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鞋廠規劃
重迴95:從做手工開始致富 作者:悶騷小賤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電影院走出來,已經是下午四點左右,一天的炎熱正漸漸退去。
劉立陽帶著夏青青去十字街逛了一圈。
十字街是荔海市比較早的商業街之一,雖然開的隻是一些小店,但每天都有很多人。
這裏的東西很雜,質量也很一般,不過也能淘到不少好東西。
很多鄉下來的人都喜歡到這裏轉一轉,因為這裏的東西特別實惠。
倒不是劉立陽摳門,不願意帶夏青青去大一些的商場,而是這裏是夏青青在日記裏好幾次提到過的地方。
小時候,她的村裏,那些到過十字街的小夥伴經常提到這裏,從那時候起,夏青青就十分向往。
劉立陽跟在夏青青身旁,能十分清楚地感覺到夏青青的愉悅。
尤其是當夏青青在那些小店裏挑選琳琅滿目的小物品時,她就像是個十多歲的小孩一般開心。
夏青青買了不少發夾,頭繩,頭箍,還有一些新的杯子。
“怎麽買這麽多?”劉立陽有些好奇,夏青青買的量夠用很多年了。
“我給秋蘭燕子她們買的,她們最近都在趕工,都沒時間去逛街,前幾天聊天的時候,她們提到過想要買這些東西。”夏青青認真挑選著。
劉立陽變著花樣誇了起來:“有你這麽好的朋友,她們是真幸福。”
“哪有你說的那麽誇張,我隻是順便買一下。”夏青青不好意思地抬頭一笑。
逛到十字街的盡頭,是荔海市最為聞名的小吃店之一,煎包。
上一世,這家店開了三十多年依然紅紅火火,排隊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還記得我年初給你做的水煎包嗎?”說著,劉立陽看了一眼小店,道:“就是跟這一家學的。”
“是嗎?”夏青青看了過去,道:“這麽多人排隊呀!”
“這家味道很好,我們在這吃了再迴去。”
說著,劉立陽讓夏青青去找位置坐下,他去門口排隊。
煎包皮薄餡多,裏麵的粉絲夾雜著五花肉香菇馬蒂等,口感十分豐富。
夏青青咬下一口,馬上瞪大了眼睛,道:“好好吃啊!”
“比我做的還好吃嗎?”劉立陽故意板著臉。
“那還是你做的好吃。”夏青青湊上前,說的很小聲。
劉立陽被夏青青可愛的模樣逗笑了。
離開的時候,夏青青又給方曉飛他們打包了幾份,還順帶給夏秋蘭的家人打包了一大份。
已經是晚上七點多,劉立陽直接將夏青青送往夏秋蘭家。
山路,月光如水,風輕拂著兩旁的枝丫長草,蟲鳴悅耳。
進入白洋村,家家戶戶都在院子裏做手工。
“劉老板,送青青迴家呀!”
“劉老板一會過來喝茶啊!”
“來來來,劉老板,來喝幾杯!”
白洋村的人看到劉立陽,一個比一個熱情。
劉立陽微笑著婉拒。
夏青青有些害羞,但也還是大方地跟村裏人點頭致意。
到了夏秋蘭家門口,摩托車停了下來。
劉立陽熄了火。
整個世界似乎突然一下子安靜下來,可夏青青的心還沒能平靜,她還在迴味著今天和劉立陽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今天,是她人生之中的第一場約會!
夏青青下車後,她看著劉立陽的眼睛,依依不舍。
她有很多話想說,可話到了嘴邊,隻剩下溫柔的一句:“迴去慢點。”
“嗯。”劉立陽點了點頭,滿臉留戀,道:“你也早點去休息。”
夏青青微微點了點頭,又看了劉立陽兩眼,這才轉身往院子裏走去。
她走了兩步,速度不快,有些猶豫。
她微微左右轉頭看了一眼,確定沒有人之後,突然轉身飛奔到劉立陽麵前,給了劉立陽一個擁抱。
一個吻,落在劉立陽的臉頰上。
隨後,一臉羞意的夏青青飛快轉身,提著手裏的東西,往夏秋蘭家的院子跑了進去。
又是抱又是親,一切來的太突然,劉立陽愣住了。
清風拂過,空氣之中還彌漫著夏青青身上淡淡的香味。
從第二天開始,夏青青每個晚上迴到夏秋蘭家裏後,都會認真作畫。
除此之外,她每天在路上,也會按照張文謙所教,去觀察周圍一切事物的色彩。
劉立陽則是全身心投入到廠房的建設當中。
六月下旬初,下浦村的土路全部修好。
一條雙向兩車道的嶄新水泥路從村口直通公路!
