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進城了
全家穿越,在古代當大夫養娃種田 作者:徐書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謝鬆林迴去把大致的情況說了一下,把村裏人都帶過去了登記,因為是要分配房子的,所以規定就是按照每戶來登記情況,沒有分家的肯定還是算一戶的,就比如謝五叔一家三個兒子都是算作一戶的,但是有些分家的也要重新合在一起居住的,因為難民太多,肯定是要節約手頭有限資源的。
謝鬆林雖然之前已經分家了,這次也應該迴到沈老太那邊,但是他現在家裏人還是比較多的,幾個小子帶上他的大閨女,還有謝寧、秋月母女、謝康謝泰等等。
這樣一看還是跟沈老太他們分開比較好,而且還有來福在旁邊交代是要特別照顧謝鬆林一家的,所以謝鬆林一家還是獨立的一戶。
所以這些零零散散的合並起來一共也就是二三十戶的樣子,那些負責登記的大人效率很高,也有可能是靳大小姐的小廝來福一直在旁邊盯著的緣故,登記事宜進展得十分順利,沒過多久,便已經完成了。
來福道:“謝先生,後麵我就不送你了,你跟著這些引路的人,他們會帶著你們去戍衛村分配房子和領糧食,一應事宜都會安排妥當的,你就放心跟著他們走吧。”
謝鬆林忙迴應道:“來福小哥,多謝了,這真是多虧了你跑前跑後地幫忙,要不是你,這登記安置之事哪能如此順利呢。”
“謝先生客氣了,我也不過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兒罷了,如今這登記之事已了,我也要趕緊迴去和我們小姐複命了。”來福行了個禮,“祝您一路順風。”
謝鬆林駕著馬車在最前麵,他邀請了那位引路的人上了馬車,照道理是要走去的並沒有給他配什麽交通工具,如今有馬車可以坐,他自然也是樂得高興,一邊道謝一邊上車坐在了另一邊的車轅上。
大家夥兒紛紛整理好行囊,待一切收拾停當,眾人懷揣著滿心的期待有序地進了城。
一進城,那景象著實與城外截然不同,城外是逃難途中的荒蕪與疲憊,隻有外麵施粥的棚裏還算有點生氣,而城裏卻是一片熱鬧喧囂的景象,街道兩旁已經出現了不少擺小攤兒的小販,扯著嗓子叫賣著各類吃食,那響亮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蒸籠裏熱氣騰騰的,陣陣麥香飄散開來。
“熱乎乎的饅頭嘞,又大又白,吃一個頂飽!”
“剛出鍋的包子嘞,肉餡兒素餡兒都有,快來嚐嚐呀!”
街邊還搭建著不少賣茶的茶棚,茶棚裏擺放著幾張簡陋卻幹淨的桌椅,不少行人走累了便會走進茶棚,尋個位置坐下歇歇腳。
這熱鬧的市井畫麵,讓一路逃難而來的村民們不禁眼前一亮,心中那因逃難而積攢的陰霾似乎也被這熱鬧勁兒給驅散了不少,他們一邊跟著隊伍繼續前行,一邊好奇地張望著四周,眼中滿是新奇與對新生活的憧憬。
那引路的人上路沒多久就跟謝鬆林嘮上了,畢竟這一路到戍衛村還有些路程,一直悶著也挺無聊的,正好能和謝鬆林聊天解解悶兒。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沒一會兒工夫,就熟絡得如同多年的老友,甚至開始稱兄道弟起來。
謝鬆林一邊駕著馬車,一邊問道:“許大哥,我們這去到戍衛村需要多少時間呀?大家夥兒都盼著能早點兒到地方呢。”
許順道:“若是單就你這趕著馬車趕路的話,那速度還是挺快的,這路程嘛,估摸也就一兩個時辰就能到地方嘍,可你們這群人裏,大多數那可都是要徒步走過去的呀,他們不像你這有馬車坐,能省不少力氣,徒步的話,速度自然就慢得多嘍,再加上隊伍裏有老有少的,還得時不時歇一歇,所以怎麽也要個大半天的時間才能到戍衛村了。”
謝鬆林道:“許大哥對這戍衛村可有了解?還請許大哥給我講講。”
