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東贏西敗
穿越後,被迫抱緊大腿打江山 作者:歲歲豐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日子很快進入了臘月,北方最寒冷透骨的時節來臨了。
狄人果然如往年一般南下侵襲了兩三次,皆被北境邊軍擋了迴去。
俗話說的好,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
北境的邊軍就是再勇猛善戰,也架不住狄人三不五時的隨機侵擾。故而前兩次,雖是擋住了狄人的侵襲,邊民還是無可避免的受到不同程度的財物損失。
並不傷筋動骨,卻讓北境軍士窩火不已。
就在這種情勢下,宿承安想了個主意。
他讓兵士們先在邊境選了個人少易防守的村落,又故作神秘的朝那裏運送了一批名為軍糧,實為裝著糟糠的麻袋,隻在最外層一圈弄了幾十袋軍糧做樣子。
然後將這個囤糧的所在之地的消息,不著痕跡的送入了北狄人耳中。
得到消息的狄人,自是半信半疑,很快就派人來打探,在北境軍士的刻意引導下,狄人探子費盡心力,才確定了這個消息的真實性,當夜就興奮的趕迴了狄人的大本營。
這可是大幾千石的軍糧,若得劫掠迴去的話,足夠他們暢暢快快吃上兩三個月了。
次日深夜,在探子的帶領下,五千狄人趁著黑暗摸進了這個邊境不起眼的小村落。
當狄人全部進入存放糧草的所在地後,早已潛伏在村子四周的兩萬精兵,直接揮舞著刀槍洶湧而至,將五千狄人來了個大包圍,接下來就是一場實力懸殊的人命收割過程。
最終,除了一小股悍不畏死、奮力衝殺出去的狄人之外,剩餘的四千七百名狄兵全部被殺。
秉持著哀兵不追的理念,宿承安幹淨利索的收了手,至於那些狼狽逃走的狄人迴去後,會有怎樣的心理陰影和懲罰措施,那就是狄人內部的事情了。
因著狄人南下時的目的就是劫掠北境糧草,故而來時他們專門選擇了上好的馬匹,以便於將這幾千石的糧草快速順利的拉走。
五千人,五千匹,除了狄人逃走時的三百匹,剩餘將近四千七百匹良駒,盡數入了北境軍士手中。
北境官兵們哼著小曲,帶著笑容,打掃著戰場,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場戰鬥的勝利,不僅讓北境官兵士氣大振,徹底出了前麵的那兩次窩囊氣,也為邊境地區帶來了短暫的和平。
人馬兩失,遭受了如此重創的狄人,想必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再來侵擾邊民了。
北境官軍歡唿雀躍的同時,西北浮雲城卻是士氣低迷。
之前兩個月西戎人一反常態的按兵不動,就已是引得浮雲城中有經驗的西北邊軍心中惴惴。
這架勢怎麽看都不對勁,明顯是西戎人蓄勢待發,準備搞場大的。
在接連幾場大雪之後,西戎人終於有動靜了!他們的鐵騎如狂風般席卷而來,帶著對中原大地無盡的渴望和野心,一路南下,氣勢洶洶,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西北軍的防線。
西北軍的將士們奮力抵抗,揮舞著手中的兵器,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然而,西戎人的勇猛和有備而來讓他們逐漸占據了上風。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北軍的傷亡越來越慘重,原本就已被對方衝破過的防線也開始搖搖欲墜。
最終,在西戎人的猛烈攻勢下,西北軍不得不節節敗退,丟掉浮雲城,失去了原本堅守的城池和戰略要地。
西北軍堅守數十年,辛苦打造的銅牆鐵壁,鋼盔鎧甲般的浮雲城,就此落入西戎人的手中。
附近邊民則如待宰的羔羊一樣,失去了庇護之所,瑟瑟發抖的等待著這群豺狼的血盆大口,將它們一點點吞吃殆盡。
陳天耀大將軍帶著損失慘重的西北軍,退守浮雲城南一百裏外的另一邊城淩雲城,苟延殘喘,等待救援。
消息傳到京城時,滿朝皆驚。
之前被前武安侯葉晟培死死壓製在浮雲城外荒漠地帶的西戎人,不過短短幾年,竟已是攻守易勢,搶占了曾經被大晉守得有如鐵桶一般的浮雲城。
浮雲城啊,誰能想到浮雲城居然落入西戎人手中,即便是前武安侯葉晟培貪功冒進,勾結外族,使西北軍損失慘重,也從未讓西戎賊子踏入過浮雲城一步。
這個陳天耀大將軍,據說還是前武安侯的得力部屬,哪怕隻得前主一半能耐,也不至於潰敗至此。
群情激憤,朝野震怒。
無論是京城那些忙著奪嫡的皇子們,還是忙著奪勢的閣老們,都有誌一同地將矛頭對準了丟失西北浮雲城的罪魁禍首--陳天耀大將軍。
一封封斥書,一道道詔令,鋪天蓋地的指向了陳天耀。
這場失利對於整個大晉來說都是極其沉重的打擊,人們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
一時間,朝廷上下一片嘩然,紛紛議論著該如何應對眼前的危機。
而那些曾經浴血奮戰的西北軍將士們,則背負著失敗的恥辱,默默地舔舐著傷口,等待著重振旗鼓、一雪前恥的機會。
雪片般的申飭詔令,使得龜縮退守在淩雲城的陳天耀怨恨日濃。他雖吃了敗仗,也並非有意如此,西戎人得了浮雲城的城防圖,他疲於應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隻能棄城而去。
老皇帝昏迷在龍榻上,那幫子爭權奪勢鬥得烏眼雞似的奸詐小人,憑什麽對他一個堂堂的大將軍唿喝斥罵?指手畫腳?他們也配?!
