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抽象的勘測圖紙
錢家老爺子那句“京關鐵路就是另一條京杭大運河”的言論,不知怎麽就傳了出來,有朝臣迴過味來:那幫言官,生生地把發財的機會,推給了商人們!
誰才是國賊,這才是國賊!尤其黃宗羲那句: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更是受到許多朝臣的評擊,有人上折子彈劾他,有人在《明報》上發文駁斥他。
黃宗羲也知道自己的言辭太過激烈,害怕被錦衣衛請去喝茶,整日裏夾著尾巴做人,連同鄉、同年舉辦的集會也不敢去。
張薔在前世讀書時,也覺得皇帝三宮六院,驕奢淫逸,是壓迫底層百姓的封建代表,她也不喜歡皇帝,但異地而處,屁股決定腦袋,當她代理了這個職業,她就覺得黃宗羲的話,過份了。
敲打是十分必要的,張薔對李若璉說:“你去,找黃宗羲聊聊,問他是願意做學問呢?還是願意腳踏實地的為百姓做一點實事?願意做學問呢,就迴家好好地做學問,願意做實事呢,就少發些牢騷,多幹點正事。”
然後,黃宗羲就被請到錦衣衛喝茶了,他以為自己會像楊漣等前輩一樣,被打入大牢,成為正義的鬥士,所以被帶走前,還做了兩首慷慨激昂的就義詩,準備流傳後世。
結果,李指揮使真的隻是請他喝了一杯茶,黃宗羲立即選擇了做實事,而且表示,要去最艱苦的地方鍛煉。
消息傳出,讓瞿式耜等準備搭救他的禦史們,都驚掉了下巴:太衝,確認你喝的是茶,不是迷藥?這麽快就妥協了?
吏部尚書溫體仁,也很快為哭門的禦史們,準備好了相關職位:西北、西南、遼東的邊遠府縣,都是知縣一級的實權官。
這幫禦史正被人罵為“國賊”,又沒有魄力辭官迴鄉種紅薯,舍不得銀行和官店的分紅啊,於是都選擇了做實事。
黃宗羲自己選擇了,四川行都司邛部州的石棉縣,要去那裏為朝廷開采石棉礦。
瞿式耜脖子一梗,選擇了遼東省黑河入海口的廟街,要去那裏收服苦夷島上的苦夷人!
“還算有點血性!”張薔對這幫人的評價,也在朝臣中傳開。
那些視他們的國賊的官員,卻不屑一顧:他們就是做一輩子的官,也挽不迴朝廷的損失!
……………………
吵吵嚷嚷中,來到十月底,遼東大地,又是一片冰天雪地,又到了民工返鄉的日子。
今年,掙錢的活計更多了,會趕車的,可以租用官府的騾馬,拉枕木迴山海關,工錢比拉糧食高三成!
王石頭的村子裏,今年出來打工的青壯男女,有六十多人,比去年增加了一倍,王石頭讀過三年私塾,能寫會算,被推選會青壯們的頭領。
他們今年,又為東家開出了上萬畝的荒地,收的糧食堆成山,大部分被東家用船,拉去賣給了官府,留下一點點,與去年一樣,送給了做工的民工們,希望他們明年還來這裏幹活。
王石頭與兩位兄長商量,準備到府城租用朝廷的騾車,給官府拉枕木掙錢,至於東家給的糧食,也能掛在騾車後麵一同拉迴去,這樣的話,過年前還能拉三趟活,又掙一筆錢!
村裏的青壯,許多人不會趕車,沒關係,可以到官府的那裏學趕車,學喂騾馬,學會就可以租車掙錢,一路上有官府的人照應,騾馬生病了有獸醫給治,有工匠給換馬掌,沿途還有草料供應,比起去年,各自拉車迴關內,方便多了。
王石頭兄弟三人,租了兩匹馬,一頭騾子,沒辦法,騾子太搶手,又好養,又能拉重活,早早地就被人租走了。
讓人驚喜的是,馬車比人力大多了,去年,王石頭夫妻兩人,拉著一架雪橇車,走得十分辛苦,今年,一架馬車,後麵掛著兩三架雪橇車,走得輕輕鬆鬆,人還可以人坐在車上休息,比去年快多了。
不止是民工,遷移到遼東的百姓,也利用自家的牲口,去運枕木頭掙錢。
這個冬天,遼東上百萬人,跟螞蟻搬家一樣,硬生生地將五十萬根枕木,搬運到了山海關外。
關於鐵路經過哪些地區,張薔直接參照後世的京哈鐵路中,北京到山海關段的路線,將她知道的幾個主要站點在地圖上連接起來,讓勘探隊沿著這條路線勘測。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少走許多彎路。
冬至大典過後,京關鐵路的勘測工作基本完成,勘測組長楊應祥送來了足有兩尺厚的圖紙,張薔一看就皺起了眉頭。
跟後世見過的許多明代輿圖一樣,圖紙上畫的山水,想當抽象,有進步的是標明了兩點之間的距離、高度、是平原還是山地、有大河還是小河,是荒地還是莊稼地。
但是,圖紙並沒有按照比例尺來畫,有些一裏路的距離,比十裏路都長,要不是有標注,單看圖畫,根本分不清遠近。
三位風水大師,也是第一次畫這種工程圖紙,能做上標記,已經很不錯了。
張薔想了單天,對法容道:“傳司禮監王應昌來見。”
張薔秉政以來,一直親自處理折子,司禮監隻剩下了,分類整理折子和用印的功能,沒有特別的事,張薔三五天也不會召見王應昌一次。
王應昌來得很快,氣還沒喘勻,就聽到太後問他:“王公公,負責修繕紫禁城的工匠,有哪些手藝比較好?”