許順道:“自然是了解的,我住在這村子的附近呢,這戍衛村是成淩王的地方,專門用來安置從成淩軍退下來的老兵傷兵的村子,成淩軍你應該也有所耳聞吧,那可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呀,在戰場上立下過赫赫戰功。不過打仗嘛,難免有傷亡,那些受了傷無法繼續在軍中效力的士兵,還有到了年紀該退役的老兵,就會被安置到這個戍衛村來。
這村子挺大的,房子都是統一規劃修建的,雖說比不上城裏的那些大宅大院,但住起來也算舒適安穩,村裏的風氣也很不錯,那些老兵傷兵們雖說離開了軍隊,但身上那股子軍人的精氣神還在呢,他們都很團結,也很熱心腸,平日裏要是哪家有個啥難處,大家夥兒都會伸出援手幫忙的。
在安全方麵更是不用擔心,裏麵都是當兵的,治安好得很,所以你們到了那兒,隻要安心過日子就行啦。”
謝鬆林一聽倒是有些驚喜,陳知非確實是給他們安排了個好地方,想著能在這樣一個安穩且有保障的地方安置下來,往後的日子似乎也有了盼頭。
許順繼續道:“不過嘛,那個戍衛村呀,裏麵沒幾個成家立業的。畢竟大多都是從成淩軍退下來的老兵傷兵,所以啊,這村裏頭大多是些單身漢,鮮少有那種完整的小家庭,而且這些退下來的大多數都是傷兵老兵了,外麵的姑娘們也基本都不敢嫁過來。”
謝鬆林皺了皺眉頭問道:“這,傷殘的將士不少嗎?”
許順深深地歎了口氣,他神色變得有些凝重地答道:“確實不少。畢竟是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刀劍無眼,很多士兵受了傷,你說這缺胳膊少腿的,又有幾個好人家的姑娘願意嫁過來呢?雖說朝廷也算是仁義,會給他們發放補償,可這日子過得也還是艱難呐,姑娘家誰不盼著能找個身體健全、能撐起一個家的夫婿呀。這些傷殘士兵,就因為身體的緣故,很難娶到媳婦,家裏沒個女人操持打理,這日子可不就過得潦草嘛。洗衣做飯、縫縫補補這些個家務活沒人幹,家裏亂糟糟的,地裏的莊稼也沒人能精心侍弄,收成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們自己呢,身體又不方便,隻能是勉強糊口,將就著過日子罷了。”
謝鬆林雖然之前已經分家了,這次也應該迴到沈老太那邊,但是他現在家裏人還是比較多的,幾個小子帶上他的大閨女,還有謝寧、秋月母女、謝康謝泰等等。
這樣一看還是跟沈老太他們分開比較好,而且還有來福在旁邊交代是要特別照顧謝鬆林一家的,所以謝鬆林一家還是獨立的一戶。
所以這些零零散散的合並起來一共也就是二三十戶的樣子,那些負責登記的大人效率很高,也有可能是靳大小姐的小廝來福一直在旁邊盯著的緣故,登記事宜進展得十分順利,沒過多久,便已經完成了。
來福道:“謝先生,後麵我就不送你了,你跟著這些引路的人,他們會帶著你們去戍衛村分配房子和領糧食,一應事宜都會安排妥當的,你就放心跟著他們走吧。”
謝鬆林忙迴應道:“來福小哥,多謝了,這真是多虧了你跑前跑後地幫忙,要不是你,這登記安置之事哪能如此順利呢。”
“謝先生客氣了,我也不過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兒罷了,如今這登記之事已了,我也要趕緊迴去和我們小姐複命了。”來福行了個禮,“祝您一路順風。”
謝鬆林駕著馬車在最前麵,他邀請了那位引路的人上了馬車,照道理是要走去的並沒有給他配什麽交通工具,如今有馬車可以坐,他自然也是樂得高興,一邊道謝一邊上車坐在了另一邊的車轅上。
大家夥兒紛紛整理好行囊,待一切收拾停當,眾人懷揣著滿心的期待有序地進了城。
一進城,那景象著實與城外截然不同,城外是逃難途中的荒蕪與疲憊,隻有外麵施粥的棚裏還算有點生氣,而城裏卻是一片熱鬧喧囂的景象,街道兩旁已經出現了不少擺小攤兒的小販,扯著嗓子叫賣著各類吃食,那響亮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蒸籠裏熱氣騰騰的,陣陣麥香飄散開來。
“熱乎乎的饅頭嘞,又大又白,吃一個頂飽!”
