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馬三保的永樂元年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城中的馬三保此刻正處於其人生中一段關鍵且波瀾起伏的時期。朱棣的登基,宛如一場盛大而深遠的變革之風,吹遍了整個王朝的每一個角落,馬三保也在這股風潮中被推到了舞台前沿。
自朱棣登基之後,馬三保便被委以重任,以太監的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馮氏。這一祭祀任務,看似尋常卻又蘊含著非凡的意義,它不僅是一種禮儀性的安排,更在無形之中彰顯了朱棣對馬三保的信任與器重。
而不久之後,永樂元年朱棣的封賞再次降臨於他,他被封為內官監太監,此乃內官體係中的最高官職。對於一個身體殘缺之人而言,馬三保在宦官之途上已然達到了令人矚目的巔峰。這一係列的封賜與任用,無疑是朱棣對他過往忠誠與才能的高度認可,也為他後續在宮廷內外諸多事務中的深度參與奠定了堅實而無可比擬的基礎。
馬三保,他不僅僅是一位在宮廷官場中嶄露頭角的宦官,更是一名虔誠至極的佛教徒。他對道衍大師的佛學修為、文采智謀欽佩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長久以來,拜師道衍的心願一直在他心頭縈繞,可惜此時道衍遠在北京,而他身為內官監太監,政務纏身猶如重重枷鎖,束縛住了他前行的腳步,使他一直未能得償所願。隻能在心底默默祈盼,盼望著道衍大師早日蒞臨京師,如此方能了卻自己這一心心念念的夙願。
恰在此時,王玨的來信如同一束希望之光,劃破了他心中那片因期待而略顯焦急的天空。王玨在信中提起道衍有意收他為徒的消息,讓馬三保欣喜若狂,仿若久旱逢甘霖,心中對這位未來的“師兄”王玨的感激之情更是如泉湧般不可抑製。
他的麵容之上,不禁浮現出迴憶的神色,思緒悠悠飄迴到往昔在北平的那段歲月。從經世子介紹與王玨相識的那一刻起,命運的齒輪便悄然開始轉動。而後他們攜手合作,共同製作大蒜素救治王妃的經曆,至今仍曆曆在目。
那時的他也未曾料到,當年新年之際一句看似簡單隨意的承諾,竟被王玨如此鄭重地銘記於心。正如王玨當初所言,如今天下大定,他便毫不猶豫地履行諾言,為馬三保求道衍大師收徒。這般重信守諾之人,又身懷絕世奇才,馬三保由衷地感歎,世子當年當真是獨具慧眼,發掘出了這樣一位有望成為大明未來肱股之臣的人物。
此刻的馬三保,內心深處恨不得立刻插上雙翅,飛往北平拜道衍為師。然而,現實卻如同一道堅固的屏障,無情地阻攔著他。
這一年來,政務瑣事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將他緊緊圍困,根本使他難以脫身。但馬三保畢竟身為朱棣的親信,在朱棣身邊侍奉多年,對朝堂之事和宮中秘辛皆有深刻透徹的了解。
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準的判斷力,他深知如今已近年末,朱棣對北京的一係列舉措安排已然接近尾聲。依他之見,等到永樂二年,朱棣極有可能召世子、道衍和王玨等人入京進行封賞。
畢竟,朱棣對道衍的信任與倚重,是眾人皆知、有目共睹的。僅僅授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之職,遠遠不足以充分彰顯其在靖難之役以及諸多事務中的卓著功勳。陛下必定會另有封賞舉措,讓道衍在朝堂之上能夠大展宏圖,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太子之位的歸屬問題如同一片謎團,悄然籠罩在朝堂之上。朱棣登基之後,太子之位至今仍懸而未決,陛下近來時常與諸位大臣們深入商討太子人選之事,由此可見其內心已然萌生動確立太子的強烈意願。
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們,大多各有支持的對象,彼此之間暗流湧動,爭論不休。而馬三保,作為宦官以及朱棣的親信,他秉持著與眾不同的立場。他並不像那些大臣們一般旗幟鮮明地傾向於某一位皇子,他心中唯有對當今天子朱棣的絕對支持。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毫無自己的思考與見解,隻是他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絕不能輕易表態。在靖難期間,他隨朱棣衝鋒陷陣,對朱高煦的勇猛善戰自是深有體會。但另一方麵,世子朱高熾占著嫡長子的身份,且為人賢德,在朝中贏得了眾多大臣的擁護與支持。綜合種種因素考量,馬三保心中暗自判斷,這太子之位多半還是會花落世子之手。
一想到過了年,世子、道衍大師和王玨便有極大的可能性入京,馬三保的內心便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熾熱而充滿期待。他深知,屆時自己不僅能夠完成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拜師心願,而且以王玨的非凡才思,說不定還會在出使諸國以及造船航行等重大事務上給予自己極為寶貴的幫助與指引。
畢竟,此前陛下就曾下旨采用王玨研製出的蒽油進行木材的防腐處理,由此可見王玨一直對朝中的造船事務密切關注,想必對造船航海一事也定然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朱棣登基之後,對海外諸國展現出了極為友好寬容的外交姿態。他不僅複置市舶司,大力打理建造船隻,在七月還派遣中官馬彬出使爪哇諸國。身為朱棣親信的馬三保,自然對陛下的心思和戰略布局有著清晰透徹的領悟。他清楚地知曉,朱棣內心深處有著派出使者下西洋的宏偉計劃。
