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派往青州的暗探,早就探知,僅僅青州,就有百萬治安軍。
如今再聽聞護民軍之戰功,不用想都知道,橫推大漢任何一州,都是輕而易舉。
許栩反應最快,第一個站出來,高聲說道:“老臣願輔佐陛下,與成公子一起擔負起大漢江山。”
士族已經有人帶頭了,那些寒門出身的官員哪裏還會猶豫,紛紛站了出來,表達了與許栩同樣的意思。
剩餘士族出身的朝臣,自然也知形勢比人強,紛紛站出,表達了要與蔡成站在同一立場上的態度。
態度是表了,可私下裏,他們都知道,他們會與自己的家族商議,看看如何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尋機推翻成公子、廢除新農體係。
一時的低頭,不等於永久的低頭。
可蔡成會在乎嗎?
當然不會。
蔡成最大的底氣,在於他有千千萬萬的百姓支持。
人民萬歲!
王允不失時機地再次高叫:“接陛下迴宮!”
這下子,群臣再無猶豫,紛紛拱手為禮,口中跟著高叫:“接陛下迴宮!”
“恩師,我們上指揮車。”劉協興奮極了。
劉協年紀雖小,可他也知道,當他被董卓脅迫之時,朝堂之上,可沒有人站出來為他說話。
他對這些朝臣,可是一點好感都沒有。
今天看到自己的恩師,還有師公,讓這些朝臣吃了一個大大的癟,他的內心裏早已樂開了花。
他想起之前群臣攻擊蔡成上龍輦之事,馬上開口說道:“恩師,你與我同上指揮車,誰再敢多言,便是忤逆之罪。”
哈哈,一個還不到十歲的小屁孩,哪裏知道什麽是忤逆之罪。
他無非是想讓群臣閉嘴罷了。
蔡成樂了。
他這個最小的弟子,竟然如此懂事。
正史中,劉協本就是極為聰慧。
可他再聰慧也沒有辦法,被曹操盯得死死的。
即使董承假借“衣帶詔”(此事存疑,極大的可能是董承自說自話),想聯絡天下群雄共討曹賊,結果還不是事敗身死?還連累了皇後伏壽。
現在不一樣了。
蔡成一定要把他所有的聰明才智開發出來,哪怕成不了聖帝,至少也要成為史上明君。
蔡成就不擔心劉協成長起來後,奪迴皇權,找他算賬?
蔡成還真不害怕。
至於為什麽不怕劉協為奪迴皇權兔死狗烹,賣個關子,留待後文。
蔡成笑著告訴劉協。“我們上那輛,那輛是專給陛下製作的龍輦。”
蔡成指著被紅布蓋著的巨大車輦。
蔡立馬上叫道:“揭開紅布!為陛下獻上龍輦!”
童子軍隨聲傳音。“揭開紅布,為陛下獻上龍輦!”
十數個特戰隊員上前,瞬間揭開紅布。
“哇——”
城上、城下一片驚唿。
太華麗、太偉岸、太威風、太……
反正,無論是百姓,還是朝臣,此時此刻,沒人能想出能貼切形容此車輦的詞匯。
這……
這竟然……竟然……是蔡成為小皇帝劉協打製的新型龍輦。
看那高近三丈、長近十丈、寬也有五丈的巨大龍輦,可以想象其中的空間有多大。
這不會是把廚房、寢室、餐廳、議事廳都搬進去了吧?
甚至有人不懷好意地想到,裏麵會不會有茅房?
蔡立高聲介紹道:“此龍輦,是專為陛下出行打造。
“裏麵可以議事,可以就寢,可以燒飯,還有專門的餐廳。
“因陛下年紀小,裏麵還專門為陛下設置了藏書館和書房,備陛下學習之用。
“另外,除陛下就寢之室外,此車還可以容納二十五人就寢,用以服侍和保護陛下。
“車頂上,四角盤龍,象征著我大漢龍懾四海,天下莫不伏其威。
“車頂後方,為一麵巨型戰鼓,名曰‘興漢鼓’,為陛下出行時,助威而用。
“車頂中間,為我青州為陛下專門製作的龍旗。”
然後蔡立大喝一聲:“展龍旗!”
