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杭州城外夜雨疾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 作者:一眼萬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靖康三年七月二十日晚,一場大雨突降,倒是消解了盛夏的暑氣。
距離杭州州城還有三十多裏路的一片荒野裏,三名騎士身披蓑衣、頂著大雨騎馬而行。
眼見著天色已黑,而且雨勢不停,路麵也變得泥濘不堪,乃至於馬都不敢快跑,倒是讓人心裏不免有些焦急。
不過走了一段路之後,眼見著前方路邊似乎有一簇燈火,眾人頓時精神振奮。
靠近了看,卻是一座破廟,位於一個分叉路口的小山丘側。廟裏有人點燃篝火,分明在烘烤衣物。
三人在廟前棚子裏拴了馬,然後步入小廟,將淋濕透的蓑衣和鬥笠取下,放在門邊,隨後衝著廟裏團團拱手:
“天黑雨大,我們來避個雨,多有叨擾,還望諸位大俠見諒。”
打了聲招唿之後,又來到那堂前神像處。這破廟年久失修,堂上卻是一個木質佛像,卻已經布滿了黑灰汙泥,看不清麵貌。
三名騎士中為首的一名四十多歲的漢子卻甚是恭敬,在佛像前頂禮膜拜道:
“荒野幸遇寶刹安身,弟子誠謝神佛庇佑,此番若能平安歸來,定然為神佛重塑金身!”
這話倒是惹得周圍幾人紛紛麵露驚奇。
廟裏已經有了兩夥子人,各自生了一堆篝火。其中一夥是三男一女,一個看著老了一些,另外兩個倒是極為年輕,還有些相似。
那女子則身穿黑袍,膚色極白,想來是個美人。荒山野嶺的怕招惹無謂的麻煩,所以帶著黑巾遮住了口鼻,隻露出一雙明亮的好眼兒打量幾人。
這看上去,像是一個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正要趕往杭州城的。
另外一夥子則是三名男子,年紀都偏大了,至少五六十歲。不過他們周身氣息沉凝,顯然都是高手,至少是凝練了氣場的。
新來的三名騎士則是兩男一女。兩個男子都是三四十歲的樣子,倒是那女孩兒明顯年輕,不過皮膚黝黑,麵貌也是稀鬆平常,委實稱不上什麽絕色,所以倒是沒像那黑衣女子那樣還帶個麵紗。
這年頭,長得漂亮的都有點兒矯情,搞得好像全天下的男人都要對她非禮似的。
大家一看都是江湖人士,所以倒也沒有什麽多餘的廢話。這兩男一女三名騎士便自動來到破廟中的一片空地上。
掃視了一圈,見到牆邊還有一些幹柴,也不知道是什麽人事先準備的,倒是感到驚喜。
便在牆邊一個陶罐裏放下一些銅錢,搬來幾塊幹柴,又從懷裏取出一直小心護著的火折子。
這廟裏有這些東西,說明是有人專門準備, 給遊人歇腳的。既然用了人家的東西,不能不放點錢進去,這就叫江湖規矩。
卻不知道是不是雨實在太大,三個人的火折子居然都有些潮濕,怎麽都點不著。
那為首的漢子倒也灑脫,卻從隨身的一個小包裏摸出了兩枚黃豆粒兒大的小珍珠,滿臉堆笑,拱著手遞給了兩夥子人裏明顯的首領:
“勞煩借個火,這是洞庭湖裏河蚌產的珠子,不算什麽好東西。”
的確不算什麽好東西,這小珍珠隻有黃豆兒大小,而且色澤有些暗黃,表麵也有些凹凸不平,看起來也就是值個十幾二十個銅錢的樣子。
不過這到底是珍珠,用來作為示好的某種禮物是完全夠了。
所以另外兩夥子人也連忙接下,並且幫助三人升起了火堆,還從廟裏佛像後麵取來一個洗刷幹淨的鐵盆,好用來煮些熱水熱湯。
有了這番交情,氣氛自然就變得活絡起來。
“尊駕是洞庭湖那邊的?”那帶著兒子女兒的漢子看來是最早過來的,身上都沒什麽濕氣,顯然早就烤幹了衣服,此時便來主動搭話。
“不敢當尊字,黃某家中排行第五,喚我黃五便可。”
為首的騎士從懷裏掏出一個布包,裏麵卻是幾張餅子,還有幾塊幹魚片,一邊架在火堆上烤熱,一邊道,
“我與兄弟在洞庭湖裏起了一條小船,捕些湖中魚鮮糊口。近些日子湖裏亂軍鬧騰的厲害,不敢再下湖捕魚,所以來探探朝廷口風。”
這話一聽就知道是托詞,正經的漁民哪裏會專門趕來杭州城探口風?