這一計劃,一方麵旨在加強與諸國的貿易往來,通過大規模的海上交流貿易,彰顯大明的宏威盛勢,讓世界各國領略到大明朝的繁榮昌盛與強大國力,同時與諸國互通有無;另一方麵,則隱藏著一個極為隱秘且關鍵的目的,那便是探查失蹤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動向。畢竟,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如同一個未解之謎,縈繞在朱棣心頭,成為他心中一塊難以釋懷的心病。
而想要圓滿完成這項艱巨而複雜的任務,非得是朱棣的親信不可,並且使者還需要具備卓越的外交才能、豐富的航海知識以及出色的軍事素養。
馬三保,作為朱棣的親信,又身為虔誠的佛教徒,兼具聰慧睿智的頭腦和獨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又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戰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一使命的絕佳人選。
為了讓馬三保能夠盡快適應並勝任這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朱棣還特意派遣他隨使者出使暹羅。這一經曆,無疑為他積累了寶貴的外交經驗,為後續更為宏大的航海外交活動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同時也在實戰中鍛煉了馬三保的外交才能、應變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融合能力。
盡管朱棣尚未明確下令讓馬三保作為正式出使諸國的使者,但從今年開始,朱棣便已然授意馬三保為大規模的航海活動進行一係列全麵而細致的前期籌備工作。
在這一年裏,馬三保全身心地投入到航海籌備的各項事務之中。他積極參與對造船技術的改進與創新工作,與眾多能工巧匠們深入探討,研究如何打造出更為堅固耐用、適合遠洋航行的船隻。
同時,他深刻認識到,航海活動的成功與否,人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於是,他在今年開始著手精心培養和選拔一批具備全麵素質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航海技能,能夠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準確辨別方向、操控船隻;還要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了解世界各地的山川地貌、海洋洋流、氣候特點等;更要擁有一定的外語能力,以便在與海外諸國交流溝通時能夠暢通無阻;此外,軍事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需要在麵對海上的各種危險與挑戰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保衛船隊的安全。
馬三保通過各種途徑,尋覓、招募和培養這些優秀的人才,他們日後將成為他下西洋船隊的核心骨幹力量,為整個航海事業的順利推進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與此同時,馬三保深知信息情報對於航海活動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船隻與人才。他積極主動地收集有關海外地理、氣候、風土人情等方麵的資料,猶如一位勤勉的學者,在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探尋線索,與那些曾經遠航海外的商人、使者們促膝長談,虛心請教,從他們的親身經曆中汲取寶貴的經驗與信息。他將這些資料精心整理、分析研究,以便能夠更好地規劃航線,提前了解各國的情況,從而為未來的航海活動提供更為充分、周全的準備。
這一年,他還修了一本《佛說摩利支天菩薩經》。此經的譯者乃是釋不空、釋法天,馬三保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出資命工部刊印流通此經。他自稱“奉佛信官”“菩薩戒弟子”,在他的心中,摩利支天菩薩具有隱形自在的大神力,能夠為人消除一切障難,增進諸多利益。
他刻印此經,不僅僅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佛教的虔誠信仰,更是祈求菩薩能夠垂憐庇佑,消除他在未來出洋航行過程中可能遭遇的一切障難,保佑他能夠為大明和陛下帶來更多的榮耀與利益。他時常在靜謐的夜晚,於佛堂之中,手持經卷,默默誦讀,那莊嚴肅穆的神情,仿佛在與菩薩進行著一場心靈的對話。
馬三保想到,既然道衍大師不反對收自己為入室弟子,而道衍又身為僧錄司左善世,在佛教界地位尊崇、德高望重,請他為經書作題記,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不僅能夠充分展現出自己對佛家的虔誠信仰,更是對道衍大師的敬重與仰慕之情的最佳體現。
於是,他懷著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再給王玨彗星後不久,又修書一封,向道衍大師誠懇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一請求,隨後便在南京城中耐心地等待著大師的迴應。
