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科舉改革,一片反對聲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神武六年(1642 年)八月初一,陳平安終於是向內閣公布了新的科舉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一到內閣,立馬就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參加科舉竟然有了年齡要求,參與童生考試的人必須年滿11歲,不超過12歲。
這豈不是說,過了年紀,就不能再考童生了?
然後鎮學三年,縣學三年,大學四年,每個階段,都有時間限製,這豈不是說,天下士紳以後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不管多大年齡,都有權力隨便參加科舉了?
這消息一傳出,整個朝堂頓時炸開了鍋,朝堂諸公們,想起自家那些早已過了年紀,卻還未踏上科舉正軌的子弟,紛紛麵露難色,坐立難安。
第二天的大朝會,陳平安剛問了一句新科舉製度,內閣討論的如何了,立馬就有人跳了出來。
“陛下,新科舉製度萬萬不可施行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撲通”一聲跪地,聲淚俱下道,“科舉乃天下士子晉身之階,如今這般限定年齡,不知要斷了多少有才之士的前程。老臣之子,雖年逾三十,但飽讀詩書,一心報國,如此新規,豈不是將他拒之門外?”
陳平安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平靜,目光掃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白發老臣。
這人陳平安倒是有點印象,是禮部一個員外郎,小卒子一個,看來應該是別人派出來的問路石。
陳平安緩緩掃過群臣,未發一言。
這時,一位都察院的年輕禦史站了出來,朗聲道:“微臣認為,陛下推行此改革,大有深意。限定年齡,實則是為了選拔真正年少有為、精力充沛之士。早入仕途,也能讓他們在年富力強之時,多為國家效力。再者,各階段的學製限定,能讓人才培養更具係統性,避免有人渾水摸魚、拖延學製。”
“那些多年讀書無所成就者,說明其天分不足,天分不足者,走仕途一路,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有害無益,不如早點斷掉他們不切實際的當官夢,早點從事他業,為國家的繁榮做貢獻。”
陳平安笑著點點頭,迴到京城,開始插手朝政之後,陳平安哪裏又會不在朝堂上安插自己的發言人了。
都不需要自己開口的,立馬就有自己的發言人站出來反駁那些問路石了。
此言一出,又有官員反駁:“話雖如此,但如此一來,準備不足的寒門子弟,豈不是更難出頭?”
陳平安輕咳一聲,終於開口:“朕推行此方案,正是為了長遠計。為彌補寒門子弟可能的不足,新科舉製度改革的前提是在全國廣設公辦學堂的前提下。”
“朕決定新設教育部,龍國各地,從村學到大學,全麵推廣公辦學堂,公辦學堂的建立以及運轉,都由朝廷出錢,免費教授適齡孩童讀書識字,讓全國孩童都能學到一樣的知識,都能有足夠的準備去參加童生科舉。”
“隻有這樣,朕才能從廣中選優,隻有這樣,龍國才能不斷發掘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整個國家的管理中來。”
陳平安話音剛落,終於有一個有分量的大臣站了出來。
“陛下,不可啊,如此大規模廣開學堂,這可是廣開民智,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統治啊!”
