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又掛出一張圖,十數人一看,竟然是朝廷結構圖,上麵寫的卻是“中央結構圖”
荀彧並沒有急於解讀此圖,而是讓眾人先盡情觀看,用心琢磨。
眾人都湊到圖前,認真地看了起來。
尷尬了。
這裏麵的很多機構,他們都看不懂了。
“文若公,這裏麵很多機構,我們都不知有何用,還是你先給我們解釋一下吧。”王允說道。
荀彧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從中央到地方,也就是大家習慣說的“朝野”,共設置七級管治體係。
最高一級是皇帝,這毋庸諱言。
第二級有三個機構,分別是內閣、軍部和國土部,為國級。
第三級是六部和各州,為州級。
第四級是六部下轄的署司院和各郡,為郡級。
最後三級為縣、鄉、莊。
其中莊主和鄉長均為吏,而非官。
內閣為大漢最高管理機構。
丞相及內閣成員,均須陛下任命。
軍部與國土部,則由陛下直屬。
內閣下,共設吏、戶、農、財、工、刑六部。六部首官均為尚書。
然後,荀彧給三公九卿解釋了六部之下的署司院的各自職責。
吏部下三個部門:
監察司,自然是監察官員的。其除司長及駐守監察司的的官吏外,其他成員一律保密。
監察司成員的《監察報告》,則通過軍方渠道,送往監察司,並在內閣備案。
監察司除監察外,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發現人才。
考成司自不必說,就是考成所有官吏的。
考成司收到州郡兩級交來的第二年計劃後,則是交給財部的計劃署,由計劃署來製訂第二年整個大漢的發展規劃。
朝廷的考成司,隻針對六部及州郡兩級官吏。更低級別的官吏考成,則下放到州郡的考成。
任免司,則負責大漢官員的檔案、任免提名、擬定任免書等,其最核心的職責,便是追蹤監察司發現的能官幹吏,而且對這些官吏保持持續跟進,並將其功過記入檔案。
任免的依據便是監察結果和考成結果。
戶部下三個部門:
學署是普及教育、推廣教育的部門。
而衛生署則是要把大漢的醫療、藥物、衛生與健康、防疫抗疫等都管理起來。
而且,衛生署還要調查大漢戶數、人口及平均壽命等
天文署,實則就是太史公管轄下的觀測天象、修曆的那一部分,同時負責朝廷的重大祭祀。
農部下五個部門:
農耕署負責推行和監管新農體係;
林署則主要負責黃土高原的植樹造林、治理沙漠、木柴砍伐、防治山火等;
商署則是管治大漢所有的商業行為;
漁牧署則是管理大漢的鹽業、漁業、畜牧業、養殖業、非糧食蔬菜的種植業等。
農科院則負責育種、研究氣候土壤等。
其中不僅是糧食作物的種子,還包括蔬菜種子、樹木種子、草植種子、水果種子、牲畜的配種等等。
最重要的是,他們還需要根據研究成果,在大漢各地提出最佳的種植提案。
再過幾年,戶部下還要增設一個“水運署”,專門管理大漢所有渡口、江河湖航運等。
由於大漢當前的的水運並不發達,暫時還沒必要設置這一部門。
財部為整個大漢的財務中心。財部下三個部門,都極為重要:
核算署則負責稅賦征收,核算大漢朝廷及各州郡的盈虧,並找出原因,給出改進提案;
計劃署不僅要逐年製定大漢年度發展計劃,還要以五年為一個小階段,二十年為一個大階段,為大漢製定總體發展方略;
審計署主要是針對各州郡,審核各州郡有沒有虛報、瞞報,包括各地倉庫的真正情況等所有財稅存貨等。
工部下五個部門:
製造署負責所有的工坊,包括國有工坊及私有工坊,並為工坊的產品定價,其中包括造船;
工程署則負責修路、架橋、打隧道、興修水利、疏浚河道、建設江河碼頭和海邊港口等,甚至還包括為幹旱地區打井和建造水渠;
