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互相體諒為好
四合院,我無敵,誰都別惹我 作者:餘雁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閻埠貴急忙開口,想要撇清與閻解成的關係,同時希望能彌補損失。
“這怎麽可以,傻柱冤枉了我們家光齊,還砸碎了我家的玻璃,簡直是惡霸行徑。
現在他就應該向我們道歉。”
“否則就把他趕出這個院子,咱們這裏不容忍惡霸。”
劉海忠聽到閻埠貴的話,覺得有理可依,想借此機會壓服傻柱。
閻埠貴心裏急得快透不過氣來:他難道不清楚現在的狀況嗎?即使被算計了,也是因為劉光齊和閻解成的錯;能找到點補償就已經不錯了,還想反過來收拾傻柱?
傻柱自然不願意,高聲喊道:“憑什麽!誰知道你們是不是跟易中海串通好了?要賠也是易中海賠。”
“就是!”
何雨水也附和,“大家都明白我哥吃虧了,還想讓我們賠償,沒門!不如我們一起去找街道辦說理吧。”
“不行,絕對不行,絕對不行!”
三位大爺幾乎同時說道。
院裏的閻解成和劉光齊也趕緊勸阻。
“大院的事就應在院裏解決,何必麻煩王主任。”
易中海喘著粗氣迴答,顯然剛被打得很重。
閻埠貴立刻響應:“沒錯,什麽事情都麻煩街道辦,我們的院子豈不成了一口鍋。”
“就是啊,這街道辦也很忙。”
劉海忠尷尬地補充了一句。
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想把這事交到街道去處理,不然還要他們的三位大爺有何用處。
田秀兒看著眾人反應,眼中閃過幾許智慧之光,悄悄退至後麵,很快離開了大院。
她在這裏住了幾天,已經摸清四周環境。
“既然不去街道辦,那你們打算怎麽辦?”
和雨水接話說,“先說明白,你們幾個嫌疑最大,這事不能由你們做主。”
“既然是這樣,我們就先看看這兩封信再說,不能全聽傻柱的一麵之詞。”
易中海暫時避開傻柱,讓閻埠貴拿信過目。
經過一場衝突後,傻柱情緒平緩些了,隨意地將信交給閻埠貴。
還是何雨水提議大家一同查看,自己拆開一封讀了一下,隨即遞給身邊的鄰居。
閻埠貴細心地檢查這封信,發現字跡並不像易中海所寫,並且還有明顯塗改痕跡。
他認為有可能是有人故意誣陷。
但一轉念想到:誰會用這麽低級的手法栽贓?也許是易中海在設局混淆視聽。
為了阻撓傻柱結婚,易中海用了這一招。
他差點被這位老狐狸騙了,看來易中海近來的變化不小,未來必須更加提防才行。
閻埠貴眼神閃爍,將手中的信遞給了劉海忠。
不多時,兩封信已在院子裏傳閱完畢。
身為文化人的閻埠貴首先發表了看法。
“信上寫的這些大家也看到了,字很潦草,似乎故意模仿。
我不確定是易大爺寫的,有可能是在栽贓陷害。”
“這難說!”
劉海忠一直渴望當一大爺,不想錯過任何機會,“也許這是有意寫得潦草,正所謂……”
說了一半,他突然語塞。
劉光齊在旁提示道:“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沒錯,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劉海忠接著說。
“我知道你在想什麽,老劉。
別心急火燎地上位,你不如從今天起就當這個‘一大爺’試試?”
易中海急忙將焦點轉移開,知道閻埠貴很可能不會受這一套。
“我隻是想揪出破壞分子,請不要亂猜。”
劉海忠連忙反駁。
然而,劉海忠顯然上了當。
此時大院裏的鄰居漸漸分成了兩派,一部分認為是易中海幹的,另一部分則認為有人在栽贓陷害。
就在大家爭執不下時,閻解成突然想起王大鵬,曾經他也在類似事件中出過手。
“我說啊,這次說不定還是王大鵬搞得鬼。
上次搬家前他就鬧騰了一迴,這次臨走又來了這麽一招,無非是想看我們這院子的笑話。”
閻解成的話立刻引發了一些居民的認同。
在大家印象中,王大鵬確實是個喜歡惹事的人。
但沒有人願意輕易站出來承擔責任,於是大家私下紛紛議論,猜測究竟該怎麽辦才能讓風波平息。
易中海見狀趕緊補上一句:“所以,咱們院裏最有嫌疑的就是王大鵬了。”
聽到這裏,田得淼火了,自己家女婿怎麽莫名其妙被卷進來了?他急切地解釋道:“大爺,你說這話沒道理呀!王大鵬都在鄉下呢,怎麽可能在這兒搗亂呢?總得有個依據嘛!”
