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威廉姆斯車隊
重生2016,開局狂賺百億 作者:隨心飛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44章 威廉姆斯車隊
淩遠點頭:“繼續。”
方案二:收購現有f1車隊
格拉西翻開另一份報告,屏幕上出現當前賽季的f1車隊名單。
他拿起激光筆,將兩支可收購的車隊標紅,而其他車隊的名字都被劃去。
“如果我們要在2017賽季迴歸,唯一現實的選擇就是收購現有f1車隊。”
“根據國際汽聯的規定,f1車隊的注冊變更需要在賽季前完成審核,通常,新賽季的參賽名單將在前一年的12月底最終確認。”
他用激光筆標注關鍵時間節點:
2016年12月:國際汽聯最終確認2017賽季參賽名單。
2017年2月:各車隊在巴塞羅那進行季前測試,新車正式亮相。
2017年3月:f1新賽季揭幕戰,澳大利亞大獎賽正式開賽。
淩遠點點頭:“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下個月底前完成收購,盡快完成股權變更和管理層交接,否則2017賽季就會被排除在外。”
會議室裏短暫沉默,眾人神情凝重。
他視線掠過被劃去的車隊:“先說說,為什麽能買的隻有這兩支車隊?”
格拉西開始解釋:
梅賽德斯今年正處於統治地位(車隊、車手雙料總冠軍),是戴姆勒集團的核心宣傳資產,不可能出售。
法拉利作為f1曆史最悠久的車隊之一,幾乎等同於f1本身,不僅不會出售,甚至不會允許其他廠商挑戰其地位。
紅牛由奧地利紅牛集團全資控股,擁有極強的商業價值,同時已進入競爭力巔峰,不會出售。
邁凱倫不僅是一支f1車隊,更是一家獨立的高端汽車製造商,具有長期的賽車文化傳承,不可能出售。
......
“所以,”他按下激光筆,屏幕切換到一張對比分析表,“目前唯一現實可行的收購目標,就是威廉姆斯車隊和印度力量車隊。”
“這兩支車隊是市場上能夠收購的最優選擇,其他可購買的車隊要麽排名太低,要麽競爭力不足,發展起來需要太長時間,遠比不上現有成熟的中遊車隊。”
威廉姆斯車隊
收購成本:3億—3.5億歐元
2015賽季成績:車隊排名第6
技術儲備:擁有獨立的空氣動力學研發團隊,具備完整的賽車製造能力
供應鏈:長期使用梅賽德斯動力單元,技術合作關係穩定
問題:管理層資金緊張,傾向出售部分股份,全資收購可能需要額外資金支持
印度力量車隊
收購成本:約2.5億歐元
2015賽季成績:車隊排名第5
技術儲備:依賴梅賽德斯供應底盤和動力單元,研發能力有限
供應鏈:完全依賴梅賽德斯技術支持,缺乏自主研發能力
問題:車隊老板維賈伊·馬爾雅不願出售,即便願意,仍需額外資金進行技術升級
技術總監看向淩遠:“印度力量車隊雖然目前成績領先威廉姆斯,但它的研發能力相對薄弱,更像是一個客戶車隊。”
“而威廉姆斯雖然近幾年競爭力下降,但它的空氣動力學研發團隊依然是f1賽場上最獨立、最完整的之一。我們接手之後,隻需要資金注入,就能立刻恢複競爭力。”
淩遠目光掃過屏幕:“那就選威廉姆斯,我要100%控股,徹底重塑這支車隊。”
財務主管點開一份新的預算報告。
“淩先生,收購隻是一部分,我們還需要考慮升級成本和每年的運營預算。”他指著數據表格:
收購成本:預計3億—3.5億歐元,視談判情況而定。
基礎設施升級(1.5億歐元):風洞與空氣動力學實驗室,模擬器與數據分析係統,製造工藝優化(碳纖維、風洞測試)
技術團隊擴編(5000萬歐元):高薪挖角核心工程師,強化研發實力。
“總計額外投入4億—5億歐元,才能讓威廉姆斯重迴頂級車隊的行列。”財務主管看向淩遠,語氣凝重。
淩遠點頭:“年度運營成本呢?”
