊牙關,恨恨道:“某如何等得百日?”
“若劉表聞我傷重,必來取江夏,攻之甚急。”
“我必須前去統軍,以慰軍心。”
顧雍亦在旁側勸說道:
“孤城難守,將軍又受了傷。”
“此前敗黃祖時,已大有收獲,不若就此歸吳地,別圖良策。”
孫策為人最是性急,怒道:
“江夏之地,乃我等浴血拚殺所得。”
“豈可拱手退還?”
“我還要與劉景升爭奪荊州,哪能就此迴去?”
周瑜再勸:
“荊州隨時可取,若伯符身子挨不住,江東大事何人來治?”
聞言,孫策這才稍有冷靜,但依舊不肯退兵。
周瑜為了開導他,便安慰說道:
“我已命人去長沙請了張仲景張神醫過來,聽聞此人醫術高明,能救人之急。”
“若他到來,興許伯符的傷病能好得更快些。”
“現在便安養身子就好。”
孫策恨不得即日便愈,聞說有神醫在,心情乃寬釋不少。
接下兩日,便安心在沙羨養病。
很快,派往長沙的使者趕迴,言說張仲景已不在了長沙。
這……
聽到這個消息後,眾人皆感到有些失落。
“那張神醫現在何處?”周瑜問。
“聽說已去了徐州。”
“……去劉備那兒了?”
眾人立時犯了難,現在孫吳與劉備的關係很微妙。
也不知他肯不肯借人。
“總得試試!”
周瑜即遣人再去往徐州,求救張仲景一用。
從江夏到徐州,往返又耽誤不少時日。
而期間,劉表已經組建好了大軍,趕來收複江夏。
劉表雖然好謀無斷,但唯獨在荊州大事上,視作逆鱗,不許任何人染指。
好在荊州大軍趕到江夏的臨門一腳時,去往徐州的使者終於趕迴。
“如何,借到張神醫否?”
眾人焦急地問道。
“……沒有。”
使者羞慚的答道,“徐州人說他們要在各地設置醫署,需要張神醫統籌,抽不開身來。”
怎會如此……
聽完使者的迴複,眾人臉上的失落之色溢於言表。
孫策強支傷體,怒叱道:
“求人不如求己!”
“縱無張仲景,吾體便不能康健耶?”
說完,便要起身走出房間去。
眾人忙問孫策要去哪。
孫策大聲道:
“劉表已打至門前,諸公不報我,便以為我不知耶?”
眾人麵麵相覷,由於擔心孫策被荊州戰事分神,便在周瑜的做主下,壓而不報。
不想對戰事敏銳的孫策,還是察覺到了。
“……伯符,還是迴吳地吧。”
終於,周瑜也無可奈何,勸孫策退兵。
孫策堅持不退,忽又瞥見那名去往徐州的使者欲言又止。
便出聲問道:
“汝還有何說?一一說來。”
“……呃。”使者把頭一低,有些遲疑。
“徐州是李翊主持南方之事,我此次去往徐州,未能見著劉備,隻見著了李翊。”
言外之意,不借張仲景給孫吳,是李翊的意思。
孫策隻與李翊有過一麵之緣,但卻對他印象頗深。
“他還說了什麽?”
孫策凝眸,大聲問。
那使者聲音放緩,更加低沉。
“李翊說,說……”
“他說什麽!”
孫策大聲吼道。
“他說主公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
“此前我誤以為付孫策以大事,可取荊州。”
“今日觀之,所托非人也。”
使者喏喏地把李翊原話給複述了一遍。
孫策聞言,勃然大怒:
“山野村夫,何敢小覷於我!”
“汝李翊道我取不了荊州耶?”
話落,即拔出佩劍,對眾人厲聲喝道:
“傳我令,各部將校速去點齊各營兵馬。”
“與我一同出征劉表!!”