無外乎是那位名滿天下的攝政王近期到了杭州城,據說要收拾洞庭湖的亂軍,引得江南大地一片緊張。
這種時候,洞庭湖那邊自然也要有人過來看看的。不管是屬於亂軍還是想要棄暗投明,總歸是想找個好路子。
不過行走江湖嘛,大家懂得都懂,點到即止就行。就算這個黃某人是洞庭湖叛軍的賊首,難道還能一刀把他砍了?
也不一定能打得過啊!
“我姓曹,在聖……在明教裏做些雜事。聽聞神主來了杭州,便也是要帶孩子們去長長見識。”那問話的漢子也爽朗的笑了笑。
這話一出,眾人頓時凜然。
如果說出身洞庭湖的黃某人隻是個野路子的話,那麽明教教眾可就是真的江湖中人了。
自古以來,明教在江湖中的地位都非常高。朝廷稱其為魔教,但是教眾自稱聖教。
跟那些隻是喧囂一時的幫派不同,明教傳承久遠,曆史悠長,傳奇頗多。甚至於還演化出了丐幫這樣的大型幫派。
沒錯,丐幫其實是屬於明教的下層幫派!明教向來是在底層民眾之間頗得人心的!
不僅是教那些沒有糧食吃的貧苦人家采集野菜充饑,也會盡量利用他們的力量。
乞丐、氓流、流民、災民之類的,正是明教最為爭取拉攏的對象。至少探聽個消息什麽的,這群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不過丐幫是個極其鬆散的組織,往往一個城市的丐幫所做的事情就是給各種乞丐來劃分一個大致的地盤,免得導致乞丐們為了爭搶地盤而鬧出矛盾。
都淪落到討飯的地步了,就沒必要再鬥來鬥去的。
而且明教現在已經與朝廷合流,規劃建製,有了章法。聽說京畿、河北、關陝、川蜀那些地方的明教都已經開了正經的學堂,教孩子們開蒙讀書了。
而且明教還有了自己全新的口號,讀起來有點兒拗口,喚作:開明智、識文字、懂知識。倒是讓人聽起來莫名感覺有些怪異。
堂堂江湖第一大教派,現在莫非都要去當教書先生了嗎?
不過黃五是個有見識的,聞言卻拱了拱手,問道:“傳聞明教那位玄女真人最近得了一番奇遇,是不是也要來杭州?那可是一位大賢!”
“白蓮聖母已經去請了,隻是不知道她會不會來……我隻是個在教派裏打雜的,哪裏懂那些神仙之間因果……”
曹某人簡單迴了一句,就不敢多說了,顯然是怕禍從口出,不願意交淺言深。
“的確是神仙,傳聞白蓮聖母白衣渡江,在河北汾水那裏半天內斬殺了十七頭為禍的惡蛟。這般本事,可不就是神仙嘛?”
黃五也是讚歎連連,歎息不已,“便是宗師又哪裏有這種本事?想來那位白蓮聖母哪怕未成金身,也為時不遠了。”
篝火上架著的鐵鍋已經煮開了,黃五從隨身的包袱裏掏出三個竹杯,倒上燒好的開水。此時烘烤的麵餅和幹魚片也散發出香味。
便與身側的兩名同伴分了一些,還給那明顯是晚輩的女孩多添了一塊幹魚片。廟裏頓時彌漫出一股鹹香之氣。
其他的兩夥子人明顯已經用過餐了,便隻是烤火。那三個老者則支著一壺酒在篝火上燙。此時其中一名灰發老者倒是好奇的問了一句:
“那位白蓮聖母,是不是就是此前的明教聖女?”
