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微微點頭;他聽過所謂“人氣”一說,不過對此並不完全理解,忍不住問了一句:“師父,人氣能防害蟲嗎?”


    瓦匠師傅輕笑出聲。“有些關係,但也並非全部,人氣其實是人的活動帶來的氣息。人經常居住的房子,氣息活躍,確實會減少些害蟲侵害的風險。不過更重要的是及時修繕、保持幹燥通風。”


    聽完瓦匠師傅的話,何雨柱心服口服。


    這時,何雨柱的父親何大清走近,望著忙碌的工人皺起眉頭:“柱子啊,這塊瓦前年不是換過的嗎?現在又換了?”何大清略帶不悅地說。


    何雨柱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爸,我記混了。”


    何大清理了一下眼角眉梢間不滿的神色:“你怎麽這麽毛糙,就不能多長點心嗎?”


    何雨柱搓著鼻子 ** ,明知道父親是害怕他花錢不當,心裏想:更換這些舊瓦確實是必要的。


    在一旁聽到了他們對話的瓦匠師傅笑了幾聲:“老哥說得沒錯,可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也好。雖然老房子看著破舊,確實也需細處用心照料呢。該花的錢還是應該投。”


    聽聞此話,何大清無言。畢竟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說了需要,那也就換了吧。


    換瓦的過程順利極了,連鄰居們也被動員過來了幫忙。為了表達感謝,何雨柱準備了紅包給每個人,每戶給到5000元。雖非巨款卻也是他的誠心意。


    然而錢大爺卻不以為然:“柱子你這太客氣了,大家都同在一村幫襯下而已。”


    盡管略尷尬一笑以自解嘲, 但何雨柱迴答道:“我剛搬來這裏,真的不好大家義務幫忙……”


    甘大爺拍了拍他肩表示理解:“局氣(大氣)。”


    對於這些質樸的好人們, 他感激萬分。同時,他堅持覺得這麽做是對的人之常情——不隻是需要勞動力, 更是一份感激之情的表現。


    何雨柱最初打算找幾個年輕人幫忙運輸建材, 可實際來到的卻是一眾熱心的大媽們,這使得他略微擔心這些女性是否吃得起苦耐得住勞。


    好在瓦匠師傅看出疑慮安慰道:“別著急,小夥子。這些大姐們個頂個的手藝人。”


    聽罷,他也放下心來,認同專業人士的意見後就放心地繼續工作,也不再多言語。


    接下來的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大媽和嬸子們果然是行家。她們利落地搬運著材料,與瓦匠師傅齊心協力,忙碌不已。何雨柱站在一旁,目睹這一切,內心感到無比欣慰。


    這一天裏,何雨柱深刻感受到了老北京人的熱情與豪氣。他意識到,在這裏找到了歸屬感。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有些事情無需全麵了解,但關鍵是要尊重專業人士,感恩他人提供的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晨光灑滿四合院時,大媽早已在院子裏指揮工人換瓦。她目光如炬,像雷達一樣掃視每一位工人,確認他們都是可靠之人,沒有不良習性。在她眼裏,雖然換瓦是體力活,但仍需遵循老規矩,特別規定婦女不能參與,這是先輩傳下的傳統。


    “老何家的柱子,怎麽今天有空來咱這兒看看?”大媽帶著戲謔的眼神笑著說道。


    何雨柱有些尷尬地撓了撓頭,“大媽,我就是想來學習一下嘛,聽說換瓦也挺講究的。”


    “講究可多了,就你個小毛孩兒懂什麽呢?”一位嬸子調侃道,逗得周圍的人一片笑聲。但何雨柱不生氣,他知道這些婦女雖然言辭直率,實則心地善良,愛開玩笑卻充滿關懷。“對對對,我都聽來的,你們別見笑啊。”何雨柱賠笑道。


    如果是他哥哥何大清在這裏,可能早就跟大媽們據理力爭了。何大清為人倔強,不願輕易認輸。但年少的何雨柱作為晚輩,隻是接受了玩笑般的嘲諷,並未計較太多。


    瓦匠師傅開始工作,邊鋪瓦邊講述不讓婦女參與的理由。據說古代貴族換瓦會請風水先生選黃道吉日,並擺香案祭祀天地以祈求平安吉祥。即使普通百姓不像貴族那樣講究,仍遵守一些傳統規矩,如不讓婦女上房、屋內不留過多舊瓦等。


    何雨柱聚精會神地聽著。他注意到婦女們自覺地遵守規則,連經過瓦堆都要格外小心。不禁好奇,為什麽婦女們這麽自覺呢?


    師徒仿佛看穿了他的疑問,笑了笑解釋說:“其實就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如同我們吃飯必用筷子,沒幾個人能解釋出原因,但大家都覺得這是正確的做法。”


    何雨柱深感其中的道理。接著他提出了新的疑問:“那屋裏為什麽要保留那麽多新瓦呢?”