伯符……
主公……
眾人皆頗感無奈,想要勸住孫策。
然孫策戰意已決,執意要繼續作戰。
命令甫一下達,未走兩步,忽覺兩眼一黑。
身上疼痛難當,仿佛各處瘡口崩開一般。
遂大唿一聲:“痛煞我也!”
乃吐血倒地,昏死了過去。
……
(本章完)
趕巧劉備為了備戰河北戰事,新置一營,即將之交付給黃忠。
令他仍為中郎將,負責訓練此營。
黃忠既然善射,則將此營設為神箭營,專門訓練弓弩手。
黃忠欣然領過,即於校場上試試小夥子們的身手。
射箭極吃臂力,射術的訓練更是需要經年累月方可小成。
黃忠也需先做考核,若不合格的,則不能成為弓手。
“所選多為精壯健兒,老將軍盡管試煉便是。”
李翊走至近前,向黃忠介紹。
這些年輕小夥子都是他精挑細選的,很多都是孤兒,無父無母,無依無靠。
加入神箭營後,這便是他們唯一的家了。
至於成為孤兒的原因,自然還是受亂世的影響,死於戰禍。
所以,他們從軍入伍之後,不單單隻是混口飯吃。
更多也是懷著對亂世的痛恨,誓要終結這混亂的世道。
李翊給他們灌輸的思想理念,便是,“匡扶天道,救護蒼生。”
隻有有信念的軍隊,打仗才能爆發出卓越的戰鬥力。
黃忠聞言一點頭,對眾人喊道:
“射術要領,若無人引領,頗易誤入歧途。”
“若要射箭,就需要尋一目標,名曰‘審的’。”
“若不懂如何‘審的’,便如盲人射箭,失之準心。”
這些新入營的小夥子,大多都是十三四歲,大一點的也就十五六歲。
按李翊的想法,讓他們好生訓練個幾年,未來便能投入到河北戰場中去。
現在都是一根根好苗子,自是不需要他們上陣殺敵的。
平日在軍營校場裏訓練,也見了不少老兵射箭。
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
所以當眾人見黃忠如此鄭重其事的講解射箭之法時,眾人無不覺得詫怪。
射箭有那麽難嗎?
拈弓搭箭,然後射出去。
至於準不準,還不就是多練練的事兒?
何至於講這般多的大道理?
故而有人不禁發問:
“將軍,這箭矢之的,用雙目看去便是了。”
“難道還有甚說法?”
黃忠見此,彎唇笑了笑。
老師最喜歡的,就是主動提問的學生了。
因為有了問題做引導,老師便能順勢講解下去。
“用雙目去看,當然無錯。”
“然說來簡單,其中卻大有學問。”
“汝既發問,那我且問汝。”
“發矢之時,汝這雙目該看向何處?”
呃……
那人有些傻眼,被聞得莫名其妙,怔怔答:
“自是看向欲射之處。”
哈哈……
黃忠發笑搖頭,“非也,非也。”
“若如汝之所言,怕是連箭在何處都不知曉。”
“這箭一旦離弦,更不知射往何方了。”
說著,稍稍一頓,將鐵胎弓舉起,對眾人說道:
“臨發矢時,有人慣於目視箭簇。”
“亦有人慣於目視弓左,皆謬也!”
“若隻看箭簇,隻怕箭簇雖正,而箭杆不正,所射之箭必然偏斜。”
“若目視弓左,雖能看清目的,箭矢卻被弓身遮擋。”
“此將難以辨視箭簇,不知箭簇位置指向,便不過是亂射一氣罷了。”
眾人皆聚精會神的聽著,包括李翊在內。
李翊雖不用上陣殺敵,但平日鍛煉身體,也喜歡射箭玩玩兒。
這已經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了。
隻有親身射過箭的人才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
此外弓箭手之所以難訓練,是因為他不止要練箭術,還得練近戰肉搏的能力。
古人雲,“臨陣不過三矢。”
意思是真當兩軍對壘打起來了,人家的騎兵衝過來。
給弓箭手留足的時間,就隻夠他射三箭的。
至於躲在人群後麵拋射,這也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古代造箭成本很高,你真要射箭,就必須得給我射準。
哪能當加特林一樣胡亂射擊?