……
距離杭州州城還有三十多裏路的一片荒野裏,三名騎士身披蓑衣、頂著大雨騎馬而行。
眼見著天色已黑,而且雨勢不停,路麵也變得泥濘不堪,乃至於馬都不敢快跑,倒是讓人心裏不免有些焦急。
不過走了一段路之後,眼見著前方路邊似乎有一簇燈火,眾人頓時精神振奮。
靠近了看,卻是一座破廟,位於一個分叉路口的小山丘側。廟裏有人點燃篝火,分明在烘烤衣物。
三人在廟前棚子裏拴了馬,然後步入小廟,將淋濕透的蓑衣和鬥笠取下,放在門邊,隨後衝著廟裏團團拱手:
“天黑雨大,我們來避個雨,多有叨擾,還望諸位大俠見諒。”
打了聲招唿之後,又來到那堂前神像處。這破廟年久失修,堂上卻是一個木質佛像,卻已經布滿了黑灰汙泥,看不清麵貌。
三名騎士中為首的一名四十多歲的漢子卻甚是恭敬,在佛像前頂禮膜拜道:
“荒野幸遇寶刹安身,弟子誠謝神佛庇佑,此番若能平安歸來,定然為神佛重塑金身!”
這話倒是惹得周圍幾人紛紛麵露驚奇。
廟裏已經有了兩夥子人,各自生了一堆篝火。其中一夥是三男一女,一個看著老了一些,另外兩個倒是極為年輕,還有些相似。
那女子則身穿黑袍,膚色極白,想來是個美人。荒山野嶺的怕招惹無謂的麻煩,所以帶著黑巾遮住了口鼻,隻露出一雙明亮的好眼兒打量幾人。
這看上去,像是一個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正要趕往杭州城的。
另外一夥子則是三名男子,年紀都偏大了,至少五六十歲。不過他們周身氣息沉凝,顯然都是高手,至少是凝練了氣場的。
新來的三名騎士則是兩男一女。兩個男子都是三四十歲的樣子,倒是那女孩兒明顯年輕,不過皮膚黝黑,麵貌也是稀鬆平常,委實稱不上什麽絕色,所以倒是沒像那黑衣女子那樣還帶個麵紗。
這年頭,長得漂亮的都有點兒矯情,搞得好像全天下的男人都要對她非禮似的。
大家一看都是江湖人士,所以倒也沒有什麽多餘的廢話。這兩男一女三名騎士便自動來到破廟中的一片空地上。
掃視了一圈,見到牆邊還有一些幹柴,也不知道是什麽人事先準備的,倒是感到驚喜。
便在牆邊一個陶罐裏放下一些銅錢,搬來幾塊幹柴,又從懷裏取出一直小心護著的火折子。
這廟裏有這些東西,說明是有人專門準備, 給遊人歇腳的。既然用了人家的東西,不能不放點錢進去,這就叫江湖規矩。
卻不知道是不是雨實在太大,三個人的火折子居然都有些潮濕,怎麽都點不著。
那為首的漢子倒也灑脫,卻從隨身的一個小包裏摸出了兩枚黃豆粒兒大的小珍珠,滿臉堆笑,拱著手遞給了兩夥子人裏明顯的首領:
“勞煩借個火,這是洞庭湖裏河蚌產的珠子,不算什麽好東西。”
的確不算什麽好東西,這小珍珠隻有黃豆兒大小,而且色澤有些暗黃,表麵也有些凹凸不平,看起來也就是值個十幾二十個銅錢的樣子。
不過這到底是珍珠,用來作為示好的某種禮物是完全夠了。
所以另外兩夥子人也連忙接下,並且幫助三人升起了火堆,還從廟裏佛像後麵取來一個洗刷幹淨的鐵盆,好用來煮些熱水熱湯。
有了這番交情,氣氛自然就變得活絡起來。
“尊駕是洞庭湖那邊的?”那帶著兒子女兒的漢子看來是最早過來的,身上都沒什麽濕氣,顯然早就烤幹了衣服,此時便來主動搭話。
“不敢當尊字,黃某家中排行第五,喚我黃五便可。”
為首的騎士從懷裏掏出一個布包,裏麵卻是幾張餅子,還有幾塊幹魚片,一邊架在火堆上烤熱,一邊道,
“我與兄弟在洞庭湖裏起了一條小船,捕些湖中魚鮮糊口。近些日子湖裏亂軍鬧騰的厲害,不敢再下湖捕魚,所以來探探朝廷口風。”
這話一聽就知道是托詞,正經的漁民哪裏會專門趕來杭州城探口風?
