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如英笑笑,順便給她說了一些規矩,「我們大理寺平時是不會輕易審案的,若要審也是王公貴族和皇室秘案,這些民間的案子一般都由各個縣衙、州尹審理,判決之後會送到大理寺審核,然後交由刑部執行。」
桑榆瞭然,其實就是一個查案、審核、和執行的過程,隻是分別交給三方來做,這樣可以避免權力集中,防止冤假錯案,加上還有一個檢察百官的禦史台,幾方力量相互監督,才能產生最大的作用。
薛如英又道:「那邊很快就會開堂審理,你若有興致可以去瞧瞧,崔寺正交代此事需要讓百姓聽審,好叫他們記得莫要讓流言斷送他人性命。」
衙門審案一般都是允許讓百姓觀看的,一方麵是為了體現律法的威嚴,一方麵也有藉此教化百姓的意思,好叫他們知道什麽是可為,什麽是不可為。
桑榆雖然好奇,但也不至於閑著沒事跑去看,左右案子判了還會迴大理寺這邊,她又不愁看不到。
兩人又雜七雜八說了一些,薛如英突然道:「百裏謙迴來了。」
桑榆道:「百裏謙?百裏寺直?他不是去調查周學官一案了嗎?竟然迴來了。」
薛如英道:「是的,他是昨日迴來的,現在應該在議事廳匯報。」
桑榆「啊」了一聲,對於這個案子她還是有點好奇的。
仔細一想,百裏謙已經去了快一個月了,他這個時候迴來,表明事情應是查明了,也就是說周學官一案終於可以真相大白了。
這段時間,禦史台在常參的時候,隔三岔五就要將此事拖出來溜一溜,聖人對此十分困惱,大理寺也因此有些消沉。
若此事能了結,想必大理寺會輕鬆許多。
正如桑榆想的一樣,大理寺這段時間如有神助,先是周學官的案子結了,百裏謙帶迴來了一個關鍵的證人,就是當年周時病時看的老大夫。
老大夫在那裏行醫三十多年了,藥方子堆了半個屋子,他花了好幾天,找到了當年給周時開的藥方子。
百裏謙則帶人找到了周時的屍骨,仵作驗明後,證實周時死於中毒。
當年入住的客棧掌櫃也記得他們當年的藥都是自己熬製的,中間並無他人插手。
加上陳年的證詞和信件,案子也算是水落石出。
聖人於朝堂親判如下:周學官,也就是錢望為主犯,犯欺世盜名、殺人埋屍之罪,判斬立決,家產盡數查抄,後世三代不得考取功名。
劉掌櫃、薑生以共犯之罪論處,流放三千裏,鑑於他們已經死在了陳年手裏,便對其家人做懲處。
隻是陳年,雖然他是為父報仇,但畢竟也落了個連殺三人的罪名,百官爭辯了很久也沒做出合理的判決。
還是國子監孟祭酒出麵相求,留了他性命,但也判了流放兩千裏之罪,並永世不得考取功名,不能再入長安。
陳年本就心死,他在牢中苟延殘喘也隻是為了等一個結果,據說他在公堂上聽完之後大笑起來,一直到送迴牢房還在笑個不停。
對他來說,能夠讓父親以周時之名平冤昭雪,此生已再無牽掛。
倒是孟祭酒,陳年案子一判下來就向聖人請辭歸鄉,被聖人以「國子監需要孟祭酒加以整頓。」為由攔了下來。
孟祭酒不肯死心,隔幾天就上書請辭一次。
陳年案子之後,大理寺等人的臉上都多了些笑容,就連鄭少卿見到桑榆都能和氣地打了個招唿,讓桑榆一時間有點受寵若驚。
連著幾日無事,桑榆便有些無聊了,想著跟崔敘告個假迴家準備開酒肆事宜,再不開業,殷老丈都要帶人來砸鋪子了!
這日,桑榆和方錄事在整理文件,就聽見有差役來報,說有人想見她。
「見我?」桑榆有些差役有些不解,什麽人會跑到大理寺來見她啊?