內閣次輔賀逢勝,一臉憂色,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古往今來,民智開化雖有其利,但其中風險亦不可不察。一旦廣開民智,百姓所思所想繁雜,恐生諸多事端。”
陳平安笑著點點頭:“賀愛卿所言有理,但也是多慮了,隻有廣開民智,才能發掘到更多的像賀愛卿這樣,能夠促進龍國繁榮發展的人才。”
“朕以為,隻有廣開民智,才能擴大人才選拔範圍,讓更多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為國家治理、文化繁榮提供支持。”
戶部尚書周濟世也站了出來:“陛下,不可啊,廣開民智,百姓就會有更多想法和訴求,百姓就不會安分守己,國家恐難管理。”
“再者,興辦如此大規模的公辦學堂,所需人力、物力、財力皆是天文數字,國庫能否支撐,尚是未知。”
兵部尚書楊嗣昌:“廣開民智確實不妥,望陛下三思。”
禮部尚書徐階:“望陛下三思。”
隨著賀逢勝的出列反對,一名名朝堂大佬紛紛站了出來,都反對陳平安的這種廣開民智的科舉製度。
至於說大家為什麽都如此的強烈反對,根本原因不是在於廣開民智會引起社會動蕩,而是廣開民智之後,會徹底斷送士紳階層對統治階級的壟斷地位。
之前的科舉製度,看似是讓不少寒門子弟有了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但實際上,因為寒門沒錢沒權沒機會的原因,一輩子根本就很少有機會能踏上求學之路。
曆史上那些真正寒門出身的人才,相對於整個士紳階層而言,隻能說是少之又少,根本威脅不到士紳階層對於權力的壟斷。
這也是士紳階層能夠一直把持朝政,甚至是左右皇帝的基礎。
新科舉製度以年齡限製和學製規範為基礎,政府出錢免費讓所有適齡兒童都有機會免費接觸到科舉。
隻有在這樣的製度下,以後選拔出來的人才,才能真正的不再局限於士紳階層的子弟。
各地公辦學堂培養出的寒門子弟,隻要有才能,都有機會通過科舉進入仕途。
如此一來,統治階級的人才來源更加廣泛,士紳階層無法再像以往那樣憑借家族勢力和人脈關係,輕易地讓子弟壟斷科舉入仕的途徑。
更多有能力的非士紳階層人士得以進入統治階層,衝擊了士紳階層的壟斷地位。
這種打破了士紳階層對權力壟斷的新科舉製度,對於皇權來說,其實更是好事兒。
權力壟斷才是一切王朝終歸要走上覆滅道路的根源。
權力都被下麵的人給壟斷了,皇帝不被下麵的人耍的團團轉,那才叫怪了。
陳平安:“諸位愛卿,先不要著急反對,朕先問諸位愛卿一個問題,科舉製度出現的目的是什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靜,眾人麵麵相覷。
..............
改革方案一到內閣,立馬就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參加科舉竟然有了年齡要求,參與童生考試的人必須年滿11歲,不超過12歲。
這豈不是說,過了年紀,就不能再考童生了?
然後鎮學三年,縣學三年,大學四年,每個階段,都有時間限製,這豈不是說,天下士紳以後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不管多大年齡,都有權力隨便參加科舉了?
這消息一傳出,整個朝堂頓時炸開了鍋,朝堂諸公們,想起自家那些早已過了年紀,卻還未踏上科舉正軌的子弟,紛紛麵露難色,坐立難安。
第二天的大朝會,陳平安剛問了一句新科舉製度,內閣討論的如何了,立馬就有人跳了出來。
“陛下,新科舉製度萬萬不可施行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撲通”一聲跪地,聲淚俱下道,“科舉乃天下士子晉身之階,如今這般限定年齡,不知要斷了多少有才之士的前程。老臣之子,雖年逾三十,但飽讀詩書,一心報國,如此新規,豈不是將他拒之門外?”
陳平安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平靜,目光掃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白發老臣。
這人陳平安倒是有點印象,是禮部一個員外郎,小卒子一個,看來應該是別人派出來的問路石。
陳平安緩緩掃過群臣,未發一言。
這時,一位都察院的年輕禦史站了出來,朗聲道:“微臣認為,陛下推行此改革,大有深意。限定年齡,實則是為了選拔真正年少有為、精力充沛之士。早入仕途,也能讓他們在年富力強之時,多為國家效力。再者,各階段的學製限定,能讓人才培養更具係統性,避免有人渾水摸魚、拖延學製。”
“那些多年讀書無所成就者,說明其天分不足,天分不足者,走仕途一路,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有害無益,不如早點斷掉他們不切實際的當官夢,早點從事他業,為國家的繁榮做貢獻。”
陳平安笑著點點頭,迴到京城,開始插手朝政之後,陳平安哪裏又會不在朝堂上安插自己的發言人了。
都不需要自己開口的,立馬就有自己的發言人站出來反駁那些問路石了。
此言一出,又有官員反駁:“話雖如此,但如此一來,準備不足的寒門子弟,豈不是更難出頭?”
