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重審王錫爵受賄案
為了查找證據,張薔要求翰林院的《神宗實錄》編輯小組,將萬曆二十五年到萬曆四十七年的起居注裏,與王衍爵這個人相關的記錄,全部調出來,正史上沒記錄的,《起居注》這種原始資料,是一定有記錄的。
果然,沒幾天,翰林院提交了一份清單,上麵清清楚楚地記錄了,萬曆皇帝接見王衍爵,授其南洋經略使官職的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對話。
經略使是宋朝的官職,明朝沒有,王衍爵的官職,顯然不在大明官職之內,永樂帝還在舊港封了施進卿一個宣尉使,萬曆帝卻給一個不倫不類的經略使官職,顯然是既要又要還要的心理作祟,十分符合他的人設。
此後每年,萬曆帝都會接見這位“經略使”,大量的銀子送入內帑,首輔王錫爵,順勢推動撤迴礦監的提議,最終使萬曆皇帝撤迴了全國幾千名礦監……可見南洋公司拉迴來的銀子,比礦監們收的稅多多了。
張薔還驚訝地發現,萬曆皇帝居然還投資了一座皇家科學院!院長正是袁舜華的弟弟袁秉辰,後來整座科學院和其下屬企業,都搬到了海外!
要是鄭貴妃不作妖,萬曆帝不昏聵,南海上那些噴著白煙的蒸汽船,就是朝廷的!皇家科學院,被皇家親自送給了南洋公司。
現在,南洋公司已經發展成一個龐然大物,以大明現在的實力,根本奈何不了它,隻能如袁舜華說的那樣,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三法司裏都找不到首輔王錫爵清算案的卷宗,張薔也讓翰林院,整理了他執政期間所推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執行結果的材料,居然有厚厚的一冊,看來,這位首輔在位時,沒少做事。
張薔將翰林院送來的材料,又用思維導圖重新整理了一遍,看起來更加清晰明了,她將材料遞給三位閣臣傳閱。
三位閣臣一目十行地看完,這些從起居注裏扒出來的材料,比三法司檔案裏記錄的材料,真實多了,何況三法司的架閣庫裏,根本找不到當年清算案的材料。
太後為了王首輔的案子,真是煞費苦心,她要做什麽?三人互望一眼,同時將目光轉向太後。
張薔說:“所謂受賄,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從這些材料上,本宮看不出王首輔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了什麽好處。
所以,清算王首輔,是有人要打壓“立嫡立長”派,扶持福王勢力,順便逼迫王首輔的族弟王衍爵低頭,從而接掌萬曆帝在南洋公司的巨額財富。”
政治鬥爭向來殘酷,張薔的分析,三位閣臣何嚐不知?政治從來就不是看誰正直無私,看誰勤政愛民,而是看誰能笑到最後!
南洋公司,在百官中向來隻是一個傳說,就如當今太後的隱衛一樣神秘,三位閣臣都是萬曆舊臣,他們也不知道南洋公司的內情,更別說其他人了。
王錫爵的遭遇,讓三位閣臣心有戚戚焉,想想張居正、王錫爵的遭遇,誰不後背發涼?
“太後,臣等讚成重審王錫爵案,如他真是清白的,朝廷當還他清白。”
孫承宗代表內閣表明態度。
第二天,將王錫爵的材料,發往都察院,由都察院牽頭成立聯合調查組,重審當年的王錫爵清算案。
消息一出,朝臣們的反應出乎張薔的意料,他們不關心王錫爵是否清白,他們關注的重點,是萬曆皇帝在南洋公司的巨額財富!
還是財富動人心啊。
朝臣們議論紛紛,為什麽又開始上折子指點江山,有人提出:改南洋經略使為南洋宣慰使,將南洋諸島納入大明版圖……收稅不就名正言順了?