所以,為什麽說陳王劉寵那三千蹶張士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呢。
因為那都是正宗的弓弩手,訓練成本極高。
黃忠繼續侃侃而談,將自己多年的心得教予年輕後輩。
“故射箭,目之所視,不可單看一處。”
“應起自箭杆,連至箭簇,再延之直達於箭矢之的。”
“如此一來,欲射之的,大小遠近皆了然於心。”
“此為‘審的’之正法也。”
說著,
黃忠挽起袖袍,拈弓搭箭,一箭正中紅心。
然後又對眾人補充說道:
“五十步外之射,可用此法。”
“而五十步以內者,射法則與騎射相類,便另作別論。”
“不論步射騎射,箭矢之的,即射者之意也。”
“意在心而發於目,不可不知也。”
“爾等須謹記。”
眾人紛紛頷首,默記於心。
黃忠見眾人似懂非懂,隻指了指箭靶,大聲笑道:
“射術非一日之功,汝等且照我之法試之。”
“假以時日訓練,未嚐不能為養由基、李廣也!”
眾人謝過,各自取弓取箭,訓練去了。
黃忠在一旁認真督促,不許眾人偷懶懈怠。
李翊則在一旁靜靜觀看,見眾人這般有精氣神兒,他也頗感欣慰。
正練時,忽聽得一聲慘叫。
立馬引來眾人目光。
隻見一士兵,扶著傷臂,血流如注,痛不可當。
“……這是怎麽迴事!”
李翊走過來,表情嚴肅。
眾人誠惶誠恐地向李翊解釋道:
“稟、稟郯侯,適才我等對練時,不慎將之砍傷。”
“刀刃著得深,血止不住了!”
李翊一頷首,舒口氣道:
“習武本多兇險,難免擦著碰著。”
“去給他取藥來。”
此時,不發一言的張仲景走了過來,這本是他之所長。
隻看一眼,便道:
“還好隻是皮肉傷,並未傷及髒腑。”
話落,又從懷間取出一味藥來。
“山人這裏倒有一味金瘡藥,不妨給他試試。”
“待藥敷好,三月內莫劇烈活動,筋骨愈合,便可無恙。”
李翊順手接過,道,“多謝,正好軍中藥不多了。”
張仲景自家研製的金瘡藥,肯定是比徐州用的藥要更好些。
李翊親手為這名傷兵包紮,那傷兵自慚道:
“……使、使不得郯侯,折煞我也。”
李翊也不多言,隻是認認真真地替他包紮好傷口。
張仲景在旁側默默看著。
暗想李翊貴為縣侯,徐州二把手,卻願意放下身段,親自為底層士兵包紮傷口。
倒是一個心懷仁義的善人。
遂忍不住讚歎道:
“……郯侯真善也!”