陳平安輕咳一聲,終於開口:“朕推行此方案,正是為了長遠計。為彌補寒門子弟可能的不足,新科舉製度改革的前提是在全國廣設公辦學堂的前提下。”
“朕決定新設教育部,龍國各地,從村學到大學,全麵推廣公辦學堂,公辦學堂的建立以及運轉,都由朝廷出錢,免費教授適齡孩童讀書識字,讓全國孩童都能學到一樣的知識,都能有足夠的準備去參加童生科舉。”
“隻有這樣,朕才能從廣中選優,隻有這樣,龍國才能不斷發掘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整個國家的管理中來。”
陳平安話音剛落,終於有一個有分量的大臣站了出來。
“陛下,不可啊,如此大規模廣開學堂,這可是廣開民智,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統治啊!”
內閣次輔賀逢勝,一臉憂色,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古往今來,民智開化雖有其利,但其中風險亦不可不察。一旦廣開民智,百姓所思所想繁雜,恐生諸多事端。”
陳平安笑著點點頭:“賀愛卿所言有理,但也是多慮了,隻有廣開民智,才能發掘到更多的像賀愛卿這樣,能夠促進龍國繁榮發展的人才。”
“朕以為,隻有廣開民智,才能擴大人才選拔範圍,讓更多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為國家治理、文化繁榮提供支持。”
戶部尚書周濟世也站了出來:“陛下,不可啊,廣開民智,百姓就會有更多想法和訴求,百姓就不會安分守己,國家恐難管理。”
“再者,興辦如此大規模的公辦學堂,所需人力、物力、財力皆是天文數字,國庫能否支撐,尚是未知。”
兵部尚書楊嗣昌:“廣開民智確實不妥,望陛下三思。”
禮部尚書徐階:“望陛下三思。”
隨著賀逢勝的出列反對,一名名朝堂大佬紛紛站了出來,都反對陳平安的這種廣開民智的科舉製度。
至於說大家為什麽都如此的強烈反對,根本原因不是在於廣開民智會引起社會動蕩,而是廣開民智之後,會徹底斷送士紳階層對統治階級的壟斷地位。
之前的科舉製度,看似是讓不少寒門子弟有了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但實際上,因為寒門沒錢沒權沒機會的原因,一輩子根本就很少有機會能踏上求學之路。
曆史上那些真正寒門出身的人才,相對於整個士紳階層而言,隻能說是少之又少,根本威脅不到士紳階層對於權力的壟斷。
這也是士紳階層能夠一直把持朝政,甚至是左右皇帝的基礎。
新科舉製度以年齡限製和學製規範為基礎,政府出錢免費讓所有適齡兒童都有機會免費接觸到科舉。
隻有在這樣的製度下,以後選拔出來的人才,才能真正的不再局限於士紳階層的子弟。
各地公辦學堂培養出的寒門子弟,隻要有才能,都有機會通過科舉進入仕途。
如此一來,統治階級的人才來源更加廣泛,士紳階層無法再像以往那樣憑借家族勢力和人脈關係,輕易地讓子弟壟斷科舉入仕的途徑。
更多有能力的非士紳階層人士得以進入統治階層,衝擊了士紳階層的壟斷地位。
這種打破了士紳階層對權力壟斷的新科舉製度,對於皇權來說,其實更是好事兒。
權力壟斷才是一切王朝終歸要走上覆滅道路的根源。
權力都被下麵的人給壟斷了,皇帝不被下麵的人耍的團團轉,那才叫怪了。
陳平安:“諸位愛卿,先不要著急反對,朕先問諸位愛卿一個問題,科舉製度出現的目的是什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靜,眾人麵麵相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