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全球招聘公告
重生2016,開局狂賺百億 作者:隨心飛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13章 全球招聘公告
在研究院完工前,星瀚醫藥將與國內頂級實驗機構合作,確保所有研發人員能在入職後即刻投入科研工作,不受實驗環境影響。
星瀚醫藥集團正式啟動第一階段全球高薪招聘計劃,麵向生物醫藥、臨床研究等領域,招募頂尖人才。
招聘崗位(部分)
高級生物製藥研究員
年薪:40萬~50萬美金,具體薪資麵議
學曆要求:博士及以上學曆,生物製藥、藥學、醫學相關專業
經驗要求:10年以上創新藥研發經驗,曾主導或深度參與創新藥物研發
發表過高影響因子sci論文者優先
參與過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者優先
優先考慮:全球華人科學家,或曾在以下製藥公司(如輝瑞、默沙東、強生、羅氏、諾華)擔任研發職務的科學家
博士及高級研發工程師
年薪:20萬美金起(具體薪資根據研究方向和經驗調整)
學曆要求:博士及以上學曆,生物醫藥、藥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相關專業
經驗要求:具備腫瘤免疫治療、抗體藥物、新型疫苗研發、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發經驗
至少有5年以上新藥研發經驗,或具有多個候選藥物開發經驗
研究方向:腫瘤免疫治療,神經科學,罕見病及基因治療
臨床醫學專家 ,藥政事務總監
年薪:30萬美金+,具體薪資麵議
學曆要求:醫學、藥學博士,或擁有臨床醫學高級職稱(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
經驗要求:8年以上臨床試驗管理、藥政事務經驗
熟悉歐美,華國藥品審批流程,具備成功申請新藥上市經驗
參與或主導過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者優先
熟悉藥品監管政策,具備與監管機構溝通的能力
特別福利
頂級實驗室支持,研究院建成前,確保科研不受影響。
突破性研究成果,直接提供實驗室資金支持!
長期股權激勵,與星瀚醫藥共成長!
簡曆投遞:請將您的個人簡曆及相關研究成果發送至......
更多詳情:官網.....
星瀚醫藥集團,期待與你共創未來!
2016年11月
公告一經發布,立刻在全球製藥、生物醫藥以及投資圈引發轟動。
短短數小時內,多個財經、科技、醫藥行業媒體紛紛轉載、領英、華爾街日報、ft、nature等國際主流媒體相繼報道——
“50億美元初期投資,星瀚醫藥或將挑戰全球製藥巨頭?”——《華爾街日報》
“全球頂級薪酬招聘,星瀚集團要打造‘華國的輝瑞’?”——《金融時報》
“最激進的醫藥投資?這家公司才剛成立就掀起全球人才爭奪戰”——《nature》
在全球生物製藥論壇上,一條帖子迅速衝上熱榜:
“星瀚醫藥開價太狠了!這待遇,在歐美製藥公司都少見!”
下麵的評論區迅速炸開:
“輝瑞、默沙東、強生這些巨頭,高級研究員的薪酬在30——45萬美元區間,星瀚醫藥直接把起薪拉到40萬美金,搶人策略太猛了!”
“不光是薪資,他們直接承諾提供全球頂級實驗室支持,甚至有實驗室資金扶持,意思是如果你有突破性研究,星瀚會直接投錢讓你做下去!這種待遇,除了頂級研究機構,沒人能給!”
“星瀚醫藥的策略很明顯——他們不是挖人,他們是直接創造一個行業頂級平台,讓全球人才自己湧過來。這是華國第一次在生物製藥領域拿出比肩甚至超越歐美巨頭的待遇。”
在華國社交媒體上,星瀚醫藥的成立和招聘消息同樣掀起了討論熱潮。
“博士20萬美金起步,星瀚要在醫藥界掀起血雨腥風?”
“世界級的醫藥帝國要在張江崛起?”
“50億美金砸進去,直接對標輝瑞、默沙東,這星瀚醫藥怕不是要搞事情?”
也有專欄節目分析星瀚醫藥的成立所造成的影響,在一檔名為《全球資本》的財經類節目中,
屏幕下方滾動的字幕打出最新熱點——“星瀚醫藥50億美金投入創新藥,全球頂級薪資搶人,能否改寫華國醫藥格局?”
主持人坐在演播室中央,對著鏡頭開場:“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全球資本》。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星瀚集團剛剛宣布成立的星瀚醫藥。”
“這家新成立的企業,宣布將在未來一年投入50億美元,專注創新藥研發,並以全球頂級薪資招募科研人才。”
他頓了頓,目光轉向演播室嘉賓:
“我們都知道,生物醫藥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資金、人才、技術。那麽,星瀚醫藥的這次布局,能否真正撼動全球製藥行業的格局?”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兩位嘉賓,一位是資深醫藥行業分析師李健,另一位是生物醫藥專家、前跨國製藥公司研發負責人孫偉,和我們一起深入解析。”
“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公告裏並沒有具體說明這50億美金的用途。李總,您怎麽看?”
