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北上出兵,目標大名府!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 作者:一眼萬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恆第二次到應天府,隻是殺了範瓊,算是給吳革這種忠臣報了仇。然後扔下不少的人頭,就直接走了,甚至於沒有說一句話。
也根本沒必要多廢話什麽,完顏構會把自己玩死的,他隻要看著就行。
而對於完顏構立楚的事兒,東京城方麵的反應也很平淡。
也就是元佑太後召集了東京城內的趙氏宗親,在一位公相、三位相公的見證下,將趙構逐出了涿郡趙氏的族譜。
趙構這個名字已經沒了,以後世上隻剩下了完顏構,趙宋皇室再也不會承認他的正統性與合法性。
太後、宗室、相公俱在,天下間還有比這更正統的嗎?就算是趙佶和趙桓來了,對上這群人,也是心裏犯怵的!
更何況,那兩位也迴不來。
而東京城方麵現在除了接收從南京那邊逃散過來的士卒之外,另外一件真正重要的事兒,自然是出兵渡河,攻打大名府!
……
話說迴來,對於這次出兵,朝堂上下頗有微詞。畢竟靖康二年,國破家亡的,大宋剛剛經曆被滅的事兒,那麽快就有精力出兵了嗎?
而且因為金兵圍城,京畿之地周邊春耕被耽誤了不少,秋收的收成並不怎麽好。
再加上執政班子也是剛組建沒多久,還有天下群妖攻宋帶來的後患和麻煩……總之有一大堆事兒要弄呢!
不過怎麽說呢,前文就說了,現在金國正處於一個難得的消化期,也真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其他的不說,河東河北兩地,除了真定府和太原兩座重鎮之外,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沒什麽金兵!
金國大軍北歸,現在都在各種封賞、安撫、休整呢,哪來的大軍?
便是真定府和太原府的守軍也不多,滿打滿算不過四個萬戶而已,平均下來一個地方才兩萬金兵。
不趁著金兵迴縮的時候出兵收複故土,等到金兵大軍再次重新占領,那可就難了!
要知道,守城和攻城可不是一迴事!
另一方麵,如今東京城禦營大軍也超過十萬了,那麽多的兵匯聚一堂,總不能不做事的。
更何況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兩河之地的義軍!
而且有宋一朝的經濟農業發展也到了一定份上,其他的不說,各地都有大型的糧倉,真要把天下的資源集中在一起,錢糧總是有的。
畢竟大宋冗兵最多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兵力超過百萬。現在隨著東京城重新建製,隻養個十來萬的兵,還是能支撐得起一次北上作戰的。
想收複兩河,不管是出河北去打真定還是出河東去打太原,首先要拿下大名府,這是真正的戰略要地。
而隻能選擇一個的話,東京方麵不約而同選擇了真定府。
必須是真定府,因為真定府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金兵掌真定便可俯視河北,這裏大多一馬平川,極其有利於大規模騎兵唿嘯而來。
河北相對於河東,被金人傷害的更甚。盡早光複河北,隻要能守住真定,可以極大的壓縮金兵的戰略空間,乃至於從某種層麵上掌握戰略主動權。
金兵北歸之後暫時根本沒有多餘的兵力駐守這兩地,真定府和太原府分別有兩個萬戶而已。
其他的地方,也就安排了一些投降的二鬼子,還有各種亂兵、義軍甚至是妖王勢力占據。
大名府就是這樣的情況,金兵實在是力有未逮。
正經的金兵不好打,這些亂兵難道還不好打?
現在正是打的時候!
