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 作者:緘默夜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蜀國平定後,皇帝曹殷任命劉禪為安樂公,太子劉璿為子爵,其餘文臣將領都根據才能加以官職,有能力的比如羅憲霍弋仍然委以蜀中郡守之職,戍守一方。
242年春節,曹殷聽從曹綾建議宴請劉禪和跟隨他投降的蜀國其他文臣武將,試探人心。
宴會之日,春寒料峭中透著一絲暖意,洛陽城內的皇宮內院張燈結彩,一派喜慶之景。
曹殷皇帝為了彰顯大魏的寬容與仁德,特設此宴,宴請新封的安樂公劉禪及其一眾蜀國舊臣。
宴會上,絲竹之聲悠揚,魏國的舞蹈矯健而富有韻律,然而,對於這些曾經的蜀國官員而言,這美妙的樂舞卻如同鋒利的刀刃,切割著他們心中的痛楚與不甘。
劉禪端坐於席間,麵帶微笑,似乎完全沉浸在了這異國風情的享受之中,對周遭的微妙氛圍渾然不覺。他的笑容,在蜀官們看來,是如此的刺眼與不解。
“安樂公,您看這魏國的歌舞,可有何感想?”燕王曹宇,這位皇室中的長者,故意打破了沉默,他的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幾分試探。
劉禪聞言,笑容更甚,“哈哈,燕王殿下,此等歌舞,真乃世間少有,我劉禪有幸得見,實乃三生有幸!”
此言一出,蜀官們麵麵相覷,有的憤慨,有的無奈,更有的低下了頭,不忍再看。
隨後,曹宇話鋒一轉,“既然安樂公如此喜愛,不妨也讓諸位蜀中才俊,領略一番故國的風情。”他輕輕揮手,示意樂師更換曲目,頓時,宴會廳內響起了熟悉而又遙遠的蜀地樂聲。
這樂聲,如同穿越時空的唿喚,喚醒了蜀官們心中的思鄉之情,他們紛紛淚目,難以自禁。而劉禪,卻依舊保持著那副笑容可掬的模樣,仿佛這一切都與他無關。
這一幕,深深刺痛了曹綾的心。她輕輕搖了搖頭,對身旁的一位魏國大臣低語道:“人之無情,竟至於斯!昔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若見此情此景,怕也要歎息不已吧,這劉禪注定是個亡國之君。”
宴會繼續進行,但氣氛已悄然變化。曹殷皇帝似乎也被劉禪的表現觸動,他放下酒杯,目光直視劉禪,“安樂公,你可曾懷念過蜀地?”
劉禪聞言,依舊是一副輕鬆自在的模樣,“陛下,我在此處承蒙厚待,生活安樂,並無思鄉之情。”
此言一出,蜀官們更是心急如焚,他們之中,有人甚至低聲啜泣起來。就在這時,劉禪起身離席,似是去解手。原蜀國的“秘書郎”郤正見狀,連忙跟了出去。
在昏暗的走廊裏,郤正壓低聲音,急切地對劉禪說道:“陛下,您怎能如此言說?若陛下再被問及此事,務必含淚言道:‘吾日思夜想,無時不刻不在懷念蜀地。’如此,或許我們還能尋得一線生機,重返故土。”
劉禪聞言,臉上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但隨即又恢複了那副無憂無慮的模樣,輕輕點了點頭,仿佛是在應承著什麽。然而,他的心中,是否真的有所觸動,又有誰知道呢?