有人主張先禮後兵,先請南洋公司將十五年(從萬曆四十八年到開平七年)來的收益,上交給朝廷,如南洋公司不聽從朝廷命令,當視其為亂臣賊子,興兵討伐,大明能滅掉後金一國,何懼區區一家南洋公司?
司禮監秉筆王應昌也不甘示弱,他說:“萬曆帝的財富,應當傳給他的重孫子朱慈煌,歸入皇帝內帑。”
立即有禦史罵他閹豎,想重演魏忠賢舊事麽?
張薔氣得拍了桌子:“你們發言就是為國為民,王應昌為皇家說一句話,就是‘閹豎’?做人為何如此雙標?人家說錯了嗎?如此憎恨皇家,見不得皇帝好,是何居心?”
真真是,拆遷款還沒拿到,一家人就為怎麽分配大打出手,成何體統!
她將都察院左都禦史唐濟世叫來,質問道:“本宮讓你牽頭重審王錫爵清算案,你都察院的眼睛,隻盯著財富,是怎麽迴事?”
“迴太後,是臣失職,南洋公司汪峰,昨日已經將王首輔的股權材料送到察院,臣與刑部、大理寺商量後,決定明日在都察院大堂,公開審理此案。”
還算沒有忘記本職工作,張薔的氣稍稍消了一點,揮手讓他下去了。
這一界重臣中,有四人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兵部尚書李邦華、刑部尚書鄭三俊、吏部尚書溫體仁、還有左都禦史唐濟世,其中,唐濟世和溫體仁,還是浙江烏程老鄉,私交深厚,通家往來。
唐濟世受到太後的質問,心情不好,下值後跑到溫體仁家訴苦:“禦史們風聞奏事,太後不愛聽就算了,何苦向本官發脾氣?本官又沒有覬覦萬曆皇帝的財富……本官不是戀官之人,大不了,辭官迴家種紅薯!”
自從張薔說出“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迴家種紅薯”後,大明的官員們,把辭官都稱作迴家種紅薯。
溫體仁幾年前,因為與周延儒一起排擠錢謙益,受到過張薔的來曆斥責,後來再也不敢掀起朝堂風浪,踏踏實實的埋頭做事,才得到了如今的官位,他勸道:“美承啊,你要換個角度來考慮,太後對你發脾氣,說明還看重你,如果哪天太後不再關注你,那時才應該迴家種紅薯了……”
唐濟世在原本的曆史上,就是一個脾氣耿直的人,因為推薦過霍維華,遭彈劾,被罰戍邊,後來崇禎召他迴來,他根本不鳥皇帝。
幾十年宦海沉浮,爬到如今高位,哪能說辭就辭?唐濟世發完牢騷就平靜了,他壓低聲音問:“咱們那一屆的探花郎,王首輔身邊的得力助手,你還記得不?”
溫體仁埋頭思索了半天,隨後一拍腦門:“袁秉哲!誰不記得他,咱們還在地方沉浮的時候,他就從翰林院,直接到首輔身邊做助理……王首輔致仁後,推薦他入閣,到四十七年時,已經升任首輔!”