李翊笑著說道:
“張神醫說的哪裏話來?神醫救傷治病,活人性命,才是真正的大德之舉。”
“神醫之德行傳播鄉裏,民眾素來敬愛有加,李某雖身在徐州,亦間或耳聞。”
嚴格意義上講,張仲景的曆史地位是要比華佗更高的。
因為他是真正有醫書傳世,即《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而華佗的《青囊書》卻失傳了。
但華佗卻被載入了史冊,而張仲景卻沒有。
這並不是因為華佗一定比張仲景更優秀,而是因為張仲景的身份定位太過模糊。
張仲景是跟曹操、袁紹一代的同齡人,並且當過長沙太守。
而問題出就出在這兒。
史書給人列傳,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
而若是把張仲景放在太守類別裏,他實在是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政績。
可要是把張仲景放在江湖人士裏的方技傳裏,張仲景也不夠格。
因為方技傳裏的名人,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都和當時時代裏的重要人物產生過交集。
即這些江湖術士,要想青史留名,還是得依靠書寫史書的“勝利者”。
比如位列方技傳之首的華佗,跟曹老板直接接觸,自然能夠青史留名。
剩下四人,
樂師杜夔,給曹操奏過曲兒。
相士朱建平,給曹丕看過相。
解夢師周宣,給曹丕解過夢。
方士管輅,是司馬昭的至交。
所以不難發現,這些能留名的江湖人士,都與各自年代裏最頂級的人物有過交集。
反觀張仲景呢,
比起其他人多和王侯公卿打交道。
張仲景卻是紮根於基層,踏踏實實地為了一方百姓,利用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
“……咳咳,天有好生之德。”
張仲景一捋胡須,“今世人飽受災禍,已是活之不易。”
“地動雷震、旱蝗雨澇,皆乃天定也。”
“惟身體康健可由人自圖,豈能不惜?”
許是被李翊打開了話匣子,張仲景一發將心中感想傾訴了。
“山人平日走遍四方,為人行醫看病。”
“輕者,或胸咳腹痛,不乏折磨。”
“重者,則病入膏肓,身如朽木,隻待一死。”
“至於那些跌打損傷的,輕者筋骨腫痛,傷口流血。”
“重者惡瘡發膿,肢斷軀殘……”
“許是郯侯見我尋醫問診,見得多了。”
“然殊不知我每見有病者求醫,心中亦是痛苦難當。”
“螻蟻尚且貪生,人又情何以堪?”
李翊聽罷,亦覺感慨。
這個時代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醫學。
光看史書上的列傳就知道了,
華佗這樣的醫者,被和樂理、相術一起劃分到了“方技傳”裏麵去。
方技在古代被視為賤業。
張仲景好好的公家子弟,卻毅然決然選擇投身到醫學中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張神醫所言甚是。”
李翊連忙在一旁附和,“我雖鮮少行醫,然從軍旅。”
“目之所見,皆戀生懼死之容。”
“耳之所聞,俱哀痛流涕之聲。”
“我之所見所聞者,俱是掙紮苦痛、傷病死亡……”
張仲景聽罷,搖頭歎息。
人生在世,常有諸多災禍,活命已是十分不易。
若再同類相殘,卻不知還要死傷多少人。
“……是故我欲請張神醫留在徐州。”
見張仲景入神,李翊終於道出了真實想法。
“……嗯,嗯?”
張仲景一挑眉,“郯侯方才說什麽,要山人留在徐州?”
“……是也。”
“張神醫曾說我們這些上位者該去救社稷江上,神醫則要去救生民百姓。”
“然此二者並不衝突。”
“不論治世亂世,世人總受病痛折磨。”
“留在我徐州治病看人,不也是治人嗎?”
張仲景搖了搖頭,“山人不是那個意思?”
“哦?難道我徐州人不是人?”
李翊笑著追問道。
唉……
張仲景歎口氣。
他的意思是,自己的醫術不是王侯公卿的私人財產。
他希望即便是最底層的百姓,也能夠看病問診,而非貴人專利。
李翊也不開玩笑了,實話實說道:
“好了,不瞞張神醫。”
“我已勸說劉將軍,在徐州大設醫署,發展醫學。”
“正是尚缺一位總管各地醫者的醫官。”
“張神醫曾任長沙太守,有治官經驗,醫術更是神乎其神,可以服眾。”
“放眼徐州,再無比張神醫更適合的人了。”
“若張神醫首肯,那麽徐州五郡、淮南兩郡,兗、豫三郡的所有醫署統籌,盡歸張神醫一人管轄。”
“張神醫看是如何?”
