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我也是這麽想的,我武三思不管怎麽說,也是陛下的姑表親,親家。皇後那邊,與我有共同的訴求,這次封張柬之他們為王,就是皇後與我共同推動的。”
上官婉兒微笑著說:“恭喜王爺,這個計謀很高深,把張柬之他們捧得越高,他們就會摔得越碎,你們一定能夠成功。王爺跟我約會,沒事時應該也要多去皇後那邊,陪皇後玩雙陸棋。”
武三思輕笑:“我基本上隔三岔五就過去,皇後很喜歡玩雙陸棋,我也喜歡。”
說完,武三思輕輕摟住上官婉兒,兩人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更加親密。他們知道,在這個充滿權謀的宮廷之中,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命運。但在這個時刻,他們選擇暫時放下那些憂慮,享受這難得的寧靜和彼此的陪伴。
在武則天去世後,李顯作為繼位的皇帝,一直在洛陽的東宮太子府居住,這是因為他計劃在長安的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後,直接進行遷都。
至於李顯為何選擇在洛陽的東宮太子府居住,一方麵是因為洛陽在武則天時期被提升為東都,有著較為完備的政治和行政設施;另一方麵,也可能是出於對武則天政治遺產的一種繼承和過渡。然而,李顯的最終目標是將都城遷迴長安,這表明他希望恢複唐朝的傳統和秩序,同時也可能是為了擺脫武則天時期的影響,重建以李唐皇室為中心的政治格局。
朝會剛剛散去,端扆殿的偏殿內,幾位重要大臣魏元忠、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李嶠、韋安石等人圍繞著李顯,氣氛顯得有些緊張。
張柬之麵帶憂色,語氣堅決地對李顯說:“稟奏陛下,武三思現在權勢滔天,朝中又開始有大批官員依附在他門下,這對朝政的穩定是極大的隱憂,請陛下當機立斷,削除他的職位!”
李顯的眉頭緊鎖,顯得有些不耐煩:“張愛卿,這個話題你不要再說了,朕自有分寸。”
張柬之卻不肯罷休,他堅持道:“陛下,老臣今天必須說,隻要武三思在朝,朝政就難有清明!請陛下吸取前車之鑒!”
李顯的臉色變得有些難看,他生氣地說:“張愛卿,你功勞很大,但朕告訴你,朕為廬陵王時,武三思沒有說要對朕怎麽樣,朕為太子時,武三思也沒有威脅朕的舉動,相反,他還支持立朕為太子,支持李武兩家聯姻,武三思有鮮明的態度、有具體的行動,我不能憑你們幾個人整天憑空想象的幾句話,就把武三思趕出朝廷吧!”
張柬之仍然堅持己見:“陛下,老臣憂慮啊!”
李顯的憤怒終於爆發:“好了,你既然憂慮,就迴家養病吧。由韋安石兼任中書令代替你,此外朕任命韋安石為相王府長史,封鄖國公。”
張柬之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堅持竟然換來了這樣的結果。其他大臣也都麵麵相覷,氣氛一時間變得異常沉重。
崔玄暐上前一步,語氣平和地對李顯說:“陛下,張大人也是出於對朝政的關心,請您三思。”
其他大臣見狀,欲言又止,本來一肚子的話都收了迴去。
李顯擺了擺手,顯然已經不想再討論這個話題:“朕意已決,不必再議。你們都退下吧。”
大臣們隻得紛紛退出偏殿,心中各自盤算著接下來的局勢。張柬之的被貶,無疑讓朝中的權力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武三思的權勢似乎更加穩固了。
李顯在朝會上的一幕仍舊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的心情沉重,步履略顯疲憊地迴到了東宮。韋氏見狀,便迎上前去,關切地詢問情況。
“陛下,今日朝會上有何煩心事?”韋氏的聲音柔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探詢。
李顯歎了口氣,麵色凝重:“還是張柬之他們,不停地說武三思的事情,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發火了,要張柬之迴家養病。”
韋氏的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她輕聲說道:“陛下,張柬之自恃有功,進而專權,妄圖借陛下之手,清除異己,陛下不得不防啊!”