    麵對這個問題,徒弟也茫然不知,隻能由瓦匠師傅停下手頭工作,認真迴答:“這涉及更深層次的傳統講究,新瓦象征新的開始與希望,能驅邪避煞,保佑家庭平安。至於具體放置的數量和方法也有嚴格規定,不能隨便亂放。”


    這樣的對話讓何雨柱受益匪淺,進一步加深了他對傳統習俗和老北京人文化內涵的理解。


    ### 何雨柱深有感觸,如同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窗戶。他心中默定,一定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唯有如此,才能深入領會這些傳統習俗所蘊含的深厚底蘊。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午的工作也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屋簷上更換瓦片的任務順利推進。不到中午,兩間屋子已經煥然一新。在明媚陽光的映照下,嶄新的瓦片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忙碌的大媽們和嬸子們收拾著工具,準備返迴各自的家中享用午餐。盡管主家熱情地挽留她們用餐,但是她們禮貌地謝絕了。畢竟,在那個時代,生活的條件並不寬裕,婦女不僅需要承擔家裏的瑣事,還要照料孩子和田裏的農活,因而她們早已形成了一套適應環境的生活規律。


    主家對工人們的努力深表感激,一般會為他們提供一頓豐盛的飯食或以物資作為報酬。可是今天大媽們堅決要自己迴去做飯,主家隻好依她們。


    #### 心態與時代的轉變


    望著那些勤勞樸實的大媽們遠去的背影,何雨柱不禁心生感慨。迴想之前對待臨時工人時的做法,雖盡量給足報酬,但從未真正設身處地感受他們的處境和情感。由此他決定從今往後要更多關心身邊的人,傾聽他們的需求和心願,以更好地促進相互間的合作和交流。


    四合院在這天中午熱鬧非凡。隨著改革春風拂過這座古老的街區,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使人們的物質壓力減小,生活中的精打細算也不再成為日常議題。大爺坐石凳迴憶過去,易中海(即大家稱唿的老易)則輕撇嘴:


    “這哪是現在的樣子了?現在誰還這麽講究啊。”


    二大爺卻有不同的見解:“也不能這麽說話,咱們中國人的規矩確實靈活變通:富的時候,留下客人吃飯自然;但要是不寬裕,哪怕是熱湯熱水也能顯現出心意。”


    一旁的何雨柱也加入了對話,並用盤托出幾道剛出爐的小菜邀請大家進房裏坐著聊天。


    “大夥兒都在呢?飯快好了,來吃啊。”何雨柱笑道。他在鄰裏之間頗為有名,家庭背景殷實且為人豪氣,這次為了翻修屋頂特別請了多位專業師傅協助施工。


    “你這是大出手了呀,雇師傅翻瓦!”一大爺調侃地說。“有什麽可說的呢,人得手藝好嘛,料子得好才行,這錢花得有價值”,老何爽朗迴應。


    幾位辛勤的工匠也陸續進來並帶上自家特產——如酒、煙、糖果等,表示對雇主的熱情迴饋。


    通過這次聚會和閑談,鄰裏間的氛圍更融洽溫馨了。每個人的心中既承載了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同時也憧憬更加美好的明天。


    “這怎麽可以,真的不可以。”易中海連忙擺手說道,“你們來幫忙我們已感激不盡,怎麽能再讓你們破費呢?”


    何雨柱卻不以為意,“易師傅,您不用這麽客氣。這些工匠們的手藝精湛,我們請都請不來,這點小小的心意隻是聊表謝意。”


    飯桌上大家推杯換盞,氣氛十分熱鬧。酒過三巡之後,話題逐漸轉向了曆史。


    “你們知道嗎?我小時候聽我爺爺講過,我們這個地方當年曾是抗日根據地。”大爺頗為自豪地講述。


    “噢,真的嗎?”二大爺充滿興趣地湊了過來。


    何雨柱也好奇地插了一句,“有啥故事呢?能不能給我們講講啊?”


    大爺一拍大腿說:“那可是太多了!我爺爺說過,有一迴鬼子來掃蕩,鄉親們都躲到了山裏。鬼子見不到人就放火燒了村子。後來八路軍來幫忙重建家園,並且多次擊敗了日軍。”


    大家聽得入神,仿佛置身於那個戰亂年代。


    散席後,何雨柱送走了瓦匠們,又跟兩位大爺繼續閑聊。


    “老何,你這個屋頂翻修的真不錯吧,花了挺多錢吧?”二大爺問道。


    何雨柱搖了搖頭,“沒有多少費用,主要是材料和工錢。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工匠們的技藝高超,把屋頂修建得結實耐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我重生濫好人何雨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66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660並收藏四合院:我重生濫好人何雨柱最新章節