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法安下南洋七
法安大師不知道,是在他從大員港上岸時,就受到了關注,就算他不住到迎賓館去,他們的一舉一動,也被人暗中監視著。
第三天,大師在迎賓館禮堂,開講《金剛經》,首批來聽講的,除了本地的士紳大戶,就是如錢陵這樣的海商,還有穿儒服的讀書人。
這些人帶來的禮物,在禮堂門口堆得跟小山似的,錢陵派了兩位夥計,用一輛手推車,才將這些盒子拉迴法安師徒的小院。
法信等一眾弟子,簇擁著大師迴來,拆開盒子一看,除了珍珠寶石,就是白花花的銀子!足有兩萬兩之多,真如錢陵形容的那樣,南洋其他東西不多,就是銀子多。
錢陵解釋道:“大師是三十年來,首位從內地來南洋的僧人,讓此地信奉佛教的人們,找到了心靈的皈依,這些銀錢,在呂宋建一座寺院也夠了。”
法安大師正要在南洋安插人手,也需要一塊落腳地,建寺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沿市政廳向東,有一條水泥路直通向半山,水泥路隨著山勢,蜿蜒而上,兩側種植著高大的椰子樹,路邊是翠綠的萬年青,被修剪的整整齊齊,一對夫婦正在山路上漫步。
男子五十多來歲,身姿挺拔,麵目俊朗,雙目神光湛然,看得出年輕時是一位帥哥,下頜蓄著半寸長的花白短須,仿佛歲月在臉上的沉澱,更顯沉穩儒雅,一身雪白的絲綢長袍,在海風的吹拂下微微飄揚。
他身邊的女子,四十多歲,麵目姣好,言笑晏晏,一看就是被寵愛著的女人,隻有被寵愛的女人,才會有如此溫暖的笑容。
“舜華,你真決定要迴大陸去嗎?”男子說,“我不放心,我陪你迴去。”
叫舜華的女子,穿著一條簡單的連衣裙,頭上戴著一頂遮陽帽,帽子的邊沿,點綴著鮮豔的花朵,那是男子剛從路邊摘下來,為她插上去的。
“不行,南洋離不開你,朝廷還沒有為首輔大人正名,你不能迴去。”女子說。
“我離不開你,”男人伸手攬住妻子的纖腰,“孩子們也離不開你,你要什麽消息,讓阿峰去打探就行了。”
女子的目光,越過海平麵,望向北方,她能說,她越來越懷疑,大明那位秉國太後,跟她來自同一個地方嗎?
那位太後一上台,就利用火器,打敗了首次入關的皇太極,讓他從此夢斷,到死也沒能再踏進關內一步。
之後的穩定西北、編練京營、整頓衛所、肅貪、削藩、打擊豪強、消滅後金、開海捕撈等等一係列政策的執行,無不是建立在強大的武力之上,如果沒有擁有強力火器的軍隊做後盾,她要如此折騰,早就被推翻了……
但是,不管京城那位太後如何折騰,小冰河時期的天災是硬傷,大明百姓仍然掙紮在饑餓線以下。
一個女人,支撐著一個破敗的大明,是多麽的不易,就算她們不是來自同一個世界,她也很想迴去幫她一把,唉,這浸透在靈魂裏,隨她穿越而來的愛國主義情懷啊,需要迴到故國去安放……
“大明的天災越來越頻繁,百姓需要糧食,”她說,“南洋公司最不缺的,就是糧食。”
“我此去,用糧食向大明太後交換,請她下旨重審王首輔的案子,一定要為族兄討迴公道,族兄是青史留名之人,不能讓他的清名有損。”她拉著他的手,鄭重地說。
這樣的語氣,他從來不忍心拒絕:“你要迴去,我就陪你迴去!”
“那個和尚的情況,大陸那邊有沒有消息傳來?”女子問。
“隻知道小皇帝身邊,有一位和尚師傅叫法安,不知道此法安是不是彼法安……聽說他在打聽一種能流白色汁液的樹……”
女子聞言,越發篤定了心裏的想法,那和尚打聽的,是橡膠樹,所以肯定,太後與她,是來自後世。
“這麽說來,此法安就是彼法安了,他打聽的,就是橡膠樹,咱們派去南美的考察隊,也還沒找到這種樹呢
可以肯定,大明在研發蒸汽機,他們遇到了咱們當初同樣的問題,南洋公司有成熟的技術,此時迴去,是個機會……”
兩人邊走邊聊,夕陽西下,海風輕拂,一派歲月靜好。
………………………………………………
法安大師沒想到,自己的工作,在南洋跑偏了,他成了一名高僧,三兩天一場,在迎賓館講佛經,各島上的部族首領、商人等上層人士,紛紛也趕來聽講,呂宋城裏的客棧,一時間人滿為患。
市長袁秉哲與法安大師商量:“最需要聆聽佛法的,是南洋的底層百姓,能否請大師的弟子,到各島上去,為當地的底層百姓宣講佛法?”
