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11年10月26日,大清的權力中心終於從“臨時據點”行宮出發了,浩浩蕩蕩地向著紫禁城進發,那架勢,就跟搬家似的。一個星期後,兩宮皇太後帶著小皇帝載淳,那可是風風光光地迴到了北京。


    話說一行人風馳電掣般地抵達京城之後,兩宮皇太後深知此事耽擱不得,於是當機立斷,分秒必爭,立刻傳召奕欣以及其他留駐京城的“小夥伴們”速速進宮覲見。


    待到眾人齊聚一堂,剛剛碰麵,兩宮皇太後便一改往日的端莊儀態,毫不留情麵地將矛頭直指肅順,猶如疾風驟雨一般對其展開了一場猛烈的“狂轟濫炸”。那場麵可謂是驚心動魄,隻聽得兩位太後義正言辭,聲色俱厲,痛斥肅順種種罪行,直說得他啞口無言,麵如土色。而在場之人無不為之震驚,誰也不敢輕易插嘴,隻能眼睜睜看著這場激烈的責罵持續下去。


    待一番酣暢淋漓的痛罵結束後,兩宮皇太後仍餘怒未消。隻見她們從袖中緩緩取出早已準備妥當的“禦紙”——也就是那象征著至高無上皇權的聖旨,然後當著所有人的麵高聲宣讀起來。旨意明確表示,要將載垣、端華、肅順這幾人即刻革除官職,並追究他們所犯下的罪責。不僅如此,還下令務必迅速將此三人捉拿歸案,絕不能讓他們有絲毫喘息之機。


    緊接著,兩宮皇太後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假借皇帝之名頒布旨意。此道聖旨猶如一道驚雷,瞬間傳遍宮廷內外。聖旨中明確表示,要冊封恭親王奕欣為議政王,並賦予他無上權力與榮耀。不僅如此,她們還特意下令,讓奕欣與桂良、文祥等一幹重臣共同組建全新的軍機處。這個嶄新的政治體製可謂別具一格,被稱為“兩宮垂簾、叔王輔政”。乍一聽上去,確實給人一種高高在上、氣勢恢宏之感。


    然而,就在眾人對這一新體製議論紛紛之際,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擺在眼前——究竟該用何種罪名去將肅順擒拿歸案呢?經過一番縝密思索,最終確定下來最為關鍵的一條罪狀便是:當大行皇帝(即鹹豐皇帝)親口麵諭確立皇太子之時,肅順及其黨羽竟敢膽大妄為地假傳聖上禦旨。他們打著讚襄政務的旗號,暗地裏卻妄圖篡奪朝政大權,其野心昭然若揭!說白了,當時鹹豐皇帝已經病入膏肓,連握筆之力都已喪失殆盡,試問肅順等人如何能夠證明那所謂的“讚襄政務”之命確係先皇所授呢?


    兩宮皇太後此計當真可謂心狠手辣至極!她們竟然毫不留情地將那兩位世襲親王——載垣與端華,還有那位威名赫赫的鐵帽子王賜予自裁之刑。而對於肅順,則更是判處了斬立決這般嚴酷的刑罰。想當年,肅順自從鹹豐帝駕崩之後開始輔佐政事,滿打滿算也不過才短短 73 天而已。然而,就是在這麽短暫的時間裏,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大臣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厄運,被慈安、慈禧兩宮太後以及恭親王奕欣強強聯手給徹底鏟除了。如此迅猛的動作,這般高效的手段,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恐怕連當今那些風馳電掣的快遞公司都要望塵莫及呀!


    而且通過這件事就能夠清晰地看出,她們對於肅順的恨意已然深入骨髓、無法消除。要知道,自大清開國伊始,宗室成員即便犯下重罪,通常也隻是被押至宗人府賜予自盡罷了,絕不會被拉到菜市口公開斬首示眾。然而,肅順卻偏偏就在那菜市口,當著眾多北京百姓的麵,讓眾人親眼目睹這位曾經權傾朝野、位極人臣的當朝宰相身首異處。據說,當天的菜市口可謂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紛紛奔走相告,皆言此舉真是大快人心!畢竟,普通老百姓大多都是愚昧無知的,他們所了解的僅僅是皇宮裏有意讓他們知曉之事,至於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幕隱情,他們根本無從得知。在這些百姓眼中,看到有人被砍頭本就覺得新奇有趣,而如今被殺之人竟然還是如此位高權重的大官,那就更是令人興奮不已了。


