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韜光養晦
素手提燈,渡世間萬鬼 作者:雪夜提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府偏廳內,沈士則和沈夫人離開了,獨留了沈臨綺和沈臨鶴說話。
沈臨綺望著桌對麵麵容俊秀的阿弟,柔聲說道:
“臨鶴,我聽嬸母說我們姐弟二人關係很是要好,可惜我沒了先前的記憶,你能講給我聽嗎?”
“自然。”
沈臨鶴目光悠悠,似是陷入了往日的迴憶中。
“我少時,父親母親事務繁忙,無暇顧我,是阿姊看顧著我長大的。”
沈臨鶴想起小時候的事,眉眼都彎起來,“小時我甚是頑皮,有一次鄰家一個比我大三歲的男孩當著我的麵向阿姊表白,被我一棍子打跑了。”
“那時我不懂,還以為他羨慕我有阿姊,要把你搶迴家做他的阿姊,於是生氣極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掄棍子衝了上去。”
“後來那男孩的家人來府裏告狀,父母讓我道歉還把我關了祠堂不準吃飯,最後還是阿姊你怕我餓著,半夜偷偷去給我送了吃食。”
沈臨綺臉上也帶了笑意,“竟這般有趣,想來我們姐弟二人自小感情便無人能比。”
說罷,她看向沈臨鶴,神色惆悵起來,“沒想到阿姊剛迴府,阿弟就定親了,到時候阿弟成了家,不會與阿姊生分了吧。”
沈臨鶴眸色一沉,他想起以前阿姊對他說過,有一日他會娶一個最最深愛的女子為妻,那女子才是他在世間最重要的人,是要攜手一生的人。
而如今麵前的阿姊,竟然生怕在他心目中,南榮嫿比過她?
沈臨鶴心思翻湧,但麵上不顯,依舊笑意盈盈,“阿姊說笑了,我就算成了婚,但心裏還是向著阿姊的,沒人能比得上阿姊。”
這下沈臨綺臉上終於恢複了笑意,“其實,男子娶妻天經地義,但是…”
她神色猶豫,片刻後才道:
“娶妻定要娶個知根知底的,不知阿弟對於南榮姑娘的底細知道多少?”
沈臨鶴似乎一怔,有些不解道:“底細?阿姊的意思是她另有身份?”
沈臨綺捂嘴一笑,“這倒不是,我隻是聽嬸母說她也不知南榮姑娘的來曆。”
“按說不管因為什麽,你們都決定定親了,我不該在此時說這種話,可是…”沈臨綺一副為你好的表情,“連來曆都不知,如此你們二人便要成親,是不是太過草率了?”
母親說不知來曆?
沈臨鶴微微垂目,關於南榮嫿,母親確實知之甚少,但卻不是完全不知,她竟對阿姊隻字未提,莫非…母親也防著阿姊?
沈臨鶴輕聲歎了口氣,“阿姊說的對,想來我的名聲你也聽說過,其實我本來還想玩幾年的,壓根沒想娶妻,這不是因著昨夜的事沒辦法才出此下策。”
他一副鬱悶的神色,“我隻是看上了南榮嫿的容貌,女人嘛,玩玩而已,再說她隻是個平民女子,哪能配得上我!於是她的來曆我壓根就不關心,自然也沒問。”
說完,他忽地反應過來,還補了一句:
“當然了,阿姊可不是尋常女子,我說的是像南榮嫿那種登不上大雅之堂的!”
“我明白,”沈臨綺笑著說道,她似乎鬆了口氣,但依舊勸道,“但無論如何你倆若是成婚,她便是國公府的人了,不知底細萬一做出什麽損了國公府名聲的事那可是大大的不妥,不如趕緊把她的身世來曆調查清楚,如此一來也能放心呀!”
沈臨鶴撇了撇嘴,似乎有些嫌麻煩,但最終還是應承下來,“名聲什麽的,我自是不在乎,不過既然阿姊這樣說了,阿弟自然是聽的。”
沈臨綺笑吟吟地點了點頭。
隨即她便從椅子上起了身,“如此,我也該迴宮了。”
沈臨鶴一愣,“阿姊不搬迴來住嗎?還要迴極泉宮?”
