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司馬所言老夫皆知曉,汝盡管放手施為便可,吳軍裝備精良,非吾軍可匹敵也。此戰恐為先君薨後,越國麵臨前所未有之困境,朝堂上下聞吳軍伐越之訊皆如臨大敵也。”諸稽郢呷了一口茶水,幽幽道。


    一時間,靈姑浮不知如何接話,中軍大帳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過了足有兩盞茶時間,靈姑浮猶豫了片刻,才開口道:“聽聞數日前子越方歸會稽,大人可否赴右司馬府一敘乎?”


    “此事千真萬確,然大王卻對此隻字不提,恐君臣二人嫌隙愈深。老夫亦不便貿然赴右司馬府,恐惹大王不快也。”諸稽郢捋了捋花白的胡須,黯然道。


    兩人不約而同地深深歎息起來,眼下強敵環伺、危機四伏,但勾踐卻始終無法釋懷對王浩的偏見與成見,這使得他們難以真正做到君臣一心共同抵禦外敵。


    可即便心中有千般無奈和萬般憂慮,這些想法也隻能被深埋心底,絕不敢輕易表露於外。


    畢竟,若是將這番真心話擺到明麵上來談,恐怕不僅自身難保,就連自己的家人們都可能因此遭受無妄之災,甚至牽連整個家族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所以,哪怕再怎麽焦急萬分,也唯有默默忍受著這種憋屈與壓抑,繼續在表麵上維持著那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湧動的局麵。


    這兩個人起初的時候,對於王浩這位越軍中的後起之秀可是抱有極高期望的。他們認為王浩不僅年輕有為,而且軍事才能出眾,假以時日必定能夠成為越國軍隊中的中流砥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越王勾踐卻對王浩毫無好感,甚至可以說是頗為反感。


    更糟糕的是,越國的大街小巷裏竟然流傳著一些關於王後雅魚和王浩之間關係曖昧不清的謠言。


    有人繪聲繪色地描述王後雅魚與王浩暗中私會、眉來眼去等等不堪入耳的情節。這些傳言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正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它們還是漸漸地傳到了勾踐的耳朵裏。


    這下子,勾踐對於王浩的厭惡之情愈發強烈起來。他覺得自己身為一國之君,怎麽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哪怕隻是一些無稽之談,也讓他感到顏麵盡失。於是乎,勾踐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王浩,並在很多決策上不再聽取他的意見。


    不過話說迴來,這些畢竟都隻是些捕風捉影之事。僅僅因為這些沒有真憑實據的流言蜚語就去懷疑和猜忌一位連吳國都為之忌憚的越國重臣,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啊!


    如果勾踐不能夠明辨是非,被這些無端猜測蒙蔽雙眼,那麽最終受損的恐怕將會是整個越國的利益。


    “哎,天不佑吾越國兮!曆代越國先君嘔心瀝血方才有今日越國之局麵,莫非越國傾覆便於今日乎?”靈姑浮一想到如今越國所麵臨的局麵,麵露愁容道。


    “聽聞大王為除去子越,竟暗中聯絡伍子胥埋伏吳軍於吳國境內,子越此番乃死裏逃生也。然吾深信,以子越赤子之心,斷然不可坐視越國有難而不理哉!”諸稽郢寬慰道。


    ……


    會稽越王宮,勾踐在自己的寢殿裏心煩意亂,他正焦急等待著範蠡的音訊。


    此前,他派範蠡去與吳國方麵交涉,想打消吳國方麵舉兵伐越的想法。


    隻見範蠡、文種二人並肩匆匆來到殿內,恭恭敬敬地對著勾踐上前一揖道:“下臣拜謁大王!”


    “免禮,如何?伍子胥如何說?”勾踐迫不及待地問道。


    兩人對視一眼,文種率先開口道:“半月前,吳軍大將展辰慘遭敵方斬殺,頭顱不明去向。且彭蠡澤邊,足足兩百多吳軍頭顱磊築而成''京觀'',此等場景令人觀之毛骨悚然。”


    “總之,闔閭聞訊勃然大怒,雖目下彼等尚不知此事係何人所為,然吳國君臣必料越國無法逃脫幹係。”範蠡附和道。


    勾踐聽到這話後,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梁骨直竄上來,瞬間讓他感到頭皮一陣發麻。究竟是什麽樣的人竟然如此兇狠殘暴?兩百多個吳國士卒的頭顱被堆砌在一起,形成了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京觀”!


    隻要稍微想象一下那個恐怖的場景,勾踐就覺得不寒而栗。那些失去生命的頭顱,有的可能還保留著臨死前驚恐的表情,有的則已經麵目全非,鮮血和腦漿混合在一起,散發出刺鼻的腥味。


    這樣的景象光是想一想就讓人作嘔,更別說親眼目睹了。勾踐深知,如果自己今晚閉上眼睛睡覺,腦海裏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那座可怕的“京觀”,到時候怕是要被噩夢纏身,難以入眠。


    看起來,這一次和吳國那邊的交流徹底陷入僵局,可以說是完敗!闔閭對這次在彭蠡澤遭遇的慘痛失利以及展辰的不幸戰死耿耿於懷,把這筆賬一股腦兒地全都記到了越國以及越王勾踐的頭上。


    吳國向來對南方廣袤的土地垂涎三尺,欲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之中,這種野心由來已久且從未停歇過。而此次發生的一係列事件,恰好成為了吳國向南擴張的絕佳借口。


    要知道,勾踐暗中與吳國相互勾結,共同設計謀害本國的重要大臣,這件事情一旦被揭露出來,必然會引起國內民眾的極大憤慨和恐慌。


    如此一來,吳越雙方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戰爭的陰雲已然密布,吳越兩國之間的一場大戰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無可避免。


    “大王,''京觀''此事可否為王浩所為乎?彼已歸會稽,然於遇伏一事絕口不提,事出反常必有妖!”範蠡思索再三道。


    勾踐擺擺手道:“爾可有何證據乎?罷,既大戰無法避之,為今之計唯有積極備戰矣。寡人已命諸稽郢赴石門關巡查練兵之事,爾等二人需籌措糧餉也。”


    \"唯!\"隻聽得兩人齊聲應道,然後深深地彎下腰去,恭敬地領受命令。他們深知此次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敢有絲毫懈怠。


    盡管越國朝堂之上對於這場戰爭可能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爭論,但他們心裏明白,無論怎樣,吳越兩國之間的這一場激戰已經如箭在弦,無法避免。


    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麵對吳國那氣勢洶洶的大軍壓境,此刻,他們所能采取的唯一策略便是傾盡全力、調動全國上下的一切可用資源,以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去抵禦這來勢兇猛的外敵入侵。


    因為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在此關鍵時刻有絲毫的懈怠,那麽整個越國將會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內嫂勿怕,我來救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溪居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溪居士並收藏春秋:內嫂勿怕,我來救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