劉禪在走廊中一番思量後,心中雖五味雜陳,卻也明白此刻的言行舉止關乎蜀國舊臣的顏麵與未來。他深吸一口氣,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緩緩步入宴會廳,目光中多了幾分堅定,卻也難掩幾分無奈。
曹殷皇帝見狀,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再次將話題引向了那片令人心酸的土地。“安樂公,朕再問你一次,你可曾有過重返蜀地的念頭?”他的聲音溫和而有力,仿佛能穿透人心。
劉禪聞言,心中一緊,但隨即想起了郤正的叮囑,以及自己肩負的微妙使命。
他緩緩低下頭,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充滿悲傷與懷念:“陛下,吾日夜思念蜀地,心中無時無刻不在掛念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說到這裏,他故意停頓了一下,試圖讓自己的眼眶泛紅,但無奈情感難以即刻調動,隻好硬著頭皮,閉上眼睛,假裝沉浸在深深的哀愁之中。
然而,這拙劣的表演並未逃過曹殷那雙銳利的眼睛。他輕笑一聲,打斷了劉禪的“表演”:“安樂公此言,倒是與郤正先生之前所言分毫不差啊。”
劉禪心中一驚,猛地睜開眼,對上曹殷那雙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眼眸,他意識到自己的偽裝已經被看穿。
在短暫的尷尬之後,他選擇了坦誠:“陛下明鑒,確是郤正教我如此迴答,以表對故國的懷念。”
此言一出,宴會廳內頓時響起了一陣低低的笑聲,既有對劉禪直率的驚訝,也有對他這份“坦誠”的嘲諷。
曹殷和身旁的大臣們相互交換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顯然,這場戲碼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期,變得既滑稽又耐人尋味。
蜀國的舊臣們聽聞此事,無不痛心疾首。他們或低頭歎息,或相互對視,眼中滿是對劉禪無能的失望與痛恨。
在他們看來,劉禪的這番舉動不僅是對自己身份的背叛,更是對蜀國曆史與榮耀的褻瀆。一時間,宴會廳內的氣氛變得異常沉重,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起來。
在宴會之後,氣氛雖因劉禪的言行而略顯尷尬,但皇姑東鄉公主曹綾卻以她獨有的敏銳與慈悲,洞察到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她深知,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在這車輪之下,往往有著無數個體的命運沉浮。劉禪與他的蜀國舊臣,便是這時代洪流中的一葉扁舟。
曹綾輕步走至小皇帝侄子曹殷身旁,她的聲音溫和而堅定,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昔日我大魏文帝對待漢獻帝劉協,以禮相待,冊封山陽公,令其安享晚年,彰顯了大國風範與帝王氣度。今日,我們何不效仿先賢,對安樂公劉禪及其舊臣,也給予應有的尊重與善待呢?”
曹殷聞言,微微一愣,隨即目光中閃過一絲讚許。他深知皇姑曹綾的智慧與遠見,更明白她這番話背後的深意。
於是,他輕輕點頭,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決斷:“皇姑所言極是,朕自當效仿先帝,對劉禪及其舊臣,以禮相待,不再為難。”
言罷,曹殷即刻下旨,宣布了一係列善待劉禪及其舊臣的舉措。他命令宮中上下,對劉禪等人要尊重有加,不得有絲毫怠慢;同時,他也安排了舒適的居所與豐厚的俸祿,以確保他們的生活無憂。此外,他還特許劉禪等蜀國舊臣保留一定的禮儀與習俗,以慰藉他們思鄉之情。
消息傳出,蜀國舊臣們無不感激涕零,他們深知這份恩賜的珍貴與不易。劉禪更是感慨萬千,他望著曹殷與曹綾,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緒。
他意識到,自己雖已失去江山,但在這異國他鄉,卻意外地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善待。這份溫暖,讓他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與皇恩的浩蕩。
而曹綾,望著這一切,心中也感到了一絲欣慰。
她知道,自己的建議不僅為劉禪等人帶來了一絲希望與安寧,更為這亂世之中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溫暖與光輝。