於是他更是頓頓飲酒罵娘,恨不得跑去京城跟那幫隻會捏著筆杆子玩陰招的文人們打一場。
在這種情形下,軍士們對於主帥的統領指揮能力日益失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心中對於主將的不滿情緒也如潮水般不斷上漲。
這位陳大將軍本應身先士卒,帶領大家奮勇殺敵,但他卻整日沉浸在自我放縱與頹廢度日之中。
麵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他猶豫不決,缺乏果斷的指揮策略;在士兵們浴血奮戰時,他卻躲在營帳裏飲酒作樂,對前線的戰況不聞不問。
這種消極怠工的態度,讓西北軍中的將士們感到無比憤怒和失望。
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所付出的血汗和生命似乎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
於是,起初隻是私下的抱怨聲,慢慢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越來越多的士兵開始公開表達對主將的不滿。
隨著不滿情緒的持續發酵,士兵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發頻繁而激烈。他們相互傾訴著內心的憤懣,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漸漸地,一種潛在的危機悄然蔓延開來,士兵們的情緒已經臨近爆發的邊緣,嘩變的跡象初現端倪。
狄人果然如往年一般南下侵襲了兩三次,皆被北境邊軍擋了迴去。
俗話說的好,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
北境的邊軍就是再勇猛善戰,也架不住狄人三不五時的隨機侵擾。故而前兩次,雖是擋住了狄人的侵襲,邊民還是無可避免的受到不同程度的財物損失。
並不傷筋動骨,卻讓北境軍士窩火不已。
就在這種情勢下,宿承安想了個主意。
他讓兵士們先在邊境選了個人少易防守的村落,又故作神秘的朝那裏運送了一批名為軍糧,實為裝著糟糠的麻袋,隻在最外層一圈弄了幾十袋軍糧做樣子。
然後將這個囤糧的所在之地的消息,不著痕跡的送入了北狄人耳中。
得到消息的狄人,自是半信半疑,很快就派人來打探,在北境軍士的刻意引導下,狄人探子費盡心力,才確定了這個消息的真實性,當夜就興奮的趕迴了狄人的大本營。
這可是大幾千石的軍糧,若得劫掠迴去的話,足夠他們暢暢快快吃上兩三個月了。
次日深夜,在探子的帶領下,五千狄人趁著黑暗摸進了這個邊境不起眼的小村落。
當狄人全部進入存放糧草的所在地後,早已潛伏在村子四周的兩萬精兵,直接揮舞著刀槍洶湧而至,將五千狄人來了個大包圍,接下來就是一場實力懸殊的人命收割過程。
最終,除了一小股悍不畏死、奮力衝殺出去的狄人之外,剩餘的四千七百名狄兵全部被殺。
秉持著哀兵不追的理念,宿承安幹淨利索的收了手,至於那些狼狽逃走的狄人迴去後,會有怎樣的心理陰影和懲罰措施,那就是狄人內部的事情了。
因著狄人南下時的目的就是劫掠北境糧草,故而來時他們專門選擇了上好的馬匹,以便於將這幾千石的糧草快速順利的拉走。
五千人,五千匹,除了狄人逃走時的三百匹,剩餘將近四千七百匹良駒,盡數入了北境軍士手中。
北境官兵們哼著小曲,帶著笑容,打掃著戰場,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場戰鬥的勝利,不僅讓北境官兵士氣大振,徹底出了前麵的那兩次窩囊氣,也為邊境地區帶來了短暫的和平。
人馬兩失,遭受了如此重創的狄人,想必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再來侵擾邊民了。
北境官軍歡唿雀躍的同時,西北浮雲城卻是士氣低迷。
之前兩個月西戎人一反常態的按兵不動,就已是引得浮雲城中有經驗的西北邊軍心中惴惴。
這架勢怎麽看都不對勁,明顯是西戎人蓄勢待發,準備搞場大的。
在接連幾場大雪之後,西戎人終於有動靜了!他們的鐵騎如狂風般席卷而來,帶著對中原大地無盡的渴望和野心,一路南下,氣勢洶洶,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西北軍的防線。