……
坦白說,趙恆不會打仗。
他當然不會打仗,帶著幾百妖女王依仗著超階實力群毆,這不是打仗。
而且帶著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進行作戰,這完全不是一迴事,是三種不同的境界。
所以他把他自己和妖女王軍團從大軍序列中摘了出來。將會打仗、打過仗、打過勝仗的一些人匯聚在一起,組建參謀部。
並以樞密使宗澤來做最後的決斷。
這便是要以廟算來取代各軍的單打獨鬥。
坦白說,這種模式並不稀奇,其他的不說,自隋唐時期便有戰時總管府的程序設置。張叔夜此前的南道總管也類似,不過偏向於民政,並非純軍事。
而金國行軍素來有軍議傳統,軍議上但凡是個參議軍官都能各抒己見,且不因言獲罪。
最終決斷之後,不論戰敗戰勝,軍議團都共同擔責。
不過這個模式雖然不算新奇,但是在大宋的軍事作戰模式中卻很少見。眾所周知,宋軍作戰很少有武將能說了算的。
文官老爺們在距離前線幾十上百裏的地方出謀劃策,指導武將如何如何作戰,並且派遣大量信使來迴傳訊,一旦前線戰事不諧,就趕緊提前跑路。
然後迴到中樞,把罪名全都摁在武將身上,言其作戰不力。要是立功,就把大部分功勞放在自己身上。
武將很少能有單獨作戰自行其是的機會,要知道“擅自出擊”這個罪名就是一把懸在所有武將頭上的劍,古往今來被這個罪名拿下的武將還少嗎?
其他的不說,嶽飛此前從軍,曾經連續三次被趕出軍營,就是因為“擅自出擊”!
在另外一個時空,要不是遇到宗澤,嶽飛想要成名恐怕還不知道得吃多少苦頭。
而在軍議的時候,武將的意見更是不用多說,士大夫們都是武曲星降世,怎麽打仗,還要你這麽個隻會拎刀子砍人的粗鄙武夫來多嘴?
武將不能動腦子,上陣砍人,打贏了領賞,打輸了受罰就行。
要不宋軍怎麽會那麽弱呢??
……
老實說,參謀部組建以後,前幾次軍議效果都不怎麽好。
趙恆想象中那種眾人各抒己見,然後彼此互補匯總結合,取長補短,然後由素來知兵的宗相公做個最終決斷,然後分派作戰任務,各個統製官奮力去完成的場麵,完全沒見到。
能見到才見鬼了!
幾名兵部的員外郎和都監們此前隻打過守城仗,身處簡陋的軍營裏明顯安全感嚴重不足,除了會說一句“結硬寨、打呆仗”之外,一些發言連趙恆這個不懂兵事的人都感覺不對勁。
問題是現在禦營大軍是主攻方,能結什麽硬寨?
而武將們更不像話了,韓世忠這個禦營副都統鼻子快翹到天上了,看著滿帳的軍官都是輕蔑之色,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們都是插標賣首之輩的模樣。
而各軍統製官零零散散也有近三十個了,更是來源駁雜。有嶽飛這樣讀過書還算忠謹小心的,有酈瓊這樣出身將門世家堪稱文武雙全的。
有王善這樣出身黑道草莽一朝借勢而起的,有辛奇道這樣本來是個泥腿子後來仗著武勇和天賦成名的,有劉正彥這樣以文轉武投筆從戎的。
這群人之間是有著一些清晰的鄙視鏈的,基本上個人的念頭都是:
“這貨也配與我同例?”“這廝一看就是個紙上談兵,如何做的統製官?”“俺曾經幹掉了一整個金兵謀克,這廝憑什麽小看俺?”……
軍議沒幾句就吵嚷起來,然後就有人拍桌子怒吼,好家夥,看樣子再吵下去都要拔刀火拚了。
宗相公笑眯眯的像是一尊笑麵佛,一臉敦厚模樣。趙恆臉黑成了鍋炭,不得已之下催動雷霆真氣一炸,把那幾個吵的最兇的給直接電麻了才算好一點。
就那還不老實!麻痹狀態一恢複又對罵起來,趙恆幹脆直接命人把他們的鎧甲兵器都除去,讓他們先打一架,發泄發泄怒火再說。
打架的時候不準動真氣!誰動了真氣直接革除統製官軍職!