在未來的日子裏,她將繼續以她的智慧與慈悲,守護著這片土地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幾日的光陰匆匆而過,邊關的戰雲再次密布,急報如飛雪般接連不斷地傳來,每一封都沉重地敲擊著曹綾的心房。
吳國陸抗,這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已如猛虎下山般攻占了蜀國南部大片土地,其勢不可擋,如今更是劍指永安,直逼羅憲的防線。
曹綾的居所內,氣氛凝重而溫馨。她的夫君閻盾,經過數日的調養,傷勢雖有所好轉,但醫生的告誡如同冰冷的鎖鏈,將他牢牢束縛在病榻之上,勇猛的閻盾暫時無法再馳騁沙場。
曹綾親手端著一碗溫熱的藥湯,輕輕坐在閻盾身邊,眼神中滿是柔情與堅定。
“夫君,這藥該涼了,快些喝下。”曹綾的聲音柔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她細心地吹涼藥湯,遞到閻盾唇邊。
閻盾望著眼前的妻子,那雙眸子中既有對戰爭的憂慮,也有對未來的期許。他接過藥碗,一飲而盡,然後輕輕放下,伸手握住曹綾的手,溫柔而深情地說:“綾兒,我的娘子,你知我向來敬佩你的智勇與決心。但戰場兇險,你此去定要小心。我和兒子閻光,還有月嫣姐姐,會在這裏等你凱旋歸來。”
曹綾的眼眶微紅,但隨即被一股堅不可摧的意誌所取代。她迴握住閻盾的手,兩人緊緊相擁,仿佛要將彼此的靈魂深深烙印在對方心中。“夫君,你且安心養傷,家中的一切就交給我們。至於吳國,他們若敢犯我疆土,我必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說罷,曹綾輕輕推開閻盾,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望向窗外。她叫來了姐姐閻月嫣和六歲的兒子閻光,將他們喚至床前。閻月嫣溫婉如水,眼中滿是關切;閻光則是一臉懵懂,卻也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嚴肅氣氛。
“姐姐,光兒,”曹綾蹲下身,平視著他們的眼睛,語氣柔和卻堅定,“娘親即將遠赴戰場,對抗來犯的敵人。你們在家要相互扶持,照顧好彼此。光兒,你是家中的男子漢,要聽姑姑的話,好好學習武藝和學問,將來為娘親分憂解難。”
閻月嫣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淚光,但她很快便強忍住,溫柔地撫摸著閻光的頭,輕聲應承:“綾兒,你放心吧,我會照顧好光兒,也會打理好家中一切,等你平安歸來。”
閻光雖然年幼,卻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用稚嫩的聲音說道:“娘親,你要小心,我會乖乖聽話,我和爹爹等你迴來給我講打仗的故事。”
曹綾的心被深深觸動,她俯身在兒子額頭輕輕一吻,然後站起身,目光再次投向遠方,那裏是她即將踏上的征途,也是她誓要守護的家園。“好,娘親答應你,一定會平安歸來,給你講最勇敢的故事。”
言罷,曹綾轉身離去,留下一絲溫暖與期盼,踏上了前往東線戰場的征途,她的背影在夕陽下拉長,顯得格外堅毅與孤獨。但她知道,為了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為了她所愛的一切,她必須前行,直到勝利的曙光再次照耀在這片大地上。
在蜀漢滅亡的餘暉尚未完全消散之際,吳國的邊疆亦風起雲湧。
陸遜之子陸抗,繼承了其父的智勇與謀略,率領精銳之師,悄然向蜀國的南中腹地進發。
他的目標,是那片富饒而戰略意義重大的南部領土。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這位年輕的將領,他的大軍在永安遭遇了蜀國降將羅憲的頑強抵抗。
戰鼓擂動,金戈鐵馬,兩軍對峙於永安城下。陸抗雖誌在必得,卻也不得不承認羅憲的英勇與堅韌。
正當他苦思破城之策時,吳國朝廷傳來了蜀漢敗亡的消息。這一消息,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波瀾。
陸抗深知,此時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時機。他迅速調派盛曼、謝詢兩位將領,分領水陸兩軍,浩浩蕩蕩地向西進發。名義上是救援蜀漢,實則心懷鬼胎,意圖趁亂奪取巴東。
盛曼與謝詢領命後,並未急於進攻,而是先遣使者前往永安城下,向羅憲提出了一個看似誘人的建議——合縱抗敵,共謀大業。然而,他們的真實意圖,早已被羅憲洞穿。
“城中一撮土,尚不可得,何論城門!”參軍楊宗挺身而出,對著吳軍使者大聲嗬斥,言語間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決。羅憲則站在城頭,目光如炬,望著遠方來犯的吳軍,心中已有了計較。