西北軍的將士們奮力抵抗,揮舞著手中的兵器,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然而,西戎人的勇猛和有備而來讓他們逐漸占據了上風。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北軍的傷亡越來越慘重,原本就已被對方衝破過的防線也開始搖搖欲墜。
最終,在西戎人的猛烈攻勢下,西北軍不得不節節敗退,丟掉浮雲城,失去了原本堅守的城池和戰略要地。
西北軍堅守數十年,辛苦打造的銅牆鐵壁,鋼盔鎧甲般的浮雲城,就此落入西戎人的手中。
附近邊民則如待宰的羔羊一樣,失去了庇護之所,瑟瑟發抖的等待著這群豺狼的血盆大口,將它們一點點吞吃殆盡。
陳天耀大將軍帶著損失慘重的西北軍,退守浮雲城南一百裏外的另一邊城淩雲城,苟延殘喘,等待救援。
消息傳到京城時,滿朝皆驚。
之前被前武安侯葉晟培死死壓製在浮雲城外荒漠地帶的西戎人,不過短短幾年,竟已是攻守易勢,搶占了曾經被大晉守得有如鐵桶一般的浮雲城。
浮雲城啊,誰能想到浮雲城居然落入西戎人手中,即便是前武安侯葉晟培貪功冒進,勾結外族,使西北軍損失慘重,也從未讓西戎賊子踏入過浮雲城一步。
這個陳天耀大將軍,據說還是前武安侯的得力部屬,哪怕隻得前主一半能耐,也不至於潰敗至此。
群情激憤,朝野震怒。
無論是京城那些忙著奪嫡的皇子們,還是忙著奪勢的閣老們,都有誌一同地將矛頭對準了丟失西北浮雲城的罪魁禍首--陳天耀大將軍。
一封封斥書,一道道詔令,鋪天蓋地的指向了陳天耀。
這場失利對於整個大晉來說都是極其沉重的打擊,人們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
一時間,朝廷上下一片嘩然,紛紛議論著該如何應對眼前的危機。
而那些曾經浴血奮戰的西北軍將士們,則背負著失敗的恥辱,默默地舔舐著傷口,等待著重振旗鼓、一雪前恥的機會。
雪片般的申飭詔令,使得龜縮退守在淩雲城的陳天耀怨恨日濃。他雖吃了敗仗,也並非有意如此,西戎人得了浮雲城的城防圖,他疲於應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隻能棄城而去。
老皇帝昏迷在龍榻上,那幫子爭權奪勢鬥得烏眼雞似的奸詐小人,憑什麽對他一個堂堂的大將軍唿喝斥罵?指手畫腳?他們也配?!
於是他更是頓頓飲酒罵娘,恨不得跑去京城跟那幫隻會捏著筆杆子玩陰招的文人們打一場。
在這種情形下,軍士們對於主帥的統領指揮能力日益失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心中對於主將的不滿情緒也如潮水般不斷上漲。
這位陳大將軍本應身先士卒,帶領大家奮勇殺敵,但他卻整日沉浸在自我放縱與頹廢度日之中。
麵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他猶豫不決,缺乏果斷的指揮策略;在士兵們浴血奮戰時,他卻躲在營帳裏飲酒作樂,對前線的戰況不聞不問。
這種消極怠工的態度,讓西北軍中的將士們感到無比憤怒和失望。
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所付出的血汗和生命似乎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
於是,起初隻是私下的抱怨聲,慢慢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越來越多的士兵開始公開表達對主將的不滿。
隨著不滿情緒的持續發酵,士兵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發頻繁而激烈。他們相互傾訴著內心的憤懣,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漸漸地,一種潛在的危機悄然蔓延開來,士兵們的情緒已經臨近爆發的邊緣,嘩變的跡象初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