易中海似乎找到了突破口,接著說道,“那他是鄉下的沒錯,可誰說他不能花錢雇人來做這件事?”
田得淼頓時明白了,難怪女婿說院裏盡是什麽妖魔鬼怪的。
現在竟然連帶他都受到指責,這讓本來平靜的心情一下子煩躁起來。
“胡說什麽!我是來這兒進修學習的,你要是這樣汙蔑人就去找街道辦評理去吧。”
說罷就想揪著易中海對質。
周圍的鄰居見狀急忙製止:“老田別著急,冷靜一下。”
易中海心想:這個剛來的田得淼不懂這裏的底細,要攪黃我的好事的也就隻有他了。
田得淼一聽更惱火了,心想這是什麽鬼地方,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
而閻埠貴似乎也明白其中的關鍵——易中海想要將事情弄混淆,好從中抽身出來。
閻埠貴心裏不禁有些鄙視這個人的小聰明,並繼續替王大鵬辯護說:
“大爺,這根本講不通。
如果王大鵬有這麽大能耐,在鄉下也能操縱這兒的事,他該是位活神仙才行。”
眾人也開始附和道:“人家早已經去了好幾天,哪裏會知道院裏的變故。”
這時候劉海忠忍不住插了一句,“老劉說得對,有本事做事就要勇於承認,不如你就從實交代好了。”
易中海心知肚明自己其實並無太大把柄,再說自己的老婆孩子全在這兒待著呢。
於是,他便試圖勸服眾人不再深究下去:
“柱子大哥,咱們都在一個院子裏住了幾十年,萬一傳揚出去,對院名譽可是個打擊。
你想想大家都是鄰居,互相體諒為好。”
然而,易中海發現鄰居們並不如他想象般響應支持。
“這怎麽可以,傻柱冤枉了我們家光齊,還砸碎了我家的玻璃,簡直是惡霸行徑。
現在他就應該向我們道歉。”
“否則就把他趕出這個院子,咱們這裏不容忍惡霸。”
劉海忠聽到閻埠貴的話,覺得有理可依,想借此機會壓服傻柱。
閻埠貴心裏急得快透不過氣來:他難道不清楚現在的狀況嗎?即使被算計了,也是因為劉光齊和閻解成的錯;能找到點補償就已經不錯了,還想反過來收拾傻柱?
傻柱自然不願意,高聲喊道:“憑什麽!誰知道你們是不是跟易中海串通好了?要賠也是易中海賠。”
“就是!”
何雨水也附和,“大家都明白我哥吃虧了,還想讓我們賠償,沒門!不如我們一起去找街道辦說理吧。”
“不行,絕對不行,絕對不行!”
三位大爺幾乎同時說道。
院裏的閻解成和劉光齊也趕緊勸阻。
“大院的事就應在院裏解決,何必麻煩王主任。”
易中海喘著粗氣迴答,顯然剛被打得很重。
閻埠貴立刻響應:“沒錯,什麽事情都麻煩街道辦,我們的院子豈不成了一口鍋。”
“就是啊,這街道辦也很忙。”
劉海忠尷尬地補充了一句。
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想把這事交到街道去處理,不然還要他們的三位大爺有何用處。
田秀兒看著眾人反應,眼中閃過幾許智慧之光,悄悄退至後麵,很快離開了大院。
她在這裏住了幾天,已經摸清四周環境。
“既然不去街道辦,那你們打算怎麽辦?”