夜幕降臨,永安城內燈火通明,羅憲召集眾將,商討對策。“我國已傾覆,吳國本應唇齒相依,共渡難關,卻背信棄義,圖謀不軌。主上已降,我等豈能向東乞求生存?況且大漢已逝,吳國又能獨存多久?我們豈能自甘墮落,成為吳國之虜!”羅憲的話語鏗鏘有力,字字句句都敲擊在眾將的心頭。
“如今我們雖困守孤城,但百姓尚存,士氣未散。吳人趁亂來犯,正是我們證明忠誠與節義之時。我願與諸君共赴國難,決一死戰,以定士民之心!”羅憲的話語激起了眾將的鬥誌,他們紛紛請戰,誓與永安共存亡。
當夜,羅憲親率精銳,趁著夜色掩護,銜枚疾進,突襲盛曼所部。吳軍措手不及,大敗而逃。羅憲乘勝追擊,但念及城中兵力有限,未敢窮追不舍,遂率軍返迴永安城。
迴到城中,羅憲立即下令換上曹魏的旗幟,以示歸順。這一舉動,既是為了穩定民心,也是為了尋求曹魏的支持與庇護。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唯有依靠強大的外力,才能保全永安與城中百姓的安危。
同時,羅憲也並未忘記整治軍備,以節義砥礪將士。他親自巡視軍營,鼓舞士氣,使得永安城內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永安士人見羅憲如此忠勇仁義,無不心悅誠服,紛紛表示願為其效命沙場,共赴國難。
在巴東郡的堅固防線前,吳軍的攻勢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卻屢屢受挫。撫軍將軍步協,這位吳國勇將,親自掛帥,領兵西征永安,誓要突破這道防線。然而,永安城頭,羅憲將軍臨危不懼,他深知此戰關係重大,不僅關乎永安城的安危,更關乎蜀地遺民的命運。
江邊,箭雨如飛,羅憲指揮若定,但吳軍勢大,僅憑箭矢難以阻擋其前進的步伐。見狀,羅憲眉頭緊鎖,沉思片刻後,毅然決定派遣參軍楊宗突圍而出,北上求援。
楊宗領命,帶著羅憲的絕望與希望,穿越重重封鎖,向安東將軍陳騫發出求救信號,並同時向皇姑曹綾獻上了永安城的文武印綬及人質,以示歸順曹魏之心堅決。
與此同時,步協的大軍已至城下,戰鼓震天,喊殺聲四起。羅憲深知,此戰避無可避,唯有主動出擊,方有一線生機。他披上戰甲,手持長槍,親自率軍出城迎戰。
兩軍交鋒,羅憲一馬當先,英勇無匹,其麾下將士亦深受鼓舞,奮勇殺敵。經過一番激戰,步協的軍隊終於敗退,永安城暫時得以保全。
然而,勝利的喜悅並未持續太久。隨著時間的推移,救援的軍隊遲遲未到,而城中卻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大半百姓和士兵都深受其害。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有人開始動搖,勸羅憲放棄永安,向南出牂牁或北奔上庸,以求自保。但羅憲卻堅決地搖了搖頭,他說:“人主者,百姓之所依也。若臨危而棄之,非君子之所為。吾寧死於此城,亦不負百姓之托。”
羅憲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士氣,讓他們抵擋了陸抗的輪番進攻,於是永安將士固守待援。
242年春節,曹殷聽從曹綾建議宴請劉禪和跟隨他投降的蜀國其他文臣武將,試探人心。
宴會之日,春寒料峭中透著一絲暖意,洛陽城內的皇宮內院張燈結彩,一派喜慶之景。
曹殷皇帝為了彰顯大魏的寬容與仁德,特設此宴,宴請新封的安樂公劉禪及其一眾蜀國舊臣。
宴會上,絲竹之聲悠揚,魏國的舞蹈矯健而富有韻律,然而,對於這些曾經的蜀國官員而言,這美妙的樂舞卻如同鋒利的刀刃,切割著他們心中的痛楚與不甘。
劉禪端坐於席間,麵帶微笑,似乎完全沉浸在了這異國風情的享受之中,對周遭的微妙氛圍渾然不覺。他的笑容,在蜀官們看來,是如此的刺眼與不解。
“安樂公,您看這魏國的歌舞,可有何感想?”燕王曹宇,這位皇室中的長者,故意打破了沉默,他的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幾分試探。
劉禪聞言,笑容更甚,“哈哈,燕王殿下,此等歌舞,真乃世間少有,我劉禪有幸得見,實乃三生有幸!”
此言一出,蜀官們麵麵相覷,有的憤慨,有的無奈,更有的低下了頭,不忍再看。
隨後,曹宇話鋒一轉,“既然安樂公如此喜愛,不妨也讓諸位蜀中才俊,領略一番故國的風情。”他輕輕揮手,示意樂師更換曲目,頓時,宴會廳內響起了熟悉而又遙遠的蜀地樂聲。
這樂聲,如同穿越時空的唿喚,喚醒了蜀官們心中的思鄉之情,他們紛紛淚目,難以自禁。而劉禪,卻依舊保持著那副笑容可掬的模樣,仿佛這一切都與他無關。
這一幕,深深刺痛了曹綾的心。她輕輕搖了搖頭,對身旁的一位魏國大臣低語道:“人之無情,竟至於斯!昔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若見此情此景,怕也要歎息不已吧,這劉禪注定是個亡國之君。”
宴會繼續進行,但氣氛已悄然變化。曹殷皇帝似乎也被劉禪的表現觸動,他放下酒杯,目光直視劉禪,“安樂公,你可曾懷念過蜀地?”
