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尚書韋巨源是韋氏心腹,禦史大夫李承嘉是武三思的親信,在武三思的精心策劃下,所以對韋月將的審訊結果早已被暗中操控。韋月將將罪名推給了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和遠在襄州的張柬之。他聲稱是這五人指使他散布關於皇後和武三思的謠言,意圖詆毀他們的名譽。
十日後的朝會上,韋巨源、李承嘉站在殿前,聲音冰冷而肯定:“啟奏陛下,韋月將案已查明真相。韋月將供認,他是被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張柬之收買,故意散布皇後和德靜郡王的謠言,損毀他們名譽,進而達到廢黜皇後,趕走德靜郡王的目的,其終極目標是動搖皇位。”
李顯一聽,臉色頓時變得鐵青,他猛地站起身,怒不可遏:“朕的皇後你們也敢誣陷!朕要這等臣子何用!將韋月將立即處斬!將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所封王爵收迴!將崔玄降職為均州刺史,將桓彥範降職為亳州刺史,將敬暉降職為郎州刺史,將袁恕己降職為郢州刺史,念張柬之年事已高,取消‘特進’封號,保留襄州刺史職務!”
滿朝文武第一次見到李顯如此發怒,殿內一片死寂,無人敢再多言。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出列跪下,他們的臉上滿是震驚和不信:“陛下,臣等冤枉,臣等冤枉啊!”
李顯怒氣未消,他冷冷地說道:“證人證言在此,勿作狡辯!這是韋月將的口供!除此之外,這是崔湜的奏章,是你們逼迫並安插崔湜到武三思那邊監視武三思,對不對?!”
殿內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李顯的怒火如同火山爆發,無法遏製。他猛地一揮手:“來人,將他們趕出去!”
殿外的侍衛迅速進入,將崔玄暐等人驅出了大殿。他們的哀求和抗議聲漸漸遠去,留下的隻是一片沉重的沉默。
在端扆殿的朝會上,氣氛緊張而凝重。宋璟麵對著李顯的憤怒,卻依舊麵無懼色。他的聲音清晰,迴蕩在大殿之中:“陛下,臣以為,幕後主謀既然是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那麽,韋月將不過是走卒,卻被問斬,這不合法理。”
李顯的臉色更加難看,他的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朕已決定斬首,你還有什麽可說的?”
宋璟毫不畏懼,他的迴答鏗鏘有力:“人家告韋後與三思有私情,陛下僅問斬他一人,主謀卻留得性命,臣恐天下會議論。”
李顯的怒火被宋璟的直言不諱所點燃,他怒斥道:“朕的皇後他們也敢誣陷!朕要這等臣子何用!朕要這等臣子何用!但是,朕不想因為這事擔負殺大臣的惡名,所以饒他們不死一次!”
麵對李顯的憤怒,宋璟依然堅持己見,他說:“陛下處罰不公,請陛下先將臣斬首,不然不能奉詔。”
李顯無奈,麵對宋璟的堅持和正直,他最終免去了韋月將的極刑,改為發配嶺南。這一決定,讓滿朝文武都再次感到震驚,他們意識到了宋璟的倔脾氣。
宋璟的這一行為,不僅體現了他個人的正直和勇氣,也反映了他對於法律和公正的堅持。他的名聲因此更加顯赫,被後人讚譽為“有腳陽春”,意指他走到哪裏,哪裏就像春天一樣溫暖,充滿了希望和生機。
夏季的東宮花園內,百花爭豔,綠樹成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這寧靜的自然美景中,一場關於權力的密談正在進行。韋氏、武三思、上官婉兒、崔湜、鄭愔五人圍坐在一處隱蔽的涼亭中,低聲交談。
武三思輕搖著手中的折扇,語氣中帶著一絲得意:“鄭大人、崔大人這次立下大功,讓張柬之之流的人設崩塌,實在是幹得漂亮。”
崔湜微微一笑,謙遜地迴應:“王爺過獎了,崔湜能有今日,全賴王爺提攜。此次升任中書舍人,更是王爺恩澤。崔湜願繼續追隨王爺,鞍前馬後,在所不辭。”鄭愔也是一臉的恭維。
韋氏輕抿了一口茶,她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狡黠:“五王這次算是被清除幹淨了,我現在感覺身心輕鬆多了。隻是,我擔心他們以後會卷土重來。”
武三思的眉頭微微一皺,他沉吟道:“這個……皇後確實遠慮,我們該怎麽辦呢?”