財務主管切換至下一頁:
研發與測試:1億歐元
車手及團隊薪資:9000萬歐元
賽事運營(物流、維修、賽事費用):6000萬歐元
供應鏈(動力單元、變速箱、輪胎):1億歐元
車隊年度總運營成本:約3.5億歐元\/年
他補充道:“如果我們想爭奪世界冠軍,預算至少要提高到3.5億歐元\/年,與紅牛、法拉利、梅賽德斯的投入水平相當。”
會議室內短暫沉默,所有人都等待淩遠的決定。
淩遠掃過屏幕:“收購後,第一年投入5億歐元,徹底升級設施和團隊。隨後每年運營預算4億歐元,確保競爭力逐步提升,這筆資金將由星瀚集團出。”
“f1不僅是一項運動,它更是一個商業平台。集團不會把它當成單純的支出,而是高價值的品牌投資。”他敲了敲桌麵,“所以,你們的品牌迴歸計劃呢?”
屏幕那頭,瑪莎拉蒂的高管們相互對視,思緒萬千。
他們原本隻是以為淩遠要重塑瑪莎拉蒂在f1的影響力,但現在他們清楚,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計劃——一個讓瑪莎拉蒂重迴f1總冠軍的計劃。
片刻沉默後,市場總監開口:
“淩先生,收購成功後,我們會啟動品牌重塑計劃,以確保瑪莎拉蒂的迴歸不僅僅是f1賽場上的一次勝利,更是品牌全球影響力的飛躍。”
他點開一組數據,屏幕上顯示出幾項關鍵指標:
全球豪華車市場對賽車運動的興趣:f1品牌曝光每年可觸及6億觀眾,其中高端消費群體占比超過40%。
曆史迴歸效應:當梅賽德斯在2010年迴歸f1後,其全球銷量在五年內增長了45%,證明f1對於品牌影響力的巨大推動力。
華國市場潛力:f1在華國市場的增長率超過20%\/年,且90%的f1中國觀眾為高收入或高淨值人群,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會。
淩遠點頭:“繼續。”
方案二:收購現有f1車隊
格拉西翻開另一份報告,屏幕上出現當前賽季的f1車隊名單。
他拿起激光筆,將兩支可收購的車隊標紅,而其他車隊的名字都被劃去。
“如果我們要在2017賽季迴歸,唯一現實的選擇就是收購現有f1車隊。”
“根據國際汽聯的規定,f1車隊的注冊變更需要在賽季前完成審核,通常,新賽季的參賽名單將在前一年的12月底最終確認。”
他用激光筆標注關鍵時間節點:
2016年12月:國際汽聯最終確認2017賽季參賽名單。
2017年2月:各車隊在巴塞羅那進行季前測試,新車正式亮相。
2017年3月:f1新賽季揭幕戰,澳大利亞大獎賽正式開賽。
淩遠點點頭:“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下個月底前完成收購,盡快完成股權變更和管理層交接,否則2017賽季就會被排除在外。”
會議室裏短暫沉默,眾人神情凝重。
他視線掠過被劃去的車隊:“先說說,為什麽能買的隻有這兩支車隊?”
格拉西開始解釋:
梅賽德斯今年正處於統治地位(車隊、車手雙料總冠軍),是戴姆勒集團的核心宣傳資產,不可能出售。
法拉利作為f1曆史最悠久的車隊之一,幾乎等同於f1本身,不僅不會出售,甚至不會允許其他廠商挑戰其地位。
紅牛由奧地利紅牛集團全資控股,擁有極強的商業價值,同時已進入競爭力巔峰,不會出售。
邁凱倫不僅是一支f1車隊,更是一家獨立的高端汽車製造商,具有長期的賽車文化傳承,不可能出售。
......
