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秦臻心裏也很清楚,當下秦國朝堂的安穩,極大程度上仰仗呂不韋、華陽太後與夏太後構建起的三角勢力均衡。


    呂不韋,以商賈之身縱橫捭闔,憑奇貨可居之謀,輔佐秦子楚登上王位,自此平步青雲,權傾朝野,被尊為仲父。朝堂之上眾多官員紛紛依附,其所提出的政令、主張,大多能順利推行,對秦國的政治走向、軍事部署乃至民生政策都有著決定性話語權。


    華陽太後,出身楚國貴族,於秦宮內深耕多年,根基深厚,她在錯綜複雜的宮廷勢力網中巧妙周旋,諸多宗室子弟、朝中大臣皆唯其馬首是瞻。她的每一次表態,都能在朝堂掀起波瀾,影響局勢的走向。


    朝堂之上,大半官員或是入了呂不韋的門下,在他麾下為其出謀劃策、執行政令;


    或是投身華陽太後陣營,依仗她的權勢謀求晉升之路,朝中諸多要職皆被這兩派勢力把控,重要決策也往往在他們的權衡博弈下誕生,局勢發展的脈絡全然在他們掌控之中。


    相較而言,夏太後雖然在朝堂上鮮少拋頭露麵,從不直接參與朝政議事。


    然而,她的身份卻極為特殊。


    她是嬴政的親祖母,這一血緣關係,使得她在宮廷中同樣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盡管在勢力範圍上,她不及呂不韋在朝堂的勢力盤根錯節,也遜於華陽太後在宮廷的人脈錯綜複雜。可在宗室內部,憑借多年積累的威望與親和待人的作風,同樣聚攏了一批對她忠心耿耿的支持者。


    這些宗室子弟,或是感懷夏太後的恩情,或是敬重她的為人,在關鍵之時,都願為其挺身而出。


    夏太後更是對嬴政關懷備至,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了無微不至的庇護和悉心教導。


    傳授他為人處世之道、治國理政之法,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


    每當嬴政在遇到難題時,夏太後總是第一時間給予指引,堪稱嬴政在這宮廷中最為堅實可靠的後盾。


    憑借著在宗室中的崇高輩分和威望,夏太後在朝堂之上實則也有一定話語權。


    當嬴政麵臨困境或者需要支持時,她能夠挺身而出,為嬴政發聲,全力維護嬴政應有的權益。


    目前,呂不韋、華陽太後和夏太後這三方勢力相互製衡,營造出一種微妙的平衡態勢。


    這種態勢雖然並非完全和諧,但卻在客觀上維持了秦國朝堂表麵的穩定。各方勢力都不敢輕易打破這種平衡,以免引發更大的政治動蕩。


    呂不韋要想在秦國朝堂站穩腳跟,鞏固相邦之位,就必須借助華陽太後與夏太後背後的勢力,確保自身政治地位的穩固。


    他隻有與這兩位太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才能在朝堂上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資源;


    同時,華陽太後與夏太後也明白,秦國正值發展關鍵期,嬴政年幼,需要一位如呂不韋這般有能力、有威望的權臣居中調度,輔佐秦王治理國家。


    推動秦國在平穩中開疆拓土、富國強兵,唯有秦國持續昌盛,她們各自家族及所屬勢力的利益才能得以穩固。


    兩位太後在審視秦國局勢後,也默契的達成共識,在朝堂諸事上給予呂不韋一定的支持,默認呂不韋在秦國大政方針上的主導權。


    前提是,呂不韋的決策不能損害她們的根本利益。


    於是,三方在維持秦國穩定這一共同目標上,各懷盤算卻又心照不宣地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相互合作,各取所需。


    然而,如果秦臻為阻止趙姬與呂不韋之事,貿然打破這微妙平衡,後果將不堪設想。


    秦臻的舉動可能會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導致呂不韋因私情敗露,被兩宮太後視為朝堂之恥,進而失去相邦之位。


    更為嚴重的是,呂不韋在秦國經營多年,從朝堂中樞到地方郡縣,諸多官員皆出自其門下。


    一旦他因私情而失勢,這苦心經營的龐大勢力集團必將瞬間土崩瓦解。屆時,朝堂之上將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各方勢力怎會坐視不理?


    素有野心的宗室子弟,覬覦相位已久,定會趁機聯絡朝中舊臣,企圖組建自己的勢力班子;


    原本蟄伏於暗處的他國細作,也會瞅準時機,煽風點火,攪亂秦國朝堂,為自己國家謀取利益;


    就連那些平日裏在朝堂上謹小慎微的官員,也會在利益的驅使下,紛紛投身於權力角逐的戰場,不擇手段地爭奪權力與利益。


    如此一來,秦國朝堂將陷入一片血雨腥風之中。


    各方勢力相互傾軋,彈劾奏章如雪片般飛向秦王案頭,朝堂之上爭吵不斷。


    這種內亂,不僅會嚴重破壞國內的政治穩定,令原本有序的政令推行受阻,各級官員無心政務,社會秩序隨之陷入混亂。


    也會讓百姓們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社會的發展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阻礙。


    在外部,六國對秦國虎視眈眈。


    若秦國因朝堂內亂,無暇顧及對外擴張,軍事部署停滯,邊防鬆弛。


    原本在秦國強壓之下的六國,見秦國自顧不暇,便會蠢蠢欲動。


    秦國,素有 “虎狼之國” 的威名,其疆域廣袤,易守難攻,憑借強大的國力與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戰國紛爭中,穩穩占據著上風,令六國側目。


    朝堂之上,政令通達,軍事力量銳不可當,糧草輜重儲備豐饒,儼然一副霸主崛起之象。


    然而,一旦國內發生內亂,局勢將急轉直下。


    曾經令六國敬畏的強國地位,也將搖搖欲墜。


    六國向來對秦國的強大心懷忌憚,時刻窺探著秦國的一舉一動,尋找可乘之機。


    若見秦國陷入內亂,豈會輕易放過。


    他們定會迅速結成聯盟,以 “伐無道,誅暴秦” 之名,兵分多路,對秦國發起攻擊。


    秦國在國內混亂未平之際,倉促應對外部強敵,防線處處告急,使秦國陷入被動挨打之境,往昔的輝煌瞬間化為泡影,國家命運危在旦夕。


    突然,秦臻腦海中靈光一閃,下意識地握緊拳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哀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癲叁捯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癲叁捯肆並收藏大秦哀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