眾人陷入一片沉思……
在嶺南瀧州(今廣東羅定)的偏遠之地,宋之問這位曾經的朝廷內供奉,如今卻身處異鄉,心中充滿了鬱鬱寡歡。嶺南的氣候濕熱,與他習慣的中原氣候截然不同,讓他感到極度不適。這裏的飲食習慣也與他所熟悉的味道大相徑庭,每頓飯都吃得如同嚼蠟。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這裏的語言不通,與當地民眾交流困難,讓他倍感孤獨與無助。他決定出逃。
宋之問在給弟弟宋之遜的信中寫道:
之遜吾弟如晤,
自吾被貶嶺南以來,日日如年,此地瘴氣彌漫,飲食不慣,言語不通,實難安身。吾心念家鄉,夜夜夢迴洛陽。今有計劃,欲逃離此地,重返中原。吾弟若有意,可於下月十五日在洛陽聚合,共商大計。
吾等在洛陽不可歸家,吾有一好友張仲之,此人忠厚可靠,定會收留吾等。屆時,吾等可暫避其府,再圖後計。
望弟速作準備,此事機密,切勿外泄。吾等兄弟情深,望能早日重逢。
兄之問手書
信寫好後,宋之問將其密封在蠟丸之中,交給了一個信得過的家仆,命他喬裝成行商,秘密將信送到兗州。
為了不引起注意,宋之問決定化裝成一名行腳僧人,這樣既可以掩飾身份,又便於長途跋涉。他剃去了頭發,穿上了樸素的僧袍,臉上也塗上了僧人特有的土黃色染料,以掩蓋自己的真實麵貌。他還準備了一本佛經和一串念珠,以備路上遇到盤查時使用。
在一個無月的夜晚,宋之問悄然離開了瀧州,踏上了北上洛陽的漫長旅途。他知道,這條路充滿了艱難險阻,但他更知道,隻有迴到中原,他才有可能重獲自由,重拾往日的生活。宋之問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向往,他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逃離這個讓他感到窒息的蠻荒之地。
十日後的朝會上,韋巨源、李承嘉站在殿前,聲音冰冷而肯定:“啟奏陛下,韋月將案已查明真相。韋月將供認,他是被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張柬之收買,故意散布皇後和德靜郡王的謠言,損毀他們名譽,進而達到廢黜皇後,趕走德靜郡王的目的,其終極目標是動搖皇位。”
李顯一聽,臉色頓時變得鐵青,他猛地站起身,怒不可遏:“朕的皇後你們也敢誣陷!朕要這等臣子何用!將韋月將立即處斬!將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所封王爵收迴!將崔玄降職為均州刺史,將桓彥範降職為亳州刺史,將敬暉降職為郎州刺史,將袁恕己降職為郢州刺史,念張柬之年事已高,取消‘特進’封號,保留襄州刺史職務!”
滿朝文武第一次見到李顯如此發怒,殿內一片死寂,無人敢再多言。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出列跪下,他們的臉上滿是震驚和不信:“陛下,臣等冤枉,臣等冤枉啊!”
李顯怒氣未消,他冷冷地說道:“證人證言在此,勿作狡辯!這是韋月將的口供!除此之外,這是崔湜的奏章,是你們逼迫並安插崔湜到武三思那邊監視武三思,對不對?!”
殿內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李顯的怒火如同火山爆發,無法遏製。他猛地一揮手:“來人,將他們趕出去!”
殿外的侍衛迅速進入,將崔玄暐等人驅出了大殿。他們的哀求和抗議聲漸漸遠去,留下的隻是一片沉重的沉默。
在端扆殿的朝會上,氣氛緊張而凝重。宋璟麵對著李顯的憤怒,卻依舊麵無懼色。他的聲音清晰,迴蕩在大殿之中:“陛下,臣以為,幕後主謀既然是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那麽,韋月將不過是走卒,卻被問斬,這不合法理。”
李顯的臉色更加難看,他的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朕已決定斬首,你還有什麽可說的?”
