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曆史大戲,其中的一幕高潮更是讓人瞠目結舌。當時的大清王朝,猶如一個突然被卷入高端局遊戲的玩家,本以為自己是隱藏的大佬,能夠輕鬆應對這場激戰。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沉重的耳光,讓他們瞬間淪為掉線的菜鳥,被對手無情地按在地上摩擦,毫無還手之力。


    這場戰爭的結果,以一紙《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告終。這紙條約,不僅讓大清王朝失去了大量的領土和財富,更讓他們在國際舞台上顏麵盡失。那簽下條約的一刻,仿佛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尷尬名場麵”,比現在的網紅翻車現場還要讓人不忍直視。


    遙想當年,大清王朝也並非是孤陋寡聞、未曾見過世麵之輩。麵對英國、法國這些實力強大的“老大哥”,大清也曾與之交鋒過。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全世界能夠戰勝英法的國家可謂是鳳毛麟角。即便是強大如美國,也隻能在一旁觀望,無法與之抗衡,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英法兩國的殖民地如繁星般散布於全球各地。


    在亞洲國家之中,又有誰敢輕易地與英法這樣的強國一較高下呢?這無疑是自討苦吃,即使最終失敗了,也並不算是一件多麽丟人的事情。畢竟,在這種“大佬打架,小弟遭殃”的常規局麵下,弱小的一方往往難以幸免。


    可這迴真的大不一樣啊!一直以來,大清都自視甚高,將日本視為自己的“小跟班”,可誰能想到,就是這個一直被輕視的日本,竟然在這場戰爭中戰勝了大清!這簡直就像是班裏的學霸突然被學渣逆襲,而且還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逆襲,讓大清的臉麵丟盡,估計就算繞著地球轉三圈,也未必能把這臉麵給撿迴來。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輸得實在是太慘了。嚴複老先生的形容真是再貼切不過了:日本不過隻有那麽幾艘小船,幾萬人馬,可就是這麽點兵力,一戰就把大清最親近的“番薯”——朝鮮給剪掉了;二戰更是直接打得陪都沈陽都搖搖欲墜,仿佛喝醉了一般;三戰更是毫不留情地奪走了大清最堅固的海口——旅順,那手法嫻熟得就像是在拆自家房子一樣;而四戰一來,威海的海軍更是全軍覆沒,那場麵之慘烈,簡直比好萊塢大片裏的戰爭場景還要壯觀!


    這四場激烈的海戰過後,大清的海軍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仿佛是在遊戲中被團滅的角色一般,毫無還手之力。不僅如此,他們甚至連“複活”的機會都被剝奪了,隻能無助地看著自己的海軍基地在戰火中化為一片廢墟。


    而那令人痛心的《馬關條約》的簽訂,更是給大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這個條約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鎖,緊緊地束縛著這個曾經輝煌的國家。如今,大清不僅失去了大量的領土和主權,還背負上了巨額的賠款。這一慘敗,讓大清在國際上的聲譽一落千丈,成為了其他國家的笑柄。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社死現場”,讓大清顏麵盡失,無地自容。麵對如此巨大的恥辱,大清的人們甚至連出門見人的勇氣都喪失了,仿佛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一片黑暗和絕望之中。


    那時候啊,正值國家動蕩之際,各省的舉子們猶如百川歸海一般,紛紛湧向北京,準備召開一場盛大的會議,共同商討國家大事。這些舉子們,無一不是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他們平日裏舞文弄墨、吟詩作對,以抒發自己的才情和抱負,自認為都是國家的中流砥柱、棟梁之才。


    然而,當他們聽聞朝廷竟然簽訂了一份喪權辱國的條約時,頓時義憤填膺,怒不可遏。這些舉子們氣得吹胡子瞪眼,仿佛自己的滿腹經綸和一腔熱血都被朝廷無情地踐踏了。在這群義憤填膺的舉子中,有兩個人格外引人注目,一個是來自廣東南海的康有為,另一個則是他的得意門生,新會的梁啟超。


    這兩位廣東籍的舉子,心中的焦急猶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燒,他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焦急地團團轉,一心想著要改變這窩囊的局麵,絕不能讓國家繼續沉淪下去。


    然而,僅僅依靠他們兩個人的力量,就如同螞蟻妄圖撼動大樹一般,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麵對如此困境,他們該如何是好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兩人決定必須想出一個絕妙的大招,一個能夠引起皇上重視的方法,讓皇上了解到他們的存在以及他們內心的想法。隻有這樣,才有可能讓這個國家擺脫目前的萎靡不振,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終於,在光緒二十一年的四月,他們精心策劃並撰寫了一篇長達一萬八千字的鴻篇巨製,這篇文章可謂是他們的心血之作。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暫且將其稱為“上今上皇帝書”。盡管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拗口,但它無疑是一個響亮而引人注目的名號。


    這篇文章簡直長得令人發指,就如同那又臭又長的裹腳布一般,讓人難以忍受。然而,盡管如此,卻又不得不去寫它。這究竟是為何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聯絡到更多的舉子,讓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發力。


    康有為和梁啟超心裏非常清楚,若想讓皇上對他們的意見予以重視,若想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與希望,單憑他們二人的力量絕對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唯有團結更多的力量,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才有可能達成這一目標。


    於是乎,這二人可謂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地撰寫了這篇洋洋灑灑長達萬言的文章。這篇萬言書內容豐富至極,其中不僅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建議,而且每一條建議都考慮得極為周全,可謂是麵麵俱到、絲絲入扣。