道路解封那天,村長將提前找人打造好的捐款石碑立在村口。
第一個名字赫然是劉立陽。
村民們在石碑上找各自的名字,每個人臉上是滿滿的自豪感。
與此同時,一大群小孩在水泥路上奔跑,一大群年輕人騎著自行車在水泥路上飛奔,笑聲一陣接著一陣。
劉立陽和方曉飛他們站在工地旁,看著完全解封開通的新路,每個人也是發自內心的激動和高興。
尤其是當迴想修這一條路的不易時,想到這一條路會為今後的下浦村帶去便利和富裕時,他們更是滿心的成就感!
下浦村的新路很快傳開了,它也讓高建輝獲得了上麵的嘉獎,上麵決定在全市推廣高建輝的這條“修路提案”。
轉眼,臨近六月底。
劉立陽鞋廠的工地上已經搭建好了兩個鐵皮房。
按照原先的規劃,一共要建三個鐵皮房,車間,倉庫和食堂。
其中,車間占地麵積最廣,倉庫次之,食堂占地麵積較小。
後來,在地麵澆灌水泥以後,看了現場的規劃,劉立陽決定在車間旁邊增建一個鐵皮房。
這個鐵皮房的規模和車間差不多大。
提前增加一個,是為今後做準備。
兩個大鐵房,占地麵積達到了一千多平方。
一個廠房達到五百多平方,這已經相當於一個大廠的規模了。
但是,劉立陽的這個廠房看似大,卻比不上大多數鞋廠的廠房。
大多數鞋廠的廠房都有明確功能,比如針車車間,成型車間,模型車間等等。
而劉立陽的廠房,好幾道工序湊在了一塊。
手工組,針車組,成型組還有品檢組,全部安排在一個廠房裏。
簡而言之,就是把一條製鞋的流水線安排在一起。
當然,這是一條很粗糙的流水線。
真正大廠的流水線是從裁剪皮料開始,一道道工藝下去,到最後一雙鞋生產出來,起碼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
劉立陽的鞋廠剛起步,資金不足,不少大型的設備無法采購,再加上沒有半點名聲,吸引不到相關人才,種種方麵的限製之下,完善的製鞋流水線無法設立。
沒有機器,沒有人才,他隻能從“丐版”鞋廠做起。
劉立陽帶著夏青青去十字街逛了一圈。
十字街是荔海市比較早的商業街之一,雖然開的隻是一些小店,但每天都有很多人。
這裏的東西很雜,質量也很一般,不過也能淘到不少好東西。
很多鄉下來的人都喜歡到這裏轉一轉,因為這裏的東西特別實惠。
倒不是劉立陽摳門,不願意帶夏青青去大一些的商場,而是這裏是夏青青在日記裏好幾次提到過的地方。
小時候,她的村裏,那些到過十字街的小夥伴經常提到這裏,從那時候起,夏青青就十分向往。
劉立陽跟在夏青青身旁,能十分清楚地感覺到夏青青的愉悅。
尤其是當夏青青在那些小店裏挑選琳琅滿目的小物品時,她就像是個十多歲的小孩一般開心。
夏青青買了不少發夾,頭繩,頭箍,還有一些新的杯子。
“怎麽買這麽多?”劉立陽有些好奇,夏青青買的量夠用很多年了。
“我給秋蘭燕子她們買的,她們最近都在趕工,都沒時間去逛街,前幾天聊天的時候,她們提到過想要買這些東西。”夏青青認真挑選著。
劉立陽變著花樣誇了起來:“有你這麽好的朋友,她們是真幸福。”
“哪有你說的那麽誇張,我隻是順便買一下。”夏青青不好意思地抬頭一笑。
逛到十字街的盡頭,是荔海市最為聞名的小吃店之一,煎包。
上一世,這家店開了三十多年依然紅紅火火,排隊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還記得我年初給你做的水煎包嗎?”說著,劉立陽看了一眼小店,道:“就是跟這一家學的。”
“是嗎?”夏青青看了過去,道:“這麽多人排隊呀!”
“這家味道很好,我們在這吃了再迴去。”
說著,劉立陽讓夏青青去找位置坐下,他去門口排隊。
煎包皮薄餡多,裏麵的粉絲夾雜著五花肉香菇馬蒂等,口感十分豐富。
夏青青咬下一口,馬上瞪大了眼睛,道:“好好吃啊!”