李翊正式向張仲景拋出橄欖枝。
張仲景雖然厭惡做官,但若是發展醫學的話,他是舉雙手讚成的。
尤其這個時代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醫學的前提下,竟能見到一位願意大力發展醫學的上位者。
光是出於這一點,張仲景都必須要予以支持。
但李翊開出的條件還不止這些。
他不僅許給張仲景高官厚祿,還不用讓他朝九晚五。
“張神醫就在下邳總管各地醫署,為醫者言傳身教。”
“我也會聚集徐州各地精妙醫者,齊來下邳,與張神醫一同研究傷寒症。”
“我們可合力將《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完成。”
“誠如是,亦是福澤萬民之事。”
“此豈非一件美事耶?”
講到這兒,張仲景終於心動了,向李翊拜道:
“承蒙郯侯看得起山人,山人願為徐州效犬馬之勞!”
……嗬嗬,好好好!
李翊大喜,終於把這位漢末神醫給搞到手了。
要知道,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
疫病流行,死亡枕藉。
不知有多少人死於瘟疫。
而張仲景恰好是眾多神醫中的,防疫高手。
光這一點,就比華佗更加重要。
華佗是外科手術的高手,但他治病一次性隻能醫治一人。
遇上大規模的傷病,他就忙不過來了。
但張仲景的防疫之術,卻能夠有效的遏製瘟疫擴散。
這對於一個軍閥而言,簡直是一筆巨財。
若是赤壁之戰的曹操有張仲景在,銅雀台可鎖二喬否?
總之,徐州除得了猛將黃忠之外。
更有神醫張仲景的加入。
待李翊將張仲景引薦給劉備,說明此事後,劉備當即同意發展徐州的醫學業。
將整個徐州,連帶著淮南、兗、豫等地的醫署盡數交予張仲景管轄。
張仲景請求劉備為病人無償治病。
然此舉終究過於理想化。
畢竟用藥成本在這裏,尤其將來遇上河北這樣的大規模戰事,不知得用著多少藥。
別說無償治病,便是有償,也得嚴格控製藥量。
為此,李翊於中周旋。
決定就於治所下邳一郡,可以為百姓無償治病。
但這個無償,隻針對戶籍在下邳的人。
外地來的依舊得付錢,畢竟成本在這裏。
此前,
發展徐州經濟的時候,李翊就在下邳投入了最多的資源,完善各項基礎設施。
使得下邳的農業、手工業,絲織業飛速發展,經濟騰飛。
下邳已是天下有名的富庶之地了。
現在更是直接保障了下邳人民的醫療衛生。
由此,
下邳醫有仲景之術,學有名士孔融置辦的名牌大學。
政治環境穩定,軍事力量強大。
吏治清廉,風景宜人。
人均收入,更是名列中原各郡前茅。
為此,坊間便有傳言:——就是條狗,也得托生在下邳。
下邳的戶口,也變得搶手起來。
一開始,不少民眾托關係,獻人情,希望把戶籍遷到下邳來。
但後來,李翊發覺下邳的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管理混亂。
並且激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
同時他地來的百姓,導致了原有屬地勞動力減少。
為此,李翊及時叫停,嚴格控製外來戶數量。
這事兒,才算完。
但不管怎麽說,
在備戰河北戰事的期間,徐州尤其是治所下邳,蓬勃發展。
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
不表。
……
……
江夏,沙羨,西山。
一匹純白的駿馬躍出草叢,四蹄敲打在鋪滿鵝卵石的河灘上,發出猶如戰鼓進擊般的急促鼓點。
孫策單手持韁,另外一隻手則重重地拍了一下馬臀。
速度加快了幾分。
他隻單人單騎,在山中狩獵。
此時的他,正可謂意氣風發。
先是成功脫離袁術掌控,在吳地紮根,然後南滅會稽王朗,襲取豫章柴桑。
期間還得到了朝廷的敕封,封爵吳侯。
還得到了朝廷的默許,命他引兵西攻荊州劉表。
前不久,孫策舉兩萬大軍進兵江夏,大破黃祖。
斬敵萬餘眾,俘其妻子兒女,戰船千餘,金銀財貨無數。
可以說,即便退出江夏,就此返迴江東去。
孫策此次出師,都並無損失,反倒賺了。
但持得勝之師,哪有中道而還之理?