一夥子統製官們卸甲去兵在那裏拳拳到肉對轟,揍得彼此鼻青臉腫再迴來,學會好好說話再說!
……
也根本沒必要多廢話什麽,完顏構會把自己玩死的,他隻要看著就行。
而對於完顏構立楚的事兒,東京城方麵的反應也很平淡。
也就是元佑太後召集了東京城內的趙氏宗親,在一位公相、三位相公的見證下,將趙構逐出了涿郡趙氏的族譜。
趙構這個名字已經沒了,以後世上隻剩下了完顏構,趙宋皇室再也不會承認他的正統性與合法性。
太後、宗室、相公俱在,天下間還有比這更正統的嗎?就算是趙佶和趙桓來了,對上這群人,也是心裏犯怵的!
更何況,那兩位也迴不來。
而東京城方麵現在除了接收從南京那邊逃散過來的士卒之外,另外一件真正重要的事兒,自然是出兵渡河,攻打大名府!
……
話說迴來,對於這次出兵,朝堂上下頗有微詞。畢竟靖康二年,國破家亡的,大宋剛剛經曆被滅的事兒,那麽快就有精力出兵了嗎?
而且因為金兵圍城,京畿之地周邊春耕被耽誤了不少,秋收的收成並不怎麽好。
再加上執政班子也是剛組建沒多久,還有天下群妖攻宋帶來的後患和麻煩……總之有一大堆事兒要弄呢!
不過怎麽說呢,前文就說了,現在金國正處於一個難得的消化期,也真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其他的不說,河東河北兩地,除了真定府和太原兩座重鎮之外,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沒什麽金兵!
金國大軍北歸,現在都在各種封賞、安撫、休整呢,哪來的大軍?
便是真定府和太原府的守軍也不多,滿打滿算不過四個萬戶而已,平均下來一個地方才兩萬金兵。
不趁著金兵迴縮的時候出兵收複故土,等到金兵大軍再次重新占領,那可就難了!
要知道,守城和攻城可不是一迴事!
另一方麵,如今東京城禦營大軍也超過十萬了,那麽多的兵匯聚一堂,總不能不做事的。
更何況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兩河之地的義軍!
而且有宋一朝的經濟農業發展也到了一定份上,其他的不說,各地都有大型的糧倉,真要把天下的資源集中在一起,錢糧總是有的。
畢竟大宋冗兵最多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兵力超過百萬。現在隨著東京城重新建製,隻養個十來萬的兵,還是能支撐得起一次北上作戰的。
想收複兩河,不管是出河北去打真定還是出河東去打太原,首先要拿下大名府,這是真正的戰略要地。
而隻能選擇一個的話,東京方麵不約而同選擇了真定府。
必須是真定府,因為真定府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金兵掌真定便可俯視河北,這裏大多一馬平川,極其有利於大規模騎兵唿嘯而來。
河北相對於河東,被金人傷害的更甚。盡早光複河北,隻要能守住真定,可以極大的壓縮金兵的戰略空間,乃至於從某種層麵上掌握戰略主動權。
金兵北歸之後暫時根本沒有多餘的兵力駐守這兩地,真定府和太原府分別有兩個萬戶而已。
其他的地方,也就安排了一些投降的二鬼子,還有各種亂兵、義軍甚至是妖王勢力占據。
大名府就是這樣的情況,金兵實在是力有未逮。
正經的金兵不好打,這些亂兵難道還不好打?
現在正是打的時候!