無外乎是那位名滿天下的攝政王近期到了杭州城,據說要收拾洞庭湖的亂軍,引得江南大地一片緊張。
這種時候,洞庭湖那邊自然也要有人過來看看的。不管是屬於亂軍還是想要棄暗投明,總歸是想找個好路子。
不過行走江湖嘛,大家懂得都懂,點到即止就行。就算這個黃某人是洞庭湖叛軍的賊首,難道還能一刀把他砍了?
也不一定能打得過啊!
“我姓曹,在聖……在明教裏做些雜事。聽聞神主來了杭州,便也是要帶孩子們去長長見識。”那問話的漢子也爽朗的笑了笑。
這話一出,眾人頓時凜然。
如果說出身洞庭湖的黃某人隻是個野路子的話,那麽明教教眾可就是真的江湖中人了。
自古以來,明教在江湖中的地位都非常高。朝廷稱其為魔教,但是教眾自稱聖教。
跟那些隻是喧囂一時的幫派不同,明教傳承久遠,曆史悠長,傳奇頗多。甚至於還演化出了丐幫這樣的大型幫派。
沒錯,丐幫其實是屬於明教的下層幫派!明教向來是在底層民眾之間頗得人心的!
不僅是教那些沒有糧食吃的貧苦人家采集野菜充饑,也會盡量利用他們的力量。
乞丐、氓流、流民、災民之類的,正是明教最為爭取拉攏的對象。至少探聽個消息什麽的,這群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不過丐幫是個極其鬆散的組織,往往一個城市的丐幫所做的事情就是給各種乞丐來劃分一個大致的地盤,免得導致乞丐們為了爭搶地盤而鬧出矛盾。
都淪落到討飯的地步了,就沒必要再鬥來鬥去的。
而且明教現在已經與朝廷合流,規劃建製,有了章法。聽說京畿、河北、關陝、川蜀那些地方的明教都已經開了正經的學堂,教孩子們開蒙讀書了。
而且明教還有了自己全新的口號,讀起來有點兒拗口,喚作:開明智、識文字、懂知識。倒是讓人聽起來莫名感覺有些怪異。
堂堂江湖第一大教派,現在莫非都要去當教書先生了嗎?
不過黃五是個有見識的,聞言卻拱了拱手,問道:“傳聞明教那位玄女真人最近得了一番奇遇,是不是也要來杭州?那可是一位大賢!”
“白蓮聖母已經去請了,隻是不知道她會不會來……我隻是個在教派裏打雜的,哪裏懂那些神仙之間因果……”
曹某人簡單迴了一句,就不敢多說了,顯然是怕禍從口出,不願意交淺言深。
“的確是神仙,傳聞白蓮聖母白衣渡江,在河北汾水那裏半天內斬殺了十七頭為禍的惡蛟。這般本事,可不就是神仙嘛?”
黃五也是讚歎連連,歎息不已,“便是宗師又哪裏有這種本事?想來那位白蓮聖母哪怕未成金身,也為時不遠了。”
篝火上架著的鐵鍋已經煮開了,黃五從隨身的包袱裏掏出三個竹杯,倒上燒好的開水。此時烘烤的麵餅和幹魚片也散發出香味。
便與身側的兩名同伴分了一些,還給那明顯是晚輩的女孩多添了一塊幹魚片。廟裏頓時彌漫出一股鹹香之氣。
其他的兩夥子人明顯已經用過餐了,便隻是烤火。那三個老者則支著一壺酒在篝火上燙。此時其中一名灰發老者倒是好奇的問了一句:
“那位白蓮聖母,是不是就是此前的明教聖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