“比我做的還好吃嗎?”劉立陽故意板著臉。
“那還是你做的好吃。”夏青青湊上前,說的很小聲。
劉立陽被夏青青可愛的模樣逗笑了。
離開的時候,夏青青又給方曉飛他們打包了幾份,還順帶給夏秋蘭的家人打包了一大份。
已經是晚上七點多,劉立陽直接將夏青青送往夏秋蘭家。
山路,月光如水,風輕拂著兩旁的枝丫長草,蟲鳴悅耳。
進入白洋村,家家戶戶都在院子裏做手工。
“劉老板,送青青迴家呀!”
“劉老板一會過來喝茶啊!”
“來來來,劉老板,來喝幾杯!”
白洋村的人看到劉立陽,一個比一個熱情。
劉立陽微笑著婉拒。
夏青青有些害羞,但也還是大方地跟村裏人點頭致意。
到了夏秋蘭家門口,摩托車停了下來。
劉立陽熄了火。
整個世界似乎突然一下子安靜下來,可夏青青的心還沒能平靜,她還在迴味著今天和劉立陽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今天,是她人生之中的第一場約會!
夏青青下車後,她看著劉立陽的眼睛,依依不舍。
她有很多話想說,可話到了嘴邊,隻剩下溫柔的一句:“迴去慢點。”
“嗯。”劉立陽點了點頭,滿臉留戀,道:“你也早點去休息。”
夏青青微微點了點頭,又看了劉立陽兩眼,這才轉身往院子裏走去。
她走了兩步,速度不快,有些猶豫。
她微微左右轉頭看了一眼,確定沒有人之後,突然轉身飛奔到劉立陽麵前,給了劉立陽一個擁抱。
一個吻,落在劉立陽的臉頰上。
隨後,一臉羞意的夏青青飛快轉身,提著手裏的東西,往夏秋蘭家的院子跑了進去。
又是抱又是親,一切來的太突然,劉立陽愣住了。
清風拂過,空氣之中還彌漫著夏青青身上淡淡的香味。
從第二天開始,夏青青每個晚上迴到夏秋蘭家裏後,都會認真作畫。
除此之外,她每天在路上,也會按照張文謙所教,去觀察周圍一切事物的色彩。
劉立陽則是全身心投入到廠房的建設當中。
六月下旬初,下浦村的土路全部修好。
一條雙向兩車道的嶄新水泥路從村口直通公路!
道路解封那天,村長將提前找人打造好的捐款石碑立在村口。
第一個名字赫然是劉立陽。
村民們在石碑上找各自的名字,每個人臉上是滿滿的自豪感。
與此同時,一大群小孩在水泥路上奔跑,一大群年輕人騎著自行車在水泥路上飛奔,笑聲一陣接著一陣。
劉立陽和方曉飛他們站在工地旁,看著完全解封開通的新路,每個人也是發自內心的激動和高興。
尤其是當迴想修這一條路的不易時,想到這一條路會為今後的下浦村帶去便利和富裕時,他們更是滿心的成就感!
下浦村的新路很快傳開了,它也讓高建輝獲得了上麵的嘉獎,上麵決定在全市推廣高建輝的這條“修路提案”。
轉眼,臨近六月底。
劉立陽鞋廠的工地上已經搭建好了兩個鐵皮房。
按照原先的規劃,一共要建三個鐵皮房,車間,倉庫和食堂。
其中,車間占地麵積最廣,倉庫次之,食堂占地麵積較小。
後來,在地麵澆灌水泥以後,看了現場的規劃,劉立陽決定在車間旁邊增建一個鐵皮房。
這個鐵皮房的規模和車間差不多大。
提前增加一個,是為今後做準備。
兩個大鐵房,占地麵積達到了一千多平方。
一個廠房達到五百多平方,這已經相當於一個大廠的規模了。
但是,劉立陽的這個廠房看似大,卻比不上大多數鞋廠的廠房。
大多數鞋廠的廠房都有明確功能,比如針車車間,成型車間,模型車間等等。
而劉立陽的廠房,好幾道工序湊在了一塊。
手工組,針車組,成型組還有品檢組,全部安排在一個廠房裏。
簡而言之,就是把一條製鞋的流水線安排在一起。
當然,這是一條很粗糙的流水線。
真正大廠的流水線是從裁剪皮料開始,一道道工藝下去,到最後一雙鞋生產出來,起碼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
劉立陽的鞋廠剛起步,資金不足,不少大型的設備無法采購,再加上沒有半點名聲,吸引不到相關人才,種種方麵的限製之下,完善的製鞋流水線無法設立。
沒有機器,沒有人才,他隻能從“丐版”鞋廠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