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間的爭權奪利,自然會把王朝的整體利益甩到一邊,王朝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向衰落。
說白了,這就是黨爭。
五權各成一黨,隻有皇權基本上是皇帝一人成黨,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
到了王朝後期,那就更熱鬧了。
哪怕再聰明睿智的皇帝,也無法麵對已經千瘡百孔的王朝。
想舒服點的皇帝,就會選擇躺平,任由王朝越來越衰弱。
不是他視而不見,而是他無能為力。
如剛剛駕崩的漢靈帝劉宏,幾乎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可如果皇帝想有所作為又如何?
那他就要組成以自己為核心的小集團,然後與其他利益集團進行殊死一戰。
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也很多,比如唐朝最後那十個皇帝,明朝最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比如清朝末期的光緒皇帝……
幾乎都沒有什麽好下場,更是無力挽狂瀾於既倒。
至於“後宮幹政”,蔡成倒是沒有將其列為本因。
你想呀,後宮為何幹政?
如果皇帝足夠強,哪裏容得後宮幹政?
而那些從小就戴著“學宮枷鎖”的皇帝,他不依靠後宮,又依靠誰?
而且,如果皇帝上位時,年齡太小,根本沒有理政的能力,後宮能不著急嗎?還不得幫著撐起來?
所以後宮幹政,有其本身的道理。而且也未必就會禍亂朝綱。
想想戰國時期的秦太後羋八子,她幹政,卻促使了秦國更加強大。
甚至為了安撫義渠,不惜獻身義渠王。
最後,等秦昭襄王親政之後,羋八子又把義渠王騙入自己的後宮,一壺毒酒,送其去了西天,給秦昭王創造了覆滅義渠的機會。
何況,東漢自光武帝後,如果不是有後宮幹政,就憑一個又一個年幼繼位的小皇帝,可能東漢早就完蛋了。
所以,後宮幹政不是根本,後宮的理政水平,才是根本。
可後宮是早已確定的人選,其幹政時,已經沒得選了。
後宮的水平高、能力強,就會護住王朝;後宮的能力不行,由於有朝臣製約,往往造成的危害也沒有那麽大。
曆史上,真正禍國殃民的後宮,大概隻有清朝末期的西太後慈禧為代表的寥寥幾人而已。
而慈禧喜歡幹政,也是鹹豐皇帝給慣的。
各位看官,千萬別和我抬杠,說什麽楊玉環楊貴妃如何如何。
要知道,楊玉環可從來沒有幹政,更沒有亂政。
能有安史之亂,幾乎是李隆基一人之力而致。
曆史上,由於要給唐明皇李隆基開脫責任,才把髒水潑到楊玉環身上。
把安史之亂的起因,歸於一個弱女子身上,讓一個女子來背鍋,那些修史之人,也真是想得出來。
或許不是修史者的手筆,而是當權者的暗令。
反正曆史就是一筆糊塗賬,你要認真,你就輸了。
因為無法確定史冊所載都是真實的,所以,後世看曆史,都是有依據、有邏輯的“猜”。
賈詡和法正,與蔡成聊了一路。
他們被蔡成的這些新奇觀點,震得一愣一愣的。
這些觀點,確實太驚世駭俗了。
一旦流傳出去,世人必然會把他們三個釘在“大逆不道”的恥辱柱上。
抵達洛陽這一路上,還包括在函穀關逗留的一天,賈詡與法正,私下一直在商量著,如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可他們挖空心思、引經據典,結果發現,他們根本就無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因為無論是前漢,還是後漢,前後各二百年,還真就是這個樣子。
比如前漢的幾個明君,不算漢高祖,劉恆是封了代王,去了封地,他才有機會了解國情、民情,而且還親手把自己的長子教了出來,於是,才有了“文景之治”。
前漢除漢武帝劉徹之外,還有一個雄主,就是漢宣帝劉詢。
劉詢還在繈褓中,就下了大獄,是曆史上唯一一位坐過牢的皇帝。
霍光把流落民間的劉詢找迴來,以為他是個窩囊廢,好控製。
誰知道恰恰他從小就受過磨難,知人間疾苦,骨子的的堅韌,使他具備了雄主的基本條件。
最後,他不僅鏟除了把持朝綱的霍氏,還設置西域都護府、設立太倉、創建問責製度、把匈奴趕到漠北……
總之,依筆者之見,西漢中,也就是劉邦、劉徹、劉詢三位能稱之為雄主。
劉恆、劉詢的例子,恰恰證明了成公子所說的“學宮枷鎖”,確實讓從小生長在深宮的皇子,成為了窩囊廢,從而導致王朝逐漸衰弱。
而劉恆、劉詢都是及早脫離的“枷鎖”,看到了人間疾苦、天下百態,加之他們本就極其聰慧,鬼使神差地坐上皇位,自成一代明君。
賈詡和法正從內心裏,是不願意承認成公子觀點正確的。
畢竟,這與他們所學、所知,似乎大相徑庭。
成公子能夠用曆史中的實例,來駁倒他們的觀點。可他們卻怎麽也無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這說明什麽?
