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樂七娘成金身!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 作者:一眼萬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建製第一次科舉,還是以求穩為主。胡銓的文章雖好,太過激進。虞允文又顯得太年輕,他們倆定為榜眼吧。”
趙恆想了想,道,“蕭凜有點兒意思,他寫的東西好像跟遼國有點不搭,倒是有一些涉及西域的東西,難道跟耶律大石有關?”
“郎君看文的能力見漲啊。”樂舒娘頗為詫異的看了他一眼。
“我也好歹是個讀書人好不好。”趙恆摟住了她的纖腰,
“蕭凜和趙伯藥點為探花吧。這個張九成頗為穩重老道,又到了一定歲數了……狀元郎就他了。”
“這年頭,太激進也不好,總得有老成持重的穩定人心,靜下心來好好做事。點選一個這樣的狀元,也算是表明我們的態度。”
樂舒娘點了點頭,其實現在朝廷的格局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風格來的。
六位執政相公都是老成持重之輩,便是最為激進的呂頤浩當初被趙恆起複時,第一反應也是質疑當初打真定府會不會太耗國力,乃至於後繼乏力。
而軍中將領幾乎全是年輕一輩,韓世忠、李彥仙、吳階、曲端也都不到四十,嶽飛就更不用說了,酈瓊也才三十來歲。
至於大宋朝以前的將門世家,曹氏、趙氏等 老一輩在軍中根本看不到幾個了。
當然,一方麵他們也沒什麽能力,大宋朝的將門就沒幾個出息的。另一方麵,真正敢打的老將在金國兩次攻宋的時候都死的差不多了。
年輕的軍將敢打敢拚,持重的老臣穩定人心,這一番格局也算是穩妥下來。
所以為什麽民間有人稱趙恆為聖人呢,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年輕激烈之輩,而他也完全明白自己的優缺點。
所以對於國朝大事,自己能不幹預的就不幹預,隻是在人事調動或者軍隊建設方麵製定框架,具體的事情並不會涉足其中。
因為真要讓他來處理,他自己也處理不好。
當然,偶爾也會上頭,比如打西夏那次就是腦子一熱唿啦啦帶著大軍就去了。不過西夏也就是那麽迴事兒,他本身的能耐正好可以形成降維打擊。
軍中頗有年輕的統製官們諫言攝政王領天下兵馬大元帥再啟動空軍偷襲計劃,一次性空運個幾萬大軍深入金國腹地,來個直搗核心。
便是不去直搗黃龍,去直搗會寧府,或者雪夜下燕京又如何?不過全都被趙恆否決了。
金國和西夏能是一迴事嗎?西夏完全是靠著地利,再加上那麽多年宋庭守內虛外的政策才能撐百來年。
金國是靠著實打實的兵鋒之力打出來的萬裏大國。真要是幾萬人深入腹地,一個操作不好被圍住了恐怕就要全軍盡覆的。
而且燕雲那邊幾百年來就看不起大宋了,民心全都不在這裏。還雪夜下燕京,下個錘子的燕京。
還是要老老實實的提舉國之兵,堂堂正正的打過去才成。
……
既然定下了一甲排名,那麽接下來自然便是東華門唱名放榜。自從文彥博那一句“東華門唱名者才算好漢”之後,對於宋人來說,這也算是某種象征了。
當然,傳統的榜下捉婿、還有皇宮賜宴之類的流程也都有的。
對於很多士子來說,一朝高中進士,從此飛黃騰達,邁入中原帝國的統治階層,絕對算得上是一次人生飛躍。
趙恆倒是沒怎麽摻和,也就是在賜宴上露了一麵,大部分時間都在玉潔洞天裏和新拐進來的那些小娘子們培養感情。
世家小姐,將門虎女,田野遺珠,豆腐西施……總之,現在玉潔洞天裏麵,真是匯聚人間絕豔了。
說一句天下美色一石,趙法海獨占八鬥,也是毫不誇張的。
……
靖康四年三月十六,東京城攝政王府中有彩色光華衝霄而起,匯聚如雲,鋪展天幕,震動天下。
地氣湧動,乃至於在春日間,城中各處都有百花盛開,如錦如織,絢麗奪目。
中書令樂柒成道金身,成為龍君層次的強者,站在了人間巔峰的境界。
東京城是不缺修行者的,修行者都能夠感受到一位金身龍君成道時的天地靈氣湧動,自然且驚且喜。
而民間雖然不知道這是金身異象,卻也知道這是實打實的祥瑞征兆。
又恰逢新科進士們金榜題名,今年的春耕又格外順暢,加上國朝盡複故土,政局欣欣向榮,倒真是使得天下民心激昂。
有朝臣上疏,國家安泰,又逢此祥瑞現世,當改元以迎新曆,彰顯堂皇氣象。
許相公和宇文相公對於這種事兒是無所謂的,畢竟改年號其實沒什麽。而且以往時光,改年號也算是皇帝加強自己聲譽和威嚴的某種象征。
不過攝政王再一次明言天下:靖康事靖康了。除非宰了分海君,覆滅金國朝廷,全占北國。否則靖康這個年號將一直用下去。
宋金兩國的恩怨,不能帶到下一個年號裏,必須得在靖康年間徹底了斷才行。
自此,天下皆知,攝政王決意如鐵,還是要打的。那因為天下局麵大好而興起的一些主和心思,也被果斷的摁了下去。
宋金攻守之勢逆轉是遠遠不夠的,不把金國徹底打廢了打沒了,難道還要學以往宋遼之間南北對立?