法安大師向十幾位弟子發願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身為佛門弟子,應當讓佛光普照南洋大地,爾等身負重任,去吧。”
隱衛的棋子,就這樣安插到南洋各島,他們將負責在有條件的地方,興建寺院,招收弟子,教化當地土族,統一當地人的信仰。
這也是南洋公司的訴求,雙方一拍即合,南洋公司為這些弟子提供了相當優厚的條件,允許他們免費使用南洋公司的驛站和賓館,提供土地、人員和技術,幫助他們興建寺院……
這是後話。
大弟子法信和十三歲的小弟子法明,留在了大師身邊,法信主持呂宋禪院的修建工作。
弟子們去到當地才發現,各地都有村民自治會,執行的居然是保甲製度,一人犯事,一甲遭殃。
同時,島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學校,教授的課本,除了三百千,還有物理、化學、數學、音樂、美術等等,居然與燕京大學設置的課程,有八分相象,不知道是不是跟燕京大學學的。
不到兩個月,法安大師就收到了許多當地書籍,有學校的課本,有當地發行的報紙,還有一本泛黃的《九洲異聞錄》。
錢陵說:“這本書,二十年前在大明發行過……王首輔案後,市麵上就再也見不到這書了,這本書的作者,是南洋公司的教育總長,汪年汪大人……”
汪年,法安大師見過,兩人還為教化百姓,是興建學校好,還是興建寺院好,辯論了一場,最後當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因為曆代的帝王,是用宗教愚民,用教育來培養愚民的精英。
像南洋公司這樣,有教無類的行為,曆來隻存在於孔子的理想裏。
辯論的結果,是南洋公司也接受了他的建議,在各地興建寺院,因為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宗教都是統一民眾信仰的最佳選擇,南洋公司也不例外。
這也是法安師徒在南洋,受到禮遇的原因。
法安大師不知道,是在他從大員港上岸時,就受到了關注,就算他不住到迎賓館去,他們的一舉一動,也被人暗中監視著。
第三天,大師在迎賓館禮堂,開講《金剛經》,首批來聽講的,除了本地的士紳大戶,就是如錢陵這樣的海商,還有穿儒服的讀書人。
這些人帶來的禮物,在禮堂門口堆得跟小山似的,錢陵派了兩位夥計,用一輛手推車,才將這些盒子拉迴法安師徒的小院。
法信等一眾弟子,簇擁著大師迴來,拆開盒子一看,除了珍珠寶石,就是白花花的銀子!足有兩萬兩之多,真如錢陵形容的那樣,南洋其他東西不多,就是銀子多。
錢陵解釋道:“大師是三十年來,首位從內地來南洋的僧人,讓此地信奉佛教的人們,找到了心靈的皈依,這些銀錢,在呂宋建一座寺院也夠了。”
法安大師正要在南洋安插人手,也需要一塊落腳地,建寺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沿市政廳向東,有一條水泥路直通向半山,水泥路隨著山勢,蜿蜒而上,兩側種植著高大的椰子樹,路邊是翠綠的萬年青,被修剪的整整齊齊,一對夫婦正在山路上漫步。
男子五十多來歲,身姿挺拔,麵目俊朗,雙目神光湛然,看得出年輕時是一位帥哥,下頜蓄著半寸長的花白短須,仿佛歲月在臉上的沉澱,更顯沉穩儒雅,一身雪白的絲綢長袍,在海風的吹拂下微微飄揚。
他身邊的女子,四十多歲,麵目姣好,言笑晏晏,一看就是被寵愛著的女人,隻有被寵愛的女人,才會有如此溫暖的笑容。
“舜華,你真決定要迴大陸去嗎?”男子說,“我不放心,我陪你迴去。”
叫舜華的女子,穿著一條簡單的連衣裙,頭上戴著一頂遮陽帽,帽子的邊沿,點綴著鮮豔的花朵,那是男子剛從路邊摘下來,為她插上去的。
“不行,南洋離不開你,朝廷還沒有為首輔大人正名,你不能迴去。”女子說。
“我離不開你,”男人伸手攬住妻子的纖腰,“孩子們也離不開你,你要什麽消息,讓阿峰去打探就行了。”
女子的目光,越過海平麵,望向北方,她能說,她越來越懷疑,大明那位秉國太後,跟她來自同一個地方嗎?