自然是成公子有更大的可能是正確的一方,至少也能說明他們倆的觀念是錯誤的。
行軍途中的交流,幾乎顛覆了賈詡、法正兩人的世界觀和曆史觀。
讓兩人有著說不出的鬱悶。
可鬱悶之後,他們感覺隻要按成公子的思路走,胸中塊壘就會自然地慢慢消散,出氣都順暢了很多。
兩人本是極為聰慧之人,自然知道,自己的鬱悶,來源於自己過去的觀念與新觀念的碰撞。
而胸中塊壘快速消解,是因為自己隻要按成公子的思路,重新認知朝廷、皇室、朝臣、宦官、外戚等,發現,他們確實是代表著一個個的利益集團。
按此不斷推演下去,不僅過去想不通的事情,現在全部想通了,而且推演的過程越來越順,道理越來越明,讓自己有幡然醒悟之感。
人的觀念是極為頑固的,除非自己主動求變(哪怕是潛意識中的求變,也是主動求變),幾乎無法快速轉變。
凡是主動求變之人,又都是內有慧根之人。
說白了,這就是黨爭。
五權各成一黨,隻有皇權基本上是皇帝一人成黨,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
到了王朝後期,那就更熱鬧了。
哪怕再聰明睿智的皇帝,也無法麵對已經千瘡百孔的王朝。
想舒服點的皇帝,就會選擇躺平,任由王朝越來越衰弱。
不是他視而不見,而是他無能為力。
如剛剛駕崩的漢靈帝劉宏,幾乎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可如果皇帝想有所作為又如何?
那他就要組成以自己為核心的小集團,然後與其他利益集團進行殊死一戰。
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也很多,比如唐朝最後那十個皇帝,明朝最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比如清朝末期的光緒皇帝……
幾乎都沒有什麽好下場,更是無力挽狂瀾於既倒。
至於“後宮幹政”,蔡成倒是沒有將其列為本因。
你想呀,後宮為何幹政?
如果皇帝足夠強,哪裏容得後宮幹政?
而那些從小就戴著“學宮枷鎖”的皇帝,他不依靠後宮,又依靠誰?
而且,如果皇帝上位時,年齡太小,根本沒有理政的能力,後宮能不著急嗎?還不得幫著撐起來?