“剛出鍋的包子嘞,肉餡兒素餡兒都有,快來嚐嚐呀!”
街邊還搭建著不少賣茶的茶棚,茶棚裏擺放著幾張簡陋卻幹淨的桌椅,不少行人走累了便會走進茶棚,尋個位置坐下歇歇腳。
這熱鬧的市井畫麵,讓一路逃難而來的村民們不禁眼前一亮,心中那因逃難而積攢的陰霾似乎也被這熱鬧勁兒給驅散了不少,他們一邊跟著隊伍繼續前行,一邊好奇地張望著四周,眼中滿是新奇與對新生活的憧憬。
那引路的人上路沒多久就跟謝鬆林嘮上了,畢竟這一路到戍衛村還有些路程,一直悶著也挺無聊的,正好能和謝鬆林聊天解解悶兒。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沒一會兒工夫,就熟絡得如同多年的老友,甚至開始稱兄道弟起來。
謝鬆林一邊駕著馬車,一邊問道:“許大哥,我們這去到戍衛村需要多少時間呀?大家夥兒都盼著能早點兒到地方呢。”
許順道:“若是單就你這趕著馬車趕路的話,那速度還是挺快的,這路程嘛,估摸也就一兩個時辰就能到地方嘍,可你們這群人裏,大多數那可都是要徒步走過去的呀,他們不像你這有馬車坐,能省不少力氣,徒步的話,速度自然就慢得多嘍,再加上隊伍裏有老有少的,還得時不時歇一歇,所以怎麽也要個大半天的時間才能到戍衛村了。”
謝鬆林道:“許大哥對這戍衛村可有了解?還請許大哥給我講講。”
許順道:“自然是了解的,我住在這村子的附近呢,這戍衛村是成淩王的地方,專門用來安置從成淩軍退下來的老兵傷兵的村子,成淩軍你應該也有所耳聞吧,那可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呀,在戰場上立下過赫赫戰功。不過打仗嘛,難免有傷亡,那些受了傷無法繼續在軍中效力的士兵,還有到了年紀該退役的老兵,就會被安置到這個戍衛村來。
這村子挺大的,房子都是統一規劃修建的,雖說比不上城裏的那些大宅大院,但住起來也算舒適安穩,村裏的風氣也很不錯,那些老兵傷兵們雖說離開了軍隊,但身上那股子軍人的精氣神還在呢,他們都很團結,也很熱心腸,平日裏要是哪家有個啥難處,大家夥兒都會伸出援手幫忙的。
在安全方麵更是不用擔心,裏麵都是當兵的,治安好得很,所以你們到了那兒,隻要安心過日子就行啦。”
謝鬆林一聽倒是有些驚喜,陳知非確實是給他們安排了個好地方,想著能在這樣一個安穩且有保障的地方安置下來,往後的日子似乎也有了盼頭。
許順繼續道:“不過嘛,那個戍衛村呀,裏麵沒幾個成家立業的。畢竟大多都是從成淩軍退下來的老兵傷兵,所以啊,這村裏頭大多是些單身漢,鮮少有那種完整的小家庭,而且這些退下來的大多數都是傷兵老兵了,外麵的姑娘們也基本都不敢嫁過來。”
謝鬆林皺了皺眉頭問道:“這,傷殘的將士不少嗎?”
許順深深地歎了口氣,他神色變得有些凝重地答道:“確實不少。畢竟是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刀劍無眼,很多士兵受了傷,你說這缺胳膊少腿的,又有幾個好人家的姑娘願意嫁過來呢?雖說朝廷也算是仁義,會給他們發放補償,可這日子過得也還是艱難呐,姑娘家誰不盼著能找個身體健全、能撐起一個家的夫婿呀。這些傷殘士兵,就因為身體的緣故,很難娶到媳婦,家裏沒個女人操持打理,這日子可不就過得潦草嘛。洗衣做飯、縫縫補補這些個家務活沒人幹,家裏亂糟糟的,地裏的莊稼也沒人能精心侍弄,收成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們自己呢,身體又不方便,隻能是勉強糊口,將就著過日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