礦業署負責勘探礦產、丈量土地、繪製輿圖、礦業開采等;
專利司則是為了鼓勵民間發明、保護民間發明而設。
凡是有新的發明,要盡早報到專利司,申請專利。如此發明人或者發明群體所發明的物品,就會受到專利司的保護。
準確地說,在若幹年內,隻允許專利人特許的工坊生產這些物品。
最後是設計院,實則也是大漢專司發明、創造的機構。
設計院中,將集中各行各業的絕頂高手,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條件,讓他們不斷設計出新的機械、用具、用品。
設計院設計出的新物品,同樣受到專利的保護。
刑部下四個部門:
律法院專司律法研究和立法、修法;
刑偵署針對已發案件,查找線索、確定證據和證人、還原犯罪過程;
審獄署則專事審理案件,並決定如何判罰,同時管理牢獄。
訴訟署則是管理上訴、投訴、冤案等,也包括民間與官方的訟師。
中國的訟師,也就是律師,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
荀彧一口氣把六部及其之下的署院司介紹完畢,頓時覺得口幹舌燥,抓起自己案上的茶杯,“咕咚咚”一口喝幹,然後讓諸葛亮再給他添水。
而荀彧沒介紹的兩個部,軍部他們都知道是怎麽迴事,可國土部他們就都看不明白了。
楊彪提出這個問題後,荀彧馬上把第二杯水灌入腹中,掏出手絹拭了一下嘴,才開口說道:
“目前,護民軍已收朝鮮半島的三韓歸漢。很快,東北方向的高句麗、扶餘,以及西羌之地和整個西域亦會重新歸漢。
“而護民軍的征北軍團和鎮北軍團,估計也快要向草原進軍了,至少要滅了北匈奴,把鮮卑趕到漠北。
“這麽多的新領土,在初始時,均由國土部來管治。
“由於這些地方的野蠻落後,不能與大漢實施同樣的政策。
“待這些地方的原來民族,全部漢化並真正融入大漢後,再來設立州郡,交給內閣。”
荀彧並沒有急於解讀此圖,而是讓眾人先盡情觀看,用心琢磨。
眾人都湊到圖前,認真地看了起來。
尷尬了。
這裏麵的很多機構,他們都看不懂了。
“文若公,這裏麵很多機構,我們都不知有何用,還是你先給我們解釋一下吧。”王允說道。
荀彧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從中央到地方,也就是大家習慣說的“朝野”,共設置七級管治體係。
最高一級是皇帝,這毋庸諱言。
第二級有三個機構,分別是內閣、軍部和國土部,為國級。
第三級是六部和各州,為州級。
第四級是六部下轄的署司院和各郡,為郡級。
最後三級為縣、鄉、莊。
其中莊主和鄉長均為吏,而非官。
內閣為大漢最高管理機構。
丞相及內閣成員,均須陛下任命。
軍部與國土部,則由陛下直屬。
內閣下,共設吏、戶、農、財、工、刑六部。六部首官均為尚書。
然後,荀彧給三公九卿解釋了六部之下的署司院的各自職責。
吏部下三個部門:
監察司,自然是監察官員的。其除司長及駐守監察司的的官吏外,其他成員一律保密。
監察司成員的《監察報告》,則通過軍方渠道,送往監察司,並在內閣備案。
監察司除監察外,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發現人才。
考成司自不必說,就是考成所有官吏的。
考成司收到州郡兩級交來的第二年計劃後,則是交給財部的計劃署,由計劃署來製訂第二年整個大漢的發展規劃。
朝廷的考成司,隻針對六部及州郡兩級官吏。更低級別的官吏考成,則下放到州郡的考成。
任免司,則負責大漢官員的檔案、任免提名、擬定任免書等,其最核心的職責,便是追蹤監察司發現的能官幹吏,而且對這些官吏保持持續跟進,並將其功過記入檔案。