所以後宮幹政,有其本身的道理。而且也未必就會禍亂朝綱。
想想戰國時期的秦太後羋八子,她幹政,卻促使了秦國更加強大。
甚至為了安撫義渠,不惜獻身義渠王。
最後,等秦昭襄王親政之後,羋八子又把義渠王騙入自己的後宮,一壺毒酒,送其去了西天,給秦昭王創造了覆滅義渠的機會。
何況,東漢自光武帝後,如果不是有後宮幹政,就憑一個又一個年幼繼位的小皇帝,可能東漢早就完蛋了。
所以,後宮幹政不是根本,後宮的理政水平,才是根本。
可後宮是早已確定的人選,其幹政時,已經沒得選了。
後宮的水平高、能力強,就會護住王朝;後宮的能力不行,由於有朝臣製約,往往造成的危害也沒有那麽大。
曆史上,真正禍國殃民的後宮,大概隻有清朝末期的西太後慈禧為代表的寥寥幾人而已。
而慈禧喜歡幹政,也是鹹豐皇帝給慣的。
各位看官,千萬別和我抬杠,說什麽楊玉環楊貴妃如何如何。
要知道,楊玉環可從來沒有幹政,更沒有亂政。
能有安史之亂,幾乎是李隆基一人之力而致。
曆史上,由於要給唐明皇李隆基開脫責任,才把髒水潑到楊玉環身上。
把安史之亂的起因,歸於一個弱女子身上,讓一個女子來背鍋,那些修史之人,也真是想得出來。
或許不是修史者的手筆,而是當權者的暗令。
反正曆史就是一筆糊塗賬,你要認真,你就輸了。
因為無法確定史冊所載都是真實的,所以,後世看曆史,都是有依據、有邏輯的“猜”。
賈詡和法正,與蔡成聊了一路。
他們被蔡成的這些新奇觀點,震得一愣一愣的。
這些觀點,確實太驚世駭俗了。
一旦流傳出去,世人必然會把他們三個釘在“大逆不道”的恥辱柱上。
抵達洛陽這一路上,還包括在函穀關逗留的一天,賈詡與法正,私下一直在商量著,如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可他們挖空心思、引經據典,結果發現,他們根本就無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因為無論是前漢,還是後漢,前後各二百年,還真就是這個樣子。
比如前漢的幾個明君,不算漢高祖,劉恆是封了代王,去了封地,他才有機會了解國情、民情,而且還親手把自己的長子教了出來,於是,才有了“文景之治”。
前漢除漢武帝劉徹之外,還有一個雄主,就是漢宣帝劉詢。
劉詢還在繈褓中,就下了大獄,是曆史上唯一一位坐過牢的皇帝。
霍光把流落民間的劉詢找迴來,以為他是個窩囊廢,好控製。
誰知道恰恰他從小就受過磨難,知人間疾苦,骨子的的堅韌,使他具備了雄主的基本條件。
最後,他不僅鏟除了把持朝綱的霍氏,還設置西域都護府、設立太倉、創建問責製度、把匈奴趕到漠北……
總之,依筆者之見,西漢中,也就是劉邦、劉徹、劉詢三位能稱之為雄主。
劉恆、劉詢的例子,恰恰證明了成公子所說的“學宮枷鎖”,確實讓從小生長在深宮的皇子,成為了窩囊廢,從而導致王朝逐漸衰弱。
而劉恆、劉詢都是及早脫離的“枷鎖”,看到了人間疾苦、天下百態,加之他們本就極其聰慧,鬼使神差地坐上皇位,自成一代明君。
賈詡和法正從內心裏,是不願意承認成公子觀點正確的。
畢竟,這與他們所學、所知,似乎大相徑庭。
成公子能夠用曆史中的實例,來駁倒他們的觀點。可他們卻怎麽也無法駁倒成公子的觀點。
這說明什麽?
自然是成公子有更大的可能是正確的一方,至少也能說明他們倆的觀念是錯誤的。
行軍途中的交流,幾乎顛覆了賈詡、法正兩人的世界觀和曆史觀。
讓兩人有著說不出的鬱悶。
可鬱悶之後,他們感覺隻要按成公子的思路走,胸中塊壘就會自然地慢慢消散,出氣都順暢了很多。
兩人本是極為聰慧之人,自然知道,自己的鬱悶,來源於自己過去的觀念與新觀念的碰撞。
而胸中塊壘快速消解,是因為自己隻要按成公子的思路,重新認知朝廷、皇室、朝臣、宦官、外戚等,發現,他們確實是代表著一個個的利益集團。
按此不斷推演下去,不僅過去想不通的事情,現在全部想通了,而且推演的過程越來越順,道理越來越明,讓自己有幡然醒悟之感。
人的觀念是極為頑固的,除非自己主動求變(哪怕是潛意識中的求變,也是主動求變),幾乎無法快速轉變。
凡是主動求變之人,又都是內有慧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