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古以來,帶兵都有幾個門檻。


    在都頭這種層次,也就是頂多百人級別的小隊作戰中,對於指揮官的要求是以戰力為主,戰術什麽的,其實用處不大。


    小規模的戰鬥素來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一個百人隊裏如果有一個宗師存在,那麽對麵不管用什麽戰術都是扯淡。


    而到了千人規模,那麽就必須要有一定的戰術指揮才能了。因為人數越多,集合眾人構築軍陣的威力就越大,乃至於可以對宗師級強者產生致命威脅。


    而到了萬人級別的規模,指揮官的指揮才能就成了重點,他本身的戰鬥力反而並不重要。隻要能將萬人乃至於幾萬人帶領的上下一心,發揮出人多勢眾的優勢,那麽絕對就堪稱名將!


    而一旦到達十萬人規模,毫不客氣的說,縱觀整部戰爭史,能好好指揮十萬以上部隊不犯什麽致命錯誤的名將,屈指可數!


    軍隊不是越多越好的!人數越多,指揮難度是呈指數級上漲的!一個弄不好就是兵敗如山倒!


    很多名將麾下兵馬少了反而能打勝仗,兵馬多了反而要大敗,就是根本沒那個指揮能力!


    敢誇下海口說麾下兵馬“多多益善”的兵仙,自古以來也隻有淮陰侯韓信一個人!


    實際上,曆史上各國軍製幾乎全都是遵循著這個基本的軍事規律而定。


    在宋軍中,哪怕是宗師從軍,也得從都頭做起。然後往上幾個門檻,一個是帶領五百到一千人的統領官,一個是帶領兩千到五千人的統製官。


    而能夠帶領兩萬人以上的部隊的,便是節度使,或者說率臣(帥臣)了!


    至於金國的猛安謀克製度更是如此,百人為一謀克,千人為一猛安,萬人為萬戶。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萬戶就是金國最高行軍軍銜。


    不過後來吞並大遼,成了萬裏大國,軍隊達到二十萬這個規模,也出現了統領幾萬人的行軍司製度。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個時代能夠出現幾位可以帶著幾萬兵馬好好打仗,至少不會自己犯蠢,能夠整體的發揮出幾萬兵馬實力的大將,而且還不受什麽亂七八糟的掣肘的話,那麽這個國家必然處於中興乃至於強盛狀態!


    實際上,此時此刻,眼見著宋金兩方開始進行了至少五萬人以上的大兵團會戰,而且雙方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調兵遣將。


    戰場上感觸最深的,卻是坐在龍頭寶座上的樞密副使領河北大都督呂頤浩呂相公。


    他是親身經曆過大宋宣和年間種種事端的,彼時大宋冗兵到了極限,兵力最盛的時候將近兩百萬!


    結果這兩百萬大軍,真正有戰鬥力的能有多少?


    根本沒有!


    燕山府一戰,兩萬全重甲的宋軍精銳被大遼四千殘兵打的潰不成軍!


    而那四千殘兵原本屬於大遼的兩萬精銳,被金國四千鐵騎來迴衝陣九次徹底衝崩衝潰後的敗兵!


    彼時宋軍的戰鬥力就差到那種程度……因為長期冗兵,朝廷根本不可能按照製度足額發放軍餉。


    而且吃空餉、喝兵血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對於很多將領來說,士卒不是戰士,而隻是奴仆甚至於是雜耍班子。


    當兵的正常時候根本領不到什麽軍餉,都要想辦法給人做工做活掙錢養家。一旦到了打仗的時候,就全指望著賞賜,因為在沒有軍餉的情況下,賞賜就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


    所以宋軍曾經發生過一件格外離譜的事情:


    在大戰中,帶兵將領命令手下神臂弓部隊射箭。結果發一波賞錢士卒才會射一波箭矢。沒有賞錢,他們根本就不射箭!


    甚至於因為作為賞賜的銀碗不夠,導致士兵嘩變,臨陣脫逃!


    這些事情,呂頤浩都是親眼見過的!


    要不怎麽說大宋朝好男不當兵,唯有東華門外唱名者才是好漢?


