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藥膳,就是在食物烹飪過程中,加入一些具備藥性藥用價值的材料,從而使兩者相輔相成,製作出具備較高營養價值的美食。


    若要詳細劃分,種類多樣。


    可以說日常中人們吃到的任何食物,都有藥膳類的製作方法。


    無非是看得見藥材跟看不見藥材的區別。


    比較常見的,像五指毛桃燉雞湯,可以健脾祛濕;淮山燉豬骨,補脾益肺;赤小豆鯪魚湯,利尿消腫。


    湯類就是嶺南人見得最多的藥膳類食物,大部分時候都是用來祛濕。


    祛濕真的是嶺南人的一生之敵!


    因為所處地理位置,降水量充沛,又常年酷熱,造就了嶺南獨有的濕熱環境,這邊人的體質,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時不時需要健脾養胃、清熱解毒。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湯品食補文化。


    所以才有“最怕日日要煲靚湯”的說法。


    這是嶺南地域氣候決定的,不一定適合外地朋友,有人就不理解為什麽嶺南地區的人這麽喜歡喝湯,也是正常的。


    隻要在嶺南這邊待上幾年就懂了。


    不想吃藥的情況下,喝湯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食療也是療,醫食同源嘛。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孟詵在《食療本草》就已經提出,除十分注意食療的季節變化外,同時也強調食療的地區性,對南、北方的不同飲食習慣,和食用同一食物的不同效果,做了詳細的記述。


    因此對嶺南人來說,這些湯水,不止是食物那麽簡單,而是具備藥性的解毒良藥。


    “是不是說得太誇張了?”可能有人不信。


    在他們的生活裏,從來沒出現過濕氣、濕熱這類型的問題。


    這是氣候水土決定的,隻有真正切身體會過才能明白,實踐出真知。


    在沒有見過廣式特色雙馬尾之前,人們也不信,這世界上會有那麽大隻還會飛行撲臉的蟑螂。


    ……


    嶺南人濕氣有多重?


    舉個例子。


    陳景樂以前在省城工作那會兒,陪幾個外省來的朋友,去醫院做過一次理療。


    其中兩個東北的,一個湘南的,加上他一個本地的。


    做的項目就是刮痧、拔罐。


    四個人裏麵,陳景樂的濕氣最重,其次是湘南那位,最後是兩個東北大哥。


    人家東北大哥刮完屁事沒事,就一些淺紅色印,渾身舒坦。湘南的朋友,由於經常兩地跑,後背刮得有點紅。


    唯獨他整個後背都是黑色。


    這就是地區氣候水土造成的體質差異。


    據說因為他慘叫聲太大,跟殺豬差不多,還嚇跑了兩個本來打算做走罐的病人。


    陳景樂本來也不愛喝湯的,他偏信高嘌呤那套。


    後來發現,不喝真不行。


    濕氣太重會導致舌苔厚膩、口腔異味、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小便腥臭、大便溏瀉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工作跟生活。


    除非定期吃歸脾丸、八珍湯等藥物。


    問題是藥三分毒,一直吃藥,跟高嘌呤又什麽區別?


    喝湯好歹還能圖個嘴癮。


    天天吃藥,整得自己像得了某種看似不嚴重,實則不能痊愈的慢性癌症一樣。


    晦氣!


    反之隔三差五來一盅祛濕湯,第二天精氣神都會好一點。


    這種情況下,試問是喝還是不喝呢?


    看似是選擇題,其實沒得選。


    不管別人如何評價藥膳食補,隻要它能治脾虛腎虛,在陳景樂的朋友們眼裏,就是好東西。


    況且陳景樂又不需要成為藥理專家,甚至都不需要考研。


    他隻需要淺顯地理清藥理知識,學好基礎部分,做菜煲湯能用到就行。


    而想煲好一鍋藥膳湯,做好一道藥膳菜,那麽懂基本的藥理知識就很重要,起碼不能把斷腸草當成五指毛桃雞血藤金銀。


    不然會死人的!


    ……


    陳景樂對中藥藥理的興趣,得追溯到小時候在小夥伴家,看過一本全彩的《本草綱目》。


    在那個盜版滿天飛的年代,一本正版印刷精美的植物百科全書,可以說讓他眼前一亮。


    可惜他沒什麽醫學天賦,而且那時候識字不多,讀起來很費勁。


    看圖倒是看得很過癮。因為上麵描述的中草藥,其實很多路邊隨處可見,隻是跟江北這邊的叫法不太一樣。


    誠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本草綱目》存在許多錯誤,但仍具備一定學習參考意義。


    中藥藥理具體怎麽學,還是像之前學其他科目那樣,按照人家中藥藥理學專業培養方案來。


    “有現成的通天大道,為什麽不跟著走?”