    話說那年啊,正值辛酉之年,這一年份可著實不簡單呐!後來的人們仔細一瞧,嘿喲,這裏麵可有大講究呢!於是便給那次驚天動地的政變安了一個響當當的名號——“辛酉政變”,不過呀,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祺祥政變”。那麽問題來了,為啥會叫“祺祥政變”呢?這其中的緣由且聽我慢慢道來。


    原來啊,當初肅順那一幫子人費盡心思地給年紀尚幼的載淳小皇帝精心擬定了一個新年號,喚作“祺祥”。隻可惜啊,他們萬萬沒有料到,這場政變一經爆發,這個年號可就跟著倒了大黴啦!轉眼間,“祺祥”年號就這樣慘遭廢棄。


    您說巧不巧,就在那時,連“祺祥通寶”的銅錢都已經開始鑄造了呢!這些嶄新的銅錢剛剛從熔爐裏新鮮出爐,本想著能在市麵上廣泛流通一番,哪曾想,它們還沒來得及在人們手中捂熱乎幾天,就由於那場突如其來的政變而搖身一變,成為了極其罕見的稀罕物件。要說這到底是為啥呀?原因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因為這“祺祥通寶”的數量實在是太過稀少嘍!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嘛,越是稀缺的東西,自然也就越發顯得珍貴無比啦!政變之後,新年號出爐了,叫“同治”。這“同治”啊,意思就是兩宮太後臨朝同治,或者說兩宮太後和親王一起打理朝政。你看,這年號改得多有講究,既體現了兩宮的地位,又給了親王們麵子。


    要說起來呀,那祺祥政變簡直就是肅順人生中的一場噩夢,徹徹底底地成為了他的滑鐵盧之戰。而對於鹹豐皇帝而言呢,則像是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想當年,這位可憐的皇帝在世之時,可以說是諸事不順、黴運連連。無論是朝堂政事還是後宮瑣事,都沒有一件能讓他順心如意的。然而,就在他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總算是費盡心思做出了一番自以為精妙絕倫的政治安排。本以為這樣一來可以確保自己身後之事能夠按照預期發展,誰曾料到,他的屍骨剛剛被運送迴京不久,他所精心謀劃的一切便瞬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了。這政治局勢的變化實在是太快太猛,猶如風雲變幻一般令人難以捉摸,真可謂是讓人既想哭又想笑,百般滋味湧上心頭呐!


    肅順之死猶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所掀起的漣漪不僅波及到政治權力的更迭,更對清朝的民族政策產生了深遠且複雜的影響。


    身為一名漢族官員,肅順憑借其卓越才能與果敢決斷,在朝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度成為滿漢融合的標誌性人物。他的存在仿佛一座橋梁,連接著滿漢兩族官員,促進雙方相互理解、合作。然而,隨著他的轟然倒下,這座橋梁瞬間崩塌,滿漢之間原本就若隱若現的裂痕驟然加深,矛盾愈發尖銳起來。


    眾多漢族官員目睹肅順的悲慘結局後,心中不禁湧起陣陣寒意,忐忑不安之情油然而生。他們擔憂自己是否有朝一日亦會步其後塵,遭受同樣不公的待遇甚至滅頂之災。於是乎,原本就存在於滿漢官員間的信任基石開始搖搖欲墜,彼此猜疑、防範之心日益加重。


    這種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在後起的洋務運動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部分思想開明的滿族貴族,例如恭親王奕欣等,依然堅定地支持改革維新之舉,試圖引領清朝踏上現代化之路;但從整個滿族統治集團來看,已然陷入一種保守排外的氛圍當中。對於外來新事物、新理念本能地排斥抵觸,死死抱住傳統舊製不放,唯恐變革會動搖自身既得利益及統治根基。


    如此一來,清朝的現代化進程猶如被縛住雙足的巨人,舉步維艱。即便有少數有誌之士奮力前行,終究難以衝破這層層束縛與重重阻力。而民族矛盾這一頑疾,則像一顆毒瘤般不斷侵蝕著王朝的肌體,加速了清王朝走向衰落乃至覆滅的步伐。