王應昌小心奕奕地迴到:“迴太後,傳統的工匠世家,有‘蒯魯班’的世人蒯家,樣式雷家,還有香山幫匠人,蒯家和雷家,都精於木工活,香山匠人裏,以木作、水作為主,兼及磚作、木雕、石雕、掇山等多工種……不知太後要哪方麵的工匠?”
張薔也不知道,做一個沙盤要用到什麽匠人,隻好道:“將蒯家、雷家和香山匠人的話事人叫來,本宮向他們請教一點問題。”
當天下午,蒯家家主蒯用,雷家家主雷繼孟先後到來,二人不知道太後召見他們有何事,塞了銀子給傳令的太監,也問不出個所以然,隻好忐忑地等在乾清宮外麵的平台上。
不一會,香山會的會長馮友卿,也風塵仆仆地到來,一見到蒯用,馮友卿立即上前行禮,口稱“師叔”。
香山會的工匠,尊‘蒯魯班’蒯祥為祖師爺,一直與蒯家敘輩份。
馮友卿低聲問:“師叔、雷大匠,太後召見我等,是為何事?”
二人搖頭,雷繼孟道:“以前天啟帝,倒是向鄙人學過打造宮殿的小樣,難道當今天子也有此愛好?要讓我等教他木匠活?”
蒯用比了一根手指,壓低聲音道:“適才花了這個價,問了傳令的王吉祥公公,王公公隻問在下,知不知道如何做沙盤?”
錢家老爺子那句“京關鐵路就是另一條京杭大運河”的言論,不知怎麽就傳了出來,有朝臣迴過味來:那幫言官,生生地把發財的機會,推給了商人們!
誰才是國賊,這才是國賊!尤其黃宗羲那句: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更是受到許多朝臣的評擊,有人上折子彈劾他,有人在《明報》上發文駁斥他。
黃宗羲也知道自己的言辭太過激烈,害怕被錦衣衛請去喝茶,整日裏夾著尾巴做人,連同鄉、同年舉辦的集會也不敢去。
張薔在前世讀書時,也覺得皇帝三宮六院,驕奢淫逸,是壓迫底層百姓的封建代表,她也不喜歡皇帝,但異地而處,屁股決定腦袋,當她代理了這個職業,她就覺得黃宗羲的話,過份了。
敲打是十分必要的,張薔對李若璉說:“你去,找黃宗羲聊聊,問他是願意做學問呢?還是願意腳踏實地的為百姓做一點實事?願意做學問呢,就迴家好好地做學問,願意做實事呢,就少發些牢騷,多幹點正事。”
然後,黃宗羲就被請到錦衣衛喝茶了,他以為自己會像楊漣等前輩一樣,被打入大牢,成為正義的鬥士,所以被帶走前,還做了兩首慷慨激昂的就義詩,準備流傳後世。
結果,李指揮使真的隻是請他喝了一杯茶,黃宗羲立即選擇了做實事,而且表示,要去最艱苦的地方鍛煉。
消息傳出,讓瞿式耜等準備搭救他的禦史們,都驚掉了下巴:太衝,確認你喝的是茶,不是迷藥?這麽快就妥協了?
吏部尚書溫體仁,也很快為哭門的禦史們,準備好了相關職位:西北、西南、遼東的邊遠府縣,都是知縣一級的實權官。
這幫禦史正被人罵為“國賊”,又沒有魄力辭官迴鄉種紅薯,舍不得銀行和官店的分紅啊,於是都選擇了做實事。
黃宗羲自己選擇了,四川行都司邛部州的石棉縣,要去那裏為朝廷開采石棉礦。
瞿式耜脖子一梗,選擇了遼東省黑河入海口的廟街,要去那裏收服苦夷島上的苦夷人!