現在更應該采取周瑜的戰略,趁著勢頭正好,一舉拿下荊州,然後進取巴蜀。
則大事可成,大業可興也。
現在孫策屯兵於沙羨,稍作休整,等著周瑜從後方運糧過來。
便繼續向襄陽進兵。
中間等的時間無聊,孫策每日便出來狩獵遊玩。
此時已是開春,南方熱得早,處處皆有孟夏氣象。
適才見著一肥鹿於澗中躍過,孫策興奮得催馬去趕。
從肩上取下鐵胎弓,利索地搭上一支青綠色的竹箭。
可未等孫策發箭,忽聽得叢林處一陣響動。
孫策虎目一凜,即握住弓身,左臂輕轉。
將箭頭反過來,對準叢林處。
少時,林中竄出來三個人,
俱是徒履跣步而來,身無甲胄,各持一副木弓、長槍。
孫策即勒住戰馬,厲聲問:
“汝等何人!?”
滿弓的姿勢依舊保持著,緊緊地瞄著三人。
三人見了孫策,亦覺驚慌。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還是一位年紀稍長的中年男子壯著膽子走來。
向孫策半跪抱拳說道:
“啟稟主公,我等是韓當韓校尉的部屬,奉命來此射鹿,以充軍糧。”
“……原來如此。”
孫策拖長了聲調,將手中弓箭輕輕放下。
轉而笑著問道:
“既如此,爾等今日可有收獲?”
那三人羞慚地說道:
“今日時運甚是不濟,隻獵得一隻山雞,一隻野兔。”
“至今尚未獵著什麽大物。”
說著,將山雞、野兔拿來給孫策看。
孫策一頷首,彎唇笑道:
“莫要急,打獵這事兒心急不得。”
“我今日出門,也還未有收獲。”
“適才見著一隻肥鹿,從林中穿過,汝等可與我……”
話還未說完,那名半跪的漢子猛然起身,一槍刺向孫策麵門。
孫策大驚,即側身躲過。
伸手想去拔劍,不想馬兒受了驚嚇,身子一躍。
竟把劍刃墜在地上,隻留下了劍鞘。
身後兩人見開打了,也是急忙綽起木弓,朝孫策射去。
孫策慌忙伏在馬背上,又驚又怒:
“汝等是何人?敢來害我耶!”
當先那名漢子大聲吼叫道:
“狗賊!可還記得被汝絞死的許貢否?”
“吾等乃是許貢門客,特來為其報仇!”
正說時,身後漢子的箭矢已照麵射來。
正中馬頭,馬兒發出一聲痛苦的哀鳴,便一頭栽地。
孫策身形矯健,慌忙避過馬兒沉重的身軀。
一個鷂子翻身,竄進了林子中去。
隻進去的一瞬,便聽得林子外響起了羽箭的劈啪聲。
一箭正中孫策麵門。
從他腮幫射過,撞飛幾枚臼齒,然後刺入口腔,紮入另一側。
立時血飛濺,麵似桃紅。
孫策顧不得疼痛,隻一手撫臉,一手持劍鞘遮擋。
“殺賊!!”
三名門客,見孫策負了傷,更加振奮。
挺槍往林中殺去。
孫策別無器械,用劍鞘揮打拒敵,且戰且走。
被三名門客刺中數槍。
“狗賊,受死!”
一名門客挺槍殺到,照著孫策眉心便要刺去。
地麵突然微微發顫,遠遠傳來無數急促的馬蹄聲。
似有大隊人馬不斷迫近。
“孫將軍!主公!”
唿聲此起彼伏,不斷靠近。
孫策淩空一腳將眼前之人踹倒在地。
身子一踉蹌,循著聲音往前趕去。
三人在身後追。
迎麵正撞見程普,引數十人馬趕至。
“啊!!主公,這!!”