宋璟毫不畏懼,他的迴答鏗鏘有力:“人家告韋後與三思有私情,陛下僅問斬他一人,主謀卻留得性命,臣恐天下會議論。”
李顯的怒火被宋璟的直言不諱所點燃,他怒斥道:“朕的皇後他們也敢誣陷!朕要這等臣子何用!朕要這等臣子何用!但是,朕不想因為這事擔負殺大臣的惡名,所以饒他們不死一次!”
麵對李顯的憤怒,宋璟依然堅持己見,他說:“陛下處罰不公,請陛下先將臣斬首,不然不能奉詔。”
李顯無奈,麵對宋璟的堅持和正直,他最終免去了韋月將的極刑,改為發配嶺南。這一決定,讓滿朝文武都再次感到震驚,他們意識到了宋璟的倔脾氣。
宋璟的這一行為,不僅體現了他個人的正直和勇氣,也反映了他對於法律和公正的堅持。他的名聲因此更加顯赫,被後人讚譽為“有腳陽春”,意指他走到哪裏,哪裏就像春天一樣溫暖,充滿了希望和生機。
夏季的東宮花園內,百花爭豔,綠樹成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這寧靜的自然美景中,一場關於權力的密談正在進行。韋氏、武三思、上官婉兒、崔湜、鄭愔五人圍坐在一處隱蔽的涼亭中,低聲交談。
武三思輕搖著手中的折扇,語氣中帶著一絲得意:“鄭大人、崔大人這次立下大功,讓張柬之之流的人設崩塌,實在是幹得漂亮。”
崔湜微微一笑,謙遜地迴應:“王爺過獎了,崔湜能有今日,全賴王爺提攜。此次升任中書舍人,更是王爺恩澤。崔湜願繼續追隨王爺,鞍前馬後,在所不辭。”鄭愔也是一臉的恭維。
韋氏輕抿了一口茶,她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狡黠:“五王這次算是被清除幹淨了,我現在感覺身心輕鬆多了。隻是,我擔心他們以後會卷土重來。”
武三思的眉頭微微一皺,他沉吟道:“這個……皇後確實遠慮,我們該怎麽辦呢?”
眾人陷入一片沉思……
在嶺南瀧州(今廣東羅定)的偏遠之地,宋之問這位曾經的朝廷內供奉,如今卻身處異鄉,心中充滿了鬱鬱寡歡。嶺南的氣候濕熱,與他習慣的中原氣候截然不同,讓他感到極度不適。這裏的飲食習慣也與他所熟悉的味道大相徑庭,每頓飯都吃得如同嚼蠟。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這裏的語言不通,與當地民眾交流困難,讓他倍感孤獨與無助。他決定出逃。
宋之問在給弟弟宋之遜的信中寫道:
之遜吾弟如晤,
自吾被貶嶺南以來,日日如年,此地瘴氣彌漫,飲食不慣,言語不通,實難安身。吾心念家鄉,夜夜夢迴洛陽。今有計劃,欲逃離此地,重返中原。吾弟若有意,可於下月十五日在洛陽聚合,共商大計。
吾等在洛陽不可歸家,吾有一好友張仲之,此人忠厚可靠,定會收留吾等。屆時,吾等可暫避其府,再圖後計。
望弟速作準備,此事機密,切勿外泄。吾等兄弟情深,望能早日重逢。
兄之問手書
信寫好後,宋之問將其密封在蠟丸之中,交給了一個信得過的家仆,命他喬裝成行商,秘密將信送到兗州。
為了不引起注意,宋之問決定化裝成一名行腳僧人,這樣既可以掩飾身份,又便於長途跋涉。他剃去了頭發,穿上了樸素的僧袍,臉上也塗上了僧人特有的土黃色染料,以掩蓋自己的真實麵貌。他還準備了一本佛經和一串念珠,以備路上遇到盤查時使用。
在一個無月的夜晚,宋之問悄然離開了瀧州,踏上了北上洛陽的漫長旅途。他知道,這條路充滿了艱難險阻,但他更知道,隻有迴到中原,他才有可能重獲自由,重拾往日的生活。宋之問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向往,他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逃離這個讓他感到窒息的蠻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