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啊,他怎麽可能想到,那些遠渡重洋而來的英國佬竟然敢如此囂張跋扈、肆無忌憚地對大清帝國動起手來!這一切發生得實在太過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僅僅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裏,英軍就如同出入自家門庭一般輕鬆自如,他們一路勢如破竹,狂飆突進,轉眼間便已兵臨城下,直抵道光皇帝的家門口了。


    當道光聽聞那擁有著現代化軍艦與強大海軍力量的英軍時,心中頓時慌亂不堪。那種恐慌之情,猶如見到了可怕的惡鬼一般,令他心跳加速,膽戰心驚,整個心房都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緊緊揪住,不停地顫抖著。在此之前,道光原本還心存一絲僥幸,想要憑借大清朝的威嚴和實力,與這些英國佬狠狠地較量一番,以彰顯國威。然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卻又不得不麵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天津距離京城實在太近了,如果這場戰爭一旦失利,自己的皇位恐怕將難以保全。


    在這般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道光皇帝毫不猶豫地迅速變換策略,其態度之轉變簡直比川劇中的變臉還要來得迅猛快捷。方才還是一副強硬對抗的姿態,轉瞬之間便換上了一張堆滿笑容的和善麵孔,轉而向英國佬求和示好起來。這種前倨後恭、瞬間變臉的行為,著實讓人瞠目結舌。


    更為可笑的是,他竟然尋覓到了一個替罪羊,而這個不幸的人便是林則徐。想當初,他對林則徐讚譽有加,誇讚其禁煙之舉功勞卓著,稱其為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沒過多久,他便將矛頭指向林則徐,破口大罵其胡言亂語,並毫不猶豫地將所有責任推卸到林則徐一人身上。這種態度轉變之迅速,簡直比翻書還要快上數倍啊!恐怕林則徐本人也會感到茫然失措、驚詫不已吧。或許他心中暗自思忖:“陛下啊,您這瞬息萬變的臉色和手段,微臣實在是望塵莫及,佩服至極呀!”


    就在那一年的九月,林則徐可謂是黴運當頭,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接到了一道聖上頒布的聖旨,被貶謫至遙遠的新疆地區。要知道,那個地方距離京城宛如天涯海角一般遙遠。而接替林則徐職位的,則是一位名叫琦善的直隸總督。此人乃是正黃旗的滿族人,出身高貴,係貴族之後。由於一直深得皇帝的寵愛與眷顧,他不僅承襲了一等侯爵的爵位,更是成為了“皇親國戚”圈子中的當紅人物。


    琦善這家夥,是和談派的頭號人物,主張跟英國人和和氣氣地談判。鴉片戰爭爆發前,他官大得嚇人,當過直隸總督,還做過文淵閣大學士,那可是學問人的最高榮譽啊。英國人一看道光帝派了這麽個“和事佬”來,心裏頭那個樂啊,心想:“這清朝也太大驚小怪了吧,我們幾千號人,幾十艘船,就把他們嚇得派了個貴族大老爺來求和?


    1840年8月份,英軍那幫子人開著船大搖大擺地到了大沽口,這時候,琦善就像個“和事佬”一樣站出來,說要跟英軍好好聊聊。道光皇帝一看,行,就派你去吧,於是琦善就成了談判代表。到了9月份,道光皇帝幹脆給琦善升了個官,讓他去當兩廣總督,專門負責跟英軍“談心”,商量和談的事兒。這琦善啊,就成了道光皇帝和英軍之間的“傳話筒”。


    等英國佬撤出天津後,道光帝心裏那個憋屈啊,就像是吃了個蒼蠅似的。他直嘀咕:“咱這麽大個天朝,威震四方,咋就讓那些洋鬼子幾條爛船給嚇得屁滾尿流了呢?這事兒傳出去,我這老臉往哪兒擱啊!”


    道光帝啊,他就像個狡猾的小狐狸,悄悄告訴琦善:“你去跟義律那家夥聊聊,咱們拖拖時間,看看能不能想個法子。”同時呢,他又像是個忙碌的小蜜蜂,趕緊給沿海各省的督撫們發命令,讓他們加強海口的防禦,心裏還盤算著:“哼,等機會來了,我一定要把定海給奪迴來!”可那時候的英軍頭頭兒義律,可不是吃素的,他一眼就識破了道光皇帝的小九九,心裏想:“哼,想跟我玩這套?沒門兒!”於是,他決定先給清軍來個下馬威,打了仗再談判。


    到了1841年1月,英軍就像是個突然襲擊的強盜,出其不意地攻下了虎門的大角和沙角炮台。清軍那邊啊,就像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傷亡慘重,700多人就這麽“報銷”了,還有11艘戰船和拖船也被英軍給“送”到了海底,那場麵,別提多“壯觀”了!


    琦善一看事情要鬧大,怕自己成了替罪羊,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趕緊妥協。他偷偷摸摸地跟義律簽了個《穿鼻草約》,就把香港島給“送”了出去,跟送快遞似的。隔天,英國人樂嗬嗬地就占了香港島,那速度,比收快遞還快呢!道光皇帝一聽這事兒,火得跟火山爆發似的,直接就把琦善的家給抄了,官職也給撤了,琦善這下子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道光皇帝心想:“哼,咱清軍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了,再也不跟那幫英國佬談判了!”於是,他下令跟英國開戰,還指派了個侍衛內大臣奕山當靖逆將軍,那架勢。他還從四麵八方調集了一萬多兵馬,浩浩蕩蕩地趕去廣東,那場麵,別提多“壯觀”了,簡直就是要跟英國佬來個“大決戰”!


    清軍麵對英軍的現代化武器,那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抵擋不住啊,一路敗退,跟逃命似的。英軍沿著珠江,那叫一個勢如破竹,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那可是個硬漢子,奮勇抵抗,最後為國捐軀了,到了五月份,英國軍隊跟玩似的,轟炸了廣州,還占領了周邊的關鍵炮台。一萬八千多名清軍,那隻能退到城裏,擠得跟沙丁魚罐頭似的,整個地方亂得跟菜市場一樣。奕山一看這局勢,心裏那個慌啊,隻好舉起白旗求和,那姿勢,簡直比投降還投降。


    可英國人可不買賬,不僅沒從廣州撤走,反而還跟廣州的商家玩起了“強盜遊戲”,強行索要六百萬銀元的贖城費,那架勢,就像是說:“不給錢?那就別想我們走!”


    奕山為了躲避道光的責罰,那可是誇大其詞的高手,把大敗仗說成了大勝仗,跟說書似的。道光帝一聽,還以為真打贏了呢,結果英國人一看,嘿,這清朝皇帝挺好騙的,覺得有機可乘,心裏那個樂啊,就像撿了個大便宜。


    1841年8月,英國佬那是野心勃勃,想繼續擴大他們的“領地”,於是就派了37艘軍艦,帶著2500名陸軍,跟搬家似的離開了香港,一路往北竄。他們先是輕鬆拿下了福建的廈門,接著在10月,又跟逛街似的,占領了舟山和寧波,那速度,就跟白送的一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海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海瑞並收藏大清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