劉禪聞言,依舊是一副輕鬆自在的模樣,“陛下,我在此處承蒙厚待,生活安樂,並無思鄉之情。”
此言一出,蜀官們更是心急如焚,他們之中,有人甚至低聲啜泣起來。就在這時,劉禪起身離席,似是去解手。原蜀國的“秘書郎”郤正見狀,連忙跟了出去。
在昏暗的走廊裏,郤正壓低聲音,急切地對劉禪說道:“陛下,您怎能如此言說?若陛下再被問及此事,務必含淚言道:‘吾日思夜想,無時不刻不在懷念蜀地。’如此,或許我們還能尋得一線生機,重返故土。”
劉禪聞言,臉上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但隨即又恢複了那副無憂無慮的模樣,輕輕點了點頭,仿佛是在應承著什麽。然而,他的心中,是否真的有所觸動,又有誰知道呢?
劉禪在走廊中一番思量後,心中雖五味雜陳,卻也明白此刻的言行舉止關乎蜀國舊臣的顏麵與未來。他深吸一口氣,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緩緩步入宴會廳,目光中多了幾分堅定,卻也難掩幾分無奈。
曹殷皇帝見狀,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再次將話題引向了那片令人心酸的土地。“安樂公,朕再問你一次,你可曾有過重返蜀地的念頭?”他的聲音溫和而有力,仿佛能穿透人心。
劉禪聞言,心中一緊,但隨即想起了郤正的叮囑,以及自己肩負的微妙使命。
他緩緩低下頭,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充滿悲傷與懷念:“陛下,吾日夜思念蜀地,心中無時無刻不在掛念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說到這裏,他故意停頓了一下,試圖讓自己的眼眶泛紅,但無奈情感難以即刻調動,隻好硬著頭皮,閉上眼睛,假裝沉浸在深深的哀愁之中。
然而,這拙劣的表演並未逃過曹殷那雙銳利的眼睛。他輕笑一聲,打斷了劉禪的“表演”:“安樂公此言,倒是與郤正先生之前所言分毫不差啊。”
劉禪心中一驚,猛地睜開眼,對上曹殷那雙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眼眸,他意識到自己的偽裝已經被看穿。
在短暫的尷尬之後,他選擇了坦誠:“陛下明鑒,確是郤正教我如此迴答,以表對故國的懷念。”
此言一出,宴會廳內頓時響起了一陣低低的笑聲,既有對劉禪直率的驚訝,也有對他這份“坦誠”的嘲諷。
曹殷和身旁的大臣們相互交換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顯然,這場戲碼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期,變得既滑稽又耐人尋味。
蜀國的舊臣們聽聞此事,無不痛心疾首。他們或低頭歎息,或相互對視,眼中滿是對劉禪無能的失望與痛恨。
在他們看來,劉禪的這番舉動不僅是對自己身份的背叛,更是對蜀國曆史與榮耀的褻瀆。一時間,宴會廳內的氣氛變得異常沉重,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起來。
在宴會之後,氣氛雖因劉禪的言行而略顯尷尬,但皇姑東鄉公主曹綾卻以她獨有的敏銳與慈悲,洞察到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她深知,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在這車輪之下,往往有著無數個體的命運沉浮。劉禪與他的蜀國舊臣,便是這時代洪流中的一葉扁舟。
曹綾輕步走至小皇帝侄子曹殷身旁,她的聲音溫和而堅定,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昔日我大魏文帝對待漢獻帝劉協,以禮相待,冊封山陽公,令其安享晚年,彰顯了大國風範與帝王氣度。今日,我們何不效仿先賢,對安樂公劉禪及其舊臣,也給予應有的尊重與善待呢?”