畫麵切換到數據圖表,展示出去年全球主要製藥企業的研發投入排名,赫然排在前幾位的有羅氏(90億美元)、默沙東(76億美元)、輝瑞(71億美元)。
李健推了推眼鏡:“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認為星瀚集團的決策很有深意,並不隻是簡單的資金投入問題,而是涉及戰略布局、資本運作以及行業競爭等多個維度。”
“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有直觀概念。50億美金相當於輝瑞去年研發投入的70%,比去年整個華國創新藥企業的研發總和還要高。”
“如果星瀚醫藥一開始就把資金細分,比如30億用於研發、10億用於並購、5億用於臨床試驗,那無疑是給市場、監管機構、競爭對手提供了一份‘攻略’——所有人都會知道他們的資金流向。”
在研究院完工前,星瀚醫藥將與國內頂級實驗機構合作,確保所有研發人員能在入職後即刻投入科研工作,不受實驗環境影響。
星瀚醫藥集團正式啟動第一階段全球高薪招聘計劃,麵向生物醫藥、臨床研究等領域,招募頂尖人才。
招聘崗位(部分)
高級生物製藥研究員
年薪:40萬~50萬美金,具體薪資麵議
學曆要求:博士及以上學曆,生物製藥、藥學、醫學相關專業
經驗要求:10年以上創新藥研發經驗,曾主導或深度參與創新藥物研發
發表過高影響因子sci論文者優先
參與過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者優先
優先考慮:全球華人科學家,或曾在以下製藥公司(如輝瑞、默沙東、強生、羅氏、諾華)擔任研發職務的科學家
博士及高級研發工程師
年薪:20萬美金起(具體薪資根據研究方向和經驗調整)
學曆要求:博士及以上學曆,生物醫藥、藥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相關專業
經驗要求:具備腫瘤免疫治療、抗體藥物、新型疫苗研發、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發經驗
至少有5年以上新藥研發經驗,或具有多個候選藥物開發經驗
研究方向:腫瘤免疫治療,神經科學,罕見病及基因治療
臨床醫學專家 ,藥政事務總監
年薪:30萬美金+,具體薪資麵議
學曆要求:醫學、藥學博士,或擁有臨床醫學高級職稱(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
經驗要求:8年以上臨床試驗管理、藥政事務經驗
熟悉歐美,華國藥品審批流程,具備成功申請新藥上市經驗
參與或主導過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者優先
熟悉藥品監管政策,具備與監管機構溝通的能力
特別福利
頂級實驗室支持,研究院建成前,確保科研不受影響。
突破性研究成果,直接提供實驗室資金支持!
長期股權激勵,與星瀚醫藥共成長!
簡曆投遞:請將您的個人簡曆及相關研究成果發送至......
更多詳情:官網.....
星瀚醫藥集團,期待與你共創未來!
2016年11月
公告一經發布,立刻在全球製藥、生物醫藥以及投資圈引發轟動。
短短數小時內,多個財經、科技、醫藥行業媒體紛紛轉載、領英、華爾街日報、ft、nature等國際主流媒體相繼報道——
“50億美元初期投資,星瀚醫藥或將挑戰全球製藥巨頭?”——《華爾街日報》
“全球頂級薪酬招聘,星瀚集團要打造‘華國的輝瑞’?”——《金融時報》
“最激進的醫藥投資?這家公司才剛成立就掀起全球人才爭奪戰”——《nature》
在全球生物製藥論壇上,一條帖子迅速衝上熱榜:
“星瀚醫藥開價太狠了!這待遇,在歐美製藥公司都少見!”
下麵的評論區迅速炸開:
“輝瑞、默沙東、強生這些巨頭,高級研究員的薪酬在30——45萬美元區間,星瀚醫藥直接把起薪拉到40萬美金,搶人策略太猛了!”
“不光是薪資,他們直接承諾提供全球頂級實驗室支持,甚至有實驗室資金扶持,意思是如果你有突破性研究,星瀚會直接投錢讓你做下去!這種待遇,除了頂級研究機構,沒人能給!”
“星瀚醫藥的策略很明顯——他們不是挖人,他們是直接創造一個行業頂級平台,讓全球人才自己湧過來。這是華國第一次在生物製藥領域拿出比肩甚至超越歐美巨頭的待遇。”
在華國社交媒體上,星瀚醫藥的成立和招聘消息同樣掀起了討論熱潮。
“博士20萬美金起步,星瀚要在醫藥界掀起血雨腥風?”
“世界級的醫藥帝國要在張江崛起?”
“50億美金砸進去,直接對標輝瑞、默沙東,這星瀚醫藥怕不是要搞事情?”
也有專欄節目分析星瀚醫藥的成立所造成的影響,在一檔名為《全球資本》的財經類節目中,
屏幕下方滾動的字幕打出最新熱點——“星瀚醫藥50億美金投入創新藥,全球頂級薪資搶人,能否改寫華國醫藥格局?”
主持人坐在演播室中央,對著鏡頭開場:“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全球資本》。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星瀚集團剛剛宣布成立的星瀚醫藥。”
“這家新成立的企業,宣布將在未來一年投入50億美元,專注創新藥研發,並以全球頂級薪資招募科研人才。”
他頓了頓,目光轉向演播室嘉賓:
“我們都知道,生物醫藥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資金、人才、技術。那麽,星瀚醫藥的這次布局,能否真正撼動全球製藥行業的格局?”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兩位嘉賓,一位是資深醫藥行業分析師李健,另一位是生物醫藥專家、前跨國製藥公司研發負責人孫偉,和我們一起深入解析。”
“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公告裏並沒有具體說明這50億美金的用途。李總,您怎麽看?”
畫麵切換到數據圖表,展示出去年全球主要製藥企業的研發投入排名,赫然排在前幾位的有羅氏(90億美元)、默沙東(76億美元)、輝瑞(71億美元)。
李健推了推眼鏡:“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認為星瀚集團的決策很有深意,並不隻是簡單的資金投入問題,而是涉及戰略布局、資本運作以及行業競爭等多個維度。”
“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有直觀概念。50億美金相當於輝瑞去年研發投入的70%,比去年整個華國創新藥企業的研發總和還要高。”
“如果星瀚醫藥一開始就把資金細分,比如30億用於研發、10億用於並購、5億用於臨床試驗,那無疑是給市場、監管機構、競爭對手提供了一份‘攻略’——所有人都會知道他們的資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