    此時此刻,呂頤浩再迴過頭來去看東京建製後的種種事端,就特別的感覺不可思議。


    攝政王自建製後,先拉起了嶽飛和辛奇道這兩個統製部一萬人的基本盤,而且通過對於東京城黑幫勢力的血腥清洗嚴格整肅了軍紀。


    然後以強力收服了韓世忠部,讓彼時自詡天下先的潑韓五老老實實的歸攏於東京治下,再什麽驕兵悍將在他麵前也沒了脾氣。


    然後借助宗澤的名望徹底將禦營大軍的架子搭了起來,並且以靜雪公主帶領的皇城司為軍法處,從軍紀、賞罰上下足了功夫,定下了宋軍的基本調子。


    更是在光複河北的時候,東京文官們都在勒緊褲腰帶欠著工資呢,卻給士卒發足了軍餉。


    許景衡許相公為什麽從江南歸東京要帶著千萬緡的財帛,甚至於壓迫的洞庭湖鍾相都敢造反了?


    因為東京中樞真的快沒錢給官員發工資了!


    在軍餉充足的前提下,下狠手整治軍紀……羅刹女的名頭就是那個時間段徹底殺出來的。


    這年頭,素來有潑韓五之稱的韓世忠想在駐地蓋個房子都不敢馭使士卒,隻是花錢去請民夫來做,那是開玩笑的?


    宣和年間,哪個領兵將領蓋個房子還需要花錢的??而一旦成了統領官就讓麾下士卒給自己蓋房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於成了宋軍的標準行為模式了。


    士卒們彼此不服,攝政王就帶著這夥子人光膀子打群架,打完了再說話。


    為了防止不懂兵的文官瞎幾把指揮,創立了參謀軍製製度。再大的文官在參謀軍議上也得先學兩個月才有發言權。


    昔年文官隔著幾十上百裏遠在後方遙控指揮的場麵更是不可能遇到。而本身參與軍議,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文臣的掣肘。


    這年頭,文官要是不上前線,別想對軍事有任何的發言權。甚至於你的仕途就一眼能看到頭了!


    而賞罰製度更是重中之重,羅刹女們砍人從來都不手軟,不管是砍敵人還是砍自家人。


    而呂頤浩到了前線後,對於兵事而言其實也隻掌握了一個“賞罰公正”的精髓。


    他其實並不是多麽知兵懂兵,但是最起碼在前線呆的久了,不會瞎指揮。天天坐在龍頭寶座上主持賞罰之事,要的就是保證公平!


    他隻做好了這一件事,盯死了這一件事,如今就已經名震天下了!!


    攝政王大部分時間甚至於都不在軍中,隻是跟他的那群女人鬼混。但是偶爾出來做事,看似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的,卻如何能樁樁件件都掌握住了核心?


    甚至於他從大宋朝浩如煙海的將領中拎出來的那些人,嶽飛、韓世忠、酈瓊、李彥仙、吳階、曲端,乃至於剛剛在戰場上大放異彩的梁山泊張榮,卻居然都是能領兵數萬的將才!


    這種識人之能,如今迴過頭來想想,委實覺得不可思議。


    呂頤浩初到真定府前線的時候,見到嶽飛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小將居然就成為一方節度使,其實當時是真的覺得攝政王胡鬧的。


    但是此時此刻,經過這將近兩年的鍛煉,經過太原戰場上這麽一場大考,立馬就能看出來此人的真實水準了。


    嶽飛的大兵團管理才能幾乎是獨樹一幟的,他的禦營前軍甚至於已經成為了此時太原戰場上的絕對主角!


    連韓世忠這個公認的名將,甚至於軍中有人傳言其人可謂是如今大宋的第一名將……畢竟他已經被加了郡王王爵,最起碼有了唐時郭子儀的格局了。


    韓世忠帶的兵也就勉強跟得上嶽飛的節奏,乃至於明顯差了一線的!


    攝政王是怎麽把這麽一夥子人給單獨拎出來,然後毫不猶豫的放置在了最為核心的禦營軍製框架之內的?


    難道真的如傳聞所言,他能看得出來誰是天上的武曲星君降臨凡塵?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眼萬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眼萬念並收藏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