“還算有點血性!”張薔對這幫人的評價,也在朝臣中傳開。
那些視他們的國賊的官員,卻不屑一顧:他們就是做一輩子的官,也挽不迴朝廷的損失!
……………………
吵吵嚷嚷中,來到十月底,遼東大地,又是一片冰天雪地,又到了民工返鄉的日子。
今年,掙錢的活計更多了,會趕車的,可以租用官府的騾馬,拉枕木迴山海關,工錢比拉糧食高三成!
王石頭的村子裏,今年出來打工的青壯男女,有六十多人,比去年增加了一倍,王石頭讀過三年私塾,能寫會算,被推選會青壯們的頭領。
他們今年,又為東家開出了上萬畝的荒地,收的糧食堆成山,大部分被東家用船,拉去賣給了官府,留下一點點,與去年一樣,送給了做工的民工們,希望他們明年還來這裏幹活。
王石頭與兩位兄長商量,準備到府城租用朝廷的騾車,給官府拉枕木掙錢,至於東家給的糧食,也能掛在騾車後麵一同拉迴去,這樣的話,過年前還能拉三趟活,又掙一筆錢!
村裏的青壯,許多人不會趕車,沒關係,可以到官府的那裏學趕車,學喂騾馬,學會就可以租車掙錢,一路上有官府的人照應,騾馬生病了有獸醫給治,有工匠給換馬掌,沿途還有草料供應,比起去年,各自拉車迴關內,方便多了。
王石頭兄弟三人,租了兩匹馬,一頭騾子,沒辦法,騾子太搶手,又好養,又能拉重活,早早地就被人租走了。
讓人驚喜的是,馬車比人力大多了,去年,王石頭夫妻兩人,拉著一架雪橇車,走得十分辛苦,今年,一架馬車,後麵掛著兩三架雪橇車,走得輕輕鬆鬆,人還可以人坐在車上休息,比去年快多了。
不止是民工,遷移到遼東的百姓,也利用自家的牲口,去運枕木頭掙錢。
這個冬天,遼東上百萬人,跟螞蟻搬家一樣,硬生生地將五十萬根枕木,搬運到了山海關外。
關於鐵路經過哪些地區,張薔直接參照後世的京哈鐵路中,北京到山海關段的路線,將她知道的幾個主要站點在地圖上連接起來,讓勘探隊沿著這條路線勘測。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少走許多彎路。
冬至大典過後,京關鐵路的勘測工作基本完成,勘測組長楊應祥送來了足有兩尺厚的圖紙,張薔一看就皺起了眉頭。
跟後世見過的許多明代輿圖一樣,圖紙上畫的山水,想當抽象,有進步的是標明了兩點之間的距離、高度、是平原還是山地、有大河還是小河,是荒地還是莊稼地。
但是,圖紙並沒有按照比例尺來畫,有些一裏路的距離,比十裏路都長,要不是有標注,單看圖畫,根本分不清遠近。
三位風水大師,也是第一次畫這種工程圖紙,能做上標記,已經很不錯了。
張薔想了單天,對法容道:“傳司禮監王應昌來見。”
張薔秉政以來,一直親自處理折子,司禮監隻剩下了,分類整理折子和用印的功能,沒有特別的事,張薔三五天也不會召見王應昌一次。
王應昌來得很快,氣還沒喘勻,就聽到太後問他:“王公公,負責修繕紫禁城的工匠,有哪些手藝比較好?”
王應昌小心奕奕地迴到:“迴太後,傳統的工匠世家,有‘蒯魯班’的世人蒯家,樣式雷家,還有香山幫匠人,蒯家和雷家,都精於木工活,香山匠人裏,以木作、水作為主,兼及磚作、木雕、石雕、掇山等多工種……不知太後要哪方麵的工匠?”
張薔也不知道,做一個沙盤要用到什麽匠人,隻好道:“將蒯家、雷家和香山匠人的話事人叫來,本宮向他們請教一點問題。”
當天下午,蒯家家主蒯用,雷家家主雷繼孟先後到來,二人不知道太後召見他們有何事,塞了銀子給傳令的太監,也問不出個所以然,隻好忐忑地等在乾清宮外麵的平台上。
不一會,香山會的會長馮友卿,也風塵仆仆地到來,一見到蒯用,馮友卿立即上前行禮,口稱“師叔”。
香山會的工匠,尊‘蒯魯班’蒯祥為祖師爺,一直與蒯家敘輩份。
馮友卿低聲問:“師叔、雷大匠,太後召見我等,是為何事?”
二人搖頭,雷繼孟道:“以前天啟帝,倒是向鄙人學過打造宮殿的小樣,難道當今天子也有此愛好?要讓我等教他木匠活?”
蒯用比了一根手指,壓低聲音道:“適才花了這個價,問了傳令的王吉祥公公,王公公隻問在下,知不知道如何做沙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