沈臨綺似乎很是為難,“如今我雖然知道了自己是誰,但表麵上還是要以國師為尊,你不了解國師,她…唉,我怕她對國公府下手。”
“哪有不放人迴家的道理啊,按說你在極泉宮也有十二年了,國師怎能不講道理,”沈臨鶴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不行,我這就去極泉宮找國師理論!”
說著,他就要往外走。
沈臨綺趕忙把他拉住,“臨鶴,阿姊知道你這是關心阿姊,可是極泉宮不是想進就能進的地方,國師的能力太過恐怖,你不是她的對手,阿姊不希望你因為阿姊而冒險!”
“那阿姊此番迴極泉宮,國師不會懲罰你吧?”沈臨鶴神色擔憂道。
沈臨綺搖了搖頭,“應該不會,如今她在閉關,好些事還需要我去處理,她不會對我怎麽樣的,你放心吧。”
沈臨鶴聽她這麽說,才放下心來。
沈臨綺走後,沈士則的書房門窗緊閉,沈士則、沈夫人和沈臨鶴一臉嚴肅地坐在椅子上。
“原來母親對阿姊也心存懷疑。”沈臨鶴沉聲道。
沈夫人瞥他一眼,“你以為我在軍中那些年隻會殺敵嗎,我們的士兵若是被敵國抓住當了俘虜, 幾年之後被送迴來,你覺得我們還能信?”
她冷哼一聲,“早被敵軍懷柔,成了敵國的奸細了!”
“而且思來想去,今日在街上遇到她還是太過巧合。”
沈臨鶴笑著感歎,“是啊,母親可不是尋常的內宅婦人,父親也不似外界以為的隻會讀書的書呆子!”
他父親可是飽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
若不是當年沈家風頭太盛,怕慶啟帝忌憚,也擔心支持沈家的唿聲太高引得朝堂動蕩,他的父親豈會隻甘心做一個翰林院學士。
他可是有一國丞相的才能!
沈士則笑了笑,笑容中隻有豁達,沒有一絲能力得不到施展的遺憾和失落。
“大慶國百姓的平安是父親戎馬半生、幾經生死才換來的,與大慶國百姓相比,我這小小的才能算的了什麽?”
沈士則看向沈臨鶴,眸含深意,“不過,若有朝一日,百姓的安穩得不到保證,到那時,沈家人也無須再韜光養晦。”
沈臨綺望著桌對麵麵容俊秀的阿弟,柔聲說道:
“臨鶴,我聽嬸母說我們姐弟二人關係很是要好,可惜我沒了先前的記憶,你能講給我聽嗎?”
“自然。”
沈臨鶴目光悠悠,似是陷入了往日的迴憶中。
“我少時,父親母親事務繁忙,無暇顧我,是阿姊看顧著我長大的。”
沈臨鶴想起小時候的事,眉眼都彎起來,“小時我甚是頑皮,有一次鄰家一個比我大三歲的男孩當著我的麵向阿姊表白,被我一棍子打跑了。”
“那時我不懂,還以為他羨慕我有阿姊,要把你搶迴家做他的阿姊,於是生氣極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掄棍子衝了上去。”
“後來那男孩的家人來府裏告狀,父母讓我道歉還把我關了祠堂不準吃飯,最後還是阿姊你怕我餓著,半夜偷偷去給我送了吃食。”
沈臨綺臉上也帶了笑意,“竟這般有趣,想來我們姐弟二人自小感情便無人能比。”
說罷,她看向沈臨鶴,神色惆悵起來,“沒想到阿姊剛迴府,阿弟就定親了,到時候阿弟成了家,不會與阿姊生分了吧。”
沈臨鶴眸色一沉,他想起以前阿姊對他說過,有一日他會娶一個最最深愛的女子為妻,那女子才是他在世間最重要的人,是要攜手一生的人。
而如今麵前的阿姊,竟然生怕在他心目中,南榮嫿比過她?
沈臨鶴心思翻湧,但麵上不顯,依舊笑意盈盈,“阿姊說笑了,我就算成了婚,但心裏還是向著阿姊的,沒人能比得上阿姊。”
這下沈臨綺臉上終於恢複了笑意,“其實,男子娶妻天經地義,但是…”
她神色猶豫,片刻後才道:
“娶妻定要娶個知根知底的,不知阿弟對於南榮姑娘的底細知道多少?”