那位太後一上台,就利用火器,打敗了首次入關的皇太極,讓他從此夢斷,到死也沒能再踏進關內一步。
之後的穩定西北、編練京營、整頓衛所、肅貪、削藩、打擊豪強、消滅後金、開海捕撈等等一係列政策的執行,無不是建立在強大的武力之上,如果沒有擁有強力火器的軍隊做後盾,她要如此折騰,早就被推翻了……
但是,不管京城那位太後如何折騰,小冰河時期的天災是硬傷,大明百姓仍然掙紮在饑餓線以下。
一個女人,支撐著一個破敗的大明,是多麽的不易,就算她們不是來自同一個世界,她也很想迴去幫她一把,唉,這浸透在靈魂裏,隨她穿越而來的愛國主義情懷啊,需要迴到故國去安放……
“大明的天災越來越頻繁,百姓需要糧食,”她說,“南洋公司最不缺的,就是糧食。”
“我此去,用糧食向大明太後交換,請她下旨重審王首輔的案子,一定要為族兄討迴公道,族兄是青史留名之人,不能讓他的清名有損。”她拉著他的手,鄭重地說。
這樣的語氣,他從來不忍心拒絕:“你要迴去,我就陪你迴去!”
“那個和尚的情況,大陸那邊有沒有消息傳來?”女子問。
“隻知道小皇帝身邊,有一位和尚師傅叫法安,不知道此法安是不是彼法安……聽說他在打聽一種能流白色汁液的樹……”
女子聞言,越發篤定了心裏的想法,那和尚打聽的,是橡膠樹,所以肯定,太後與她,是來自後世。
“這麽說來,此法安就是彼法安了,他打聽的,就是橡膠樹,咱們派去南美的考察隊,也還沒找到這種樹呢
可以肯定,大明在研發蒸汽機,他們遇到了咱們當初同樣的問題,南洋公司有成熟的技術,此時迴去,是個機會……”
兩人邊走邊聊,夕陽西下,海風輕拂,一派歲月靜好。
………………………………………………
法安大師沒想到,自己的工作,在南洋跑偏了,他成了一名高僧,三兩天一場,在迎賓館講佛經,各島上的部族首領、商人等上層人士,紛紛也趕來聽講,呂宋城裏的客棧,一時間人滿為患。
市長袁秉哲與法安大師商量:“最需要聆聽佛法的,是南洋的底層百姓,能否請大師的弟子,到各島上去,為當地的底層百姓宣講佛法?”
法安大師向十幾位弟子發願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身為佛門弟子,應當讓佛光普照南洋大地,爾等身負重任,去吧。”
隱衛的棋子,就這樣安插到南洋各島,他們將負責在有條件的地方,興建寺院,招收弟子,教化當地土族,統一當地人的信仰。
這也是南洋公司的訴求,雙方一拍即合,南洋公司為這些弟子提供了相當優厚的條件,允許他們免費使用南洋公司的驛站和賓館,提供土地、人員和技術,幫助他們興建寺院……
這是後話。
大弟子法信和十三歲的小弟子法明,留在了大師身邊,法信主持呂宋禪院的修建工作。
弟子們去到當地才發現,各地都有村民自治會,執行的居然是保甲製度,一人犯事,一甲遭殃。
同時,島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學校,教授的課本,除了三百千,還有物理、化學、數學、音樂、美術等等,居然與燕京大學設置的課程,有八分相象,不知道是不是跟燕京大學學的。
不到兩個月,法安大師就收到了許多當地書籍,有學校的課本,有當地發行的報紙,還有一本泛黃的《九洲異聞錄》。
錢陵說:“這本書,二十年前在大明發行過……王首輔案後,市麵上就再也見不到這書了,這本書的作者,是南洋公司的教育總長,汪年汪大人……”
汪年,法安大師見過,兩人還為教化百姓,是興建學校好,還是興建寺院好,辯論了一場,最後當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因為曆代的帝王,是用宗教愚民,用教育來培養愚民的精英。
像南洋公司這樣,有教無類的行為,曆來隻存在於孔子的理想裏。
辯論的結果,是南洋公司也接受了他的建議,在各地興建寺院,因為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宗教都是統一民眾信仰的最佳選擇,南洋公司也不例外。
這也是法安師徒在南洋,受到禮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