程普見著孫策渾身是血,滿臉的難以置信。
孫策卻不顧的許多,大聲唿道:
“殺賊!”
“喏!!!”
程普目眥欲裂,拔劍在手,引眾上前,將三名門客團團圍住。
各自拔刀拔劍齊上,將三人砍作肉泥。
直至麵目全非,才覺泄憤。
才迴頭來救孫策,卻發現他血流滿麵,被傷至重。
早已經不省人事了。
“主公啊!!!”
程普大叫,眼中幾乎要滴出淚來。
心中悔恨不及。
早知道就該堅持己見,執意護隨,也不至於使孫策單身在外,遭小人伏擊。
乃至重傷至此!
但現在,說什麽都晚了。
程普取刀割下戰袍,將孫策身上的傷處裹好。
在眾人擁護下,小心翼翼地送迴沙羨。
由於孫策負傷,原本打算繼續進軍的吳兵立時失了主心骨。
隻得就此停歇。
程普先找人與孫策醫治傷勢,又尋著其他將領問道:
“主公負重傷,不能統軍。”
“前日備戰許久,可要就此迴吳地?”
話音方落,眾人皆沒有提出異議。
隻是每個人的臉上都麵露不甘,畢竟現在勢頭正好,剛剛擊敗了黃祖,侵吞江夏半壁。
卻因為這樣一件突發事件,而不得不宣告中止。
時周瑜押糧迴來,聞說孫策重傷,急急忙趕來查看。
見孫策不省人事,乃責備眾將道:
“吾此前命汝等好生照看好主公,汝等緣何不聽我言?”
程普麵露羞慚之色,攬責道:
“此普之過也,主公之前執意要孤身獵鹿。”
“我拗不過他,便……唉……”
“哼,現在說什麽都晚了。”
周瑜冷哼一聲,又問,“可有差醫者看過?”
程普頷首,忙道:
“適才醫者來過,為主公敷了些傷藥。”
“隻是沙羨小地,尋不著好的醫者,不妨迴吳地另尋神醫。”
周瑜大聲道:
“伯符現在重傷不醒,哪能折騰周轉?”
顧雍有些擔憂地說道:
“劉表知失了江夏,必舉兵來攻。”
“現在主公重傷不醒,不能夠理事,賊兵若來,如何拒之?”
周瑜眉頭一皺,沉吟半晌,緩聲道:
“現在隻有先等伯符醒轉,方能夠決定之後何為。”
微微一頓,忽的想起些什麽。
周瑜又對眾人說道:
“現如今我等身在江夏,聞說長沙太守張仲景,醫術高明,何不請他過來施救?”
長沙就在江夏南邊,兩地緊挨著,相去不遠。
程普擔憂地說道:
“今我等與荊州開戰,張仲景乃長沙太守,劉表麾下之人。”
“焉肯施救?”
周瑜說道:
“我聞張仲景早有棄官歸隱之心,料醫者仁心,今見患者,未嚐不肯施救。”
“況如今無計可施,縱不應允,也該一試。”
眾人乃從其言,遣使去往長沙尋找張仲景。
一麵仍命醫者治療孫策。
醫者對眾人說道:
“孫將軍傷勢極重,須靜養百日,方可無虞。”
“若怒氣衝激,其瘡難治也。”
眾人謝過,賜酒肉謝之。
約過兩日,孫策醒轉。
問眾人諸事,眾人一一答之。
孫策聞言,乃要起身,強撐著身體爬起。
周瑜急忙勸道:“伯符忘醫者百日調養之言耶!?”
孫策咬緊牙關,恨恨道:“某如何等得百日?”
“若劉表聞我傷重,必來取江夏,攻之甚急。”
“我必須前去統軍,以慰軍心。”
顧雍亦在旁側勸說道:
“孤城難守,將軍又受了傷。”
“此前敗黃祖時,已大有收獲,不若就此歸吳地,別圖良策。”
孫策為人最是性急,怒道:
“江夏之地,乃我等浴血拚殺所得。”
“豈可拱手退還?”
