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高幹築壘,潘璋殺出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92章 高幹築壘,潘璋殺出
無奈之下,高幹隻好放棄什麽狗屁誘敵之計,下令讓郭援率軍與他會合,全力攻打井陘。他讓騎兵下馬,以兩倍的兵力,狂攻井陘,兵力多了,自然也會有些進展,但距離攻下關隘卻還遠著呢!進攻了十餘天時間,仍是一無所獲。
這天,郭援來找高幹,商議戰事。
“刺史,我軍攻打井陘數日,毫無進展,再這麽下去,隻怕軍中士氣不振,這可不是辦法。”
“我亦知如此,但井陘地形險要,實是易守難攻呀!”
“我倒有一計,可以試試。”
“哦,不知是何計?”高幹突然興奮起來,似乎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井陘關前地形稍斜,看著並不陡峭,爬上去卻是異常費力,而敵軍居高臨下,又占據優勢,不愧為雄關,我軍如今這攻關的方式,想攻下井陘,恐怕是難於登天。”
“但敵軍不會輕易出關,我軍不如在六七十步距離處築壘,加高關前的高度,如此一來,我軍弓兵與敵軍弓兵對射,亦能取得優勢,再趁機攻打關口,就方便很多。”
高幹一聽,眼睛一亮,這似乎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當然,他仍有不少疑問:“可在關前,敵軍弓箭襲擊,我軍如何築壘?且這築壘恐怕要花不少時間。”
郭援既然提出了,自然心裏已經有了想法,他解釋了一番:“這並不難,刺史可去砍伐樹木,製成木板,置六十步位置處,或用皮革也行,或擺盾牌陣也行,隻要弓箭不能射穿即可,如此可擋住敵軍弓箭,然後在後麵慢慢築壘。”
“可若是敵軍出城襲擊呢?”
“刺史不是更希望敵軍出城嗎?今我軍近六千兵力,可用三千築壘,其餘三千防範敵軍出來,可伏於兩側,嚴陣以待,若敵軍敢出,正好破之,一戰可勝。若敵軍不出,那就慢慢築壘,動用三千兵力,隻需半個月時間,就能築出一丈高,這也足夠了。”
高幹來迴踱步,思考著郭援的主意,半晌之後,他終於做出決斷:“好!就這麽辦。”
高幹立即去安排人手,準備砍伐樹林,取木材製成木板,放置在關前六十步距離處。
關口上,潘璋看到敵軍正在把木板拚接起來,不知意欲何為,但他不管那麽多,敵軍進入射程內,他就下令放箭攻擊,反正目前關裏箭矢還充足。
並州軍想拚接成木板牆也不容易,更別說築什麽壘了。後來,還是郭援想到了辦法,讓士兵找來一些木棍,在木棍上綁著一些雜草稻草。弓箭射上去,紮在稻草上,正好借箭一番。
潘璋也不傻,他讓人準備了火種,在弓箭上的箭頭處裹了些油脂。這油脂是製作油燈所用的材料,並不易燃,卻很耐燃。一旦點燃之後,就不容易熄滅。這火箭一射過去,稻草就燃了起來,化為灰燼。
高幹又派去搞來皮革,想拚成一大塊,皮革輕而不易破損,弓箭又射不破。隻是在戰場上,皮革這玩意太稀少,可不容易收集。折騰了幾天後,因收集不到足夠的皮革,最終隻能作罷。
無奈之下,他隻好下令,讓士兵擺起盾牌陣,豎起一道盾牌,掩護後麵的士兵築壘。還真別說,這招還是有點效果的。陳軍源源不斷地箭矢射來,被盾牌擋下,隻有零星的一些箭矢能穿過盾牌縫隙,射中並州軍士兵。殺傷太少,卻浪費了大量箭矢,不值得,潘璋也不得不下令停止射箭。
並州軍趁機築壘,僅四五天時間,就在關口七十步距離處,築了一道長約百丈,高約五尺左右的壘來。
潘璋這時才明白過來,敵軍的意圖是加高以縮小自己居高臨下的優勢。一旦這壘繼續築到一丈左右,敵軍弓兵就可以站在壘上,與關口幾乎同高。雖然敵軍在壘上沒有掩體,不能遮擋弓箭,但敵軍可以上下夾擊,終究是挽迴了不少劣勢。