於是,城上百姓就看到車頂之上出現四個披金甲大漢,手捧一旗,從車內出來,龍旗插於車中預留的旗洞中。
同時,四個大漢還齊聲大吼:“展龍旗!現龍威!憫百姓!懾宵小!興大漢!服四海!”
車下一千童子軍,齊聲傳音:“展龍旗!現龍威!憫百姓!懾宵小!興大漢!服四海!”
這下子不得了。
城上百姓和治安軍,城下特戰隊,都跟著高唿了起來。
巨大的龍旗,象征著威懾四方。
有心細的大臣發現,那旗上金龍,竟然是十爪。
按禮製,皇帝是五爪金龍,可這十爪算是怎麽迴事?
難道是象征著千古一帝?
可沒等他們細思,蔡成開口了。
“陛下,諸位朝臣,天下百姓!我東萊蔡成今日指洛水發誓。”
本來已經足夠熱鬧的場麵,突然一下子靜了下來。
怎麽迴事?好端端地,成公子為何要指洛水發誓?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洛水之誓”,起自漢光武帝劉秀。
朱鮪等人擁立漢玄帝後,玄帝擔心劉秀的大哥劉演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在李軼、朱鮪兩人的勸說下,下令處死劉演。
可以說,朱鮪就是謀害劉秀大哥劉演的主謀之一,是劉秀不共戴天的仇人。
劉秀稱帝後,指洛水為誓,說如果朱鮪投降,便可保其性命,寬恕其殺兄之仇。
朱鮪投降後,劉秀果然說到做到,不僅饒其性命,全其家人,而且還留其爵位。
世人聞之,競相來投。很快劉秀便成為北方各勢力中最強大割據勢力,並為劉秀奪取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正史中,在三國末期,又發生了一次“洛水之誓”。
這次的主角是司馬懿。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為勸降曹爽,指洛水立誓,隻要曹爽投降,不傷其性命,保留其爵位,富貴一生,並請曹魏朝堂中多位三朝老臣擔保。
曹爽遂降。
可司馬懿在曹爽投降後,滅其滿門,誅殺曹氏宗親七千餘人,順勢把持朝政,曹魏名存實亡。
而為司馬懿擔保的那些三朝老臣,徒喚奈何,多半因此鬱鬱而終。
如今再聽聞護民軍之戰功,不用想都知道,橫推大漢任何一州,都是輕而易舉。
許栩反應最快,第一個站出來,高聲說道:“老臣願輔佐陛下,與成公子一起擔負起大漢江山。”
士族已經有人帶頭了,那些寒門出身的官員哪裏還會猶豫,紛紛站了出來,表達了與許栩同樣的意思。
剩餘士族出身的朝臣,自然也知形勢比人強,紛紛站出,表達了要與蔡成站在同一立場上的態度。
態度是表了,可私下裏,他們都知道,他們會與自己的家族商議,看看如何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尋機推翻成公子、廢除新農體係。
一時的低頭,不等於永久的低頭。
可蔡成會在乎嗎?
當然不會。
蔡成最大的底氣,在於他有千千萬萬的百姓支持。
人民萬歲!
王允不失時機地再次高叫:“接陛下迴宮!”
這下子,群臣再無猶豫,紛紛拱手為禮,口中跟著高叫:“接陛下迴宮!”
“恩師,我們上指揮車。”劉協興奮極了。
劉協年紀雖小,可他也知道,當他被董卓脅迫之時,朝堂之上,可沒有人站出來為他說話。
他對這些朝臣,可是一點好感都沒有。
今天看到自己的恩師,還有師公,讓這些朝臣吃了一個大大的癟,他的內心裏早已樂開了花。
他想起之前群臣攻擊蔡成上龍輦之事,馬上開口說道:“恩師,你與我同上指揮車,誰再敢多言,便是忤逆之罪。”
哈哈,一個還不到十歲的小屁孩,哪裏知道什麽是忤逆之罪。
他無非是想讓群臣閉嘴罷了。
蔡成樂了。
他這個最小的弟子,竟然如此懂事。
正史中,劉協本就是極為聰慧。
可他再聰慧也沒有辦法,被曹操盯得死死的。
即使董承假借“衣帶詔”(此事存疑,極大的可能是董承自說自話),想聯絡天下群雄共討曹賊,結果還不是事敗身死?還連累了皇後伏壽。
現在不一樣了。
蔡成一定要把他所有的聰明才智開發出來,哪怕成不了聖帝,至少也要成為史上明君。
蔡成就不擔心劉協成長起來後,奪迴皇權,找他算賬?