“我還要與劉景升爭奪荊州,哪能就此迴去?”
周瑜再勸:
“荊州隨時可取,若伯符身子挨不住,江東大事何人來治?”
聞言,孫策這才稍有冷靜,但依舊不肯退兵。
周瑜為了開導他,便安慰說道:
“我已命人去長沙請了張仲景張神醫過來,聽聞此人醫術高明,能救人之急。”
“若他到來,興許伯符的傷病能好得更快些。”
“現在便安養身子就好。”
孫策恨不得即日便愈,聞說有神醫在,心情乃寬釋不少。
接下兩日,便安心在沙羨養病。
很快,派往長沙的使者趕迴,言說張仲景已不在了長沙。
這……
聽到這個消息後,眾人皆感到有些失落。
“那張神醫現在何處?”周瑜問。
“聽說已去了徐州。”
“……去劉備那兒了?”
眾人立時犯了難,現在孫吳與劉備的關係很微妙。
也不知他肯不肯借人。
“總得試試!”
周瑜即遣人再去往徐州,求救張仲景一用。
從江夏到徐州,往返又耽誤不少時日。
而期間,劉表已經組建好了大軍,趕來收複江夏。
劉表雖然好謀無斷,但唯獨在荊州大事上,視作逆鱗,不許任何人染指。
好在荊州大軍趕到江夏的臨門一腳時,去往徐州的使者終於趕迴。
“如何,借到張神醫否?”
眾人焦急地問道。
“……沒有。”
使者羞慚的答道,“徐州人說他們要在各地設置醫署,需要張神醫統籌,抽不開身來。”
怎會如此……
聽完使者的迴複,眾人臉上的失落之色溢於言表。
孫策強支傷體,怒叱道:
“求人不如求己!”
“縱無張仲景,吾體便不能康健耶?”
說完,便要起身走出房間去。
眾人忙問孫策要去哪。
孫策大聲道:
“劉表已打至門前,諸公不報我,便以為我不知耶?”
眾人麵麵相覷,由於擔心孫策被荊州戰事分神,便在周瑜的做主下,壓而不報。
不想對戰事敏銳的孫策,還是察覺到了。
“……伯符,還是迴吳地吧。”
終於,周瑜也無可奈何,勸孫策退兵。
孫策堅持不退,忽又瞥見那名去往徐州的使者欲言又止。
便出聲問道:
“汝還有何說?一一說來。”
“……呃。”使者把頭一低,有些遲疑。
“徐州是李翊主持南方之事,我此次去往徐州,未能見著劉備,隻見著了李翊。”
言外之意,不借張仲景給孫吳,是李翊的意思。
孫策隻與李翊有過一麵之緣,但卻對他印象頗深。
“他還說了什麽?”
孫策凝眸,大聲問。
那使者聲音放緩,更加低沉。
“李翊說,說……”
“他說什麽!”
孫策大聲吼道。
“他說主公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
“此前我誤以為付孫策以大事,可取荊州。”
“今日觀之,所托非人也。”
使者喏喏地把李翊原話給複述了一遍。
孫策聞言,勃然大怒:
“山野村夫,何敢小覷於我!”
“汝李翊道我取不了荊州耶?”
話落,即拔出佩劍,對眾人厲聲喝道:
“傳我令,各部將校速去點齊各營兵馬。”
“與我一同出征劉表!!”
伯符……
主公……
眾人皆頗感無奈,想要勸住孫策。
然孫策戰意已決,執意要繼續作戰。
命令甫一下達,未走兩步,忽覺兩眼一黑。
身上疼痛難當,仿佛各處瘡口崩開一般。
遂大唿一聲:“痛煞我也!”
乃吐血倒地,昏死了過去。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