李顯的眉宇間露出了一絲威嚴:“皇後說得對,他這樣會危害社稷,朕不能容忍這種人在朝廷胡作非為!”
韋氏聽後,心裏暗自高興。她知道,張柬之的失寵對她來說是一個機會,她可以借此機會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她輕聲安慰李顯:“陛下,您是天子,您的決策英明,定能保我大唐江山穩固。”
李顯點了點頭,但他的心中仍舊有些不安。他知道,朝中的權力鬥爭從未停歇,而他作為皇帝,必須時刻警惕,不能讓任何人動搖他的皇位。
韋氏見李顯仍舊有些憂慮,便轉移話題,說起了一些宮中的瑣事,試圖讓李顯放鬆心情。她知道,作為皇後,她不僅要在背後支持皇帝,還要在適當的時候為他排憂解難。
李顯這時忽然想起來似的,他問道:“皇後今日為何不去聽政?”
韋氏故作鎮靜地迴答:“今日裹兒說要迴來的,卻沒有來,她說要來,我哪裏走得開呢?”
實際上,韋氏今天與武三思幽會後,一直在玩雙陸棋。
東宮之中,兩人的身影在燈火下顯得格外溫馨,但在這溫馨的背後,卻是一場場關於權力的暗流湧動。韋氏的心思縝密,她已經開始謀劃如何利用這次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而李顯,則在皇後的安慰下,逐漸放鬆了心情,但他的心中仍舊有著一絲難以言說的憂慮,那是對朝政穩定的深深關切。
東宮的深處,李顯獨自一人坐在案前,手中的朱筆無力地擱在詔書上。他的思緒飄迴到了那個政變的夜晚,張柬之那堅定而果決的眼神,如今卻讓他感到了一絲不安。他知道,張柬之的勢力在朝中依然根深蒂固,而那些跟隨他政變的大臣們,他們的忠誠,是否真的隻屬於他李顯?
上官婉兒微笑著說:“恭喜王爺,這個計謀很高深,把張柬之他們捧得越高,他們就會摔得越碎,你們一定能夠成功。王爺跟我約會,沒事時應該也要多去皇後那邊,陪皇後玩雙陸棋。”
武三思輕笑:“我基本上隔三岔五就過去,皇後很喜歡玩雙陸棋,我也喜歡。”
說完,武三思輕輕摟住上官婉兒,兩人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更加親密。他們知道,在這個充滿權謀的宮廷之中,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命運。但在這個時刻,他們選擇暫時放下那些憂慮,享受這難得的寧靜和彼此的陪伴。
在武則天去世後,李顯作為繼位的皇帝,一直在洛陽的東宮太子府居住,這是因為他計劃在長安的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後,直接進行遷都。
至於李顯為何選擇在洛陽的東宮太子府居住,一方麵是因為洛陽在武則天時期被提升為東都,有著較為完備的政治和行政設施;另一方麵,也可能是出於對武則天政治遺產的一種繼承和過渡。然而,李顯的最終目標是將都城遷迴長安,這表明他希望恢複唐朝的傳統和秩序,同時也可能是為了擺脫武則天時期的影響,重建以李唐皇室為中心的政治格局。
朝會剛剛散去,端扆殿的偏殿內,幾位重要大臣魏元忠、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李嶠、韋安石等人圍繞著李顯,氣氛顯得有些緊張。
張柬之麵帶憂色,語氣堅決地對李顯說:“稟奏陛下,武三思現在權勢滔天,朝中又開始有大批官員依附在他門下,這對朝政的穩定是極大的隱憂,請陛下當機立斷,削除他的職位!”
李顯的眉頭緊鎖,顯得有些不耐煩:“張愛卿,這個話題你不要再說了,朕自有分寸。”
張柬之卻不肯罷休,他堅持道:“陛下,老臣今天必須說,隻要武三思在朝,朝政就難有清明!請陛下吸取前車之鑒!”