自朱棣登基之後,馬三保便被委以重任,以太監的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馮氏。這一祭祀任務,看似尋常卻又蘊含著非凡的意義,它不僅是一種禮儀性的安排,更在無形之中彰顯了朱棣對馬三保的信任與器重。
而不久之後,永樂元年朱棣的封賞再次降臨於他,他被封為內官監太監,此乃內官體係中的最高官職。對於一個身體殘缺之人而言,馬三保在宦官之途上已然達到了令人矚目的巔峰。這一係列的封賜與任用,無疑是朱棣對他過往忠誠與才能的高度認可,也為他後續在宮廷內外諸多事務中的深度參與奠定了堅實而無可比擬的基礎。
馬三保,他不僅僅是一位在宮廷官場中嶄露頭角的宦官,更是一名虔誠至極的佛教徒。他對道衍大師的佛學修為、文采智謀欽佩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長久以來,拜師道衍的心願一直在他心頭縈繞,可惜此時道衍遠在北京,而他身為內官監太監,政務纏身猶如重重枷鎖,束縛住了他前行的腳步,使他一直未能得償所願。隻能在心底默默祈盼,盼望著道衍大師早日蒞臨京師,如此方能了卻自己這一心心念念的夙願。
恰在此時,王玨的來信如同一束希望之光,劃破了他心中那片因期待而略顯焦急的天空。王玨在信中提起道衍有意收他為徒的消息,讓馬三保欣喜若狂,仿若久旱逢甘霖,心中對這位未來的“師兄”王玨的感激之情更是如泉湧般不可抑製。
他的麵容之上,不禁浮現出迴憶的神色,思緒悠悠飄迴到往昔在北平的那段歲月。從經世子介紹與王玨相識的那一刻起,命運的齒輪便悄然開始轉動。而後他們攜手合作,共同製作大蒜素救治王妃的經曆,至今仍曆曆在目。
那時的他也未曾料到,當年新年之際一句看似簡單隨意的承諾,竟被王玨如此鄭重地銘記於心。正如王玨當初所言,如今天下大定,他便毫不猶豫地履行諾言,為馬三保求道衍大師收徒。這般重信守諾之人,又身懷絕世奇才,馬三保由衷地感歎,世子當年當真是獨具慧眼,發掘出了這樣一位有望成為大明未來肱股之臣的人物。
此刻的馬三保,內心深處恨不得立刻插上雙翅,飛往北平拜道衍為師。然而,現實卻如同一道堅固的屏障,無情地阻攔著他。
這一年來,政務瑣事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將他緊緊圍困,根本使他難以脫身。但馬三保畢竟身為朱棣的親信,在朱棣身邊侍奉多年,對朝堂之事和宮中秘辛皆有深刻透徹的了解。
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準的判斷力,他深知如今已近年末,朱棣對北京的一係列舉措安排已然接近尾聲。依他之見,等到永樂二年,朱棣極有可能召世子、道衍和王玨等人入京進行封賞。
畢竟,朱棣對道衍的信任與倚重,是眾人皆知、有目共睹的。僅僅授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之職,遠遠不足以充分彰顯其在靖難之役以及諸多事務中的卓著功勳。陛下必定會另有封賞舉措,讓道衍在朝堂之上能夠大展宏圖,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太子之位的歸屬問題如同一片謎團,悄然籠罩在朝堂之上。朱棣登基之後,太子之位至今仍懸而未決,陛下近來時常與諸位大臣們深入商討太子人選之事,由此可見其內心已然萌生動確立太子的強烈意願。
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們,大多各有支持的對象,彼此之間暗流湧動,爭論不休。而馬三保,作為宦官以及朱棣的親信,他秉持著與眾不同的立場。他並不像那些大臣們一般旗幟鮮明地傾向於某一位皇子,他心中唯有對當今天子朱棣的絕對支持。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毫無自己的思考與見解,隻是他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絕不能輕易表態。在靖難期間,他隨朱棣衝鋒陷陣,對朱高煦的勇猛善戰自是深有體會。但另一方麵,世子朱高熾占著嫡長子的身份,且為人賢德,在朝中贏得了眾多大臣的擁護與支持。綜合種種因素考量,馬三保心中暗自判斷,這太子之位多半還是會花落世子之手。
一想到過了年,世子、道衍大師和王玨便有極大的可能性入京,馬三保的內心便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熾熱而充滿期待。他深知,屆時自己不僅能夠完成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拜師心願,而且以王玨的非凡才思,說不定還會在出使諸國以及造船航行等重大事務上給予自己極為寶貴的幫助與指引。
畢竟,此前陛下就曾下旨采用王玨研製出的蒽油進行木材的防腐處理,由此可見王玨一直對朝中的造船事務密切關注,想必對造船航海一事也定然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朱棣登基之後,對海外諸國展現出了極為友好寬容的外交姿態。他不僅複置市舶司,大力打理建造船隻,在七月還派遣中官馬彬出使爪哇諸國。身為朱棣親信的馬三保,自然對陛下的心思和戰略布局有著清晰透徹的領悟。他清楚地知曉,朱棣內心深處有著派出使者下西洋的宏偉計劃。