蔡成還真不害怕。
至於為什麽不怕劉協為奪迴皇權兔死狗烹,賣個關子,留待後文。
蔡成笑著告訴劉協。“我們上那輛,那輛是專給陛下製作的龍輦。”
蔡成指著被紅布蓋著的巨大車輦。
蔡立馬上叫道:“揭開紅布!為陛下獻上龍輦!”
童子軍隨聲傳音。“揭開紅布,為陛下獻上龍輦!”
十數個特戰隊員上前,瞬間揭開紅布。
“哇——”
城上、城下一片驚唿。
太華麗、太偉岸、太威風、太……
反正,無論是百姓,還是朝臣,此時此刻,沒人能想出能貼切形容此車輦的詞匯。
這……
這竟然……竟然……是蔡成為小皇帝劉協打製的新型龍輦。
看那高近三丈、長近十丈、寬也有五丈的巨大龍輦,可以想象其中的空間有多大。
這不會是把廚房、寢室、餐廳、議事廳都搬進去了吧?
甚至有人不懷好意地想到,裏麵會不會有茅房?
蔡立高聲介紹道:“此龍輦,是專為陛下出行打造。
“裏麵可以議事,可以就寢,可以燒飯,還有專門的餐廳。
“因陛下年紀小,裏麵還專門為陛下設置了藏書館和書房,備陛下學習之用。
“另外,除陛下就寢之室外,此車還可以容納二十五人就寢,用以服侍和保護陛下。
“車頂上,四角盤龍,象征著我大漢龍懾四海,天下莫不伏其威。
“車頂後方,為一麵巨型戰鼓,名曰‘興漢鼓’,為陛下出行時,助威而用。
“車頂中間,為我青州為陛下專門製作的龍旗。”
然後蔡立大喝一聲:“展龍旗!”
於是,城上百姓就看到車頂之上出現四個披金甲大漢,手捧一旗,從車內出來,龍旗插於車中預留的旗洞中。
同時,四個大漢還齊聲大吼:“展龍旗!現龍威!憫百姓!懾宵小!興大漢!服四海!”
車下一千童子軍,齊聲傳音:“展龍旗!現龍威!憫百姓!懾宵小!興大漢!服四海!”
這下子不得了。
城上百姓和治安軍,城下特戰隊,都跟著高唿了起來。
巨大的龍旗,象征著威懾四方。
有心細的大臣發現,那旗上金龍,竟然是十爪。
按禮製,皇帝是五爪金龍,可這十爪算是怎麽迴事?
難道是象征著千古一帝?
可沒等他們細思,蔡成開口了。
“陛下,諸位朝臣,天下百姓!我東萊蔡成今日指洛水發誓。”
本來已經足夠熱鬧的場麵,突然一下子靜了下來。
怎麽迴事?好端端地,成公子為何要指洛水發誓?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洛水之誓”,起自漢光武帝劉秀。
朱鮪等人擁立漢玄帝後,玄帝擔心劉秀的大哥劉演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在李軼、朱鮪兩人的勸說下,下令處死劉演。
可以說,朱鮪就是謀害劉秀大哥劉演的主謀之一,是劉秀不共戴天的仇人。
劉秀稱帝後,指洛水為誓,說如果朱鮪投降,便可保其性命,寬恕其殺兄之仇。
朱鮪投降後,劉秀果然說到做到,不僅饒其性命,全其家人,而且還留其爵位。
世人聞之,競相來投。很快劉秀便成為北方各勢力中最強大割據勢力,並為劉秀奪取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正史中,在三國末期,又發生了一次“洛水之誓”。
這次的主角是司馬懿。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為勸降曹爽,指洛水立誓,隻要曹爽投降,不傷其性命,保留其爵位,富貴一生,並請曹魏朝堂中多位三朝老臣擔保。
曹爽遂降。
可司馬懿在曹爽投降後,滅其滿門,誅殺曹氏宗親七千餘人,順勢把持朝政,曹魏名存實亡。
而為司馬懿擔保的那些三朝老臣,徒喚奈何,多半因此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