“正是,”唐濟世搖頭唏噓,“三十多歲的首輔,萬曆皇帝也真敢用他!直到前兩天,本官才明白怎麽迴事。”
“怎麽迴事?突然提起他來?”溫體仁不解地問。
“南洋公司的總經理,是袁秉哲的阿姐!南洋經略王衍爵,是王首輔的族弟,又是袁秉哲的姐夫,正是有了首輔的關係,和南洋公司的財力,袁秉哲才能平步青雲啊。”
溫體仁恍然道:“美承這麽一說,本官想起一樁首輔大人的舊事來,當年有人彈劾首輔任人唯親,首輔大人迴道:‘不任人唯親,難道要任人唯疏?’時人無以作答。”
“是啊,比起任人唯親,任人唯疏更不靠譜,”唐濟世也想起來了,“正所謂爬得高跌得慘,最後還是受清算案的牽連,被罷了官,可惜了。”
為了查找證據,張薔要求翰林院的《神宗實錄》編輯小組,將萬曆二十五年到萬曆四十七年的起居注裏,與王衍爵這個人相關的記錄,全部調出來,正史上沒記錄的,《起居注》這種原始資料,是一定有記錄的。
果然,沒幾天,翰林院提交了一份清單,上麵清清楚楚地記錄了,萬曆皇帝接見王衍爵,授其南洋經略使官職的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對話。
經略使是宋朝的官職,明朝沒有,王衍爵的官職,顯然不在大明官職之內,永樂帝還在舊港封了施進卿一個宣尉使,萬曆帝卻給一個不倫不類的經略使官職,顯然是既要又要還要的心理作祟,十分符合他的人設。
此後每年,萬曆帝都會接見這位“經略使”,大量的銀子送入內帑,首輔王錫爵,順勢推動撤迴礦監的提議,最終使萬曆皇帝撤迴了全國幾千名礦監……可見南洋公司拉迴來的銀子,比礦監們收的稅多多了。
張薔還驚訝地發現,萬曆皇帝居然還投資了一座皇家科學院!院長正是袁舜華的弟弟袁秉辰,後來整座科學院和其下屬企業,都搬到了海外!
要是鄭貴妃不作妖,萬曆帝不昏聵,南海上那些噴著白煙的蒸汽船,就是朝廷的!皇家科學院,被皇家親自送給了南洋公司。
現在,南洋公司已經發展成一個龐然大物,以大明現在的實力,根本奈何不了它,隻能如袁舜華說的那樣,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三法司裏都找不到首輔王錫爵清算案的卷宗,張薔也讓翰林院,整理了他執政期間所推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執行結果的材料,居然有厚厚的一冊,看來,這位首輔在位時,沒少做事。
張薔將翰林院送來的材料,又用思維導圖重新整理了一遍,看起來更加清晰明了,她將材料遞給三位閣臣傳閱。
三位閣臣一目十行地看完,這些從起居注裏扒出來的材料,比三法司檔案裏記錄的材料,真實多了,何況三法司的架閣庫裏,根本找不到當年清算案的材料。
太後為了王首輔的案子,真是煞費苦心,她要做什麽?三人互望一眼,同時將目光轉向太後。
張薔說:“所謂受賄,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從這些材料上,本宮看不出王首輔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了什麽好處。
所以,清算王首輔,是有人要打壓“立嫡立長”派,扶持福王勢力,順便逼迫王首輔的族弟王衍爵低頭,從而接掌萬曆帝在南洋公司的巨額財富。”
政治鬥爭向來殘酷,張薔的分析,三位閣臣何嚐不知?政治從來就不是看誰正直無私,看誰勤政愛民,而是看誰能笑到最後!
南洋公司,在百官中向來隻是一個傳說,就如當今太後的隱衛一樣神秘,三位閣臣都是萬曆舊臣,他們也不知道南洋公司的內情,更別說其他人了。
王錫爵的遭遇,讓三位閣臣心有戚戚焉,想想張居正、王錫爵的遭遇,誰不後背發涼?
“太後,臣等讚成重審王錫爵案,如他真是清白的,朝廷當還他清白。”
孫承宗代表內閣表明態度。
第二天,將王錫爵的材料,發往都察院,由都察院牽頭成立聯合調查組,重審當年的王錫爵清算案。
消息一出,朝臣們的反應出乎張薔的意料,他們不關心王錫爵是否清白,他們關注的重點,是萬曆皇帝在南洋公司的巨額財富!
還是財富動人心啊。
朝臣們議論紛紛,為什麽又開始上折子指點江山,有人提出:改南洋經略使為南洋宣慰使,將南洋諸島納入大明版圖……收稅不就名正言順了?
