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在混亂中帶著韋皇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一起爬上玄武門門樓躲避,同時派右羽林將軍劉仁景率領羽林飛騎一百多人聚集在門樓之下以保護自己。他們的心中充滿了不安,不知道這場突如其來的政變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楊再思、蘇壤、李嶠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等人聞訊也迅速行動,擁兵二千餘人聚集在太極殿前閉門堅守。他們知道,這場政變的成敗,將直接影響到大唐的未來。
太子李重俊率領軍人在永安門遇上魏元忠的兒子太仆少卿魏昇,命令他加入自己的隊伍。李重俊帶兵到玄武門門樓下,想要上樓,但受到禁衛軍的攔阻。李多祚和李重俊都有些猶豫不決,勒住兵馬,沒有立即攻打玄武樓,而是希望李顯能出來詢問他們起兵的原因。
李重俊對著玄武門門樓上喊話:“父皇!父皇!陛下!陛下!兒臣已經把武三思父子誅殺,現在隻有一個請求:廢黜韋皇後為庶人!”
門樓之上沒有人答話。李重俊不時地一遍又一遍重複剛才的訴求。
魏元忠從玄武門門樓下一處迴廊急切地跑出來,要求李重俊冷靜,表麵上看起來是在製止。
宮闈令楊思勖站在李顯身旁,請求李顯允許他帶兵出擊,李顯應允。楊思勖看見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將野唿利當時正在護衛李顯,擔任前鋒總管,楊思勖走到他身邊,突然拔劍將他斬首。
楊思勖把野唿利的人頭朝門樓下李多祚方向一扔,李多祚手下軍士一看是野唿利,當時就心驚膽顫,軍心渙散了。
唐中宗手扶玄武門門樓上的欄杆,俯身對樓下李多祚所帶領的羽林軍說:“你們這些人都是朕的衛士,為什麽要跟著李多祚謀反呢!如果你們能殺掉謀反的人,不必擔心沒有榮華富貴。”於是,羽林軍爭先恐後,將李多祚、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斬首,其他的人都四散潰逃,魏昇也死在亂軍之中。
在玄武門門樓下,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後,李重俊率領百餘騎兵奔出肅章門,逃往終南山。在抵達鄠縣西十餘裏處時,他麾下僅剩幾個家奴跟隨,最終在樹林中休息時被左右親信殺害。唐中宗命將李重俊的首級斬下,獻於太廟,祭奠武三思、武崇訓父子。
這場政變,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雖然短暫,卻在大唐的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經過太子李重俊之變後,朝中人事變動又有了新的動向。宗楚客因護駕有功,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再次身居宰相之位。在這一時期,宗楚客的政治手腕和權力欲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不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通過與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的聯盟,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他與紀處訥結為朋黨,史稱“宗紀”,成為活著的武三思,這無疑是對他政治手段的一種諷刺,也是對他權力地位的一種肯定。
此外,楊再思、李嶠、蘇瑰也位於宰相之列。依附武三思的李迥秀被宗楚客推薦為兵部侍郎。郭元振離開安西都護府,改任金山道行軍大總管。
而李顯的非韋皇後所生的長子李重福,由於韋氏忌恨,被流放為均州刺史。
大明宮紫宸殿內,氣氛莊重而緊張。從三品以上的官員齊聚一堂,舉行著一場小型朝會。李顯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掃視著殿內的群臣。
宗楚客出列,他的聲音在殿內迴蕩:“陛下,相王有參與太子兵變的嫌疑。”
此言一出,殿內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李顯的眉頭緊鎖,他的目光銳利如刀。
接著,魏元忠也被指認為有參與兵變的嫌疑。侍中紀處納出列,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堅定:“陛下,魏元忠之子魏昇死於玄武門門樓之下,與李多祚是同黨無疑,魏元忠嫌疑很大,應將魏元忠夷滅三族。”
李顯的臉色變得異常嚴肅,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驚訝:“魏元忠的嫌疑朕以為是沒有的,魏愛卿是前朝倚重的老臣,忠誠不容懷疑,你們不要再疑。相王之事,交由蕭至忠審理吧。”
這時,禦史中丞蕭至忠出列,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悲痛:“陛下,相王之嫌,臣願審理。但在此之前,臣有幾句話不得不說。”
李顯點了點頭,示意蕭至忠繼續說下去。
蕭至忠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哽咽:“此前,天後欲立相王為太子,相王數日不食,請求讓於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如今陛下貴為天子,怎麽容不下一個弟弟呢?而要信人讒言。”
蕭至忠的話,讓李顯的心中湧起了一絲愧疚。他知道,相王李旦一直是忠誠於自己,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深厚。他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說道:“蕭愛卿所言甚是,朕不能因為一些無端的猜疑,而傷害了兄弟之情。”
李顯的聲音在大殿內迴蕩:“相王之事,朕自有決斷。朕相信相王的忠誠,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挑撥。”
朝會結束後,李顯獨自一人坐在紫宸殿內,他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幾日後,大明宮紫宸殿內,陽光透過精致的窗欞,灑在了光滑的大理石地麵上,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殿內,一場小型朝會正在進行,氣氛卻異常凝重。魏元忠站在殿中,他的麵容上帶著一絲憂慮,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安。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精力漸衰,恐怕不能再為國家效力了。”魏元忠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他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和疲憊,“懇請陛下準許老臣告老還鄉。”
李顯坐在龍椅上,他的眉頭緊鎖,目光中帶著一絲不舍。他親自手批,免去了魏元忠的左仆射之職,加封他為特進,這是一種最高榮譽的虛銜,允許他榮歸故裏。
魏元忠主動隱退,宗楚客等人卻不肯放過他,他們暗中拉攏右衛郎將姚庭筠,要他向禦史中丞舉報魏元忠。在他們的操控下,魏元忠被貶為渠州員外司馬,一個偏遠地區的小官。
楊再思、蘇壤、李嶠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等人聞訊也迅速行動,擁兵二千餘人聚集在太極殿前閉門堅守。他們知道,這場政變的成敗,將直接影響到大唐的未來。
太子李重俊率領軍人在永安門遇上魏元忠的兒子太仆少卿魏昇,命令他加入自己的隊伍。李重俊帶兵到玄武門門樓下,想要上樓,但受到禁衛軍的攔阻。李多祚和李重俊都有些猶豫不決,勒住兵馬,沒有立即攻打玄武樓,而是希望李顯能出來詢問他們起兵的原因。
李重俊對著玄武門門樓上喊話:“父皇!父皇!陛下!陛下!兒臣已經把武三思父子誅殺,現在隻有一個請求:廢黜韋皇後為庶人!”
