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誠開著車,心情愉悅地朝著目的地前進。他的目的地正是大名鼎鼎的\"三蘇祠\"。


    他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激動,因為這裏承載了太多曆史與文化的厚重。


    吳敬誠對蘇東坡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蘇東坡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


    終於抵達目的地,吳敬誠興奮地下了車,“咱們到了,一起下車去看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一起走近著名的曆史人物。”他招唿大家一同前往參觀學習。


    金不換、李易陽和郭忠江也紛紛下了車,他們帶著好奇和期待走近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築群。


    三蘇祠,這座曾經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故居的地方,如今已成為一座久負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園林。它不僅見證了蘇氏家族的輝煌曆程,更承載著無數文人墨客的敬仰與追思。


    當他們走到三蘇祠的正門時,眾人不禁抬頭仰望。隻見正上方懸掛著一塊鎦金橫匾,上麵刻有三個大字——\"三蘇祠\"。


    這三個字由清朝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題寫,字體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站在這裏,仿佛能感受到蘇氏父子的文學氣息撲麵而來。


    進入三蘇祠內,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庭院。庭院中的花草樹木鬱鬱蔥蔥,散發著陣陣清香。


    沿著青石板路漫步其間,仿佛穿越迴了古代,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


    正門右側有一棵大榕樹,其樹冠若張開的巨傘,直伸展到牆外。


    吳敬誠笑著對眾人說道:“你們看這棵樹,就像是一把巨大的雨傘,為‘三蘇祠’遮風擋雨,保護這一方神聖的文化聖地!”


    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看見前方道路兩側各有一株古銀杏樹,筆直參天。


    金不換不禁感歎道:“這兩棵樹優雅威嚴,仿佛是在守護這座古老的祠堂,恭迎著每一位前來參觀的嘉賓。”


    穿過銀杏樹,吳敬誠走在最前麵,他默默地瀏覽著眼前的一切,心中湧起一股敬仰之情。


    隻見三蘇祠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門前依次排列著大門、前廳、啟賢堂、木假山堂、濟美堂等建築,東西兩側為對稱的廂房。


    黑漆大門的左右木柱上鐫刻著一副醒目的楹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這副對聯生動地描繪了三蘇父子的文學成就和這座祠堂的曆史地位。


    吳敬誠他們穿過前廳,來到了饗殿。


    一踏入大殿,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三尊高大而莊嚴的民服彩繪三蘇坐像。


    蘇洵端坐在中間,他頭戴老人披風,銀須飄然,麵容和藹慈祥,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他作為一家之長的威嚴與慈愛。


    蘇軾則居於右側,他頭戴峨冠東坡帽,留著濃密的胡須,頭微微仰起,眼神深邃而機敏。他左手握著書卷,似乎正在思考著什麽,展現出一種曠達灑脫的精神氣度。


    蘇轍居於左側,他的頭發盤繞成書生髻,微微俯身,雙手展開書卷,陷入沉思之中,仿佛在追尋人生的真諦。他身上散發著儒學雅士的氣質,給人以沉穩和內斂的感覺。


    這三尊坐像栩栩如生,色彩鮮豔明快,讓人感受到了三蘇父子的風采和魅力。


    吳敬誠站在他們麵前,不僅被他們的才華和智慧所折服,也對他們的生平事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殿正中央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麵龍飛鳳舞地書寫著“養氣”二字。


    吳敬誠抬頭仰望著這塊匾額,眼中閃爍著敬佩之情。他說道:“這‘養氣’二字,是不是取意於孟子所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呢?彰顯三蘇父子正氣凜然、高風亮節的肅然形象啊!”


    說完,駐足觀賞舍不得離開。


    李易陽不可思議的說道:“吳大人啊!你是不是入迷了,就像是看見什麽寶貝似的!”


    “走吧!走吧!著什麽急嘛!”吳敬誠說著又帶著眾人繞過了大殿,來到了後麵的啟賢堂。


    啟賢堂內陳列著蘇家祖先的神位,這裏莊嚴肅穆,彌漫著一種莊重的氣息。


    吳敬誠站在堂內,靜靜地凝視著那些神位,心中湧起一股對先輩的敬意。他輕聲念道:“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人們都會經曆風風雨雨,一句絕妙的詩句包羅萬象。”


    這時,一旁的郭忠江好奇地問道:“少爺,您剛才所吟的那句詩是什麽意思呢?”