這一計劃,一方麵旨在加強與諸國的貿易往來,通過大規模的海上交流貿易,彰顯大明的宏威盛勢,讓世界各國領略到大明朝的繁榮昌盛與強大國力,同時與諸國互通有無;另一方麵,則隱藏著一個極為隱秘且關鍵的目的,那便是探查失蹤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動向。畢竟,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如同一個未解之謎,縈繞在朱棣心頭,成為他心中一塊難以釋懷的心病。
而想要圓滿完成這項艱巨而複雜的任務,非得是朱棣的親信不可,並且使者還需要具備卓越的外交才能、豐富的航海知識以及出色的軍事素養。
馬三保,作為朱棣的親信,又身為虔誠的佛教徒,兼具聰慧睿智的頭腦和獨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又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戰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一使命的絕佳人選。
為了讓馬三保能夠盡快適應並勝任這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朱棣還特意派遣他隨使者出使暹羅。這一經曆,無疑為他積累了寶貴的外交經驗,為後續更為宏大的航海外交活動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同時也在實戰中鍛煉了馬三保的外交才能、應變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融合能力。
盡管朱棣尚未明確下令讓馬三保作為正式出使諸國的使者,但從今年開始,朱棣便已然授意馬三保為大規模的航海活動進行一係列全麵而細致的前期籌備工作。
在這一年裏,馬三保全身心地投入到航海籌備的各項事務之中。他積極參與對造船技術的改進與創新工作,與眾多能工巧匠們深入探討,研究如何打造出更為堅固耐用、適合遠洋航行的船隻。
同時,他深刻認識到,航海活動的成功與否,人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於是,他在今年開始著手精心培養和選拔一批具備全麵素質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航海技能,能夠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準確辨別方向、操控船隻;還要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了解世界各地的山川地貌、海洋洋流、氣候特點等;更要擁有一定的外語能力,以便在與海外諸國交流溝通時能夠暢通無阻;此外,軍事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需要在麵對海上的各種危險與挑戰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保衛船隊的安全。
馬三保通過各種途徑,尋覓、招募和培養這些優秀的人才,他們日後將成為他下西洋船隊的核心骨幹力量,為整個航海事業的順利推進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與此同時,馬三保深知信息情報對於航海活動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船隻與人才。他積極主動地收集有關海外地理、氣候、風土人情等方麵的資料,猶如一位勤勉的學者,在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探尋線索,與那些曾經遠航海外的商人、使者們促膝長談,虛心請教,從他們的親身經曆中汲取寶貴的經驗與信息。他將這些資料精心整理、分析研究,以便能夠更好地規劃航線,提前了解各國的情況,從而為未來的航海活動提供更為充分、周全的準備。
這一年,他還修了一本《佛說摩利支天菩薩經》。此經的譯者乃是釋不空、釋法天,馬三保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出資命工部刊印流通此經。他自稱“奉佛信官”“菩薩戒弟子”,在他的心中,摩利支天菩薩具有隱形自在的大神力,能夠為人消除一切障難,增進諸多利益。
他刻印此經,不僅僅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佛教的虔誠信仰,更是祈求菩薩能夠垂憐庇佑,消除他在未來出洋航行過程中可能遭遇的一切障難,保佑他能夠為大明和陛下帶來更多的榮耀與利益。他時常在靜謐的夜晚,於佛堂之中,手持經卷,默默誦讀,那莊嚴肅穆的神情,仿佛在與菩薩進行著一場心靈的對話。
馬三保想到,既然道衍大師不反對收自己為入室弟子,而道衍又身為僧錄司左善世,在佛教界地位尊崇、德高望重,請他為經書作題記,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不僅能夠充分展現出自己對佛家的虔誠信仰,更是對道衍大師的敬重與仰慕之情的最佳體現。
於是,他懷著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再給王玨彗星後不久,又修書一封,向道衍大師誠懇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一請求,隨後便在南京城中耐心地等待著大師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