門樓之上沒有人答話。李重俊不時地一遍又一遍重複剛才的訴求。
魏元忠從玄武門門樓下一處迴廊急切地跑出來,要求李重俊冷靜,表麵上看起來是在製止。
宮闈令楊思勖站在李顯身旁,請求李顯允許他帶兵出擊,李顯應允。楊思勖看見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將野唿利當時正在護衛李顯,擔任前鋒總管,楊思勖走到他身邊,突然拔劍將他斬首。
楊思勖把野唿利的人頭朝門樓下李多祚方向一扔,李多祚手下軍士一看是野唿利,當時就心驚膽顫,軍心渙散了。
唐中宗手扶玄武門門樓上的欄杆,俯身對樓下李多祚所帶領的羽林軍說:“你們這些人都是朕的衛士,為什麽要跟著李多祚謀反呢!如果你們能殺掉謀反的人,不必擔心沒有榮華富貴。”於是,羽林軍爭先恐後,將李多祚、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斬首,其他的人都四散潰逃,魏昇也死在亂軍之中。
在玄武門門樓下,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後,李重俊率領百餘騎兵奔出肅章門,逃往終南山。在抵達鄠縣西十餘裏處時,他麾下僅剩幾個家奴跟隨,最終在樹林中休息時被左右親信殺害。唐中宗命將李重俊的首級斬下,獻於太廟,祭奠武三思、武崇訓父子。
這場政變,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雖然短暫,卻在大唐的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經過太子李重俊之變後,朝中人事變動又有了新的動向。宗楚客因護駕有功,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再次身居宰相之位。在這一時期,宗楚客的政治手腕和權力欲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不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通過與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的聯盟,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他與紀處訥結為朋黨,史稱“宗紀”,成為活著的武三思,這無疑是對他政治手段的一種諷刺,也是對他權力地位的一種肯定。
此外,楊再思、李嶠、蘇瑰也位於宰相之列。依附武三思的李迥秀被宗楚客推薦為兵部侍郎。郭元振離開安西都護府,改任金山道行軍大總管。
而李顯的非韋皇後所生的長子李重福,由於韋氏忌恨,被流放為均州刺史。
大明宮紫宸殿內,氣氛莊重而緊張。從三品以上的官員齊聚一堂,舉行著一場小型朝會。李顯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掃視著殿內的群臣。
宗楚客出列,他的聲音在殿內迴蕩:“陛下,相王有參與太子兵變的嫌疑。”
此言一出,殿內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李顯的眉頭緊鎖,他的目光銳利如刀。
接著,魏元忠也被指認為有參與兵變的嫌疑。侍中紀處納出列,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堅定:“陛下,魏元忠之子魏昇死於玄武門門樓之下,與李多祚是同黨無疑,魏元忠嫌疑很大,應將魏元忠夷滅三族。”
李顯的臉色變得異常嚴肅,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驚訝:“魏元忠的嫌疑朕以為是沒有的,魏愛卿是前朝倚重的老臣,忠誠不容懷疑,你們不要再疑。相王之事,交由蕭至忠審理吧。”
這時,禦史中丞蕭至忠出列,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悲痛:“陛下,相王之嫌,臣願審理。但在此之前,臣有幾句話不得不說。”
李顯點了點頭,示意蕭至忠繼續說下去。
蕭至忠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哽咽:“此前,天後欲立相王為太子,相王數日不食,請求讓於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如今陛下貴為天子,怎麽容不下一個弟弟呢?而要信人讒言。”
蕭至忠的話,讓李顯的心中湧起了一絲愧疚。他知道,相王李旦一直是忠誠於自己,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深厚。他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說道:“蕭愛卿所言甚是,朕不能因為一些無端的猜疑,而傷害了兄弟之情。”
李顯的聲音在大殿內迴蕩:“相王之事,朕自有決斷。朕相信相王的忠誠,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挑撥。”
朝會結束後,李顯獨自一人坐在紫宸殿內,他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幾日後,大明宮紫宸殿內,陽光透過精致的窗欞,灑在了光滑的大理石地麵上,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殿內,一場小型朝會正在進行,氣氛卻異常凝重。魏元忠站在殿中,他的麵容上帶著一絲憂慮,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安。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精力漸衰,恐怕不能再為國家效力了。”魏元忠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他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和疲憊,“懇請陛下準許老臣告老還鄉。”
李顯坐在龍椅上,他的眉頭緊鎖,目光中帶著一絲不舍。他親自手批,免去了魏元忠的左仆射之職,加封他為特進,這是一種最高榮譽的虛銜,允許他榮歸故裏。
魏元忠主動隱退,宗楚客等人卻不肯放過他,他們暗中拉攏右衛郎將姚庭筠,要他向禦史中丞舉報魏元忠。在他們的操控下,魏元忠被貶為渠州員外司馬,一個偏遠地區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