開什麽玩笑!
……
靖康四年四月初,前線太原府方向傳來信息:有金國使節自北國而來,送還了在靖康二年年中擄走的淵聖皇帝趙桓。
隨行送來的還有當初跟著兩位宋國皇帝一起擄走的一些東京城中的工匠,商談兩國罷兵和談之事。
金國使臣夾古烏爾明確表示,若是和談成功,便是前道君皇帝趙佶也是可以送迴來的。
太原府留守宗澤宗相公不敢怠慢,一方麵派遣大軍接應了淵聖皇帝和那些工匠進入太原府,一方麵飛鴉傳書東京,請攝政王做決斷。
這讓已經打算動身前往南疆一趟的趙恆不得不又延遲了自己的計劃。
而消息傳到東京城之後,自然引得民心震動。金國主動言和了,連擄走的人都要送來了,當然會在人心上引起一番動蕩。
……
且說,三月份的朝臣上書改元提案其實是有著一番深層次的緣由的,那代表著朝廷以及民間一部分主和人的思想和意見。
有些人眼見著如今國家局勢大好,老毛病又犯了,不想打仗了。甚至於在奏疏裏還提及了什麽“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類的言語。
而趙恆果斷的給予迴應,算是對於這種主和派言論的強勢鎮壓。
沒辦法,大宋朝就是這個德性,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總是有的。而看到現在的局麵就覺得已經足夠了的人也是有的。
宋庭一百多年都是守內而虛外,整體風格都是保守的,不管什麽時候都有人要言和。
當然,趙恆這些年的努力到底也不是白費,言和的言論終究隻是少部分人,沒有形成風氣,也隻敢委婉的上一道改元的奏疏。
不過牽扯到先皇迴京這種事,無論如何都要正麵迴應一下的。
……
趙恆想了想,道,“蕭凜有點兒意思,他寫的東西好像跟遼國有點不搭,倒是有一些涉及西域的東西,難道跟耶律大石有關?”
“郎君看文的能力見漲啊。”樂舒娘頗為詫異的看了他一眼。
“我也好歹是個讀書人好不好。”趙恆摟住了她的纖腰,
“蕭凜和趙伯藥點為探花吧。這個張九成頗為穩重老道,又到了一定歲數了……狀元郎就他了。”
“這年頭,太激進也不好,總得有老成持重的穩定人心,靜下心來好好做事。點選一個這樣的狀元,也算是表明我們的態度。”
樂舒娘點了點頭,其實現在朝廷的格局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風格來的。
六位執政相公都是老成持重之輩,便是最為激進的呂頤浩當初被趙恆起複時,第一反應也是質疑當初打真定府會不會太耗國力,乃至於後繼乏力。
而軍中將領幾乎全是年輕一輩,韓世忠、李彥仙、吳階、曲端也都不到四十,嶽飛就更不用說了,酈瓊也才三十來歲。
至於大宋朝以前的將門世家,曹氏、趙氏等 老一輩在軍中根本看不到幾個了。
當然,一方麵他們也沒什麽能力,大宋朝的將門就沒幾個出息的。另一方麵,真正敢打的老將在金國兩次攻宋的時候都死的差不多了。
年輕的軍將敢打敢拚,持重的老臣穩定人心,這一番格局也算是穩妥下來。
所以為什麽民間有人稱趙恆為聖人呢,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年輕激烈之輩,而他也完全明白自己的優缺點。
所以對於國朝大事,自己能不幹預的就不幹預,隻是在人事調動或者軍隊建設方麵製定框架,具體的事情並不會涉足其中。
因為真要讓他來處理,他自己也處理不好。
當然,偶爾也會上頭,比如打西夏那次就是腦子一熱唿啦啦帶著大軍就去了。不過西夏也就是那麽迴事兒,他本身的能耐正好可以形成降維打擊。
軍中頗有年輕的統製官們諫言攝政王領天下兵馬大元帥再啟動空軍偷襲計劃,一次性空運個幾萬大軍深入金國腹地,來個直搗核心。
便是不去直搗黃龍,去直搗會寧府,或者雪夜下燕京又如何?不過全都被趙恆否決了。
金國和西夏能是一迴事嗎?西夏完全是靠著地利,再加上那麽多年宋庭守內虛外的政策才能撐百來年。
金國是靠著實打實的兵鋒之力打出來的萬裏大國。真要是幾萬人深入腹地,一個操作不好被圍住了恐怕就要全軍盡覆的。