李顯的臉色變得有些難看,他生氣地說:“張愛卿,你功勞很大,但朕告訴你,朕為廬陵王時,武三思沒有說要對朕怎麽樣,朕為太子時,武三思也沒有威脅朕的舉動,相反,他還支持立朕為太子,支持李武兩家聯姻,武三思有鮮明的態度、有具體的行動,我不能憑你們幾個人整天憑空想象的幾句話,就把武三思趕出朝廷吧!”
張柬之仍然堅持己見:“陛下,老臣憂慮啊!”
李顯的憤怒終於爆發:“好了,你既然憂慮,就迴家養病吧。由韋安石兼任中書令代替你,此外朕任命韋安石為相王府長史,封鄖國公。”
張柬之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堅持竟然換來了這樣的結果。其他大臣也都麵麵相覷,氣氛一時間變得異常沉重。
崔玄暐上前一步,語氣平和地對李顯說:“陛下,張大人也是出於對朝政的關心,請您三思。”
其他大臣見狀,欲言又止,本來一肚子的話都收了迴去。
李顯擺了擺手,顯然已經不想再討論這個話題:“朕意已決,不必再議。你們都退下吧。”
大臣們隻得紛紛退出偏殿,心中各自盤算著接下來的局勢。張柬之的被貶,無疑讓朝中的權力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武三思的權勢似乎更加穩固了。
李顯在朝會上的一幕仍舊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的心情沉重,步履略顯疲憊地迴到了東宮。韋氏見狀,便迎上前去,關切地詢問情況。
“陛下,今日朝會上有何煩心事?”韋氏的聲音柔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探詢。
李顯歎了口氣,麵色凝重:“還是張柬之他們,不停地說武三思的事情,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發火了,要張柬之迴家養病。”
韋氏的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她輕聲說道:“陛下,張柬之自恃有功,進而專權,妄圖借陛下之手,清除異己,陛下不得不防啊!”
李顯的眉宇間露出了一絲威嚴:“皇後說得對,他這樣會危害社稷,朕不能容忍這種人在朝廷胡作非為!”
韋氏聽後,心裏暗自高興。她知道,張柬之的失寵對她來說是一個機會,她可以借此機會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她輕聲安慰李顯:“陛下,您是天子,您的決策英明,定能保我大唐江山穩固。”
李顯點了點頭,但他的心中仍舊有些不安。他知道,朝中的權力鬥爭從未停歇,而他作為皇帝,必須時刻警惕,不能讓任何人動搖他的皇位。
韋氏見李顯仍舊有些憂慮,便轉移話題,說起了一些宮中的瑣事,試圖讓李顯放鬆心情。她知道,作為皇後,她不僅要在背後支持皇帝,還要在適當的時候為他排憂解難。
李顯這時忽然想起來似的,他問道:“皇後今日為何不去聽政?”
韋氏故作鎮靜地迴答:“今日裹兒說要迴來的,卻沒有來,她說要來,我哪裏走得開呢?”
實際上,韋氏今天與武三思幽會後,一直在玩雙陸棋。
東宮之中,兩人的身影在燈火下顯得格外溫馨,但在這溫馨的背後,卻是一場場關於權力的暗流湧動。韋氏的心思縝密,她已經開始謀劃如何利用這次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而李顯,則在皇後的安慰下,逐漸放鬆了心情,但他的心中仍舊有著一絲難以言說的憂慮,那是對朝政穩定的深深關切。
東宮的深處,李顯獨自一人坐在案前,手中的朱筆無力地擱在詔書上。他的思緒飄迴到了那個政變的夜晚,張柬之那堅定而果決的眼神,如今卻讓他感到了一絲不安。他知道,張柬之的勢力在朝中依然根深蒂固,而那些跟隨他政變的大臣們,他們的忠誠,是否真的隻屬於他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