有人主張先禮後兵,先請南洋公司將十五年(從萬曆四十八年到開平七年)來的收益,上交給朝廷,如南洋公司不聽從朝廷命令,當視其為亂臣賊子,興兵討伐,大明能滅掉後金一國,何懼區區一家南洋公司?
司禮監秉筆王應昌也不甘示弱,他說:“萬曆帝的財富,應當傳給他的重孫子朱慈煌,歸入皇帝內帑。”
立即有禦史罵他閹豎,想重演魏忠賢舊事麽?
張薔氣得拍了桌子:“你們發言就是為國為民,王應昌為皇家說一句話,就是‘閹豎’?做人為何如此雙標?人家說錯了嗎?如此憎恨皇家,見不得皇帝好,是何居心?”
真真是,拆遷款還沒拿到,一家人就為怎麽分配大打出手,成何體統!
她將都察院左都禦史唐濟世叫來,質問道:“本宮讓你牽頭重審王錫爵清算案,你都察院的眼睛,隻盯著財富,是怎麽迴事?”
“迴太後,是臣失職,南洋公司汪峰,昨日已經將王首輔的股權材料送到察院,臣與刑部、大理寺商量後,決定明日在都察院大堂,公開審理此案。”
還算沒有忘記本職工作,張薔的氣稍稍消了一點,揮手讓他下去了。
這一界重臣中,有四人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兵部尚書李邦華、刑部尚書鄭三俊、吏部尚書溫體仁、還有左都禦史唐濟世,其中,唐濟世和溫體仁,還是浙江烏程老鄉,私交深厚,通家往來。
唐濟世受到太後的質問,心情不好,下值後跑到溫體仁家訴苦:“禦史們風聞奏事,太後不愛聽就算了,何苦向本官發脾氣?本官又沒有覬覦萬曆皇帝的財富……本官不是戀官之人,大不了,辭官迴家種紅薯!”
自從張薔說出“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迴家種紅薯”後,大明的官員們,把辭官都稱作迴家種紅薯。
溫體仁幾年前,因為與周延儒一起排擠錢謙益,受到過張薔的來曆斥責,後來再也不敢掀起朝堂風浪,踏踏實實的埋頭做事,才得到了如今的官位,他勸道:“美承啊,你要換個角度來考慮,太後對你發脾氣,說明還看重你,如果哪天太後不再關注你,那時才應該迴家種紅薯了……”
唐濟世在原本的曆史上,就是一個脾氣耿直的人,因為推薦過霍維華,遭彈劾,被罰戍邊,後來崇禎召他迴來,他根本不鳥皇帝。
幾十年宦海沉浮,爬到如今高位,哪能說辭就辭?唐濟世發完牢騷就平靜了,他壓低聲音問:“咱們那一屆的探花郎,王首輔身邊的得力助手,你還記得不?”
溫體仁埋頭思索了半天,隨後一拍腦門:“袁秉哲!誰不記得他,咱們還在地方沉浮的時候,他就從翰林院,直接到首輔身邊做助理……王首輔致仁後,推薦他入閣,到四十七年時,已經升任首輔!”
“正是,”唐濟世搖頭唏噓,“三十多歲的首輔,萬曆皇帝也真敢用他!直到前兩天,本官才明白怎麽迴事。”
“怎麽迴事?突然提起他來?”溫體仁不解地問。
“南洋公司的總經理,是袁秉哲的阿姐!南洋經略王衍爵,是王首輔的族弟,又是袁秉哲的姐夫,正是有了首輔的關係,和南洋公司的財力,袁秉哲才能平步青雲啊。”
溫體仁恍然道:“美承這麽一說,本官想起一樁首輔大人的舊事來,當年有人彈劾首輔任人唯親,首輔大人迴道:‘不任人唯親,難道要任人唯疏?’時人無以作答。”
“是啊,比起任人唯親,任人唯疏更不靠譜,”唐濟世也想起來了,“正所謂爬得高跌得慘,最後還是受清算案的牽連,被罷了官,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