而且燕雲那邊幾百年來就看不起大宋了,民心全都不在這裏。還雪夜下燕京,下個錘子的燕京。
還是要老老實實的提舉國之兵,堂堂正正的打過去才成。
……
既然定下了一甲排名,那麽接下來自然便是東華門唱名放榜。自從文彥博那一句“東華門唱名者才算好漢”之後,對於宋人來說,這也算是某種象征了。
當然,傳統的榜下捉婿、還有皇宮賜宴之類的流程也都有的。
對於很多士子來說,一朝高中進士,從此飛黃騰達,邁入中原帝國的統治階層,絕對算得上是一次人生飛躍。
趙恆倒是沒怎麽摻和,也就是在賜宴上露了一麵,大部分時間都在玉潔洞天裏和新拐進來的那些小娘子們培養感情。
世家小姐,將門虎女,田野遺珠,豆腐西施……總之,現在玉潔洞天裏麵,真是匯聚人間絕豔了。
說一句天下美色一石,趙法海獨占八鬥,也是毫不誇張的。
……
靖康四年三月十六,東京城攝政王府中有彩色光華衝霄而起,匯聚如雲,鋪展天幕,震動天下。
地氣湧動,乃至於在春日間,城中各處都有百花盛開,如錦如織,絢麗奪目。
中書令樂柒成道金身,成為龍君層次的強者,站在了人間巔峰的境界。
東京城是不缺修行者的,修行者都能夠感受到一位金身龍君成道時的天地靈氣湧動,自然且驚且喜。
而民間雖然不知道這是金身異象,卻也知道這是實打實的祥瑞征兆。
又恰逢新科進士們金榜題名,今年的春耕又格外順暢,加上國朝盡複故土,政局欣欣向榮,倒真是使得天下民心激昂。
有朝臣上疏,國家安泰,又逢此祥瑞現世,當改元以迎新曆,彰顯堂皇氣象。
許相公和宇文相公對於這種事兒是無所謂的,畢竟改年號其實沒什麽。而且以往時光,改年號也算是皇帝加強自己聲譽和威嚴的某種象征。
不過攝政王再一次明言天下:靖康事靖康了。除非宰了分海君,覆滅金國朝廷,全占北國。否則靖康這個年號將一直用下去。
宋金兩國的恩怨,不能帶到下一個年號裏,必須得在靖康年間徹底了斷才行。
自此,天下皆知,攝政王決意如鐵,還是要打的。那因為天下局麵大好而興起的一些主和心思,也被果斷的摁了下去。
宋金攻守之勢逆轉是遠遠不夠的,不把金國徹底打廢了打沒了,難道還要學以往宋遼之間南北對立?
開什麽玩笑!
……
靖康四年四月初,前線太原府方向傳來信息:有金國使節自北國而來,送還了在靖康二年年中擄走的淵聖皇帝趙桓。
隨行送來的還有當初跟著兩位宋國皇帝一起擄走的一些東京城中的工匠,商談兩國罷兵和談之事。
金國使臣夾古烏爾明確表示,若是和談成功,便是前道君皇帝趙佶也是可以送迴來的。
太原府留守宗澤宗相公不敢怠慢,一方麵派遣大軍接應了淵聖皇帝和那些工匠進入太原府,一方麵飛鴉傳書東京,請攝政王做決斷。
這讓已經打算動身前往南疆一趟的趙恆不得不又延遲了自己的計劃。
而消息傳到東京城之後,自然引得民心震動。金國主動言和了,連擄走的人都要送來了,當然會在人心上引起一番動蕩。
……
且說,三月份的朝臣上書改元提案其實是有著一番深層次的緣由的,那代表著朝廷以及民間一部分主和人的思想和意見。
有些人眼見著如今國家局勢大好,老毛病又犯了,不想打仗了。甚至於在奏疏裏還提及了什麽“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類的言語。
而趙恆果斷的給予迴應,算是對於這種主和派言論的強勢鎮壓。
沒辦法,大宋朝就是這個德性,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總是有的。而看到現在的局麵就覺得已經足夠了的人也是有的。
宋庭一百多年都是守內而虛外,整體風格都是保守的,不管什麽時候都有人要言和。
當然,趙恆這些年的努力到底也不是白費,言和的言論終究隻是少部分人,沒有形成風氣,也隻敢委婉的上一道改元的奏疏。
不過牽扯到先皇迴京這種事,無論如何都要正麵迴應一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