    像中藥鑒定學、臨床中藥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製學等書籍,都需要看。


    總不能學某些垃圾涼茶鋪,大補湯裏放偉哥吧?


    他感興趣的、要吃的是藥膳,不是純藥物。


    中藥藥理發展到今天,在國家的推動下,已經在血清藥理學方法學,單味藥藥理,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藥理,複方藥理等多方麵取得重大研究突破。


    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複方藥理學。


    像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等,都已經已經研究出這些傳統方劑的原理跟最合適配比,陳景樂完全可以照抄作業。


    “為什麽要研究藥理?”


    一開始陳景樂也不懂,後來才恍然。


    我們知道這種藥能有這個作用,我們也知道這種藥的主要成分是什麽,但我們不確定對這個病起作用的,是不是就真是這個成分。還是說需要其他成分從中起到催化作用。


    這就是藥理。


    像西藥某些膠囊類藥品,就不能直接在口腔裏咬破,必須送到腸道中溶解,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發揮作用。


    又比如常見的烤甘蔗,冬天可以清熱潤肺止咳化痰,而甘蔗的主要成分無疑是蔗,再就是維生素c、維生素b2等。那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吃這些東西呢?單獨吃的話能不能起到同樣作用呢?


    這都體現了中藥藥理研究發展的必要性。


    著名的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療癌症療法,就是我國中西醫結合血液病學專家張亭棟教授,在偏方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並確定了藥理治療的正確性後發明出來的。


    如果僅僅是製作藥膳,不需要太深入的藥理研究,隻要懂七情配伍就行。


    知道功效類似的藥物間該如何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功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增強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


    又知道某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兩藥合用,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如黃芪配茯苓,黃芪為主,茯苓為輔,可治脾虛水腫。


    人們常說的柿子跟牛奶不能一起吃,也在配伍範圍。


    七情配伍是中藥的特點和優勢,是化學合成藥物沒法取代的。


    等學會這些,像常見的濕氣、肥胖、貧乳、腎虛、上火、長痘等問題,陳景樂都可以通過製作藥膳來解決。


    在保證食物美味的情況下,使得其擁有跟方劑藥物一樣的藥性價值,這就是藥膳的魅力!


    比如龜苓膏。


    陳景樂最喜歡最常做的,還是湯類。


    嶺南人大多會煲些簡單的祛濕湯,而很多家庭主婦或者煮夫,更是精通各種類型的營養湯,真正做到一星期甚至一個月都不重樣。


    實在不懂,也可以去飯店或者專門的燉品店喝。


    如果信不過路邊的藥膳燉品店,可以看所在城市的中醫院,是否開設有藥膳坊,可以先號脈再點餐,對症下藥。


    陳景樂晚飯就準備燉鍋藥膳湯試試。


    感覺最近運動量偏大,營養有點跟不上,要補一補。


    ……


    “黨參、北芪、當歸、紅棗。”


    有部分藥材是他中間休息時間出去藥店買的,準備燉個雞湯。


    這年頭,也就老藥店能買到質量不錯的藥材跟飲片,外麵市場實在魚龍混雜。


    藥材是四味沒錯,但具體到每味藥材,又是有講究的。


    比如當歸,當歸頭偏於止血,當歸尾偏於活血,都比較燥熱,不適合嶺南地區人,不然煲湯喝了會更加上火。


    所以應該買當歸身,這是補血的。


    北芪是黃芪裏最好的一種,有益氣升陽的作用。加肉蓯蓉燉豬骨也是不錯的選擇。


    陳景樂是先天氣血不怎麽足的類型,從小體弱,雖然經過鍛煉有所改善,但跟人家相比,還是不夠好。


    這時候就可以適當進行食補。


    用黨參北芪當歸紅棗來煲雞湯,滋補氣血,很適合氣血兩虛的人群。


    “每樣取20克,紅棗五顆去核。”


    雞則洗幹淨後,整隻下鍋,迴頭煮好再切。


    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用砂鍋將湯的味道燉出來,燉得美味。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十歲才來成長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紙情書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紙情書0並收藏三十歲才來成長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