「是啊。」傳話的差役笑眯眯的,自大桑榆和崔寺正的流言被說破之後,大理寺許多年輕郎君心思就活絡起來,桑小娘子長的好看,又是個有本事的,若能娶迴家乃是天大的福氣。
第七十七章:請求
現在崔寺正和桑榆清清白白,他們的機會不就來了嗎?所以沒事就喜歡在桑榆麵前晃悠,相互比著和她套近乎。
還有些自覺配不上桑榆的,都暗戳戳地看戲,賭那個小郎君能贏的桑小娘子的芳心。
桑榆很是苦惱,沒想到自己單身多年,在這裏竟然惹上了桃花債。
桑榆問:「他是何人,有沒有說來尋我何事?」
差役道:「她是駕著馬車來的,傳話的是個婢女,隻知道裏麵是一個小娘子。」
一個小娘子,瞞著人來找她一個仵作,怎麽聽都有些荒唐。
但是桑榆也沒拒絕見她,跟方錄事說了聲,就跟著差役去門口。
側門的巷子裏停著一輛青布馬車,馬車上沒有任何花紋,是長安最常見的一種。
桑榆剛剛到馬車前,低頭守著的婢女就開心地向馬車裏的人傳話,「娘子,桑小娘子來了!」
桑榆見到婢女的容貌,總算知道裏麵是何人了。
果然,等婢女將桑榆請到馬車裏,就見裏麵坐著一個熟悉的人影。
來人正是秋都知。
桑榆直言道:「秋都知別來無恙,怎麽會來這裏尋我?」
秋都知與前幾日相比多了些憔悴,她見桑榆問的直接,也不廢話,「實不相瞞,奴此番前來是有求於桑小娘子。」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桑榆瞭然,其實就是一個查案、審核、和執行的過程,隻是分別交給三方來做,這樣可以避免權力集中,防止冤假錯案,加上還有一個檢察百官的禦史台,幾方力量相互監督,才能產生最大的作用。
薛如英又道:「那邊很快就會開堂審理,你若有興致可以去瞧瞧,崔寺正交代此事需要讓百姓聽審,好叫他們記得莫要讓流言斷送他人性命。」
衙門審案一般都是允許讓百姓觀看的,一方麵是為了體現律法的威嚴,一方麵也有藉此教化百姓的意思,好叫他們知道什麽是可為,什麽是不可為。
桑榆雖然好奇,但也不至於閑著沒事跑去看,左右案子判了還會迴大理寺這邊,她又不愁看不到。
兩人又雜七雜八說了一些,薛如英突然道:「百裏謙迴來了。」
桑榆道:「百裏謙?百裏寺直?他不是去調查周學官一案了嗎?竟然迴來了。」
薛如英道:「是的,他是昨日迴來的,現在應該在議事廳匯報。」
桑榆「啊」了一聲,對於這個案子她還是有點好奇的。
仔細一想,百裏謙已經去了快一個月了,他這個時候迴來,表明事情應是查明了,也就是說周學官一案終於可以真相大白了。
這段時間,禦史台在常參的時候,隔三岔五就要將此事拖出來溜一溜,聖人對此十分困惱,大理寺也因此有些消沉。
若此事能了結,想必大理寺會輕鬆許多。
正如桑榆想的一樣,大理寺這段時間如有神助,先是周學官的案子結了,百裏謙帶迴來了一個關鍵的證人,就是當年周時病時看的老大夫。
老大夫在那裏行醫三十多年了,藥方子堆了半個屋子,他花了好幾天,找到了當年給周時開的藥方子。
百裏謙則帶人找到了周時的屍骨,仵作驗明後,證實周時死於中毒。
當年入住的客棧掌櫃也記得他們當年的藥都是自己熬製的,中間並無他人插手。
加上陳年的證詞和信件,案子也算是水落石出。
聖人於朝堂親判如下:周學官,也就是錢望為主犯,犯欺世盜名、殺人埋屍之罪,判斬立決,家產盡數查抄,後世三代不得考取功名。
劉掌櫃、薑生以共犯之罪論處,流放三千裏,鑑於他們已經死在了陳年手裏,便對其家人做懲處。
隻是陳年,雖然他是為父報仇,但畢竟也落了個連殺三人的罪名,百官爭辯了很久也沒做出合理的判決。
還是國子監孟祭酒出麵相求,留了他性命,但也判了流放兩千裏之罪,並永世不得考取功名,不能再入長安。
陳年本就心死,他在牢中苟延殘喘也隻是為了等一個結果,據說他在公堂上聽完之後大笑起來,一直到送迴牢房還在笑個不停。
對他來說,能夠讓父親以周時之名平冤昭雪,此生已再無牽掛。
倒是孟祭酒,陳年案子一判下來就向聖人請辭歸鄉,被聖人以「國子監需要孟祭酒加以整頓。」為由攔了下來。
孟祭酒不肯死心,隔幾天就上書請辭一次。
陳年案子之後,大理寺等人的臉上都多了些笑容,就連鄭少卿見到桑榆都能和氣地打了個招唿,讓桑榆一時間有點受寵若驚。
連著幾日無事,桑榆便有些無聊了,想著跟崔敘告個假迴家準備開酒肆事宜,再不開業,殷老丈都要帶人來砸鋪子了!
這日,桑榆和方錄事在整理文件,就聽見有差役來報,說有人想見她。
「見我?」桑榆有些差役有些不解,什麽人會跑到大理寺來見她啊?
「是啊。」傳話的差役笑眯眯的,自大桑榆和崔寺正的流言被說破之後,大理寺許多年輕郎君心思就活絡起來,桑小娘子長的好看,又是個有本事的,若能娶迴家乃是天大的福氣。
第七十七章:請求
現在崔寺正和桑榆清清白白,他們的機會不就來了嗎?所以沒事就喜歡在桑榆麵前晃悠,相互比著和她套近乎。
還有些自覺配不上桑榆的,都暗戳戳地看戲,賭那個小郎君能贏的桑小娘子的芳心。
桑榆很是苦惱,沒想到自己單身多年,在這裏竟然惹上了桃花債。
桑榆問:「他是何人,有沒有說來尋我何事?」
差役道:「她是駕著馬車來的,傳話的是個婢女,隻知道裏麵是一個小娘子。」
一個小娘子,瞞著人來找她一個仵作,怎麽聽都有些荒唐。
但是桑榆也沒拒絕見她,跟方錄事說了聲,就跟著差役去門口。
側門的巷子裏停著一輛青布馬車,馬車上沒有任何花紋,是長安最常見的一種。
桑榆剛剛到馬車前,低頭守著的婢女就開心地向馬車裏的人傳話,「娘子,桑小娘子來了!」
桑榆見到婢女的容貌,總算知道裏麵是何人了。
果然,等婢女將桑榆請到馬車裏,就見裏麵坐著一個熟悉的人影。
來人正是秋都知。
桑榆直言道:「秋都知別來無恙,怎麽會來這裏尋我?」
秋都知與前幾日相比多了些憔悴,她見桑榆問的直接,也不廢話,「實不相瞞,奴此番前來是有求於桑小娘子。」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