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埋著頭一言不發。


    他能說什麽?


    他這個袁氏一族中,最出色的子弟,如今不僅給袁氏蒙羞,而且還愧對天下。


    袁術、袁遺兩人惡狠狠地看著袁紹,牙咬得“咯吱咯吱”的。


    他們真沒想到,因為袁紹的所作所為,如今竟然影響到了他們兩人爭奪盟主。


    如果這次盟主不姓袁,那他袁氏一族在大漢,不僅會成為笑談,而且必將載入史冊。


    士族最看重什麽?


    聲望。


    有了聲望,才有一切。


    或許因袁紹此次事件,袁氏會從中原大地的士族中,就此除名。


    哪怕袁氏“四世三公”,可也擋不住袁紹這一擊。


    “我們袁氏慚愧萬分。為彌補之前袁氏給大漢帶來的傷害,我袁遺絕不撤兵,並願奉孫文台為盟主。”袁遺年紀大些,也懂事些。


    他當然知道,如果他和袁術撤兵,那袁氏一族在大漢就臭大街了。


    袁術是否會撤兵,他不知道,也無權決定。但他可以決定自己不撤兵,至少能給袁氏留下一塊遮羞布。


    袁術馬上也跟著表態:“我南陽兵馬也不撤,並願遵盟主令。”


    王匡一臉豬肝色。


    他本是想要挾一下各路兵馬,卻沒想到,直接把袁氏一族出賣了。


    不過,還是袁遺懂事,馬上對王匡說道:“公節(王匡字),糧草是袁氏獻給聯軍的,自當交給聯軍。”


    王匡長長地吐出汙濁之氣,心有不甘地點了點頭。


    “好!”孔伷老奸巨猾,不失時機的打了圓場。“袁氏不愧‘四世三公’,果然深明大義。何況,本初當初也隻是年少輕狂,想不到局勢如此發展,不過是無心之失罷了。”


    這算是給了袁紹一個開脫的理由。


    大家見此,於是紛紛說著一些模棱兩可的話,順便也把推舉孫堅為盟主的事情,直接給敲定了下來。


    袁遺、袁術算是把袁紹恨到了骨子裏。


    如果不是袁紹,哪有如今袁氏子弟蒙羞?


    正史中,袁術本就不是什麽好鳥,獨居豫州不說,攻打袁紹不說,還聯絡公孫瓚,兩麵夾擊袁紹。


    袁遺雖然沒什麽大本事,卻厭惡袁術的名聲,投靠了袁紹,最後被袁紹封為揚州刺史,然後被袁術攻打,死在逃亡的路上。


    袁氏一族,頂著“四世三公”的光環,隨著袁遺、袁術、袁紹三人的身死,徹底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


    蔡成的到來,稍稍改變了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


    袁紹現在要兵馬沒兵馬,要地盤沒地盤,或許隻能依靠王匡據河內郡。


    可王匡如果堅持奉袁紹為主,就得承擔因袁紹而帶來的罵名。


    從之前王匡的言語看,他看重的不是袁紹,而是整個袁氏家族。


    如果袁術、袁遺拉攏的話,王匡極有可能轉身投向袁術或袁遺。


    這也是袁術、袁遺商議好的,準備派人試探一下王匡的態度。


    如果可能,那就拉攏過來,連帶著河內郡一並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袁術、袁遺認為還是遠遠不夠。


    河內郡與京都一河之隔,北麵又是蔡成掌控的並州,委實沒有什麽發展空間。


    不過,如果把河內郡、山陽郡和南陽郡結合起來看,那就不一樣了。


    以河內郡為補給基地,由山陽郡向北發展,由南陽郡向東發展,兩麵夾擊之下,取豫州輕而易舉。


    而且,從這次豫州出兵的情況看,豫州缺兵少將,來了兩千兵馬,還得委托給厲誌來帶。


    這就是上天把豫州送給他們袁氏兄弟呀。


    取了豫州之後,已與南陽郡連成一片。


    南麵有大江之天塹,可以無憂。


    向東,則可以再取徐州。陶謙年事已高,且後繼無人,肯定無法與袁氏兄弟爭鋒。


    至於這次率兵而來的劉備,織席販履之徒而已,不足為慮。


    何況,劉關張三人,還是被成公子趕出青州之人,成為大漢的笑談。


    以袁遺、袁術兩兄弟的估計,如果不是陶謙與青州,因“兗徐犯青州”,結下了不可化解之仇,陶謙根本不會接納劉關張三人。


    當然,袁遺得知自己沒什麽本事。自己能成為山陽太守,主要靠的是“袁氏”這個名頭。


    可現在孔伷是刺史,而且還挺有手腕,自己在孔伷之下,雖然沒被孔伷節製,可日子也不好過,空間越來越小。


    如果能夠與袁術聯手,並以袁術為主,取得整個兗州還是有可能的。


    南陽、豫州、徐州、兗州、河內,都是產糧重地。


    取此五地並連成一片,南有大江之險,東則瀕海,北與蔡成交好,西則可由河內郡向南過大河攻旋門關(《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虎牢關。在東漢時叫旋門關),由潁川向北攻轘轅關,取包括京都在內的整個關東(函穀關以東)。


    如此,中原大地盡在袁氏兄弟手中。


    可袁氏兄弟怎麽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違?


    這都是因為蔡成。


    雖然有先帝的旨意,讓蔡成節製青、冀、幽、並四州兵馬,可先帝已然不在,哪怕是蔡成奉旨割據,那不也是割據嗎?


    既然你蔡成能割據地方,我袁氏兄弟如何不能?


    還真別說,蔡成真是第一個開始割據的地方勢力,算是給整個大漢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如今先帝劉宏一死,率先割據的罪名,自然會死死地扣在蔡成的頭上。


    世家大族本就想找這個機會,現在已經找到了。


    有此罪名,世家大族可以一邊匡扶漢室,一邊聯手對付蔡成,徹底廢除新農體係。


    這也是袁氏兄弟二人商議出的結論。


    可以預見,蔡成及其北方四州,很快就會架在火上烤了。


    別說,袁氏子弟還是有點頭腦,知道討伐董卓之後,獻帝年少,各地不服董卓,必然會出現東周之地方割據景象。


    看來多讀書就是好。


    尤其是讀史,哪怕吹牛時,都可以引經據典。


    很快,聯軍就商議出具體的作戰方針。


    聯軍先過大河,再把糧草全部運過大河,儲於敖倉。


    隨後,聯軍直撲旋門關,破關直逼京都,取董賊項上人頭。


    孫堅說話算話,自己率領自己的一萬兵馬為先鋒,並委托厲誌居中策應,曹操押後並分兵看管敖倉之糧,以及為大軍輸送糧草。


    厲誌也派人給青州和漆垣送信,告知聯軍的情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