想了半天,潘璋覺得自己不能無動於衷,終於做出決定,出關一戰。不過,敵軍此前數次引誘自己出關,此刻肯定也會防範自己出關。敵軍在壘的兩側,安排上千士兵盯著,如今自己率軍衝出去,未必能占據上風。
他在關上仔細觀察了兩天,又想出了個辦法。出關一戰是必然的,他需要的是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
兩天後的一天傍晚,並州軍的盾牌陣仍擺著,但士兵擺了整整一天了,已是感覺到了疲倦,兩腿正在發麻。壘的兩側各伏著一支並州軍隊,但他們也是露出了疲態。唯有築壘的士兵,正在唿唿喝喝,似乎精神很飽滿,幹活都不覺得累。
潘璋明白,自己的時機到了,他正是要挑敵軍最疲倦的時候出擊。敵軍從清晨就開始折騰到傍晚,正是最累的時候,或許士兵們都在盤算著天黑迴營寨吃飯。
突然,關口大門打開了,潘璋率陳軍衝殺了下來,也是氣勢如虹。
陳軍居高臨下,突然殺出,速度極快,幾個瞬息之後,就殺入並州中的盾陣中。盾陣擺久了,並州軍士兵的體力與意誌都逐漸消磨,給了陳軍可乘之機。並州軍大多數士兵沒能及時反應過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瞬間亂了陣腳。
潘璋更是身先士卒,手持長刀,衝鋒在前,極大地鼓舞了陳軍的士氣,陳軍士兵們越戰越勇。
高幹的反應慢了一步,他連忙大喊下令:“出擊!出擊!”並州軍鼓聲激昂,兩側的軍隊殺出,衝向陳軍。而那些正在築壘的士兵則往後逃去。
這本就在潘璋的預料之內,他迅速下令調整陣型,將部分兵力調往兩側,與並州軍展開了激烈的纏鬥。雙方在戰場上你來我往,刀光劍影,殺聲震天,仿佛要將這片天地都撕裂開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並州軍逐漸顯露出了準備不足、疲態明顯的弱點,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打折扣。陳軍則越戰越勇,士兵個個仿佛有源源不斷的力量一樣,逐漸占據了上風。
無奈之下,高幹隻好放棄什麽狗屁誘敵之計,下令讓郭援率軍與他會合,全力攻打井陘。他讓騎兵下馬,以兩倍的兵力,狂攻井陘,兵力多了,自然也會有些進展,但距離攻下關隘卻還遠著呢!進攻了十餘天時間,仍是一無所獲。
這天,郭援來找高幹,商議戰事。
“刺史,我軍攻打井陘數日,毫無進展,再這麽下去,隻怕軍中士氣不振,這可不是辦法。”
“我亦知如此,但井陘地形險要,實是易守難攻呀!”
“我倒有一計,可以試試。”
“哦,不知是何計?”高幹突然興奮起來,似乎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井陘關前地形稍斜,看著並不陡峭,爬上去卻是異常費力,而敵軍居高臨下,又占據優勢,不愧為雄關,我軍如今這攻關的方式,想攻下井陘,恐怕是難於登天。”
“但敵軍不會輕易出關,我軍不如在六七十步距離處築壘,加高關前的高度,如此一來,我軍弓兵與敵軍弓兵對射,亦能取得優勢,再趁機攻打關口,就方便很多。”
高幹一聽,眼睛一亮,這似乎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當然,他仍有不少疑問:“可在關前,敵軍弓箭襲擊,我軍如何築壘?且這築壘恐怕要花不少時間。”
郭援既然提出了,自然心裏已經有了想法,他解釋了一番:“這並不難,刺史可去砍伐樹木,製成木板,置六十步位置處,或用皮革也行,或擺盾牌陣也行,隻要弓箭不能射穿即可,如此可擋住敵軍弓箭,然後在後麵慢慢築壘。”
“可若是敵軍出城襲擊呢?”