……
坦白說,趙恆不會打仗。
他當然不會打仗,帶著幾百妖女王依仗著超階實力群毆,這不是打仗。
而且帶著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進行作戰,這完全不是一迴事,是三種不同的境界。
所以他把他自己和妖女王軍團從大軍序列中摘了出來。將會打仗、打過仗、打過勝仗的一些人匯聚在一起,組建參謀部。
並以樞密使宗澤來做最後的決斷。
這便是要以廟算來取代各軍的單打獨鬥。
坦白說,這種模式並不稀奇,其他的不說,自隋唐時期便有戰時總管府的程序設置。張叔夜此前的南道總管也類似,不過偏向於民政,並非純軍事。
而金國行軍素來有軍議傳統,軍議上但凡是個參議軍官都能各抒己見,且不因言獲罪。
最終決斷之後,不論戰敗戰勝,軍議團都共同擔責。
不過這個模式雖然不算新奇,但是在大宋的軍事作戰模式中卻很少見。眾所周知,宋軍作戰很少有武將能說了算的。
文官老爺們在距離前線幾十上百裏的地方出謀劃策,指導武將如何如何作戰,並且派遣大量信使來迴傳訊,一旦前線戰事不諧,就趕緊提前跑路。
然後迴到中樞,把罪名全都摁在武將身上,言其作戰不力。要是立功,就把大部分功勞放在自己身上。
武將很少能有單獨作戰自行其是的機會,要知道“擅自出擊”這個罪名就是一把懸在所有武將頭上的劍,古往今來被這個罪名拿下的武將還少嗎?
其他的不說,嶽飛此前從軍,曾經連續三次被趕出軍營,就是因為“擅自出擊”!
在另外一個時空,要不是遇到宗澤,嶽飛想要成名恐怕還不知道得吃多少苦頭。
而在軍議的時候,武將的意見更是不用多說,士大夫們都是武曲星降世,怎麽打仗,還要你這麽個隻會拎刀子砍人的粗鄙武夫來多嘴?
武將不能動腦子,上陣砍人,打贏了領賞,打輸了受罰就行。
要不宋軍怎麽會那麽弱呢??
……
老實說,參謀部組建以後,前幾次軍議效果都不怎麽好。
趙恆想象中那種眾人各抒己見,然後彼此互補匯總結合,取長補短,然後由素來知兵的宗相公做個最終決斷,然後分派作戰任務,各個統製官奮力去完成的場麵,完全沒見到。
能見到才見鬼了!
幾名兵部的員外郎和都監們此前隻打過守城仗,身處簡陋的軍營裏明顯安全感嚴重不足,除了會說一句“結硬寨、打呆仗”之外,一些發言連趙恆這個不懂兵事的人都感覺不對勁。
問題是現在禦營大軍是主攻方,能結什麽硬寨?
而武將們更不像話了,韓世忠這個禦營副都統鼻子快翹到天上了,看著滿帳的軍官都是輕蔑之色,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們都是插標賣首之輩的模樣。
而各軍統製官零零散散也有近三十個了,更是來源駁雜。有嶽飛這樣讀過書還算忠謹小心的,有酈瓊這樣出身將門世家堪稱文武雙全的。
有王善這樣出身黑道草莽一朝借勢而起的,有辛奇道這樣本來是個泥腿子後來仗著武勇和天賦成名的,有劉正彥這樣以文轉武投筆從戎的。
這群人之間是有著一些清晰的鄙視鏈的,基本上個人的念頭都是:
“這貨也配與我同例?”“這廝一看就是個紙上談兵,如何做的統製官?”“俺曾經幹掉了一整個金兵謀克,這廝憑什麽小看俺?”……
軍議沒幾句就吵嚷起來,然後就有人拍桌子怒吼,好家夥,看樣子再吵下去都要拔刀火拚了。
宗相公笑眯眯的像是一尊笑麵佛,一臉敦厚模樣。趙恆臉黑成了鍋炭,不得已之下催動雷霆真氣一炸,把那幾個吵的最兇的給直接電麻了才算好一點。
就那還不老實!麻痹狀態一恢複又對罵起來,趙恆幹脆直接命人把他們的鎧甲兵器都除去,讓他們先打一架,發泄發泄怒火再說。
打架的時候不準動真氣!誰動了真氣直接革除統製官軍職!
一夥子統製官們卸甲去兵在那裏拳拳到肉對轟,揍得彼此鼻青臉腫再迴來,學會好好說話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