    果不其然,他們的這番努力並沒有白費。當這篇萬言書一經發布,便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軒然大波。18 省的舉子們紛紛聞風而動,積極響應康有為和梁啟超的號召。短短時間內,竟然有多達 1200 餘人聯名簽署了這篇萬言書,其場麵之壯觀,簡直比現如今的網紅打卡還要熱鬧幾分。


    這些舉子們一個個都像是被打了雞血一般,情緒異常亢奮,對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維新思想表示出了極高的熱情與支持。在他們眼中,似乎已經看到了國家複興的曙光,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他們請求光緒皇帝接受他們的維新思想,讓國家煥然一新。這次上書啊,在曆史上可是大名鼎鼎的“公車上書”。為啥叫“公車上書”呢?因為漢代的時候啊,公家的馬車接送讀書人進京趕考,這“公車”就成了入京應試舉子的代名詞。所以啊,這次上書就被稱為“公車上書”,咱們這些後人啊,一提起來就知道,哦,原來是那群橘子們為了國家大事,集體給皇上寫“長信”的故事啊!


    那時候啊,康有為和梁啟超這倆廣東佬,可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整出這篇萬言書。他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篇文章那麽簡單,更是他們心中的理想和抱負的體現。於是啊,他們就想著直接遞給皇上讓皇上看看他們的好主意。


    結果呢?他們才發現原來不是想遞就能遞的。得京官兒四品、地方官兒三品以上才有資格遞交奏章給皇上。這倆廣東佬一聽就傻眼了:咱倆才是個舉人,連七品芝麻官都不是呢!這怎麽辦呢?得嘞!那咱就先交到督察院吧!說不定督察院的大人們能給咱遞上去呢!


    督察院的那些官員們,當他們看到這份萬言書時,不禁驚歎道:“哇塞!這哪是一本書啊?這簡直就是一部長篇小說啊!”他們瞪大了眼睛,看著這洋洋灑灑一萬多字的大作文,心裏暗暗叫苦不迭。


    要知道,皇上每天都有那麽多國家大事要處理,哪有時間去看這麽冗長的文章呢?而且,這公車上書的核心內容其實就隻有四點: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所謂拒和,就是堅決不跟日本人簽訂那馬關條約。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畢竟誰也不想看到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受到損害。


    而遷都呢,則是想要把都城搬到西安去。為什麽要這麽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西安離日本比較遠啊!這樣一來,日本人就算想來攻打,也會因為路途遙遠而望而卻步(當然,這其實隻是個玩笑話,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啦)。


    康有為情緒激動地說道:“聽聞日本竟然獅子大開口,要求我們賠償整整兩億兩銀子!這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啊!就算我們不吃不喝,也得花費整整三年的時間才能夠湊齊這筆巨額賠款!要知道,咱們大清一年的財政收入才不過區區 8800 萬兩而已,如今一下子要賠付兩個億,這豈不是天方夜譚嗎?”


    他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接著說道:“與其將這筆錢白白送給日本,倒不如將其用於練兵和變法,增強我們自身的實力,然後再與日本決一死戰!”


    然而,督察院的那些官員們一聽這話,頓時瞪大了眼睛,心中暗想:這馬關條約都已經簽署好了,就等著皇上蓋章昭告天下了,你們這些平民百姓、一介布衣,居然說不簽就不簽,這不是存心搗亂嗎?這實在是太違背常理了!


    於是,這些官員們毫不猶豫地將康有為等人呈上的萬言書給壓了下來,根本就沒有讓皇上看到這份奏折。


    這事兒要是放在如今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恐怕會迅速引發軒然大波,登上各大社交媒體的熱搜榜單,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然而,在那個沒有網絡、媒體傳播速度相對緩慢的年代,這封萬言書的事情很快就被淹沒在了曆史的滾滾洪流之中,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激起太多的浪花。


    但是,康有為和梁啟超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或放棄。他們深知,這條道路雖然充滿艱難險阻,但卻是他們必須要走下去的。於是,他們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征程,開始四處奔走唿號,積極聯絡更多誌同道合的人士,共同為國家的未來而不懈努力。


    他們深知若要改變國家的命運,就必須從根源處著手,徹底解決問題。因此,他們毅然決然地提出了一係列改革的主張和措施,涵蓋了多個方麵,其中包括廢除科舉製度、大力興辦新式學堂以及著力培養新型人才等等。


    這些主張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是極具前瞻性和突破性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滿腔熱忱和不懈努力並未得到朝廷的認可與支持。相反,他們遭遇了眾多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和無情打壓。


    這些保守派人士堅信,康有為和梁啟超所倡導的維新思想乃是異端邪說,勢必會動搖國家的根本。於是,他們不擇手段地施展各種伎倆,企圖阻撓和破壞這場意義深遠的維新運動。


    然而,截至目前,他們二人甚至都無法確定皇帝是否已經看過他們所撰寫的內容。更糟糕的是,他們甚至連皇帝的麵都未曾見過!這讓他們深感焦慮,因為要想推動這場變法,首先必須得想辦法見到皇帝才行。隻有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親自向皇上闡述自己的主張,讓皇上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計劃。


    然而,在那個封建專製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這一點卻異常困難。封建等級製度森嚴,普通百姓與皇帝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想要麵見聖上簡直比登天還難。不僅如此,宮廷內部的規矩和禮儀也極為繁複,稍有不慎便可能觸犯龍顏,引來殺身之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海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海瑞並收藏大清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