“所以,”他按下激光筆,屏幕切換到一張對比分析表,“目前唯一現實可行的收購目標,就是威廉姆斯車隊和印度力量車隊。”
“這兩支車隊是市場上能夠收購的最優選擇,其他可購買的車隊要麽排名太低,要麽競爭力不足,發展起來需要太長時間,遠比不上現有成熟的中遊車隊。”
威廉姆斯車隊
收購成本:3億—3.5億歐元
2015賽季成績:車隊排名第6
技術儲備:擁有獨立的空氣動力學研發團隊,具備完整的賽車製造能力
供應鏈:長期使用梅賽德斯動力單元,技術合作關係穩定
問題:管理層資金緊張,傾向出售部分股份,全資收購可能需要額外資金支持
印度力量車隊
收購成本:約2.5億歐元
2015賽季成績:車隊排名第5
技術儲備:依賴梅賽德斯供應底盤和動力單元,研發能力有限
供應鏈:完全依賴梅賽德斯技術支持,缺乏自主研發能力
問題:車隊老板維賈伊·馬爾雅不願出售,即便願意,仍需額外資金進行技術升級
技術總監看向淩遠:“印度力量車隊雖然目前成績領先威廉姆斯,但它的研發能力相對薄弱,更像是一個客戶車隊。”
“而威廉姆斯雖然近幾年競爭力下降,但它的空氣動力學研發團隊依然是f1賽場上最獨立、最完整的之一。我們接手之後,隻需要資金注入,就能立刻恢複競爭力。”
淩遠目光掃過屏幕:“那就選威廉姆斯,我要100%控股,徹底重塑這支車隊。”
財務主管點開一份新的預算報告。
“淩先生,收購隻是一部分,我們還需要考慮升級成本和每年的運營預算。”他指著數據表格:
收購成本:預計3億—3.5億歐元,視談判情況而定。
基礎設施升級(1.5億歐元):風洞與空氣動力學實驗室,模擬器與數據分析係統,製造工藝優化(碳纖維、風洞測試)
技術團隊擴編(5000萬歐元):高薪挖角核心工程師,強化研發實力。
“總計額外投入4億—5億歐元,才能讓威廉姆斯重迴頂級車隊的行列。”財務主管看向淩遠,語氣凝重。
淩遠點頭:“年度運營成本呢?”
財務主管切換至下一頁:
研發與測試:1億歐元
車手及團隊薪資:9000萬歐元
賽事運營(物流、維修、賽事費用):6000萬歐元
供應鏈(動力單元、變速箱、輪胎):1億歐元
車隊年度總運營成本:約3.5億歐元\/年
他補充道:“如果我們想爭奪世界冠軍,預算至少要提高到3.5億歐元\/年,與紅牛、法拉利、梅賽德斯的投入水平相當。”
會議室內短暫沉默,所有人都等待淩遠的決定。
淩遠掃過屏幕:“收購後,第一年投入5億歐元,徹底升級設施和團隊。隨後每年運營預算4億歐元,確保競爭力逐步提升,這筆資金將由星瀚集團出。”
“f1不僅是一項運動,它更是一個商業平台。集團不會把它當成單純的支出,而是高價值的品牌投資。”他敲了敲桌麵,“所以,你們的品牌迴歸計劃呢?”
屏幕那頭,瑪莎拉蒂的高管們相互對視,思緒萬千。
他們原本隻是以為淩遠要重塑瑪莎拉蒂在f1的影響力,但現在他們清楚,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計劃——一個讓瑪莎拉蒂重迴f1總冠軍的計劃。
片刻沉默後,市場總監開口:
“淩先生,收購成功後,我們會啟動品牌重塑計劃,以確保瑪莎拉蒂的迴歸不僅僅是f1賽場上的一次勝利,更是品牌全球影響力的飛躍。”
他點開一組數據,屏幕上顯示出幾項關鍵指標:
全球豪華車市場對賽車運動的興趣:f1品牌曝光每年可觸及6億觀眾,其中高端消費群體占比超過40%。
曆史迴歸效應:當梅賽德斯在2010年迴歸f1後,其全球銷量在五年內增長了45%,證明f1對於品牌影響力的巨大推動力。
華國市場潛力:f1在華國市場的增長率超過20%\/年,且90%的f1中國觀眾為高收入或高淨值人群,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