曹殷聞言,微微一愣,隨即目光中閃過一絲讚許。他深知皇姑曹綾的智慧與遠見,更明白她這番話背後的深意。
於是,他輕輕點頭,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決斷:“皇姑所言極是,朕自當效仿先帝,對劉禪及其舊臣,以禮相待,不再為難。”
言罷,曹殷即刻下旨,宣布了一係列善待劉禪及其舊臣的舉措。他命令宮中上下,對劉禪等人要尊重有加,不得有絲毫怠慢;同時,他也安排了舒適的居所與豐厚的俸祿,以確保他們的生活無憂。此外,他還特許劉禪等蜀國舊臣保留一定的禮儀與習俗,以慰藉他們思鄉之情。
消息傳出,蜀國舊臣們無不感激涕零,他們深知這份恩賜的珍貴與不易。劉禪更是感慨萬千,他望著曹殷與曹綾,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緒。
他意識到,自己雖已失去江山,但在這異國他鄉,卻意外地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善待。這份溫暖,讓他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與皇恩的浩蕩。
而曹綾,望著這一切,心中也感到了一絲欣慰。
她知道,自己的建議不僅為劉禪等人帶來了一絲希望與安寧,更為這亂世之中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溫暖與光輝。
在未來的日子裏,她將繼續以她的智慧與慈悲,守護著這片土地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幾日的光陰匆匆而過,邊關的戰雲再次密布,急報如飛雪般接連不斷地傳來,每一封都沉重地敲擊著曹綾的心房。
吳國陸抗,這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已如猛虎下山般攻占了蜀國南部大片土地,其勢不可擋,如今更是劍指永安,直逼羅憲的防線。
曹綾的居所內,氣氛凝重而溫馨。她的夫君閻盾,經過數日的調養,傷勢雖有所好轉,但醫生的告誡如同冰冷的鎖鏈,將他牢牢束縛在病榻之上,勇猛的閻盾暫時無法再馳騁沙場。
曹綾親手端著一碗溫熱的藥湯,輕輕坐在閻盾身邊,眼神中滿是柔情與堅定。
“夫君,這藥該涼了,快些喝下。”曹綾的聲音柔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她細心地吹涼藥湯,遞到閻盾唇邊。
閻盾望著眼前的妻子,那雙眸子中既有對戰爭的憂慮,也有對未來的期許。他接過藥碗,一飲而盡,然後輕輕放下,伸手握住曹綾的手,溫柔而深情地說:“綾兒,我的娘子,你知我向來敬佩你的智勇與決心。但戰場兇險,你此去定要小心。我和兒子閻光,還有月嫣姐姐,會在這裏等你凱旋歸來。”
曹綾的眼眶微紅,但隨即被一股堅不可摧的意誌所取代。她迴握住閻盾的手,兩人緊緊相擁,仿佛要將彼此的靈魂深深烙印在對方心中。“夫君,你且安心養傷,家中的一切就交給我們。至於吳國,他們若敢犯我疆土,我必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說罷,曹綾輕輕推開閻盾,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望向窗外。她叫來了姐姐閻月嫣和六歲的兒子閻光,將他們喚至床前。閻月嫣溫婉如水,眼中滿是關切;閻光則是一臉懵懂,卻也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嚴肅氣氛。
“姐姐,光兒,”曹綾蹲下身,平視著他們的眼睛,語氣柔和卻堅定,“娘親即將遠赴戰場,對抗來犯的敵人。你們在家要相互扶持,照顧好彼此。光兒,你是家中的男子漢,要聽姑姑的話,好好學習武藝和學問,將來為娘親分憂解難。”
閻月嫣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淚光,但她很快便強忍住,溫柔地撫摸著閻光的頭,輕聲應承:“綾兒,你放心吧,我會照顧好光兒,也會打理好家中一切,等你平安歸來。”
閻光雖然年幼,卻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用稚嫩的聲音說道:“娘親,你要小心,我會乖乖聽話,我和爹爹等你迴來給我講打仗的故事。”
曹綾的心被深深觸動,她俯身在兒子額頭輕輕一吻,然後站起身,目光再次投向遠方,那裏是她即將踏上的征途,也是她誓要守護的家園。“好,娘親答應你,一定會平安歸來,給你講最勇敢的故事。”
言罷,曹綾轉身離去,留下一絲溫暖與期盼,踏上了前往東線戰場的征途,她的背影在夕陽下拉長,顯得格外堅毅與孤獨。但她知道,為了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為了她所愛的一切,她必須前行,直到勝利的曙光再次照耀在這片大地上。
