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呂不韋強裝鎮定,連忙再次拱手道:“大王放心,臣不過是略感疲乏而已,並無大礙。以臣之體魄,稍加休憩,自能恢複如初。”


    他這般言辭,似乎想要借此徹底打消嬴政的疑慮。


    待見到嬴政輕輕點頭,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呂不韋暗中長舒一口氣,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但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卻也愈發警惕起來,生怕自己與趙姬之事露出端倪。


    等這個小插曲過去之後,華陽太後環視眾人,然後緩緩點頭,開口說道:“大王此舉,深謀遠慮,實乃明智之舉。廣納天下賢才,大秦興盛指日可待。


    隻是這些賢才來了之後,他們的安置以及考核之事千頭萬緒,需得慎之又慎。”


    “太後所言極是,大秦向來重視人才,此番更要讓天下人領略我大秦求賢若渴的誠意。”關內侯輕撫胡須,微微欠身,言辭間滿是讚同之意。


    “大王,臣擔心,在這考核選拔之時,會不會有心懷不軌之徒趁機混入,妄圖渾水摸魚、濫竽充數?”贏傒眉頭緊鎖,沉聲道。


    嬴政聽到贏傒之言,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


    他沉思片刻後,說道:“伯父所言不無道理,不過先生剛剛已與寡人詳細商定,這考核製度必定嚴謹細致,依才學專長分科目考核,定要讓真正有能之士在重重考驗中脫穎而出,為大秦所用。”


    呂不韋在一旁靜靜聽著幾個人的對話,此刻,他心中不禁暗自思忖起來。


    他知道,這納賢之事如果能夠順利推行下去,那麽朝堂上的勢力恐怕會發生一些變化。他在秦國朝堂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可這突如其來的變革,是否會危及自己的地位?


    思索片刻後,他開口說道:“大王,納賢之舉,實乃強國之策,固然重要。然秦國朝堂曆經數代經營,現有秩序井然,也不可輕易打亂。


    新引入的賢才,大多懷揣著新奇的理念與抱負;而原有的舊臣,他們在秦國紮根已久,熟悉秦國的各項事務。


    這兩者之間,若不能妥善平衡,極有可能生出齟齬,影響朝堂穩定。”


    嬴政聽聞此言,若有所思地看向呂不韋,目光中似乎蘊含著幾分深意:“仲父所言,寡人記下了。不過秦國向來賞罰分明,律法嚴明,不論新臣舊臣,皆以才能功績來評判。


    唯有如此,方能激勵群臣奮進,確保朝堂上下一心,共圖秦國大業。”


    華陽太後輕輕轉動著手中的玉鐲,緩緩說道:“這安置賢才之處,倒也值得細細斟酌一番。將精於吏治與擅長農桑者外派地方,自是為地方發展考慮。


    可若將其餘眾多賢才皆安置於鹹陽,怕是會讓城中局勢變得複雜。


    依哀家之見,不妨同樣先將一部分賢才分派到各個郡縣去。


    其一,能讓他們深入秦國各地,真切了解風土人情、民生百態,在實際事務中得以曆練,增長見識與才幹;


    其二,也可極大減輕鹹陽的壓力,避免人才過度聚集引發的混亂,使都城的秩序更為安穩,朝堂之上也能少些不必要的紛爭。”


    贏傒聽聞華陽太後的決策,眉頭微皺,心中不禁泛起層層疑慮。


    雖說華陽太後此舉意在曆練人才,可其中潛藏的問題卻也不容忽視。


    沉思片刻後,他拱手說道:“太後,郡縣之地確實是磨礪人才的上佳之所,可若將賢才皆盡數外派,那麽朝堂在納賢的初期,恐難吸收其精華。


    而且,郡縣官吏與這些新賢才磨合,亦需時日。


    若有不軌之徒趁機暗中從中作梗,怕是誤了賢才,也誤了郡縣之事,影響大秦根基。”


    關內侯聽了贏傒的話,點了點頭,接過話茬道:“贏傒說得有道理,大秦此番大規模納賢,應該以充實朝堂中樞為要,先擁有穩固的核心,而後再徐徐分派至郡縣,如此方能做到綱舉目張,政令通達。”


    呂不韋在一旁微微咳嗽了一聲,清了清嗓子,然後說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不過,這考核選拔之法,乃重中之重,具體如何實施,還需細究。


    畢竟天下賢才,所學所專各異,若考核不當,恐有遺珠之憾。”


    嬴政倒是目光堅定,掃視眾人後說道:“寡人之見,此次選拔賢才,當設文試與武試。文試可細分為策論、經史、律法等科目,以考察治國理政之能、學識底蘊以及對大秦律法之理解。


    策論需他們針對當下局勢,提出切實可行的治國方略;


    經史旨在檢驗其對古今興衰的洞悉;律法則關乎我大秦法治根基,不可不察。


    武試則著重考校技擊、兵法謀略等。


    技擊考校勇士們實戰身手,關乎戰場拚殺;兵法謀略考量將領之才,事關行軍布陣。


    唯有文試武試通過者,方可再依其專長,分配至相應官職曆練,使其能在實踐中施展所學,為大秦效力。”


    華陽太後聽聞,點頭稱讚道:“此計甚妙,如此一來,可全方位選拔人才,各盡其才,為大秦所用。”


    然而,她話鋒一轉,又道:“隻是,這主考官之選,卻也至關重要。文試武試皆需精通之人主持,方能公正評判。稍有差池,便可能埋沒賢才,亦或讓庸人蒙混。”


    呂不韋聞得此言,心中一動。


    他腦海中瞬間閃過諸多念頭,若能掌控主考官之位,便可在納賢過程中安插親信,為自己謀利。


    屆時,朝堂之上,自己的勢力必將進一步壯大,諸多事務也能更順利地按照自己的意願推進。


    略作思索後,他拱手說道:“大王,臣以為,文試可由學識淵博的博士官主持。


    這些博士官常年鑽研學問,博古通今,定能對賢才之學識底蘊作出精準評判,從答卷中洞察士子們的真才實學;


    武試則可交予軍中威望頗高的將軍負責,他們久經沙場,曆經無數戰役的洗禮,於兵法謀略、實戰經驗等方麵自是行家。在他們的評判下,武試之人的優劣將無所遁形。


    如此,一文一武,各司其職,必可保考核之公正,為大秦選拔出真正的棟梁之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哀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癲叁捯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癲叁捯肆並收藏大秦哀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