和雨水接話說,“先說明白,你們幾個嫌疑最大,這事不能由你們做主。”
“既然是這樣,我們就先看看這兩封信再說,不能全聽傻柱的一麵之詞。”
易中海暫時避開傻柱,讓閻埠貴拿信過目。
經過一場衝突後,傻柱情緒平緩些了,隨意地將信交給閻埠貴。
還是何雨水提議大家一同查看,自己拆開一封讀了一下,隨即遞給身邊的鄰居。
閻埠貴細心地檢查這封信,發現字跡並不像易中海所寫,並且還有明顯塗改痕跡。
他認為有可能是有人故意誣陷。
但一轉念想到:誰會用這麽低級的手法栽贓?也許是易中海在設局混淆視聽。
為了阻撓傻柱結婚,易中海用了這一招。
他差點被這位老狐狸騙了,看來易中海近來的變化不小,未來必須更加提防才行。
閻埠貴眼神閃爍,將手中的信遞給了劉海忠。
不多時,兩封信已在院子裏傳閱完畢。
身為文化人的閻埠貴首先發表了看法。
“信上寫的這些大家也看到了,字很潦草,似乎故意模仿。
我不確定是易大爺寫的,有可能是在栽贓陷害。”
“這難說!”
劉海忠一直渴望當一大爺,不想錯過任何機會,“也許這是有意寫得潦草,正所謂……”
說了一半,他突然語塞。
劉光齊在旁提示道:“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沒錯,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劉海忠接著說。
“我知道你在想什麽,老劉。
別心急火燎地上位,你不如從今天起就當這個‘一大爺’試試?”
易中海急忙將焦點轉移開,知道閻埠貴很可能不會受這一套。
“我隻是想揪出破壞分子,請不要亂猜。”
劉海忠連忙反駁。
然而,劉海忠顯然上了當。
此時大院裏的鄰居漸漸分成了兩派,一部分認為是易中海幹的,另一部分則認為有人在栽贓陷害。
就在大家爭執不下時,閻解成突然想起王大鵬,曾經他也在類似事件中出過手。
“我說啊,這次說不定還是王大鵬搞得鬼。
上次搬家前他就鬧騰了一迴,這次臨走又來了這麽一招,無非是想看我們這院子的笑話。”
閻解成的話立刻引發了一些居民的認同。
在大家印象中,王大鵬確實是個喜歡惹事的人。
但沒有人願意輕易站出來承擔責任,於是大家私下紛紛議論,猜測究竟該怎麽辦才能讓風波平息。
易中海見狀趕緊補上一句:“所以,咱們院裏最有嫌疑的就是王大鵬了。”
聽到這裏,田得淼火了,自己家女婿怎麽莫名其妙被卷進來了?他急切地解釋道:“大爺,你說這話沒道理呀!王大鵬都在鄉下呢,怎麽可能在這兒搗亂呢?總得有個依據嘛!”
易中海似乎找到了突破口,接著說道,“那他是鄉下的沒錯,可誰說他不能花錢雇人來做這件事?”
田得淼頓時明白了,難怪女婿說院裏盡是什麽妖魔鬼怪的。
現在竟然連帶他都受到指責,這讓本來平靜的心情一下子煩躁起來。
“胡說什麽!我是來這兒進修學習的,你要是這樣汙蔑人就去找街道辦評理去吧。”
說罷就想揪著易中海對質。
周圍的鄰居見狀急忙製止:“老田別著急,冷靜一下。”
易中海心想:這個剛來的田得淼不懂這裏的底細,要攪黃我的好事的也就隻有他了。
田得淼一聽更惱火了,心想這是什麽鬼地方,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
而閻埠貴似乎也明白其中的關鍵——易中海想要將事情弄混淆,好從中抽身出來。
閻埠貴心裏不禁有些鄙視這個人的小聰明,並繼續替王大鵬辯護說:
“大爺,這根本講不通。
如果王大鵬有這麽大能耐,在鄉下也能操縱這兒的事,他該是位活神仙才行。”
眾人也開始附和道:“人家早已經去了好幾天,哪裏會知道院裏的變故。”
這時候劉海忠忍不住插了一句,“老劉說得對,有本事做事就要勇於承認,不如你就從實交代好了。”
易中海心知肚明自己其實並無太大把柄,再說自己的老婆孩子全在這兒待著呢。
於是,他便試圖勸服眾人不再深究下去:
“柱子大哥,咱們都在一個院子裏住了幾十年,萬一傳揚出去,對院名譽可是個打擊。
你想想大家都是鄰居,互相體諒為好。”
然而,易中海發現鄰居們並不如他想象般響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