    吳敬誠微微一笑,解釋道:“詩句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送參寥師》,這句詩意味著我們在這一生中,需要閱曆世事,行走於人間,但同時也要將自己的身心寄托在世外雲嶺之中,保持一份超脫和寧靜啊!”


    郭忠江聽後,恍然大悟地點點頭,感歎道:“原來如此!這句詩真是意味深長啊!”他不禁對吳敬誠的博學多才感到欽佩不已。


    吳敬誠感慨地說:“生而為人,我們總是為了衣食住行而奔波忙碌,總有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需要去扮演,也總有家庭的責任需要去承擔。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曆的積累,我們會逐漸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值得我們過分糾結或擔憂。相反,我們應該學會保持內心的寧靜,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時,就會發現生活變得更加輕鬆愉快,我們也能夠更好地享受生命的美好。”


    郭忠江笑著說:“少爺,我明白了,人生需要不斷努力,也要自得其樂呀!對嗎?”


    金不換興奮地表示:“是啊!你們倆說得對,我走進‘三蘇祠’,立刻就感受到了,這裏充分展示了蘇氏父子的卓越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他們的詩詞去認真品位,我真的是受益匪淺啊!”


    李易陽驚歎地說道:“唉!兄弟們,我一直都在駐足觀賞,這個地方真是不簡單啊!你看,這些房間布置得十分雅致,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像我這樣的大老粗,來到這裏真是受益匪淺啊!”


    吳敬誠連忙迴應道:“易陽兄,你太謙虛了。如果按照你這麽說,那我豈不也成了大老粗?要知道,蘇東坡他們的素養,我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企及呢!”


    眾人紛紛點頭讚同,心中對蘇東坡等人的敬仰之情愈發深厚。


    不一會兒,吳敬誠帶著大家繼續往前走。


    他們來到了木假山堂的右前方,這裏有一座名為“雲嶼樓”的建築。這座樓建於清光緒三年,因其三方環水、兩方圍竹,被稱為“島居”。


    事實上,整個三蘇祠都是一個“島居”,三麵環水,園內種滿了斑竹,與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名言相唿應,體現出他高尚的品格。


    陽光灑在竹林間,微風吹過,竹葉沙沙作響。


    吳敬誠他們漫步在園中小徑,感受著這份寧靜與美好。


    在這裏,時間仿佛凝固,讓人忘卻了外界的喧囂與紛擾。


    吳敬誠終於可以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品味古人的智慧與情懷。


    吳敬誠每到一處,都會停下腳步,仔細欣賞眼前的美景。他看到三蘇祠的主體建築周圍,是按照蘇州園林的造景風格精心設計的。樓台亭榭、竹樹花草、橋廊湖山、雕塑碑石等元素巧妙地組合在一起,錯落有致,或屏風般遮擋視線,或掩飾著背後的景色,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畫卷中。


    在雲嶼樓的南麵,有一座名為抱月亭的亭子。它矗立在清泉和荷田之間,散發著清新淡雅的氣息。清風拂過,荷葉輕輕搖曳,荷花散發出陣陣芬芳,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從雲嶼樓往西走數十步,可以到達披風榭。這座建築最初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經過了重建。原來的披風榭建在眉州城裏的環湖上,但隨著湖水逐漸幹涸,湖上的建築也漸漸毀壞。如今,披風榭依然屹立不倒,成為了三蘇祠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吳敬誠漫步在這些美景之間,心情格外舒暢。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也領略到了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在這裏,他仿佛穿越迴了古代,與蘇軾、蘇轍等人一同享受這份寧靜與美好。


    披風榭的北麵,在一泓清池裏重塑了一尊蘇東坡盤陀坐像。


    這尊雕像栩栩如生,蘇東坡席地而坐,目光深邃,仿佛正在凝視著遠方,似乎在向人們講述著“閱世走人間”的故事,他那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曆和對世界的深刻洞察。


    這座雕像讓人們感受到了蘇東坡的豁達與超脫,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這位偉大的文學家進行心靈的對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閱世走人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蔚雪風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蔚雪風輕並收藏閱世走人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