在蜀漢滅亡的餘暉尚未完全消散之際,吳國的邊疆亦風起雲湧。
陸遜之子陸抗,繼承了其父的智勇與謀略,率領精銳之師,悄然向蜀國的南中腹地進發。
他的目標,是那片富饒而戰略意義重大的南部領土。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這位年輕的將領,他的大軍在永安遭遇了蜀國降將羅憲的頑強抵抗。
戰鼓擂動,金戈鐵馬,兩軍對峙於永安城下。陸抗雖誌在必得,卻也不得不承認羅憲的英勇與堅韌。
正當他苦思破城之策時,吳國朝廷傳來了蜀漢敗亡的消息。這一消息,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波瀾。
陸抗深知,此時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時機。他迅速調派盛曼、謝詢兩位將領,分領水陸兩軍,浩浩蕩蕩地向西進發。名義上是救援蜀漢,實則心懷鬼胎,意圖趁亂奪取巴東。
盛曼與謝詢領命後,並未急於進攻,而是先遣使者前往永安城下,向羅憲提出了一個看似誘人的建議——合縱抗敵,共謀大業。然而,他們的真實意圖,早已被羅憲洞穿。
“城中一撮土,尚不可得,何論城門!”參軍楊宗挺身而出,對著吳軍使者大聲嗬斥,言語間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決。羅憲則站在城頭,目光如炬,望著遠方來犯的吳軍,心中已有了計較。
夜幕降臨,永安城內燈火通明,羅憲召集眾將,商討對策。“我國已傾覆,吳國本應唇齒相依,共渡難關,卻背信棄義,圖謀不軌。主上已降,我等豈能向東乞求生存?況且大漢已逝,吳國又能獨存多久?我們豈能自甘墮落,成為吳國之虜!”羅憲的話語鏗鏘有力,字字句句都敲擊在眾將的心頭。
“如今我們雖困守孤城,但百姓尚存,士氣未散。吳人趁亂來犯,正是我們證明忠誠與節義之時。我願與諸君共赴國難,決一死戰,以定士民之心!”羅憲的話語激起了眾將的鬥誌,他們紛紛請戰,誓與永安共存亡。
當夜,羅憲親率精銳,趁著夜色掩護,銜枚疾進,突襲盛曼所部。吳軍措手不及,大敗而逃。羅憲乘勝追擊,但念及城中兵力有限,未敢窮追不舍,遂率軍返迴永安城。
迴到城中,羅憲立即下令換上曹魏的旗幟,以示歸順。這一舉動,既是為了穩定民心,也是為了尋求曹魏的支持與庇護。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唯有依靠強大的外力,才能保全永安與城中百姓的安危。
同時,羅憲也並未忘記整治軍備,以節義砥礪將士。他親自巡視軍營,鼓舞士氣,使得永安城內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永安士人見羅憲如此忠勇仁義,無不心悅誠服,紛紛表示願為其效命沙場,共赴國難。
在巴東郡的堅固防線前,吳軍的攻勢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卻屢屢受挫。撫軍將軍步協,這位吳國勇將,親自掛帥,領兵西征永安,誓要突破這道防線。然而,永安城頭,羅憲將軍臨危不懼,他深知此戰關係重大,不僅關乎永安城的安危,更關乎蜀地遺民的命運。
江邊,箭雨如飛,羅憲指揮若定,但吳軍勢大,僅憑箭矢難以阻擋其前進的步伐。見狀,羅憲眉頭緊鎖,沉思片刻後,毅然決定派遣參軍楊宗突圍而出,北上求援。
楊宗領命,帶著羅憲的絕望與希望,穿越重重封鎖,向安東將軍陳騫發出求救信號,並同時向皇姑曹綾獻上了永安城的文武印綬及人質,以示歸順曹魏之心堅決。
與此同時,步協的大軍已至城下,戰鼓震天,喊殺聲四起。羅憲深知,此戰避無可避,唯有主動出擊,方有一線生機。他披上戰甲,手持長槍,親自率軍出城迎戰。
兩軍交鋒,羅憲一馬當先,英勇無匹,其麾下將士亦深受鼓舞,奮勇殺敵。經過一番激戰,步協的軍隊終於敗退,永安城暫時得以保全。
然而,勝利的喜悅並未持續太久。隨著時間的推移,救援的軍隊遲遲未到,而城中卻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大半百姓和士兵都深受其害。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有人開始動搖,勸羅憲放棄永安,向南出牂牁或北奔上庸,以求自保。但羅憲卻堅決地搖了搖頭,他說:“人主者,百姓之所依也。若臨危而棄之,非君子之所為。吾寧死於此城,亦不負百姓之托。”
羅憲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士氣,讓他們抵擋了陸抗的輪番進攻,於是永安將士固守待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