“刺史不是更希望敵軍出城嗎?今我軍近六千兵力,可用三千築壘,其餘三千防範敵軍出來,可伏於兩側,嚴陣以待,若敵軍敢出,正好破之,一戰可勝。若敵軍不出,那就慢慢築壘,動用三千兵力,隻需半個月時間,就能築出一丈高,這也足夠了。”
高幹來迴踱步,思考著郭援的主意,半晌之後,他終於做出決斷:“好!就這麽辦。”
高幹立即去安排人手,準備砍伐樹林,取木材製成木板,放置在關前六十步距離處。
關口上,潘璋看到敵軍正在把木板拚接起來,不知意欲何為,但他不管那麽多,敵軍進入射程內,他就下令放箭攻擊,反正目前關裏箭矢還充足。
並州軍想拚接成木板牆也不容易,更別說築什麽壘了。後來,還是郭援想到了辦法,讓士兵找來一些木棍,在木棍上綁著一些雜草稻草。弓箭射上去,紮在稻草上,正好借箭一番。
潘璋也不傻,他讓人準備了火種,在弓箭上的箭頭處裹了些油脂。這油脂是製作油燈所用的材料,並不易燃,卻很耐燃。一旦點燃之後,就不容易熄滅。這火箭一射過去,稻草就燃了起來,化為灰燼。
高幹又派去搞來皮革,想拚成一大塊,皮革輕而不易破損,弓箭又射不破。隻是在戰場上,皮革這玩意太稀少,可不容易收集。折騰了幾天後,因收集不到足夠的皮革,最終隻能作罷。
無奈之下,他隻好下令,讓士兵擺起盾牌陣,豎起一道盾牌,掩護後麵的士兵築壘。還真別說,這招還是有點效果的。陳軍源源不斷地箭矢射來,被盾牌擋下,隻有零星的一些箭矢能穿過盾牌縫隙,射中並州軍士兵。殺傷太少,卻浪費了大量箭矢,不值得,潘璋也不得不下令停止射箭。
並州軍趁機築壘,僅四五天時間,就在關口七十步距離處,築了一道長約百丈,高約五尺左右的壘來。
潘璋這時才明白過來,敵軍的意圖是加高以縮小自己居高臨下的優勢。一旦這壘繼續築到一丈左右,敵軍弓兵就可以站在壘上,與關口幾乎同高。雖然敵軍在壘上沒有掩體,不能遮擋弓箭,但敵軍可以上下夾擊,終究是挽迴了不少劣勢。
想了半天,潘璋覺得自己不能無動於衷,終於做出決定,出關一戰。不過,敵軍此前數次引誘自己出關,此刻肯定也會防範自己出關。敵軍在壘的兩側,安排上千士兵盯著,如今自己率軍衝出去,未必能占據上風。
他在關上仔細觀察了兩天,又想出了個辦法。出關一戰是必然的,他需要的是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
兩天後的一天傍晚,並州軍的盾牌陣仍擺著,但士兵擺了整整一天了,已是感覺到了疲倦,兩腿正在發麻。壘的兩側各伏著一支並州軍隊,但他們也是露出了疲態。唯有築壘的士兵,正在唿唿喝喝,似乎精神很飽滿,幹活都不覺得累。
潘璋明白,自己的時機到了,他正是要挑敵軍最疲倦的時候出擊。敵軍從清晨就開始折騰到傍晚,正是最累的時候,或許士兵們都在盤算著天黑迴營寨吃飯。
突然,關口大門打開了,潘璋率陳軍衝殺了下來,也是氣勢如虹。
陳軍居高臨下,突然殺出,速度極快,幾個瞬息之後,就殺入並州中的盾陣中。盾陣擺久了,並州軍士兵的體力與意誌都逐漸消磨,給了陳軍可乘之機。並州軍大多數士兵沒能及時反應過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瞬間亂了陣腳。
潘璋更是身先士卒,手持長刀,衝鋒在前,極大地鼓舞了陳軍的士氣,陳軍士兵們越戰越勇。
高幹的反應慢了一步,他連忙大喊下令:“出擊!出擊!”並州軍鼓聲激昂,兩側的軍隊殺出,衝向陳軍。而那些正在築壘的士兵則往後逃去。
這本就在潘璋的預料之內,他迅速下令調整陣型,將部分兵力調往兩側,與並州軍展開了激烈的纏鬥。雙方在戰場上你來我往,刀光劍影,殺聲震天,仿佛要將這片天地都撕裂開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並州軍逐漸顯露出了準備不足、疲態明顯的弱點,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打折扣。陳軍則越戰越勇,士兵個個仿佛有源源不斷的力量一樣,逐漸占據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