    然而,依我之見,肅順之死實則乃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想當初,同樣身為顧命大臣的端華與載垣,竟於獄中與肅順會麵時,對其厲聲斥責道:“皆因聽信了你那荒謬之言,我方落得如此淒慘下場!”究竟為何,臨到生死關頭,他們仍要與肅順徹底反目呢?究其根本原因,無非是此前的肅順過於囂張跋扈,全然聽不進他人哪怕一絲一毫的相左意見。


    再說那奕欣,之所以甘冒風險毅然決然地選擇同兩宮攜手合作,從本質上講,亦是由於肅順實在太過張狂,不僅對奕欣百般打壓,就連兩宮也未能幸免,被其欺壓得苦不堪言。肅順或許能夠對奕欣不屑一顧,但他竟然連兩宮都毫不放在眼中也就罷了,甚至妄圖將她們狠狠踩在腳下,如此行徑,難道是他所能為之事嗎?顯然不是!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肅順這般肆意妄為、目中無人,最終也隻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


    倘若真的任由這樣一個性格剛猛、手段強硬且行事跋扈的肅順,在鹹豐皇帝駕崩後全麵掌控朝局,那他究竟能夠支撐多久呢?或許,其所能行進的路途遠遠不及慈禧那般長遠。哪怕是假設肅順於那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之中,成功地擊敗了精明強幹的奕欣以及深謀遠慮的兩宮太後,以他這般驕橫狂妄的處世準則,待再過十數年,當那位年輕的小皇帝逐漸長大成人並開始親自理政之時,等待著肅順的結局恐怕唯有更為淒慘這一條道路可走。因此,可以斷言,就算肅順僥幸逃脫了 1861 年那場生死大劫得以幸存下來,但在十餘年後,他依舊難以逃脫悲慘的命運。如此一來,清朝的政治局勢必將陷入更深層次的混亂與動蕩之中,變得愈發難以控製和收拾。


    然而,肅順這位曾掌握著實權、左右朝局的關鍵人物最終黯然下台,這一事件宛如一道不祥的預兆,昭示著大清王朝已步入萬劫不複的毀滅之途。自此之後,整個國家的命運竟然被兩位近乎文盲的女子所主宰——慈安太後目不識丁,而慈禧太後雖略識些許文字,但數量也是寥寥無幾。如此一來,朝堂之上已然難覓真正有能力、可力挽狂瀾的賢臣能吏。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清王朝每況愈下,江河日下,昔日的輝煌與榮耀逐漸消逝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當肅順慘遭殺害的噩耗傳至江南地區時,正在統領湘軍的主帥曾國藩不禁痛心疾首,悲歎道:“此乃千古奇冤!這無異於親手斬斷了支撐國家的頂梁柱啊!”的確,在偌大的京城之中,除了肅順以外,似乎再也找不出其他能夠高瞻遠矚、統籌全局之人了。曾經那個雄踞東方的龐大帝國,如今卻陷入了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困境,讓人不禁為之扼腕歎息。


    說起慈禧太後,那可真是個令人唏噓不已的人物啊!她本就是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所催生出來的產物,並且成為了這些反動勢力的典型代表。自那時起,她便開啟了一段漫長而黑暗的 47 年獨裁統治生涯。


    時光荏苒,沒過多久,這位權傾朝野的太後竟然與那些外國侵略者狼狽為奸,一同對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展開了一場慘無人道、血腥至極的鎮壓行動。在這場殘酷的鬥爭中,無數英勇無畏的太平軍戰士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之下,鮮血染紅了大地。


    然而,慈禧太後的罪惡行徑並未就此停止。接下來的日子裏,她又接連簽訂了一份份喪權辱國、令國家蒙羞受辱的不平等條約。每一次落筆簽字,都仿佛是在中華民族的脊梁骨上狠狠地插上一刀;每一條苛刻條款,都像是一條條沉重的鎖鏈,緊緊束縛住了古老中國前進的腳步。


    就這樣,近代中國陷入了深深的苦難之中,承受著無盡的恥辱和痛苦。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如今卻淪為列強肆意欺淩的對象,國家主權喪失殆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但這一切不過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小段篇章罷了,後續還有更多曲折離奇的故事等待著人們去揭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海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海瑞並收藏大清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