任免的依據便是監察結果和考成結果。
戶部下三個部門:
學署是普及教育、推廣教育的部門。
而衛生署則是要把大漢的醫療、藥物、衛生與健康、防疫抗疫等都管理起來。
而且,衛生署還要調查大漢戶數、人口及平均壽命等
天文署,實則就是太史公管轄下的觀測天象、修曆的那一部分,同時負責朝廷的重大祭祀。
農部下五個部門:
農耕署負責推行和監管新農體係;
林署則主要負責黃土高原的植樹造林、治理沙漠、木柴砍伐、防治山火等;
商署則是管治大漢所有的商業行為;
漁牧署則是管理大漢的鹽業、漁業、畜牧業、養殖業、非糧食蔬菜的種植業等。
農科院則負責育種、研究氣候土壤等。
其中不僅是糧食作物的種子,還包括蔬菜種子、樹木種子、草植種子、水果種子、牲畜的配種等等。
最重要的是,他們還需要根據研究成果,在大漢各地提出最佳的種植提案。
再過幾年,戶部下還要增設一個“水運署”,專門管理大漢所有渡口、江河湖航運等。
由於大漢當前的的水運並不發達,暫時還沒必要設置這一部門。
財部為整個大漢的財務中心。財部下三個部門,都極為重要:
核算署則負責稅賦征收,核算大漢朝廷及各州郡的盈虧,並找出原因,給出改進提案;
計劃署不僅要逐年製定大漢年度發展計劃,還要以五年為一個小階段,二十年為一個大階段,為大漢製定總體發展方略;
審計署主要是針對各州郡,審核各州郡有沒有虛報、瞞報,包括各地倉庫的真正情況等所有財稅存貨等。
工部下五個部門:
製造署負責所有的工坊,包括國有工坊及私有工坊,並為工坊的產品定價,其中包括造船;
工程署則負責修路、架橋、打隧道、興修水利、疏浚河道、建設江河碼頭和海邊港口等,甚至還包括為幹旱地區打井和建造水渠;
礦業署負責勘探礦產、丈量土地、繪製輿圖、礦業開采等;
專利司則是為了鼓勵民間發明、保護民間發明而設。
凡是有新的發明,要盡早報到專利司,申請專利。如此發明人或者發明群體所發明的物品,就會受到專利司的保護。
準確地說,在若幹年內,隻允許專利人特許的工坊生產這些物品。
最後是設計院,實則也是大漢專司發明、創造的機構。
設計院中,將集中各行各業的絕頂高手,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條件,讓他們不斷設計出新的機械、用具、用品。
設計院設計出的新物品,同樣受到專利的保護。
刑部下四個部門:
律法院專司律法研究和立法、修法;
刑偵署針對已發案件,查找線索、確定證據和證人、還原犯罪過程;
審獄署則專事審理案件,並決定如何判罰,同時管理牢獄。
訴訟署則是管理上訴、投訴、冤案等,也包括民間與官方的訟師。
中國的訟師,也就是律師,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
荀彧一口氣把六部及其之下的署院司介紹完畢,頓時覺得口幹舌燥,抓起自己案上的茶杯,“咕咚咚”一口喝幹,然後讓諸葛亮再給他添水。
而荀彧沒介紹的兩個部,軍部他們都知道是怎麽迴事,可國土部他們就都看不明白了。
楊彪提出這個問題後,荀彧馬上把第二杯水灌入腹中,掏出手絹拭了一下嘴,才開口說道:
“目前,護民軍已收朝鮮半島的三韓歸漢。很快,東北方向的高句麗、扶餘,以及西羌之地和整個西域亦會重新歸漢。
“而護民軍的征北軍團和鎮北軍團,估計也快要向草原進軍了,至少要滅了北匈奴,把鮮卑趕到漠北。
“這麽多的新領土,在初始時,均由國土部來管治。
“由於這些地方的野蠻落後,不能與大漢實施同樣的政策。
“待這些地方的原來民族,全部漢化並真正融入大漢後,再來設立州郡,交給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