沈臨鶴似乎一怔,有些不解道:“底細?阿姊的意思是她另有身份?”
沈臨綺捂嘴一笑,“這倒不是,我隻是聽嬸母說她也不知南榮姑娘的來曆。”
“按說不管因為什麽,你們都決定定親了,我不該在此時說這種話,可是…”沈臨綺一副為你好的表情,“連來曆都不知,如此你們二人便要成親,是不是太過草率了?”
母親說不知來曆?
沈臨鶴微微垂目,關於南榮嫿,母親確實知之甚少,但卻不是完全不知,她竟對阿姊隻字未提,莫非…母親也防著阿姊?
沈臨鶴輕聲歎了口氣,“阿姊說的對,想來我的名聲你也聽說過,其實我本來還想玩幾年的,壓根沒想娶妻,這不是因著昨夜的事沒辦法才出此下策。”
他一副鬱悶的神色,“我隻是看上了南榮嫿的容貌,女人嘛,玩玩而已,再說她隻是個平民女子,哪能配得上我!於是她的來曆我壓根就不關心,自然也沒問。”
說完,他忽地反應過來,還補了一句:
“當然了,阿姊可不是尋常女子,我說的是像南榮嫿那種登不上大雅之堂的!”
“我明白,”沈臨綺笑著說道,她似乎鬆了口氣,但依舊勸道,“但無論如何你倆若是成婚,她便是國公府的人了,不知底細萬一做出什麽損了國公府名聲的事那可是大大的不妥,不如趕緊把她的身世來曆調查清楚,如此一來也能放心呀!”
沈臨鶴撇了撇嘴,似乎有些嫌麻煩,但最終還是應承下來,“名聲什麽的,我自是不在乎,不過既然阿姊這樣說了,阿弟自然是聽的。”
沈臨綺笑吟吟地點了點頭。
隨即她便從椅子上起了身,“如此,我也該迴宮了。”
沈臨鶴一愣,“阿姊不搬迴來住嗎?還要迴極泉宮?”
沈臨綺似乎很是為難,“如今我雖然知道了自己是誰,但表麵上還是要以國師為尊,你不了解國師,她…唉,我怕她對國公府下手。”
“哪有不放人迴家的道理啊,按說你在極泉宮也有十二年了,國師怎能不講道理,”沈臨鶴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不行,我這就去極泉宮找國師理論!”
說著,他就要往外走。
沈臨綺趕忙把他拉住,“臨鶴,阿姊知道你這是關心阿姊,可是極泉宮不是想進就能進的地方,國師的能力太過恐怖,你不是她的對手,阿姊不希望你因為阿姊而冒險!”
“那阿姊此番迴極泉宮,國師不會懲罰你吧?”沈臨鶴神色擔憂道。
沈臨綺搖了搖頭,“應該不會,如今她在閉關,好些事還需要我去處理,她不會對我怎麽樣的,你放心吧。”
沈臨鶴聽她這麽說,才放下心來。
沈臨綺走後,沈士則的書房門窗緊閉,沈士則、沈夫人和沈臨鶴一臉嚴肅地坐在椅子上。
“原來母親對阿姊也心存懷疑。”沈臨鶴沉聲道。
沈夫人瞥他一眼,“你以為我在軍中那些年隻會殺敵嗎,我們的士兵若是被敵國抓住當了俘虜, 幾年之後被送迴來,你覺得我們還能信?”
她冷哼一聲,“早被敵軍懷柔,成了敵國的奸細了!”
“而且思來想去,今日在街上遇到她還是太過巧合。”
沈臨鶴笑著感歎,“是啊,母親可不是尋常的內宅婦人,父親也不似外界以為的隻會讀書的書呆子!”
他父親可是飽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
若不是當年沈家風頭太盛,怕慶啟帝忌憚,也擔心支持沈家的唿聲太高引得朝堂動蕩,他的父親豈會隻甘心做一個翰林院學士。
他可是有一國丞相的才能!
沈士則笑了笑,笑容中隻有豁達,沒有一絲能力得不到施展的遺憾和失落。
“大慶國百姓的平安是父親戎馬半生、幾經生死才換來的,與大慶國百姓相比,我這小小的才能算的了什麽?”
沈士則看向沈臨鶴,眸含深意,“不過,若有朝一日,百姓的安穩得不到保證,到那時,沈家人也無須再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